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中的苦难话语与基督徒的社会责任_耶稣论文

新约中的苦难话语与基督徒的社会责任_耶稣论文

试探《新约圣经》对苦难的言说及基督徒的社会责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约论文,基督徒论文,圣经论文,苦难论文,责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9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0)04-0016-08

灾难是人类面临的苦难之一,宗教对灾难表现出深切的关注。本文立足于《新约圣经》文本,探讨《新约圣经》对苦难的言说及基督徒的社会责任。

一 《新约圣经》对苦难的言说

1.世间有各种灾难

《新约圣经》看到了人世间的各种灾难,包括大风暴、地震、疾病、饥荒、战争、贪财、世界末日等。根据《圣经》,世界被罪如此搅扰,这乃是世人困惑的一部分,但如同保罗所说,“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1]罗8:21-22。所以,在《新约》中,灾难、苦难是堕落的世界(“在亚当里”)的表征[1]罗5:15-21,不仅自然界失去和谐[1]罗8:18-23,而且社会关系不和谐[1]加5:19-21,这是人犯罪、亏缺了上帝荣耀的结果。

福音书所记自然灾害与耶稣所行“自然神迹”相联,如耶稣平静风浪[1]太8:23-27、平静风暴和海[1]可4:39等。对于此类神迹,约翰·德雷恩认为,如果医治的神迹表现了耶稣将个体从罪的权势释放出来的话,那么他行的“自然神迹”则表现了他对于整个被造之物的释放:不仅个人从犯罪中得到释放,而且从他或环境所造成的罪恶的后果中得到释放[2]169。此外,保罗在前往罗马的途中遇海上风暴[1]徒27:13-38,路加对这次到罗马航行中所遇风暴和沉船情况有具体的描写。耶稣死时发生地震[1]太27:54,《启示录》第8—11章透露了神审判的内容。前七枝号显示,这审判的一部分包括自然界的大混乱[1]启8:7-13。

关于疾病,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疾病是由自然和物质世界运动中的邪灵魔鬼们引起的。罪和恶引起了疾病[1]约9:1-12。这并不是个人意义上的,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的疾病被看作是上帝的造物全然堕落的一部分[2]169。福音书刻画了很多耶稣在众人之中做工的场景,他总是带着医治和复兴他们生命的目的与他们在一起,将他们带到上帝和上帝之国的面前。“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叙利亚。那里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样疾病、各样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癫痫的、瘫痪的,都带了来,耶稣就治好了他们”[1]太4:23-24。

关于饥饿,新约所记的穷困之人不少,耶稣整个一生关心的也是人以及人的需要。《马可福音》所记“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1]可6:30-44和“七饼和几条小鱼使四千人吃饱”[1]可8:1-9,除了显示耶稣的大能,实际上也劝勉人们关注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世界末日时有饥荒[1]启6:5,可见饥荒是人类灾难之一。

战争无疑是人类灾难。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说:“我们从前就是到了马其顿的时候,身体也不得安宁,周围遭患难,外有争战,内有惧怕。”[1]林后7:5世界末日时,会有战争[1]启6:3;启9:13-19。

贪财会导致灾难。“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1]提前6:10。在《圣经》中,贪财包括不应获取而获取,诸如借而不还[1]诗37:21、偷窃[1]弗4:28、使用诡诈的天秤[1]摩8:5、瞒税[1]罗13:6-7等。贪财也包括应付出的却不付出,《圣经》中谈到应付出的钱财包括纳税[1]罗13:6-7、奉献[1]玛3:8-10、工人的工价[1]雅5:4、看顾家人亲属[1]提前5:8、照顾穷人[1]雅2:14-17;箴19:17等。《新约圣经》警戒为富不仁者,“你们这些富足人哪,应当哭泣、号咷,因为将有苦难临到你们身上”[1]雅5:1。

不过,《新约圣经》言及最大的灾难是世界末日的大灾难[1]太24:21-22,认为“从世界的起头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1]太24:21。《马太福音》讲末世的预兆和耶稣的再临,其中言及预兆有多个方面,包括战争[1]太24:7-8,而且多处必有饥荒、地震,这都是灾难的起头[1]太24:7-8。

诚然,福音书中所记人世间的各种灾难多与耶稣行的神迹联系在一起。所有这些神迹显示出耶稣对世界拥有无限的权能,并证实他是“神的儿子”。因他“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1]约3:2;“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什么也不能作”[1]约9:33。以至于那些看到神迹的人就知道上帝的国已经随着耶稣的到来而降临了。神迹的目的和作用就是让人由之而信他,信他“是神的儿子”[1]约8:24;11:27;13:19;20:31,信子在父里面,父又在子里面[1]约14:11,信父差遣了子[1]约11:42;17:8。“信”的结果是“可以因信他的名得生命”[1]约20:31,这生命即是“永生”,“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1]约3:15。

