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及其内在因素分析_独联体国家论文

CIS及其内在因素分析_独联体国家论文

独联体以及影响其走向的内部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联体论文,走向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将通过对近年来独联体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过程的解读,从独联体内部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对独联体未来走向加以分析。

“颜色革命”的爆发和“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的出世

从2003年开始,独联体国家陆续爆发“颜色革命”。截至目前,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通过街头抗议实现了政权更迭,一些属于原苏联政治精英的国家领导人被亲西方的反对派领袖所取代。吉尔吉斯斯坦是个例外,其政权更迭并未导致结盟取向的改变。

“颜色革命”的滥觞之地是格鲁吉亚,但乌克兰的“橙色革命”胜利却是对独联体最沉重的打击。还在库奇马当政时期,乌克兰就提出了加入欧盟和北约。尤先科上台后,更是不遗余力地向这两个组织靠拢,与此同时,对独联体的态度则日渐消极。“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对国家发展方向和政治诉求认同上与独联体存在的明显差异,决定了乌克兰的出走,并与“志同道合”的国家筹划组织“民主选择共同体”,2005年12月2日这一组织在基辅成立,宣示了一个与独联体分庭抗礼的地缘政治轴心的正式成立。2006年5月23日,该“共同体”又正式改名为“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失去乌克兰的独联体相当于被断掉了臂膀,而“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的出世则不啻对本不稳固的独联体大厦的一次颠覆。

“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的前身是由格鲁吉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五国组成的“古阿姆”集团。2005年4月22日,“古阿姆”集团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召开峰会。乌兹别克斯坦没有出席会议。这次峰会特别邀请了包括立陶宛总统阿达姆库斯和罗马尼亚总统伯塞斯库在内的众多高级别观察员,美国、波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透过这个联盟组织来加强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与会代表就在独联体框架下没有得到解决的德涅斯特河沿岸问题、阿布哈兹问题、南奥塞梯问题以及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问题进行了对话;就俄驻军问题展开了讨论。显示了该组织在解决成员内部事务方面的愿望与能力,探索利用其替代独联体解决境内冲突的可能性。

此后不久,在乌克兰的雅尔塔市召开的“古阿姆”第二次议会大会重申了该组织的欧洲大西洋主张,决定加强与欧盟、欧安组织以及与北约的合作。继承“古阿姆”上述主张的“民主选择共同体”在成立宣言中进一步说明,该“共同体”将为发展民主价值观提供对话与合作的平台,旨在联合波罗的海、黑海、里海和巴尔干地区国家的力量,以促进地区发展,推进民主和保护人权。格鲁吉亚政治学家帕塔·扎卡列伊什维利在评论“民主选择共同体”成立这一事件时说,“在建立民主选择共同体时,平抑俄罗斯影响的因素的确存在”,这是因为俄罗斯没有给“在原苏联地区建立起来的年轻国家”带来“民主理想”。2006年5月23日,“民主选择共同体”的4个成员国——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的国家元首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举行峰会,决定把“民主选择共同体”改名为“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并宣布这是一个开放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其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民主、稳定和安全领域的合作,促进成员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该组织4个成员国还表示将退出独联体①。

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是共同区域意识的形成。“区域意识是一种在超越了个人意识、家族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群体意识,一种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居住的人群所共同产生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意识。这种归属和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自我和他者的界限,从而能够将自我利益和他者利益定义为共同利益。”②区域意识又建立在统一的政治诉求、共同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基础上。在独联体内部,人们不仅看不到区域意识,甚至每个国家对本国的发展战略仍处于选择或者重新选择的过程中。由此看来,“颜色革命”的发生及其促使独联体出现分裂趋势都缘于此。对国家发展方向的分歧是“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颜色革命”反过来又明确、加剧和激化了区域意识的分裂。

