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_科技论文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_科技论文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余: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也是商品。和其它商品一样,科技的供给和需求也存在着矛盾。在您看来,我国科技供需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哪里?

丁:我国科技供需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对科技的需求不足。其一,我国企业对于R&D(研究和发展)的投入比重较低,研究与发展人员分布不合理,没有克服收益递减、生产工艺设备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的弊端。这说明我国经济建设依靠科技不够。其二,在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宏观环境下,一国的技术供给有两个来源:一是主要依靠自己开发;二是引进适当的技术,结合本国国情消化、吸收并且再创新。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可以而且有必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大多数的技术进步和技术赶超问题,这可以减少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因此,对现阶段中国技术创新而言,技术供给的限制并不是主要的,技术创新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社会生产的需要。其三,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既存在统一,也存在矛盾。当两者相互促进时,有利于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两者相互脱节时,科技不可能成为第一生产力。

余:根据您的论证,我国经济建设依靠科技不够,既非因为科技的供给不足,也不是因为大部分科研单位不关心实际需要,更不是因为经济部门对科学技术有需求但无支付能力,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不足。那么,造成对科技需求不足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

丁:我国经济建设对科学技术需求不足的原因,一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不是经济行为主体而仅是生产单位,故没有依靠科技进步的积极性;条块分割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得经济的横向联系被纵向管理和分配切断,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使用的效率无法提高,因此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二是因为体制转轨期间软约束的客观存在。三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主体本身的结构和经济主体组成的结构并无实质性改进,外延扩大再生产和自然经济传统根深蒂固。四是因为我国经济还较为落后,可以提供科技发展所需的条件还非常有限。

余:制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关键在于体制。因此,既要改变传统的经济体制,也要改变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从这两方面解决科技的供求矛盾。

丁:是的。我国要建立新的科技创新体制,必须在微观和宏观层次上都有助于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为此,需要在各个层次造就实施“新组合”的经济主体。在微观层次,建立有利创新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政府部门对有关企业、研究所的管理方式由以往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与现代企业制度、现代研究所制度相适应的董事会、理事会制度。在宏观层次,加强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对全国科技工作的组合协调,建立有利于实现要素新组合的机制。

如何建立有利创新的现代企业制度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构建创新主体并调动其积极性。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结构是集体的。这就为在一定程度的公有条件下在产权结构中激励创新提供了可能。源于产权关系而产生的激励力量使得产权成为最经济有效和持久的、因而也是最基本的创新激励手段。在企业的产权结构中,可以给予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家和发明者)一定的产权或由产权派生的若干权利,以有效地激励创新。

如何建设有利创新的现代研究所制度呢?我认为,现代研究所必须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参与社会竞争的主体,必须具有社会化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人事制度,才能保证形成有利创新的新型科研机制。

余:那么,推进科技体制转轨需要把握什么原则?

丁:我看有五条原则要把握好。即要素应围绕优势创新集体优化重组,以新机制促进增量提高并带动存量调整,引导并调动主体积极性,中年科技人员有序流动,科技活动的定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在上述五个原则中,第二个是体制转轨期的特定原则;第一个和第三个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原则,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期尤其重要;第四个是针对科技活动的一般原则,但在科技体制转轨期甚为关键;第五个也是针对科技活动的一般原则,但在科技体制转轨期科技活动的自由探索形式易被忽略,需引起重视。

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新的科技创新体制”还有一定的距离,改革还需深化。您怎样评价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

丁:回顾这些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总的情况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而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机制还没有建立,新旧体制并存。第一,从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采取的措施看,主要的问题是从科技界内部考虑较多,从科技和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要素新组合考虑较少;从改进科技供给角度考虑较多,从促进对科技需求、衔接供需角度考虑较少。而党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针要求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前者要求促进对科技的需求,后者要求改善科技的供给。我们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对此方针贯彻不够,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其结果,不仅经济建设至今远未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而且科技供给的质量、科技竞争力也在下降。第二,从支持方式看,较为注重支持项目而不大注重支持科研基地,相当一部分研究所缺乏甚至丧失了整体调控能力。第三,从改革层次看,主要是在微观层次上围绕各研究单位的微观结构调整展开,而政府各部门的宏观管理则是如何“改变科技工作多头管理、力量分散的状况”。第四,从改革方式看,注重存量调整多,注重发展增量并以增量带动存量调整不够;调动既得利益集团的积极性不够;宏观干预多,赋予微观单位自主权不够。

余:您既是工学博士,又是经济学博士,而且在科技管理部门工作,针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您认为下一阶段应采取哪些对策?

丁:我看有两个方面。

基本对策之一:以诱导的方法推进科技与经济体制配套改革。 (1)推行现代研究所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项目管理制度和科研单位会计制度,赋予微观经营单位自主权,改善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加强要素组合,调动既得利益集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 )微观经营机制改革应使拥有自主权的创新主体(企业家、研究所负责人)将他们可支配的新增资源按市场机制配置在更有效率的部门,包括按照“放开一片”的原则,鼓励技术开发型和技术服务型机构自办企业或向企业转化;(3 )由于仍然维系着计划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国家还控制着老资源并继续将这些资源配置在传统优先发展部门,包括按照“稳住一头”的原则,继续对科技部门予以支持,所以新增资源按市场机制分配不会引起传统优先发展部门产出(包括科技创新产出)的下降,经济增长率可以高于改革前;(4 )由于引入竞争机制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增加,可以用于R&D 的资源增多,科技创新增加,因此,在改革过程中科技创新将出现持续的增长并促进经济的增长;(5)随着经济增长, 按新机制配置的新创造资源增多,按计划经济方式配置的R&D 资源占资源总量的相对份额逐渐减小,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产品及要素价格变化所要求的R&D资源组合;(6)逐步引导传统上优先发展的部门转变运行机制,主动进行内部改革,最终完成向新体制的转变。

基本对策之二:下一阶段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衔接供需,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一,我国科技创新要素中没有被利用的存量较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结构问题和配置问题,具体表现为科研、设计与生产脱节,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脱节。军民脱节以及条块分割。抓要素组合有利于以增量带动存量,以较小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增量,从而有利于改革进入良性循环。其二,抓要素组合符合科技创新过程的双向作用模式,符合熊彼特在综合中实现创新的模式,符合我国作为后发国家需要以先进技术带动后进技术的国情。其三,我国对于科技创新的产权激励、市场激励、企业激励和政府激励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在面上普遍建立对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尚需时日,因而经济生活中大部分企业对于科技的需求还仅仅是潜在的,从衔接供需入手,既可以使相当一部分企业认识到科技的作用,找到所需的技术,从而刺激一部分企业把对科技的潜在需求化为现实需求,将一部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可使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认识到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更有针对性地改善供给,从而有利于逐渐进入科技和经济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

标签:;  ;  ;  ;  ;  ;  ;  ;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