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的父母怎样教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子论文,部长论文,父母论文,美国能源论文,朱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1月20日,随着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美国参议院也确认了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为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再次吸引了全球华人的目光。人们问:“朱棣文的父母是怎么样教育他们的?”因为朱棣文的哥哥朱筑文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拥有物理学、生物化学、医学三个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21岁就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是洛杉矶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为飨读者,《家庭》杂志社第一时间特约经朱棣文授权、著有其传记的李剑君、曹慧夫妇,详细讲述朱棣文及其兄弟的成长道路。
☆尊重孩子玩的天性,玩的权利
生活中的朱棣文,可不是老观念中那种“冷漠呆板、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家。他把快乐、幽默、好奇心及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艺术的欣赏,统统带进了物理学世界。这些健康的性格与爱好,源于他小时有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
那时,家里的沙发成了小朱棣文的运动场。他爬上爬下,没有一刻安静。妈妈允许孩子们这样做,说这样玩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和胆量。
在妈妈的“纵容”下,朱家的沙发虽然被孩子们弄得破旧不堪,但妈妈从来不指责他们。有时妈妈也喜欢与他们一起跳绳、猜字,玩老鹰抓小鸡,欢声笑语总是充溢着这个家庭。
放学后,朱棣文经常与哥哥、弟弟或邻居家的孩子在学校附近的院子里玩橄榄球、棒球和篮球,有时还会玩玩冰球。
朱棣文是一个干什么都很专注的孩子,体育运动方面的表现也是这样。
上八年级时,他迷上了网球运动。为了学好网球,他去书店买了一本如何打网球的书,然后躲在房间里认认真真地读了不知多少遍。靠这样自学,他从书本上学会了打网球的技法,而且不断训练,球技不断提升,校队还吸收他当了三年的替补队员。
后来,朱棣文又爱上了撑竿跳。他买来一根竹竿,每天放学后就苦练,不知摔了多少次,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妈妈看了虽然心疼,但还是对他说:“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肯努力,就会成功的。”朱棣文很快学会了撑竿跳,并能跳过8英尺的高度,但这个成绩还不够加入校田径队的资格,这使他十分遗憾。
妈妈除了鼓励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就连做饭之类的事,也让孩子们参与。
三个孩子也喜欢与妈妈一起做饭,他们觉得与妈妈一起做饭就如同玩游戏一样好玩。三兄弟最早跟妈妈学做饭是在厨房里学包馄饨,这是他们下厨的“启蒙期”,妈妈给他们三兄弟作了明确分工。
当时大家排成一列,妈妈负责调馅,哥哥朱筑文在前面摆皮、填装馅,朱棣文跟弟弟朱钦文在后面负责捏馄饨,好像工厂流水作业的生产线一样,井然有序。虽然朱棣文和弟弟包得不好看,但妈妈说:“包得不错!能吃就行了。”
当吃着“团队合作”的“硕果”时,他们感到分外香甜。之后,朱棣文有点儿“上瘾”了,觉得做饭太好玩了,就常常在厨房里给妈妈做帮手,学着做饭。
上中学后,朱棣文就开始经常下厨,自己做饭包带到学校。
一般的美国小朋友中午饭都是简单的三明治之类的食物,朱棣文却带着自己动手做的各式饭包,今天是中国菜,明天是墨西哥料理,香气诱人,引得不少美国小同学向他投来羡慕的眼光。每当这时,朱棣文也会将自己的美食分给同学品尝。
从小就学会了烹饪的朱棣文,后来甚至把实验也称为做饭(cooking),认为只会念书的孩子,连煎蛋、煮蛋都不会,怎么可以懂实验?他说,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你打开冰箱,拿冰箱中仅有的材料下厨,能做出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这就是在有限资源中求变、求好。这种经验、能力,对他在研究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有很大助益。所以朱棣文主张让孩子从小学会下厨、做家务。
朱棣文说:“许多家长也许对子女喜爱音乐、体育活动有偏见,认为对于今后的学业或未来没有什么用途。但事实上,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对科学方面的思考。”
☆鼓励孩子动手,对将来发展大有好处