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各种选择

除了参加“古阿姆民主与发展组织”的国家外,其余独联体国家在独联体问题上也是各怀心事,左右摇摆。

独立后,哈萨克斯坦各方面发展顺利。1999年,该国居民年均收入为1130美元,如今已升至3490美元③。2005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4%④。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北部,资源丰富,在地缘战略和能源战略的世界格局中,地位突出。哈萨克斯坦一直奉行全方位的和灵活的外交政策,与俄罗斯的意识形态接近,一方面自称俄罗斯的盟友,参加了统一经济空间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另一方面又不时在一些问题上与俄罗斯唱反调。例如,它支持美国进一步加强在里海地区的影响,违背俄罗斯的意愿。有专家分析,阿斯塔纳早就想另起炉灶成为后苏联空间的领袖了。哈萨克斯坦的这种想法得到了活跃在中亚各国的美国的支持。务实的哈萨克斯坦很有可能参加后苏联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组织,同俄罗斯保持良好的关系,与此同时也不忽视与美国发展关系。

吉尔吉斯斯坦虽发生了“颜色革命”,但还奉行与俄罗斯友好政策,亲美而不反俄。土库曼斯坦是中亚另一个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国家,它对独联体从来就不甚热心。在2005年8月举行的独联体喀山峰会上,土库曼斯坦曾提出退出独联体,变完全成员国为联系国;同年年末,土库曼斯坦表示愿意用本国马雷市的大型军用机场代替乌兹别克斯坦的基地,提供给美国用于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阿塞拜疆盛产石油,美国倡导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线的开端就在这里。它向美欧开放,但也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乌兹别克斯坦在1999年退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加入了“古阿姆”集团。从2004年开始,乌俄关系回暖。2005年5月安集延事件后,乌兹别克斯坦迅速返回到俄罗斯身边,要求美国撤出在其领土上的军事基地。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修订本国地缘政治方向,做出了有利于俄罗斯的选择。

只有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和塔吉克斯坦坚定不移地跟随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白俄罗斯坚持与俄罗斯建立联盟国家。在2006年3月19日的总统大选中,卢卡申科蝉联总统。虽然欧美不承认选举结果,但未来5年,该国还将坚持自己的路线。在亚美尼亚,无论是现政权,还是反对派都一边倒地亲俄。它资源匮乏,经济落后,在许多领域仰仗俄罗斯。塔吉克斯坦有俄罗斯的军事基地,也接受了美国的援助,北约和法国在杜尚别和库利亚布也设有空军基地。

显而易见,独联体并不是每个独联体国家的唯一选择,各成员国的外交取向朝多个方向伸展,不乏功利主义的选择、机会主义的表现和多元化的目的,唯独不见认同及归属的感觉和概念。一个区域组织一体化的动力之一是“该体系以外国家的存在加强了各国的归属意识”⑤。对独联体来说,恰恰相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员国缺乏联合起来对抗体系以外国家威胁的愿望。在后苏联空间的舞台上,到处活跃着外部势力的身影,几乎所有独联体国家都有接受西方资助的非政府组织在积极活动。可以说,正是在这种内因作用的基础上,吸引力足够强大的外部势力,才帮助分化了独联体。

“颜色革命”输出受阻

如果从格鲁吉亚算起,西方在3个独联体国家策划的“颜色革命”取得成功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总的看来,“颜色革命”国家由于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原因,对西方输出式的民主没能很好地吸收,人民没有得到希望好转的生活以及国家精神面貌的转变。

