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主导产业的科技发展战略_科技论文

21世纪:中国主导产业科技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主导产业论文,世纪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九五”至2010年经济发展目标,不仅需要对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和对新兴主导产业的扶持,而且还需要现代科技为主导产业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和推动力。到本世纪末,由于市场需求升级,竞争日趋加剧,资金、技术相对密集的新兴主导产业将成为中国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因此,全面研究科技需求与应用对中国主导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际竞争对主导产业科技需求影响的分析,以及相关产业的比较研究,对中国产业科技发展水平作出总体比较和评估,并在对制约产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作出基本分析后,提出实现产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政策。

关键词 增长方式 主导产业 科技发展

一、中国主导产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地位

整体评估,中国主导产业科技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据专家评估,在主导产业科技领域,除某些领域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大多数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10—15年,制造业技术差距20年左右,如化工总体水平相差20年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差距更大,据统计,199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占8%,而1992年日本已占30.9%,美国为30%,德国为18.6%,英国为20.2%,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比重,1994年为8.4%,而美国1992年为48.6%,日本为54.9%,英国为39.8%,德国为26.4%。从主导产业来看,电子机械、化工、轻纺、建材、交通运输制造业等产业,除部分产业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多数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的差距,电气机械等一些产品的最终组装技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如家电类的电冰箱、电视机等。但产品设计技术和自主开发能力,以及研究开发技术与国外仍有相当的差距(见表1所示)。

表1 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领域技术水平的比较

开发 基础产业技术

研究 研究

设计 加工 组装

美国 XX XYY

日本 XY XXX

韩国 YL YXX

中国 YY YYX

说明:X:先进;Y:一般;L:落后;

在主导产业技术水平与技术开发能力方面,中国产品设计水平,大多数还处在自主开发与模拟改良的混合阶段。制造技术方面,虽然掌握了一部分组装技术,但不少企业不具备自主创新和吸收、引进和改善技术的能力。零部件技术,部分企业采取引进方式,部分采取生产替代,虽然具有一定国产化水平,但仍有关键零部件不能自给自足。

表2 中国主导产业技术水平与技术开发能力比较

中国新兴工业化国家 发达国家

设计自主开发与模拟小型系统模拟改大型、高性能及

技术改良技术 良设计,部分独人工智能设计、

立设计。 开发。

制造掌握组装生产技掌握组装技术和具备创新技术和

技术术,欠具备改善改善技术 改善技术

技术

零部件 零部件部分进口部分零件依赖进精密零部件可以

技术和部分替代口自给

比较拥有部分设计和拥有部分设计技拥有独立设计技

模拟设计技术 术术

进入“九五”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电子机械、石化、建筑、汽车制造业大多数仍处于成熟技术的应用阶段,其中家电、汽车等已掌握或接近掌握成熟技术,但电子通讯、生物工程、新型建材等,有些仍在成果转化阶段,有些尚处于引进消化阶段,有些通过进口的高新技术部件组装,全盘引进组装技术。因此,作为“九五”至2010年新兴产业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在应用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等方面仍有较大的距离。

毫无疑问,中国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尤其作为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技术应用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有相当大差距。具有的技术比较优势仍主要是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艺有关联的生产组装技术。这些技术在形成一定的产业经济规模的基础下,依靠低廉的劳力资源,尚可确保以成本优势为基础的市场价格的竞争力,并在国际竞争中的产业分工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发达国家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改造,成本优势中的劳动力比重将逐渐下降。目前,中国的主导产业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下,技术引进、技改投入仍以生产规模扩张为主要目的,主导产业的科技需求与应用则以大生产技术和组装技术为支持力。因产业技术政策和投资政策的疲软影响,一些企业在自主产权基础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几乎停滞不前,这不可避免地对“九五”至2010年产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排除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及企业转轨时期产生的各种问题,中国主导产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困难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问题。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产业素质低下,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等对主导产业的确立及科技需求带来的负面影响。

1、产业素质低下,严重影响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作为我国传统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老化,设备陈旧落后,加工深度不够,档次不高等问题。至今,我国工业企业的设备近1/5已经老化,重点企业关键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仅占15%。产品基本以中低档为主,且档次低,质量差,品种少,消耗大,成本高。技术结构水平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加之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滞缓,就业压力增大,因而进一步加重了对产业技术结构调整的难度。

2、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加之行政干预下的企业“强、弱”组合,难以形成真正具有综合集成、自主创新的企业集团。现有的企业集团大多数是单一产品结构,大而全,小而全,自主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较低。一些形同虚设的企业集团不仅不能成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力,也难以在新的起点上进行技术创新和综合集成。