由于福音书是对照着《旧约圣经》盼望的背景来讲述耶稣的生命及其工作的,为的是表现那些预言如何成就在耶稣身上,以及人们盼望已久的上帝的国是如何通过他到来的。耶稣告诉施洗约翰,他的神迹奇事是古代应许变成现实的“兆头”。尽管这些神迹是协助将耶稣有关上帝的国的信息传递给人们的手段。但是,透过耶稣行的神迹,仍不难看到人世间的各种苦难。

2.耶稣亲历人生苦难

耶稣既是神,又是人。根据《路加福音》,耶稣降生故事的参与者都是以色列的贫苦人。耶稣降生在马槽里,他降生的好消息先是报给了地位低下的牧羊人;在耶稣和马利亚“洁净”的仪式上,他父母所献的祭物,也是最贫穷的人所能献上的有限的祭品。耶稣降生后,为了躲避犹太希律王的迫害,逃亡埃及,接着,希律王屠杀伯利恒无辜的婴孩,希律王死后,耶稣回到拿撒勒长大成人。

在《约翰福音》中,约翰多次强调耶稣存在于有血有肉的历史中,如他感到疲乏、干渴,为死人掉泪,“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耶稣哭了”[1]约11:33,35。约翰及他的读者所认识的耶稣,那位已升天的神的儿子,他在地上曾经真正地过着人的生活,他活在历史上犹太教的环境之中。不管别人怎么样,约翰明确相信耶稣是为世人死的,也是为犹太民族死的[1]约11:51-52。耶稣也曾对门徒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1]约16:33。耶稣被钉十字架上受难就是对人类苦难的承担。

福音书中多次提到耶稣深信自己的命运就是受苦,最主要表现在与此有关的“人子”这个词的与众不同的用法上。从他受洗时起,也许比受洗还早,耶稣就明白自己的生命道路是受苦。他受洗时听到的声音,对应了《以赛亚书》中有关受苦仆人的话[1]可1:11;赛42:1,而且向他清楚地显明他一生的工作就是不断的谦卑克己。他在回应试探时坚定地重申了这个信念。根据《马可福音》的记载,耶稣传道初始就警告他的门徒说,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的友人们[1]可2:20。当彼得认定耶稣就是弥赛亚时,耶稣又重复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1]可8:31,此后的话语更加肯定了这一点,“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1]可10:45。

在《马可福音》中,耶稣作为一个人,其形象、感情,甚至“动作”,都有相当生动的描写[1]可1:41;可3:5;可6:6;可6:34;可10:14。如在客西马尼园,他带着彼得、雅各、约翰一同去祷告,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1]可14:33-34接下来,他祷告说:“阿爸,父啊!在你万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1]可14:36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临死之际,耶稣大声喊着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1]可15:34这是耶稣对苦罪的最清晰回应。“耶稣大声喊叫,气就断了”[1]可15:37,他最后说“成了”[1]约19:30。这表明:耶稣现在死了,他的死完成了他来这个世界上所做的工作。耶稣和普通人一样,要休息,要吃喝,还常应邀与普通人一起“坐席”[1]可2:16-17。从马可的其他记载中也能看到:行走在巴勒斯坦那片土地上的耶稣,面对的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社会问题,如与罪人并税吏一同吃饭问题[1]可2:16-17,禁食问题[1]可2:18-22,守安息日问题[1]可2:23-27;3:1-6,“休妻”[1]可10:2问题,“纳税给凯撒”[1]可12:14的问题,“最大诫命”[1]可12:28的问题,耶稣回答了这些问题,显示了他在特定历史处境中的特殊使命。

耶稣亲自承受人世间的各种苦难,包括死亡。因此,只有在基督里,人才真正认识到上帝与苦难的人同苦同在。福音书详细记载了耶稣被捕[1]太26;47-56;可4:43-50;路22:47-53;约18:3-12、耶稣在公会里受审[1]太26:57-68;可14:53-65;路22:54-55、63-71;约18:13-14、19-24、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1]太27:11-14;可15:2-5;路23:3-5;约18:33-38、耶稣被判死刑[1]太27:15-26;可15:6-15;路23:13-25;约18:39-19:16、兵丁戏弄耶稣[1]太27:27-31;可15:16-20;约19:2-3、耶稣被钉十字架[1]太27:32-44;可15:21-32;路23:26-43;约19:17-27、耶稣的死[1]太27:45-56;可15:33-41;路23:44-49,约19:28-30、耶稣的安葬[1]太27:57-66;可15:42-47;路23:50-56;约19:38-42。耶稣为什么死?新约中用了很多的比喻手法来表达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真实含义:他被杀献祭了[1]林前5:7;他为我们的罪死了[1]林前15:3;他舍己作万人的赎价[1]提前2:6;他使信他的人称义[1]加2:16。这些叙述,以及其他许多表达,体现了早期基督徒对于耶稣之死的某些理解。