在格鲁吉亚,根据“格尔比”社会调查基金的民调结果显示,现任总统萨卡什维利的支持率一路走低。2004年1月刚当选总统时,他的支持率超过90%,同年10月降至80%,2005年年初为60%,而到同年5月则仅为30%。他领导的“统一民族运动党”的民意支持率也已由64%跌到28%⑥。人们对政府官员腐败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高层权力之争也在进行之中。“收复”阿扎尔共和国是萨卡什维利执政的第一项重大成就,但清理南奥塞梯安全、经济环境的动作却失败了,格鲁吉亚在这个地区的军事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乌克兰的情形也大致如此。经济不断下滑。在库奇马和亚努克维奇执政的2004年,乌克兰经济增长率超过12%,而到2005年其经济增长率仅为2.6%⑦;物价上涨,投资减少,人民的失望可想而知。民意调查显示,一般的乌克兰民众认为自己对“颜色革命”的期望落空了。政府内部,权力斗争激烈,相互指责、互揭短处以及围绕重新私有化的腐败丑闻等都极大影响了民众对现政权的信任。尤先科过去的一些盟友指责他与旧秩序的代表勾结起来,粉饰前政权的腐败和犯罪。反对党也发表公报,宣布组建广泛的反对派联盟。在“橙色”阵营中出现了“第三种力量”,既不支持尤先科,也不追随季莫申科。尤先科和季莫申科争吵得如此严重,以至于影响到新的法律的通过,进而可能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2005年9月,尤先科解散了内阁,在此之前,已有高官或辞职,或被解职。2006年年初,议会使用了刚刚生效的宪法性法律,解散了政府。在同年3月26日议会选举前,这个国家只有代总理和代部长。

在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发生后的形势也难以让人乐观起来。那里接连发生了议员被杀事件。人们举行示威游行,时而要求总统辞职,时而要求总理下台。议长和总统之间龃龉不断,2005年2月当选的议长捷克巴耶夫已辞职下台。政权与有组织犯罪之间的关系也并没有因“颜色革命”而中断。民主、自由没有奇迹般建立起来;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税制改革也没有兑现,投资环境恶化。

乌、格、吉三国在“颜色革命”后的种种表现,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样板”作用打了折扣。西方的“革命”输出遇到阻力,这种状况对稳定独联体无疑是利好消息。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已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会退回到原来的轨道。

上述三国发生的“颜色革命”还引起了一些未发生“革命”国家的警醒。它们吸取了“颜色革命”的教训,并由此形成了暂时的统一的政治安全诉求——借助俄罗斯、独联体保持现体制、现政权。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在反对派行动之前,就逮捕了准备向反对派提供资助的政府成员。面对反对派组织的抗议活动,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毫不手软,逮捕了包括前波兰驻白大使马什科维奇、反对派领导人库祖林在内的一大批人士,与美国、欧洲宣告的惩罚性措施针锋相对。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放弃了对美国的指望,转而靠近俄罗斯,退出“古阿姆”,开始积极参与独联体事务。他在2005年11月访俄时,与俄签订了《乌俄联盟关系条约》。

俄罗斯的几个大动作

俄罗斯是独联体的领袖,为了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和谋求世界大国地位竭力维护这一组织的存在。俄罗斯的立场对独联体的将来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经过一系列的挫败和深刻的地缘政治意识反思,俄罗斯认识到巩固扩大独联体一体化须充实独联体合作内容,使独联体成员国享受到具体的安全和经济机会,让独联体为成员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步回升,俄罗斯加大了对独联体问题的关注与投入,为挽救独联体,围绕统一各成员国的经济愿望和安全政策大做文章,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2005年年初,普京总统频频会见独联体国家领导人,交换对独联体改革的看法。同年8月喀山独联体会议结束后,普京对外宣布,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符合独联体共同利益和各成员国当前发展重点的一体化模式”。

(一)加强经济联系。广泛的经济联系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有时还可以成为区域一体化的先行者。苏联解体之前,其15个加盟共和国在国民经济领域具有紧密的分工协作。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共和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急剧减少,原有的经济联系受到极大的破坏。按照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及内容对独联体地区的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在生产、投资、金融和贸易等各个方面,独联体都缺乏经济一体化的基础⑧。俄罗斯希望利用加强经济联系来巩固独联体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有所作为,俄罗斯“曲线救国”,在独联体内部力促或积极参与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经济空间以及俄白联盟等多边或双边组织。俄罗斯称之为“速度各异、层次不同的一体化”。