3、由于一些地区存在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左的战略(或为模糊战略),产业投入结构无从定位,政府的投入决策呈两难选择:在传统产业结构改组和调整难尽人意的状况下,是否继续进行投资?投资后资金再度沉淀怎么办?传统产业的厂房破旧,设备落后,加之债务冗员及退休职工和企业社会等因素,急需继续投资以维持生存,为了维持不投入又怎么办?事实证明,相当一部分投资正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模糊状态下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一面增加投资,一方面又增加产品库存积压,甚至一些企业增加了投入却连年亏损。

4、科技投入不足,制约了产业科技的发展。我国科技投入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R&D经费在GDP中的比重,发达国家平均在2.6—2.7%左右,欧盟为2.2%,日本为2.96%,美国为2.56%,德国为2.57%,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为1.6%,印度为0.8%,中国为0.5%。与上年相比,1994年我国的科技投入明显呈下降趋势(见表3所示)。

表3 中国1990—1994年R&D经费比较

5、盲目招商引资,忽视在自主产权条件下的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招商引资的主要动因是通过外资“资金带技术”,以迅速提升我国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合资合作为我国带来资金和设备的同时,一些企业忽视了“发达国家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投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旧设备的转移”的事实。在现实中,一些本来具有竞争优势企业的无形资产和科技资源却被外资“吞食”,中方企业实际已沦为外资企业的加工厂。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领导醉心于“招商引资”,不再重视技术开发或无力进行技术创新,完全依赖外方提供的技术装备,把技术开发权拱手交给外方。外方则通过控股的递增限制中方的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迄今为止,除掌握汽车、家电等一些国外已放弃的中低档产品技术,相当产品仍未具有独立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与外商以“市场换技术”,通常换到的技术主要还是成熟型组装技术(装配技术和加工技术),质量控制技术和检验维修技术等关键技术,尤其是工艺设计和研究开发技术则难以获得。据1992年韩国对本国企业技术引进调查,引进技术水平:1年内开发技术占3.2%,1—5年内开发占26.1%,6—10年开发占31.4%,开发10年以上的占39.4%,引进技术中70%以上是技术转让国将要或已经淘汰的成熟技术。技术转让国就是通过对技术输出的控制,以保持与引进国在技术上的5—10年或1—2代的差距,进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由于组装技术和生产技术一般都是随着产品更新而不断变化,失去自主创新技术开发能力,只能一代一代引进国外技术装备,技术依存度越来越高。据测算,80年代末,发达国家国外技术依存度为10%左右,美国为1.6%,日本为6.6%,韩国为22%,中国为50%以上。技术控制权掌握在外方手里,被控的市场就越来越大,主导产业的产品技术需求来源将不得不依附于国外企业。

对于主导产业科技需求与应用面临的问题,不能回避的还涉及到企业市场战略决策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我国不少产品在国内有一定市场和知名度的企业,不论企业是否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在对市场需求缺乏科学论证的情况下,都一窝蜂地盲目合资,结果投资上千万的项目,或者过时,或是市场空间已被占有。对于市场决策失误而陷入困境的企业,我国主导产业不在少数。事实证明,对于一些企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轻纺产品不是没有市场,也不是因为技术、工艺上有多么大的差距,而是市场需求研究和营销策划滞后所致。

三、科技需求与应用:中国主导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从国内外主导产业构建与发展现状来看,科技需求应用大体有三种发展结构:

一是产业惯性发展结构。即在传统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固有模式、机制和结构,通过资金投入,技改和行业内部的改制、改组,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使传统产业获得技术嫁接和改造,实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的战略目的。按照这类思路,一种方式是在产业基础和优势的条件下,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盘活国有资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振兴传统产业。另一种方式是低水平技术重复改造,采取“换汤不换药”的办法,技改起点低,边改造、边淘汰,加速传统产业衰落。

二是产业趋同化发展结构。即一些地区和部门不顾本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盲目照搬和互相攀比其它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模式。造成产业结构、产品的雷同。在地区分割,产业体系“小而全、大而全”的情况下,产业趋同化的规模经济效益低下,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使有限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而且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都比较密集的高层次上重复投入,一旦形成趋同化现象,调整代价极大,并会出现类似80年代的“彩电大战”、“冰箱大战”。造成一方面资金、技术等不足,严重制约整体工业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资源浪费效益明显不高等问题。