3.十字架上的承担,生命重生

《新约圣经》对苦难的回应是承担。通过十字架,上帝已经承担了人的苦难,承担了人自己所不能承担的苦罪,表明上帝原来并没有遗忘或抛弃在苦难中的人。事实上,上帝在耶稣基督里与苦难中的人完全认同,把人生命的实存挣扎和终极问题化为自己的挣扎和问题,十字架上的耶稣不仅是上帝与苦难人同在,更是与他们同苦①。

基督教信仰把痛苦看作是人与基督合一的方法,因为耶稣基督忍受了痛苦和死亡而这样进入了圣父的荣耀。我们身上“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1]林后4:10。在基督教看来,“痛苦是上帝使我们的心灵从尘世暂时的事物转向永恒、转向他本人的伟大的教育手段。所以受苦导向内在的安宁”[3]136。如果能宽容地甚至勇敢地接受苦痛,人就完全在基督内成熟起来。所以,基督教信仰被认为是关于受难、痛苦、牺牲、死亡的信仰,它给人带来的是谦卑、温良、慈悲、宽容。

在《新约圣经》中,耶稣在十字架上担当世人之罪忍受了无比的痛苦,但正是耶稣承担了世人之苦罪,消除了人与上帝之间的阻隔,与上帝和好,人可以通过耶稣而直接来到上帝的面前。十字架向我们显示,即使人类经历中特有的受苦不被挪去,我们已经有上帝与我们分担这种苦难。

只有十字架的承担才有在苦难中的新生命。《新约圣经》的所有作者都一致认为耶稣在死后第三天复活了,耶稣的复活使生命得到更新。保罗在耶稣的复活中找到了这种新的生命力量,以至于他写道:“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1]加2:20作为基督徒就要愿意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旧人,以便复活得生,成为一个新人,有耶稣基督住在其中。所以耶稣的复活非常重要,从此他对信徒的生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耶稣基督真实地活在那些委身于他的信徒的生命中。

不仅如此,耶稣的复活对于那些已经有基督生命的人来说具有更进一步的含义。在《约翰福音》中,耶稣教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的信徒们可以得享“永生”[1]约3:15;4;14;17:3。“永生”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表示基督徒将享受一种崭新的生命,另一方面,有了像上帝那样的生命,不仅意味着基督徒有了新的动力来过现实世界的生活,还意味着这种因耶稣而带来的与上帝的关系要存到永远。根据保罗的理解,耶稣的复活是一个保证,一个应许,即他的门徒们也同样能够胜过死亡。那些与基督的受难和复活有份的人,从属灵的意义上说,获得了一个死后生命的保证,这个生命就像他们现在的生命一样,有上帝的同在。但是,这个生命也是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生命,它享有现在耶稣所享有的那种被更新的生命所特有的无与伦比的性质:一个不再有受苦、死亡和压迫,被上帝的国度的新景况所代替的生命[1]林前15:57。因此,“永生”更根本的含义是属灵生命的获得,而这种生命从一开始“信”耶稣为基督、为“神的儿子”那一刻起便赐给了人。“我的羊……跟着我。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1]约10:27-28。永生是信耶稣为基督者在现在就可享有的新生命。因此,虽然信为信徒在今世就已经带来了属灵的永生,但更圆满、更完整意义上的永生仍然是复活后的永生。这也是耶稣即将离世时所应许给信徒的他必再来的盼望[4]172-177。

4.基督的仆人要担当苦难

在《约翰福音》第13章,耶稣为门徒洗脚[1]约13:4-20,取了仆人的形象,并吩咐门徒要效法自己,“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1]约13:14-15。第14章强调了耶稣将回父那里去[1]约14:1-10,门徒将留下来继续从事他的工作。

被誉为耶稣“外邦使徒”的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述说了自己曾面对的各种身体上的危险,所受的患难。他说:“他们是基督的仆人吗?我更是。我比他们多受劳苦,多下监牢,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除了这外面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1]林后11:23-28保罗认为,苦难需要面对,作为基督的仆人要敢于去担当苦难。“弟兄们,我在我主基督耶稣里指着你们所夸的口极力地说,我是天天冒死”[1]林前15:31。保罗去耶路撒冷是冒着风险去的,但他愿意冒这个风险,因为他认为表达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合一是他传道使命的重要内容,是对福音的一个本质上的见证。因此,保罗说:“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那里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1]徒20:24《使徒行传》记述了保罗三次传道旅行的经过和在各地建立教会的情况。约公元58年,保罗被捕,作为罗马政府的囚徒被解送到该撒里亚。保罗以罗马公民的身份上诉罗马帝国法庭,约公元61年,被送往罗马。约公元63年,罗马政府无罪释放了保罗。约公元64年,保罗再次被捕,押送罗马。公元67年,保罗在罗马殉道。