2005年3月24日,俄、白、哈、塔四国总理齐聚阿斯塔纳,举行欧亚经济共同体总理级会议。会议决定由俄哈共同出面,重组独联体现有国家银行,建立国家间投资银行,对伙伴国的项目投资。该共同体成员国同意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立场作为大家共同的谈判基础。会议签署了协调政策、建立发展共同体运输走廊的协议。

2005年6月举行的欧亚经济共同体跨国委员会会议取得了3个主要成果:讨论了继续推动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各成员国达成了建立跨国银行的协议,俄哈两国为该银行的首期注资将达15亿美元。目前,各成员国在统一关税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展,俄白哈三国已就75%的关税接近达成协议。担任本届欧亚经济共同体主席的纳扎尔巴耶夫在跨国委员会会议上说,2004年,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达到28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0%。此次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包括货币合作构想、关于开展一体化货币合作的协定以及确定经济发展主要宏观指标的规定等⑨。从2006年起,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开始实施统一关税制度。目前,成员国已经完成了62%的工作量,各国政府将对实行统一关税法典的细节问题进行最后的技术磋商⑩。

此外,2005年10月6日中亚合作组织通过决定将该组织并入欧亚经济共同体、2006年1月25日圣彼得堡欧亚经济共同体元首非例行会议接纳乌兹别克斯坦为该组织成员国也是这一时期独联体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的重要成果。乌兹别克斯坦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接续上了这个覆盖原苏联欧洲和亚洲地区共同市场和统一运输系统的重要一环。

2006年年初,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盘点了俄罗斯一年来的外交成果。他认为,欧亚经济共同体与中亚合作组织的合并,统一经济空间框架内的一体化进程堪称过去一年这一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11)。

2005年8月27日,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统一经济空间计划元首峰会宣布,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3国将于同年12月前签署29项有关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文件。2006年3月1日前,俄、白、哈3国还将签署15项相关文件。哈、白两国要求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的态度坚定且鲜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哈萨克斯坦将签署有关成立统一经济空间的全部93项文件。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也表示,期待统一经济空间尽快形成(12)。在对待统一经济空间问题上,乌克兰看重建立自由贸易区,俄罗斯希望在建立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再建立统一经济空间。经过几番犹豫,2005年结束前,乌克兰又改变了口气。尤先科说,乌克兰有可能作为全权成员国加入统一经济空间,甚至不再反对成立跨国管理机构。综合分析乌克兰态度的转变,应把这一转变视为一种策略性的,而非战略性的。

在与独联体国家发展双边关系上,俄罗斯也取得了成绩。俄白两国在独联体成员国中联系最为密切。2005年9月19日,出席在明斯克召开的俄罗斯——白俄罗斯联盟国家宪法草案联合起草委员会会议的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认为,尽管联盟国家宪法尚未出台,但俄白联盟国家已见雏形。格雷兹洛夫说,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成立联盟国家的工作进展积极。双方已在海关、边境等领域建立了统一空间(13)。在俄联邦鞑靼共和国首都喀山出席跨银行货币委员会会议的代表在2006年1月27日宣布,俄白联盟国家将从2008年元旦起推行统一货币。白俄罗斯共和国国家银行总裁彼得·普罗科波维奇表示:仅仅在白俄罗斯银行领域,2006年就将推行大约30项重要改革措施,以适应建立联盟国家统一货币体系的要求(14)。

俄罗斯还在尽力加强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联系。2006年年初,俄外交部官方发言人米哈伊尔·卡梅宁透露,2005年,俄罗斯与阿塞拜疆间贸易额增长了40%,达到了10亿美元。他说,目前俄阿关系“已经达到一定战略高度”。双方曾在一起讨论了推进政治协作、增进经贸关系的举措。两国在燃料能源、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正在扩展(15)。