三是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发展结构。以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的结合是解决主导产业科技需求来源的现实选择。完全依赖国外技术引进,采取日本、韩国当时历史条件下完全依靠技术引进的方式,已证明行不通。为实现技术控制战略,国外在技术转让,尤其是关键技术设置各种障碍(如目前引进的数字程控交换机等关键技术未被我方控制)。因此除了加强国际合作,引进技术外,还应采取自主创新和合作开发的方式,用国内科研成果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植产业新的增长点,创造和扩大主导产业增长能力。同时,在科研院校、企业内部,通过资产重组,资金转移等综合调整,形成新的科技支持系统。

从当前来看,我国不少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思路的具体构成大体上是处于第一和第二种发展状态之间。在原有主导产业结构基础上,按照第一种发展思路基本遵循突出生产规模的大生产技改的需求与应用思路。虽然“八五”技改产析增产值,但投入产出比明显不合理。有大生产规模,无高产出效益的局面尚未解决。以培植和扩大的新兴支柱产业的第二种发展结构,大多数产业到2005年前后有可能进入产品大战的角逐之中。从未来的新兴支柱产业来看,除电子机械有可能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新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其它产业门类由于做为成熟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普及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故仍然主要采取以大生产组装技术引进、模拟和改造方式。因此,“九五”主导产业科技发展,主要解决的是,如何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结合起来,以“组装技术为主”过渡到以加工技术和设计技术为中心的自主创新与开发阶段。“九五”到2010年,中国主导产业科技需求与应用战略的产业分类如下(见表4)。

表4 “九五”至2010年中国主导产业科技需求与应用发展战略

产业门类推进战略 预期效果

开发方式 开发主体

新兴家电自主开发及引企业自主替代进口、降低成本

进技术

汽车及 引进技术政府支持同上

石化自主开发及引企业自主提高技术竞争力

进技术

电子通信引进技术与自政府支持替代进口和提高竞争力

主创新

生物工程自主开发政府支持提高竞争力

机械自主开发企业自主拥有自主开发能力

新型建材自主开发及引企业自主提高竞争力

进技术

为实现上述战略,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重点发展原则。在资金有限,技术资源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主导产业科技发展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发展。可选择具有本地科技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以高强度投入和配套性政策措施,壮大其规模,增强其实力。

2.优化发展原则。对传统产业,如轻纺、钢铁、石化等产业,应在适度扩张的约束下,提高增长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以高新技术的投入,推动这些产业“质量”的提高及产品结构的调整。

3.复合发展原则。由于在200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构成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在一定时期又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故2000年—2010年仍应采取复合发展的原则。对传统产业主要通过高起点的技改和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而高新技术产业则通过重点扶持,加快产业经济规模扩张,实现科技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需要采取的主要对策有以下方面:

第一,为实现我国“九五”至2010年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对我国主导产业科技需求与应用有准确的定位。根据我国市场巨大,技术、资金薄弱等因素,我国可选择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和电子信息技术做为主导产业科技需求来源和应用的重点,这些科技需求重点首先考虑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其次是出口创汇。而采取高效成熟技术支持的传统主导产业则是与这相反(尤其是重化工业),因此,以上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可考虑“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并行的发展模式,过渡期为2000年—2010年。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实现前十年的“进口替代”和后五年的“出口导向”战略的转移。其次是在本国工业基础上,通过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改组,加大资产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重点行业的组织融合和技术融合,以期通过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建立技术、行业、产权重组为基础的新兴主导产业。

这些主导产业包括:

(1)电子机械行业的技术融合,向机电一体化领域发展,如汽车、电器工业等。

(2)食品医药、综合化工行业的技术融合,向现代考物与医药领域发展,如海洋药物等。

(3)新型建材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如新型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

为促进以上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必须通过改制、改组,实行强有力的产业调整战略,以投资调整的合理化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第二,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处于科技吸收相对饱和阶段,现有技术推动作用逐步下降,资本和技术转移将会加强。我国应根据发达国家对低技术含量商品相对减少的趋向,加快由大生产技术(装备)向大制造技术(装备)引进并向自主开发的方向发展。先进制造刘高产析技术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品更新,增强出口市场竞争力起关键性作用。制造技术水平和制造业的实力往往反映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除在已形成生产能力的传统产业门类中,通过大制造技术提高技改档次和技术水平,同时,尽快建立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以自有工业产权为基础的大制造技术为主导的装备工业和新兴主导产业。可在交通运输设备、电子通讯设备、机电、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中,选择若干更新换代型、共性技术型以及出口创汇型企业和产品,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这些技术包括数控技术,工业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先进制造工艺,管理技术等等。

