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论文_包新峰

浅析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论文_包新峰

浙江建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嘉兴 314001

摘要:面临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就像一根纤嫩的草,在瓦砾废墟中流血罹难,在摧枯拉朽中毁于一旦。我们忘不了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那些妻离子散、断壁颓垣的景象,也忘不了那一声声爱与暖的传递。在悲伤之余,我们也要看到国家房屋建设的不尽人意,三场惨不忍睹的地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种以房屋建造的快、省、美为目标的建造原则和理念只能增添更多的伤亡,所以我们要着眼于房屋建造的质量问题,加强其抗震性能。本文就针对房屋建造来浅谈其抗震性能技术的加强及运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

1、建筑工程抗震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是幢幢高楼平地起,但是“豆腐渣”工程尤多。这种“豆腐渣”工程普遍问题是抗震性能不强,人处在这种房屋的建造下,生命犹如系在羸绳之上,不禁让人忧心忡忡,毛骨悚然。

大多数房屋建筑商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多以盈利为目的,注重房屋建筑的造价、施工期长短、环境的美观与否,而忽视了房屋建造的质量问题。具体一点说,房屋建筑的实际施工与房屋建筑的设计明显不符,没有按照抗震的设计要求来施工,经常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例如,楼房的柱子太细、钢筋配备的不足,箍筋间的距离过大,弯钩、搭接、锚固的长度,纵筋的搭接等都不符合抗震设计的要求。此外,所用的建筑材料的质量、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都不符合房屋建筑的要求。建筑商为了节省建造费用通常使用不合乎规格的钢筋,对混凝土标号的选用也不够。而建筑工人在施工的过程中也不按照设计图进行,而且施工懒散、随意,技术不到位,这就损害了房屋的抗震性能。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中也缺乏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房屋建筑的质量过差,无法达到抗震性能要求。

由于多数人没有防震、抗震的强烈意识,所以对房屋建筑抗震的要求考虑不足,尤其是一些农村住户,他们几乎丝毫没有考虑地震灾害来临的可能性,这种意识的存在影响了房屋建造的设计,造成建筑的先天性缺陷。由此一来,在地震来临时,房屋结构极易变形,构件失稳,导致连续性倒塌现象的发生。

地震灾害对人的安全健康、精神心理、财产等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在建造房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提出有效提高房屋建造抗震性能的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或避免地震来临时对人们安全财产造成的损害。

2、房屋建造的分类和震害分析

房屋建造的分类有很多,主要有:多层砖砌体房屋、底框架砌体房屋、砌体木屋架结构房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

首先是多层砖砌体房屋。这种采用多层砌体结构形式的房屋主要应用于震区住宅、办公楼、小型的厂房等,根据统计显示,这种结构在地震中所受到的损害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墙体破坏、预制楼板的塌落以及楼梯间的破坏。

其次是底框架砌体房屋。这种房屋是由抗震性能差异很大的两种结构组成,而且属于竖向不规则的结构,其抗震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砌体层与框架层的弹性刚度比,当它们的比值过大时,底框架部分就会变形甚至倒塌;当它们的比值过小时,砌体层的砌体结构也会遭到破坏。

第三是砌体——木屋架结构房屋,这种结构的房屋的取材比较方便,而且造价低廉,因此常被村镇居民、仓库以及简易厂房所使用。但这种结构也有诸多的缺点,比如说其砌体墙与柱强度较低,木屋架以及墙体搭接整体性比较差。这就使其在地震来临时出现屋面破坏以及局部倒塌的现象。最后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房屋,这种结构的房屋由于是使用钢筋混凝土构造而成,所以不易崩塌,但如果受到强震的破坏,再加上建筑上的缺陷也是逃不过这种崩塌的状况的。具体分析来看,这种结构所受到的破坏主要发生在填充墙以及维护结构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建筑工程提升抗震性能的措施

3.1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

目前民用建筑最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包括:钢结构、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每种结构的建筑在抗震方面有着一定的区别。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设防烈度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其中,住宅多为砌体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公共建筑由于需要较大空间,一般为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

四种结构的建筑在抗震方面对抗震级别的不同层次:

3.1.1钢结构建筑抗震级别★★★★

3.1.2框架结构建筑抗震级别★★★

3.1.3砖混结构建筑抗震级别★★

3.1.4砖木结构建筑抗震级别★

3.2合理的建筑设计,也可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目前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水平还很低,大量的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方案不是很合理。农民住房基本不设防,因而在地震中坍塌特别严重。建议各地政府组织地震工程力量,从本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出发,研究提高农房抗震能力的措施,并用以指导农房建设。设计原则包括:结构构件应具备足够大的承载能力;结构应具有足够大的刚度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和位移;结构应具有足够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这一点对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尤为重要。

3.3从建筑结构上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甚至新的设计思想得到大量的应用,大大丰富了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手段。如使用更高强度的建筑材料,能够提高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并降低结构自重。与之相比,新技术、新设计思想的应用,能够更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其中,隔震和消能减震就是两种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

3.4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隔震技术是国际上热门的工程抗震新技术。它通过把隔震消能装置(如橡胶隔震垫)安放在结构物底部和基础(或底部柱顶)之间,把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这样,改变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作用,明显地减轻结构物的地震反应,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3.5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必须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施工才能实现。如果说设计是“理论”,那么施工就是“实践”了,施工是实施设计意图,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倘若施工质量存在重大问题和隐患,一旦遭遇强烈地震使会将问题暴露无遗。搞好施工质量的关键在于严格按施工规范或规定施工。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与施工规程,对施工标准,施工技术与措施及施工质量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特别是强制性抗震技术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3.6各建筑工程主体把好质量关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经审查合格、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把好施工质量关;监理单位应按照抗震要求、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严格实施监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将抗震设防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凡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得交付使用。

3.7从一次次的地震中汲取教育和经验

要对这次地震中全坍塌、部分坍塌和基本完好的建筑物进行分类调查研究,从中汲取教训和经验,用以指导今后的工程建设。要向人们传达这样的理念:即使不大幅度提高设防等级,设计合理和工程质量优良也将起到巨大的抗震防震作用。还应规定,建筑物建成后,要在适当位置刻上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单位和房地产企业的名称,以明示责任。

4、结束语

应该看到,近年来在房地产行业,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片面追求建筑造型的新奇独特、忽视建筑整体抗震性能的问题。考虑到地震可能造成的巨大灾难,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必须完善建筑抗震标准、科学合理规划、符合抗震设计、确保建筑质量、合理使用建筑物、加强建筑监管等。

参考文献:

[1]胡庆昌.建筑结构搞震减震与连续倒蹋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戴自强,赵彤,谢剑.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包新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  ;  ;  ;  ;  ;  ;  ;  

浅析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论文_包新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