在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也有收获。俄资金已开始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卢克石油公司打算投资10亿美元。2006年年初,俄罗斯技术设备输出股份有限公司同乌兹别克斯坦冶金联合企业决定共同开发乌兹别克斯坦的铀矿石。

在重新找寻独联体国家一体化切入点的过程中,俄罗斯号召的经济合作有可能挽救该地区国家原有的经济联系,并将其变为重建一体化的重要资源。地理上的毗邻和历史、文化的接近,降低了商业活动的交易费用,地区组合能获得额外利益已经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也来自这种经济合作本身能给参与者带来的经济利益。独联体从来都不缺乏加强经济联系的愿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方从经济政策、工业水平,到贸易结构、贸易量以及其他条件距离真正实现一体化还比较遥远,大家采取的行动还只是一个开端,不足以说明什么。所以需要时间,需要用实际成果来进一步证明,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符合成员国的利益,独联体各国真正受益之际,才是实现一体化时刻到来之时。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重建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俄罗斯得到的经济利益少于付出。俄罗斯是在靠牺牲国家的经济利益粘结独联体,换取地缘政治利益空间和独联体国家对其意见、主张的遵从。俄罗斯人权问题全权代表弗拉基米尔·卢金在谈论欧盟扩大时说过:“盟友和仆从不仅意味着额外的机会,也意味着额外的义务,有时还会变成负担。”用于评价俄罗斯在重组独联体经济一体化问题上的得与失也同样恰当。

(二)引领安全合作。从独联体成立之日起,莫斯科就一直没有放弃建立由它控制或主导的军事一体化组织的计划。其一,在经济、政治因素被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俄罗斯必须依靠其军事潜力巩固自己在国际和独联体内的地位,进而有效地影响周边新独立国家的政治倾向和外交方针;其二,这也是改变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需要。在独联体活动着各种军事合作机构,在各国的多边、双边军事合作以及维和、联合反恐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军事合作机构并未有效地促进成员国实现军事一体化,各成员国的利益难以协调,至今在军事安全方面的多边合作也没有一项是所有成员国参加的,更谈不上成为有效的防御联盟(16)。

为改变上述状况,加强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俄罗斯着手解决自己与其他独联体国家在军事安全一体化战略需求方面的差异,把重点放在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2002年5月,俄罗斯牵头将独联体部分国家于1992年签署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改组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2002年10月7日,该组织6个成员国的总统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签署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章程以及有关该组织法律地位的协议。上述文件的签署有助于增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加强各成员国在维护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安全等问题上的联系,使该组织成员国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社会的反恐斗争。

2003年4月28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首脑会议,就该组织框架内的军事和政治合作机制达成一致。一致决定成立集体安全条约联合司令部和快速反应部队,并任命尼古拉·博尔久扎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秘书长。俄方在峰会上承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的武器装备将主要由俄罗斯提供,在这方面俄对本国军队和其他成员国军队将一视同仁,坚持各成员国的平等关系。会议通过的联合宣言说,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将推动成员国间的外交和军事政治合作,并在巩固欧亚地区和各成员国的安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17)。

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力图以统一的声音表达对一系列国际问题的看法。6个成员国元首2005年6月23日在莫斯科举行年度峰会后通过一项声明,呼吁有关方面在阿富汗问题上加强协调,并确保联合国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希望在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上能取得进展,认为有关方面应该在考虑伊朗有权和平利用核能的条件下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声明说,该组织成员国准备在独联体、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开展全面合作,希望同欧盟发展关系,并重申愿意同北约进行沟通和协调。本次峰会还通过了有关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军事技术、打击非法毒品交易、对空防御和阿富汗重建等方面加强合作的11个文件。

作为保障安全领域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作用在世界上得到了更多的承认。2004年,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获得了联合国大会给予的联大观察员地位。