第三,进一步加强企业集团研究开发机构的重点建设。政府可协调有关各方提供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力量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可采取对地方研究机构兼并,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大学技术联姻,以及提供研究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方式,增强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为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的紧密合作,建议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推出享受的优惠条件,以及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三大引导计划,应把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技术创新水平,以及与科研、大学技术合作等方面条件的评估,做为基本条件之一。其次,应注重高起点发展的企业技术“软件”的引进吸收与消化和国别选择。在电子、新材料、能源环保、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领域,西欧、东欧及原苏联地区各国也应成为引进来源的重点国别。同时近几年,一些国外跨国公司“强、强”合并、研究机构合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调整经营结构等一系列作法也值得重视。

第四,从主导产业科技需求与应用通盘考虑,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的战国各与策略的调整。对于主导产业招商引资不应简单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在前段招商引资的积累后,应当进一步突出“技术带资金”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合资合作的新型体制。具体可采取的方式有:

(1)自主技术开发与国外技术引进的结合方式。通过国外技术的提供和自主技术开发的组合,推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如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公司合作,以国内企业2个步骤+国外企业3个步骤的技术资金合作,实现了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2)用国际资金(贷款)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如从一国或多国贷款融资,购买另一国或多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以保持购买技术装备的先进性。

(3)引进组装技术和生产线,与劳动密集生产方式相结合,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缓解就业压力,如新兴家用电器工业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广应用国内先进技术,我国技术进出口近年来有了不断发展,仅上海近年来对美日等发达国家技术出口就占技术出口总额的20%左右,同时,1996年上海有270个先进技术项目向中西部辐射转移。因此,有别于国外招商策略是:对国内先进技术的引进可采取“以市场换技术”,以推动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

第五,我国主导产业科技需求与应用的另一制约因素是工程设计、产品设计人员以及加工制造人员的严重短缺。为此,需要进一步地促进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的交流,加强生产、教学与科研三个方面的开发协作,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从目前来看,我国主导产业科技发展急需的产业科技人员是高新技术消化吸收期和应用改良期的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

解决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强跨地区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科技人员的合作,尤其是通过跨地区企业兼并、收购,与当地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新的人才流动和配置机制。二是加强与中西部军工企业在东部建立科研和生产联合体,建立中试基地,加强技术开发合作等等。三是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从前苏联、东欧引进成本相对低的高新技术专业人员。四是加强技术工人的再培训。为适应新技术、新技能的要求,应大范围对普通技术工人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并与晋级、评职与工资调整挂钩。同时,有关部门应制定提供技术人才的具体方案,缓解高级技术人员的供求矛盾。

第六,制定包括技改、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在内的产业科技发展政策、建立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投资开发的多元化体系。首先,政府投资目标必须实现由产业“增量”到产业“增质”的根本转变,“不求最多,但求最好”。投资方向和技改方向应符合扶持新兴主导产业的战略目的。“九五”期间,通过存量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将技改投资与科技投入经费进行合理系统地配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能力。同时,政府应尽快通过立法建立专项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确立企业产品销售额中征收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用于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这项费用比例不应低于2%。为保证主导产业科技发展经费的合理配置,建议政府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产业技术(项目)评估机构,分别对我国新上产业技术项目和市场发展潜力,进行全面预测和评估。根据评估和研究,做出产业科技发展的投资重点倾斜。同时,该机构还应对招商引资的国外技术按技术的新旧程度及先进性进行全面评估,做为政府、企业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的主要依据。

第七,进一步改善经济特区、开发区与高科技园区环境,增强园区国际化水平,推进园区新兴主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1)建议从产业科技发展与引进的需要,与欧盟、美国等国家高科技园区建立友好协作关系,以相互交流和访问、推动园区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园区国际化水平。为此,可在“友好园区”关系的框架下,聘请国外园区行政首脑或专家担任顾问,进行园区开发的咨询和交流。(2)建议既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专业人才,中西部还要从沿海等地引进管理干部和领导人才,可采取先期交流或交换方式。同时,建议园区干部与大学、科研机构人员适当交流。(3)参照新加坡招商引资经验,应进一步加强园区乃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可提出“建设生态园区”的口号,推动工业园区绿化建设,提高环保水平,以吸引跨国公司的进入。(4)定期与跨国公司举办高技术国际性学术活动。根据跨国公司投资意向,就电子通信、生物工程、新材料、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进行研讨,做为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

标签:;  ;  ;  ;  ;  

21世纪:我国主导产业的科技发展战略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