小时的朱棣文想象力很丰富,他喜欢自己动手做事情,而且总是受到父母的鼓励。小棣文头脑中的点子特别多,小手也很灵巧。上幼儿园前,他最喜欢的游戏是将肥皂捏成各种动物形状,捏得还很像,连父母看了也感到惊奇,免不了对他赞美一番,夸得小朱棣文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还在上幼儿园阶段,朱棣文就喜欢动手摆弄“实验”。看到这种情况,妈妈从不阻拦他,也不因为家中不整齐而斥责他,相反总是鼓励他。
有一次,妈妈刚给他买回来一架小飞机,朱棣文问妈妈是否可以拆开来看看飞机里面的样子。妈妈说:“可以啊,我们一起拆拆看。”朱棣文与妈妈一起将刚买的这架小飞机拆得七零八落,并专注地摆弄起那些零件。看到朱棣文那专心摆弄零件的样子,妈妈在一旁欣慰地笑了。
稍大一点儿,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朱棣文又对制作塑料模型飞机和军舰产生了浓厚兴趣。家中的沙发上、地板上放的都是他的“杰作”——自己组装的飞机、坦克、军舰等。什么木头块、小纸板等物品都是他的宝贝:他用小刀在小木头块上雕刻飞机、军舰等他感兴趣的玩意儿,用木纸板做出他喜欢的各种纸模型……
到了小学四年级,朱棣文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安装工了。他喜欢动手做一些“多件组合”的器件,喜欢用自己的双手去搞“建设”,喜欢动手去做各种想象中的玩具。他经常花费许多时间来建造一些毫无目的性的装置,把一大堆零件组装在一起,做成一个连他自己也不知为何物的大东西。他的房间里,堆满了他乱丢的金属“大梁”和小螺钉、小螺母,还有一些尚未完成的“巨大建筑”躺在地毯上。
有一年圣诞节,父母问他们三兄弟想要什么礼物,朱棣文只向父母要一些小螺丝钉、齿轮等小零件,说要用这些零件来做飞机、军舰、火车。父母说:“这好办,也很简单,更花不了多少钱。你快成小工程师了,我们一定满足你的愿望。”
这一年的圣诞节,朱棣文特别高兴,因为他从父母手中得到了一大包可以供他用的各式小零件,他像宝贝一样将它们收放到自己的小箱子中。
对于这样的玩法,朱棣文说:“更重要的是,我从小就养成了自己动手做事的习惯,也让我的双手更灵巧。”这种从小开始的动手能力,也大大诱发和调动了朱棣文大脑的活动,使朱棣文的空间感觉加大,这种结果是无价的,直到朱棣文最后成为科学家。
再大一些后,朱棣文的兴趣又扩展到化学小实验上来,也喜欢玩化学游戏,做“土炸弹”等。课余时间,他有时会和同学饶有兴趣地测试土壤的酸碱度及营养流失,有时会和同学一起做自制火箭的实验。他对这些小实验充满了乐趣,经常就像个小工程师似的忙来忙去。
有一次,他在厨房里那张全家在一起吃饭用的唯一饭桌上做着他的“化学实验”。正当他全心投入“实验”时,一不小心着火了,洁白的塑料餐桌被烧出一块黑色的大疤痕。
妈妈看到后,没有发火,也没责备朱棣文,而是及时将火弄灭,又走到朱棣文跟前抚摸着他的头安慰说:“别害怕,别害怕,没关系的!你又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安全就是了。”
听到妈妈这些安慰的话,朱棣文鼻子一酸哭了起来。他一边用小手擦眼睛,一边对妈妈说:“妈妈,我烧坏了餐桌,今后我们一家人上哪儿吃饭?”妈妈说:“没事的,我们可以将它修好。修好了,我们就可以有桌子吃饭了。你不用担心!”
朱棣文在长岛花园中学的最后一年,他自己设计制造了一个物理钟摆,并用它测量重力加速度。朱棣文说,他从小就开始的“建筑”经历所积累起来的技能,直接对他建造钟摆起了作用。时间、空间的概念已深深地植于他那聪明的头脑中。25年后,朱棣文利用原子干涉仪中的激光冷却原子,开发了这项测量的一个更精确的方法。
回忆起父母的教育方法,朱棣文说:“动手与不动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中国有的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学好书本,不让孩子去做任何家务事或做飞机模型和摆弄机械之类的事,看见孩子摆弄钟表、自行车、钢笔什么的,多半不会鼓励,而会说:“哎呀,抓紧时间快去写作业、读书吧!”因此,中国学生到了国外虽然理论上学得不错,但动手实验能力往往赶不上美国学生。朱棣文主张5岁到10岁的孩子要学会动手做些东西,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会大有好处。
☆感恩的心,源自宽容的成长氛围
朱棣文说:“生活在一个杰出人才辈出的家庭之中,你常常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笨蛋。”每当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他总是谦虚地说,小时候,在这个家中他不是学得最好的,他只是一只“黑羊”。
他不喜欢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喜欢灵活、有序的学习方式。上中学时,朱棣文对几何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几何不用死记硬背,而是从直觉的假设开始,用一种清晰的、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推断结果。每当沉浸在假设与证明中时,他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
上这些他非常喜欢的课时,他表现得非常安静,会很着迷、很专注,静静地听老师讲解,仔细地咀嚼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直到上大学后,朱棣文仍然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是常找教授聊天,连当时不给他上课的教授也不放过。看似漫无边际的交谈,开阔了朱棣文的视野,促进了他的学业。