为检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应对恐怖袭击、制定先发制人的措施、跨越国境调遣部队以及采取快速行动的能力,该组织分别于2004年8月3~6日,在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伊塞克湖州的埃杰利韦斯军事演习场举行了“防线—2004”军事演习,2005年4月2~6日,在塔吉克斯坦境内举行了“边界—2005”的陆空联合军演。近两年,俄罗斯还多次在该组织框架下与一些国家举行了双边军事演习。

2005年,俄罗斯开始在中亚筹建一支强大的军事集群,以保护本地区国家免遭外来军事威胁。据介绍,新组建的这一武装力量将主要用于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军事冲突,保卫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各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在谈到这支部队的人数时,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秘书长搏尔久扎指出:“其兵力将不会像集体快速反应部队那样只有几个营,规模可能会有几个团或几个师,甚至还可能是若干军团。”博尔久扎还强调说:“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中的4个成员国将会把本国的部分军队或者是全部武装力量划归即将组建的联合军事集群指挥。”(18)

独联体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安全问题,包括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势力的威胁以及走私、毒品犯罪,再加上“颜色革命”的传播。俄罗斯力图通过上述国家在安全上的相互依赖以及对开展合作预期收益的提高,促进独联体区域意识的形成,进而提高地区凝聚力。

(三)以能源作为手段调度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在需求量急剧膨胀的背景下,能源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再次成为战略色彩浓厚的商品,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为了控制独联体国家,俄罗斯一直在能源价格上对这些国家给予优惠。“颜色革命”爆发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一心向西,只在表面上强调发展与俄罗斯关系的重要性。2005年年末,俄罗斯向乌克兰提出,将输乌天然气由原来每立方米50美元提高到230美元,并以断气相威胁。乌克兰虽不情愿,但也无计可施。经过较量,俄乌于2006年1月4日达成协议,俄罗斯将天然气以每立方米230美元的价格卖给俄乌能源公司,乌克兰再以每立方米95美元的价格买过去。断然将供乌天然气价格提高近5倍,是俄罗斯对利用能源保卫地缘政治利益和进行经济扩张一石二鸟务实政策的一次诠释。

对于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以及尤先科的所作所为,俄罗斯隐忍一年,终于在2005年年末发作了。据观察家分析,俄罗斯将时机选择在2005年年末,与随后举行的乌克兰议会选举有关,俄罗斯有意为亲俄的党团助选。2005年乌克兰经济增长仅为2.6%。与天然气涨价相呼应,俄罗斯还将对从乌克兰进口的小口径钢管开征反倾销税。

俄罗斯也提高了对格鲁吉亚天然气供应的价格,由原来每立方米63美元提高到110美元。2006年1月22日,按照俄官方声明,因输气管道发生爆炸,向格鲁吉亚运送的天然气被迫中断。格鲁吉亚方面则认为,是人为的、与政治有关联的原因造成了此次输气的中断。对摩尔多瓦,俄也打算在2006年将对其出口的天然气涨至每立方米160美元。

2005年独联体首脑会议前夕,俄外长拉夫罗夫在预备外长会议上表示,“今后我们政府间的关系将越来越以国际惯例为基础”。2005年12月,弗拉基米尔·卢金在盘点总结俄外交的研讨会上也说:“俄罗斯有足够的资源,能在对乌关系中寻找主动,采取建设性的态度,坚决捍卫本国利益,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重感情’。清醒的权衡和健康的思维,能够确保双方在处理涉及共同利益问题上,具有更广泛的回旋余地。”(19)

