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爱你没商量”——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你没论文,浅谈论文,学习兴趣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言文教学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新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学生学习兴趣低是一个主要原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内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伴随血液循环的亢奋,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营养,把观察、记忆、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都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并且对其他非智力因素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有可能学好文言文。下面谈谈几种培养方法。
精设导语,引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好的导语是开启课堂知识之门的一把钥匙。导入简洁自然而有趣味,能迅速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文言文教学可根据不同的课文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引用诗词、格言警句,描绘情景、渲染气氛,简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趣闻等等。
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可先由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出作者陶渊明,再介绍他自号“五柳先生”的由来,然后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让学生从中了解到陶渊明不慕权贵,向往宁静恬淡、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性格和情趣,也为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奠定基础。《出师表》一文,可让学生讲述几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引导学生吟诵杜甫《蜀相》诗中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诗句,帮助学生体会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文言文资料丰富,各家观点不一,普通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呈现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文字、图形、声音、动画有机结合,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就可以将文言文的文本与战国形势图链接在一起,学生通过地形图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安陵危急的形势。唐雎受命于危难之中,力挽狂澜,挽救安陵的意义就容易理解了。而对于秦国来说,安陵对秦统一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秦对安陵势在必得。在这种情况下唐雎却创造出保全安陵的奇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唐雎的外交才华,学生进入模拟的战国局势之中,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情辩论,促进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权,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文言文教学可采用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如一位老师教学《宋定伯捉鬼》一文,让学生就宋定伯和鬼这两个有争议点的形象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方学生认为,宋定伯年少胆大,智勇双全,能把握时机,且有商业头脑;而鬼却外强中干、自作聪明、愚不可及。因此,此文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貌似强大的敌人,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获胜。而另一方学生则认为,宋定伯人小诡计多,奸狡巨猾,不守信用,见利忘义,无一可取;而鬼则天真善良,不谙人世,诚实可怜。因此,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可轻信他人,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培养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再如《愚公移山》一文,引导学生就“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活动,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自主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了思维空间,训练了思维能力。
创新作业,保持兴趣
以往文言文的作业形式往往单一机械,基本上是背诵默写加翻译解释,这些作业令学生毫无兴趣,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认为文言文的作业不妨试试写作,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大胆想象,与古代先哲以书信或采访的形式进行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于殷勤互致、性情沟通中吸纳外交辞令,学习古人处世方式,总结经验教训,探讨社会人生;二是以课文为基础立题作文,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以第一人称改写《张良奇遇记》,以“卖炭翁在归途中”“秦王被刺以后”“长安君在齐国”为题来续写《卖炭翁》《荆轲刺秦王》和《触龙说赵太后》,以“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想到的”“从廉颇的‘不忍为之下’谈论资排辈”“读《游褒禅山记》的启示”为题来写读后感;三是偶尔可以让学生写一点文言文,目的并不是学会如何写文言文,而是在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对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掌握,为更好地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这些作业形式,可以保持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参与表演,激发兴趣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地位,就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因而影响学习效果。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学生的文言文能力,不是光靠教师的讲授和灌输形成的,更主要是靠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一般存在较强的表现欲。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如《核舟记》中的第三节,学生搞不清舟上三人位置及形态,教师可把学生分三人一组,分角色表演,然后再叫几组学生上台模仿,让其他学生点评。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帮助记忆,而且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引入竞赛,激活兴趣
背诵一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特别是新教材中背诵量加大了,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教师可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采用竞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竞赛使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大大地提高了背诵的效率,也训练了现代人所需要的竞争意识。竞赛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如定时背诵,限遍背诵,小组抢背,背诵接力,男女对抗,点将打擂,个人抽签,默写比赛,代表竞争等等。文言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掌握也可采用这种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出题互考,人人都是出题者,人人又都是被考者,这样就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又由于出题、备考、参赛等环节对知识的多次“光顾”,所以识记的效果特别好。
巧借音乐,增加兴趣
音乐能营造氛围。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根据课文内容和感情基调选用一些古乐作为背景。古文与古乐相互映衬,能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可以使学生在审美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课文。但所选古乐的旋律应尽量与课文内容或情节发展一致。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拒婚一节,借用《梁祝》中表现祝英台抗婚的一段乐曲,使学生能从雄浑激越的乐曲声中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誓死忠于爱情的决心。再如,学习《鸿门宴》可用《十面埋伏》,学习《与朱元思书》可用《高山流水》等等。总之借用古乐学文言,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而且增强了学习效果,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当然,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会成为学生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文言文,一定会使学生“爱你没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