上中学时,朱棣文与哥哥朱筑文都在长岛花园中学,朱筑文在这所优秀的中学创立了学校记录的最高累积平均成绩。那时,老师常常对朱棣文说:“你是朱筑文的弟弟,希望你也能像哥哥那样学得拔尖。”
同哥哥这样的竞争对手比是很难超越的,这使朱棣文感到有些压力,也有些不自信。但父母从不指责他,而是说:“你学得也很好,而且有自己特色,很灵活。”听了父母的话,朱棣文很快就恢复了自信。
有一次,朱棣文突发奇想,想知道消防车是怎样救火的。他悄悄地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哥哥,哥哥也觉得这很有意思。
随即,小哥俩在后花园点燃一些物品,没想到大火忽地一下烧了起来,照亮了后花园。朱棣文的妈妈吓得赶快打电话叫来消防车,消防车来将火扑灭了。当时朱棣文和哥哥亲眼目睹了消防车是怎样扑灭大火的,但也被这一情景吓坏了。
消防车刚刚离开,他俩就赶紧跑到房间里躲在一角不敢出来。父亲下班后,知道了白天家中发生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怕。要是大火得不到及时扑灭,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让朱棣文兄弟记住火是不可以玩的,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狠狠地打了朱棣文兄弟俩的屁股……
回忆起挨父亲打的事,朱棣文笑声不断。
那时,朱棣文一家在美国生活并不宽裕,有时日子过得也很拮据。父亲常常会身兼数职,以挣更多的钱供家用。为了照顾幼小的孩子,妈妈只好放弃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
当朱筑文快上小学时,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父母做出重大决策,举家从熟悉的美国中部密苏里州搬到陌生的纽约长岛。
这里有非常好的公立学校,学校校风很好,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很高。而在这里读书费用不低,也没有几家中国人。但朱棣文的父母认为,这里很适合他们一家居住,这对三个儿子来说,是一个能受到良好教育的环境。
从儿时起,朱棣文的父母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业教育,对孩子的品德也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将来无论从事哪一行,一定要学好英文及数学,因为这两者都是基本工具。”同时,他们也告诫孩子们,不要崇尚金钱和权力,他们最常对孩子说的是:“最崇高的事业之一,是成为一名学者。”
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不太赞成他进大学学物理,认为善于绘画的儿子应该去学绘画与建筑类专业。父亲认为,物理学领域里强手林立,面临的挑战太大,要想在这一领域里做出杰出的成绩谈何容易。而且学习物理枯燥无味,如果不是异常聪颖的人是难以胜任的。为此,父亲与朱棣文进行了一次耐心的交谈,并将利害陈明。
自小就对物理学情有独钟的朱棣文没有采纳父亲的劝告,他视钻研物理学为一种享受,渴望掌握物理学的全部奥秘,所以大学时他还是选择了攻读物理学专业,而宽容的父亲最终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
在朱棣文家中,一直挂着一幅中文条幅——“浩气长存”。这是朱棣文的父亲去世时,友人给朱棣文父亲所写的挽联,朱棣文买了一个镜框把它镶起来挂在家中。他非常看重这幅条幅,不仅将它作为一件艺术品挂在客厅中,更重要的是他要时时刻刻以父亲的这种品格鞭策自己。
当朱棣文三兄弟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他们,他们是中国人,他们的老家在遥远的东方,那里有个叫太仓的地方,那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和璀璨的文化的小镇,那里有他们的祖父母,有他们的叔叔、姑姑等一大家子亲人。父母还告诉他们,哥哥名字中的“筑”、弟弟名字中的“钦”字,都是为了纪念祖父而起的;而朱棣文名字中的“棣”字,则是为了纪念四姑妈而起的。
三兄弟的名字,寄托着父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寄托着父母对三兄弟不要忘记根之所在的期望。这种根之所在的思念,也深深地印在朱棣文的心中。1998年和2000年,朱棣文曾两次到太仓寻根祭祖。他知道,无论他走多远,这里才是他的根。
直至今天,有人问朱棣文有多么中国化时,朱棣文都会直率地说,他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当然是美国人。但从科学上来讲,在血缘上他是纯粹的中国人,这一点永远都改变不了。他的若干基本的价值观也是中国的。比如说,中国人以接受教育为荣,尊重知识、注重高等学历。他还自豪地说,他有中文名字,那就是“朱棣文”。
至今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与影响,朱棣文总是感激不已:“如果没有父母的激励,没有父母的宽容,我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标签:朱棣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