目前,俄罗斯拥有除新建的巴库——杰伊汉管道外,里海3条输油管道中最主要的两条,是里海石油流向国际市场的阀门控制者。俄罗斯正致力于建设天然气王国,俄罗斯天然气储量占世界的30.2%,天然气运输几乎完全依靠管道,俄将通过控制独联体地区的天然气管道完成这一构想。提高对乌天然气售价,除了乌“变色”的原因,还有就是它终止了与俄、德达成的三方天然气财团的协议,使俄控制乌克兰天然气管道的想法落空。俄将售格天然气价格提高到每立方米110美元,还比真正的市场价格低很多,因为俄希望用110美元的价格作为砝码与格谈判,加入格鲁吉亚的输气管道私有化进程。2004年春,俄取得了白俄罗斯天然气输送股份公司的部分股份。现在俄又成功地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为期25年的购买土库曼斯坦开采的全部天然气的合同,俄天然气工业公司签订了在哈萨克斯坦境内运输天然气的为期5年的协议,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实际上成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唯一公司。接受乌兹别克斯坦参加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同时,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与乌就共同开发其天然气田签署了价值约15亿美元的两项协议。摩尔多瓦的天然气公司也是与俄合资的,它还在争取与亚美尼亚的合作。上述举动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有人形容说,俄罗斯正给独联体的“橙色地带”套上短短的天然气缰绳。

从俄罗斯的立场出发,上述作法无可厚非,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的没有完全实现,有人批评这一做法短视,不利于俄罗斯的独联体长期战略的形成。乌、格等国也没有束手就范,格鲁吉亚在俄驻军问题上,乌克兰在黑海舰队问题上都进行了回应,挑起事端。两国还在设法使能源供应和运输网络多元化。乌克兰还在2006年年初批准了2030年前能源战略,决定依靠使用国产铀和煤燃料的核电站和热电站来加大能源的生产量。根据这一战略,将制定使核电站发电机组使用期限延长12~15年的计划。此外,还计划将天然气的年消耗量从760亿立方米降至500亿立方米,并且将本国天然气的开采量提高到每年100亿立方米,到2030年前,将天然气的开采量提高至每年300亿立方米(20)。早已“领略”过俄罗斯能源手段的爱沙尼亚前外长托马斯·伊尔韦斯回忆说:“切断(能源)供应,强迫我们按市场价格付钱,对我们而言再好不过了。这迫使我们进行改革,让我们更具竞争力。”去意已定的独联体国家迫于能源等方面的压力会减缓离去的脚步,也可能会进两步退一步,但不会停留下来。

俄罗斯除了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联系、安全合作以及利用能源牵制其他独联体国家外,另外一个调整措施是改变对独联体国家反对派的政策。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时,俄罗斯有些张皇失措,没能预见事态的发展,现已吸取了经验教训,不再固守只与现政权打交道的做法,增加了同反对派的接触,学会了两面下注,确保自己的利益。当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2月进行议会选举时,俄罗斯与该国各种政治力量接触,了解反对派的意图和局势进展,尽量支持在选举中可能获胜的力量,抛弃了“阵营”归属的肤浅认识。

小结

关于独联体的历史作用,正如普京总统所说:它“曾帮助新独立的国家在没有遭受特别损失的情况下相互间建立起了伙伴关系,并且在遏制原苏联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1)目前,独联体还在发挥着各成员国高层对话平台的作用。但通过对独联体近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活动的考察可以得知,作为区域组织的独联体,由于缺乏必要的区域意识,正出现分裂趋势。一方面,独联体成员国都处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还需要努力提高民族国家意识,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与民族国家相一致的政治理论和学说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另一方面,它们在重新寻找、比较盟友和相互支持的新模式。一些独联体国家奉行多方向的外交政策,在国际力量的博弈中视自己可能得到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随机应变。在有关去留独联体的问题上,在亲西方的阵营中,离心倾向不可逆转,但由于历史、地理和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欧盟无法、无意马上接收其入盟等原因,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等国并没有最后下定退出的决心;而另外一些独联体国家由于受“颜色革命”的影响,感到它们的现政权受到威胁,开始迫切希望能得到独联体的政治支持和经济帮助。它们意识到在俄罗斯和美欧之间继续周旋的余地不大了,需要确定自己的政治、外交走向。权衡的结果,眼下倾向于选择俄罗斯,也就选择了由俄罗斯主导的区域一体化运动,但它们的态度中有两个变数,其一是他们本身具有的善变性;其二是在欧美的作用下,反对派取得胜利的可能性。

出于国家对外战略的需要,俄罗斯近年来做出了一系列动作,对独联体走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经济的回升则为俄罗斯提供了物质基础。源于新欧亚主义的俄罗斯对外战略可以表述为“以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结合部的地理事实为依据,强调回归历史上的欧亚并重的地缘战略,保持国家观念与大国思想。通过建立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亚联盟,发挥俄罗斯在欧亚两大洲的战略性影响,使俄罗斯成为一个联系欧亚两洲的世界性大国,从而恢复其作为世界大国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22)。俄罗斯必须依靠独联体实现这一战略。在对独联体现状进行反思后,俄罗斯决定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确定新的战略。首先是对认识进行修正,不只是沿袭从前,更要承认事实,普京关于独联体“文明离婚”作用的言论,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态度。所以俄罗斯能开始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变化。2006年5月,普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道:“围绕独联体存在的合理性及未来命运问题的争论至今没有停止,同时我们也正在致力于解决独联体的改革问题。”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试图在独联体地区形成某种游戏规则,以把该地区先变成良性竞争的舞台,然后再变成相互尊重的可预见性的伙伴关系”(23),试图构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新的联合组织。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独联体未来走向的最大可能是,在保有独联体的名义下,成员国各取所需,参加其中的经济或安全组织,而欧亚经济共同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都为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充实的、充满活力的后苏联地区一体化组织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当然,这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较长的过程。

注释:

①《环球时报》2006年5月25日。

②张蕴岭主编:《世界区域化的发展与模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318页。

③〔俄〕亚历山大·卡拉瓦耶夫:《哈萨克斯坦——2012》,载〔俄〕《侧面》周刊2005年12月号。

④商业部网站3月22日消息。

⑤〔日〕星野昭吉著,刘小林、梁云祥译:《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中文版,第238页。转引自钟鸠岭雄:《国际关系理论——当代史指南》。

⑥关键斌:《从“民主样板”到“民主鸡肋”》,载《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25日。

⑦Интерфакс—Украина,13 марта 2006.

⑧参见张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问题的若干分析》,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1期。

⑨新华网莫斯科6月22日消息。

⑩国际在线2005年9月29日消息。

(11)〔俄〕捷琳娜·拉别茨卡娅:《俄罗斯外交年终盘点》,载〔俄〕《新闻时报》2006年1月18日。

(12)新华网2005年8月27日消息。

(13)新华社2005年9月19日消息。

(14)光明网-光明日报2006年1月29日消息。

(15)Товарооборот между РФ и Азербайджаном по итогам 2005 года вырос на 40%,РИА Новости〈http://www.rian.ru〉19 02 2006.

(16)参见郑羽主编《独联体十年:问题·现状·前景》,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六章《独联体的军事一体化与地区安全》。

(17)新华网2003年4月29日消息。

(18)人民网2005年10月3日消息。

(19)《2005年的外交成果和2006年的前景》,载〔俄〕《国际生活》月刊2005年12月号。

(20)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Украины утвердило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ую стратегию до 2030 года,РИА Новости〈http://www.rian.ru/〉,15 марта 2006.

(21)〔俄〕普京:《国情咨文》,载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总统网站2006年5月10日。

(22)张露:《地缘政治与美俄关系》,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1期。

(23)〔俄〕弗拉基米尔·西蒙诺夫:《俄罗斯与西方的伙伴关系:这是很好的一年》,俄新社莫斯科2005年12月21日。

标签:;  ;  ;  ;  ;  ;  ;  ;  ;  

CIS及其内在因素分析_独联体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