二 解除人们的苦难

1.医治病人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为了救赎人类而道成肉身,他在世间传播天国福音的同时,致力于解除人类的疾苦,行了许多治病救人的神迹奇事,例如使瞎子看见,聋子听见,瘫子行走,使麻疯病人洁净,使被鬼附的精神病患者恢复正常,甚至使死人复活[1]可5:21-43,路7:11-17;约11:1-44。

福音书记载耶稣医治大麻风病人[1]太8:2-4;可1:40-42;路5:12-4,医治百夫长仆人的瘫痪病[1]太8:5-13;路7:1-10,医治彼得的岳母[1]太8:14-15;可1:29-31;约4:38-39,医治瘫痪病人[1]太9:2-8;可2:3-12;路5:18-26,医治睚鲁女儿和血漏妇女[1]太9:18-26;可5:22-43;路8:41-56,医治被鬼附的哑巴[1]太9:32-34;路11:14-15,安息日治好一只手萎缩的人[1]太12:10-13;可3:1-5;路6:6-10,医治又瞎又哑被鬼附的人太12:22-23,医治革尼撒勒的病人[1]太14:34-36;可6:53-56,医治驼背的妇人[1]路13:11-13,医治患水肿的人[1]路14:1-4,医治两个盲人[1]太20:29-34;可10:46-52;路18:35-43,绕道回加利利医治聋哑人[1]可7:31-37等等。而且,耶稣在差遣十二使徒时,也吩咐他们“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大麻风的洁净,把鬼赶出去”[1]太10:7-8。

耶稣行的神迹奇事有其很强的神学基础,上帝是作为慈爱的父亲出现的,他关心所有的人,没有例外。就像耶稣在话语和态度上教导的那样,上帝爱各种各样的人,因此他的神迹奇事通常涉及生活在社会边缘的那些人,以此显示他所宣告的上帝的爱和关心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而是要有实际行动的[1]太8:1-4;路17:19;可5:21-43。医治和赦罪是结合在一起的[1]可2:1-12,而那些得医治的人则需要有信心,耶稣曾经三次说“你的信救了你”[1]可5:34;10:52;路17:19。根据马可的记载,如果缺乏信心,就难以行神迹[1]可6:5。但是,福音书所说的信心不仅仅是患病人要对医治者有信心,而且是无条件地接受生命发生改变的要求,并且愿意按照上帝的方式生活[1]171。

2.关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耶稣的神迹显示了耶稣的权能,但耶稣让众人吃饱和他与被遗弃的人吃饭的故事同样劝勉人们照顾人的基本需要。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耶稣关注如何用稀少的资源去照顾最多数人的需要。耶稣曾把清水变成美酒[1]约2:1-11,不论用五个饼、两条鱼使五千人吃饱[1]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约6:1-14,还是用七个饼和几条小鱼使四千人吃饱[1]太15:32-38;可8:1-9的故事,都体现出耶稣对现实民生的关切。当耶稣的门徒准备解散众人,让他们各自去找吃的,耶稣便对他的十二门徒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那时,人数约有五千,“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他们就吃,并且都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篮子”[1]路9:12-17。耶稣关心的是整个人群,不单是人群中称颂他的名、承认他为主的人,而且每个人都吃饱了,没有人挨饿。此外,剩下的零碎食物被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篮子。圣经上虽然没有说过对这十二篮剩余食物的处理,但十二篮剩余食物的奥秘实际上促使人们去研究社会秩序本身。

3.让困苦流离的人有事做

打发工人出去收割庄稼。“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1]太9:35-38

4.周济穷人

耶稣的跟随者中虽有富人,但耶稣更关心穷人,显明他对贫穷人的怜悯。在论到所谓“福分”时,耶稣明确表示,“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1]路6:20。当耶稣回答施洗约翰的疑问时也明确表示:“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1]路7:22青年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更表明上帝对贫困者的关怀[1]路16:19-31。在路加的笔下,耶稣的活动涉及男人、妇女与小孩,而且许多事件就发生在某人家中,这些表明耶稣愿意每一个人都得到上帝的恩惠。

耶稣要求人们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你们要变卖所有的周济人,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囊,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1]路12:33。他谴责那些为富不仁者。《马可福音》中耶稣与青年财主的对话表明,个人要承受永生,除了遵守上帝的诫命,还必须“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1]可10:21,认为任何拥有财产的人,都不应拒绝援助有困难的弟兄。否则,他怎么能得到神的爱,“凡有世上财物,看见弟兄贫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1]约13:17?“凡有货财者,应慷慨按其能力周济贫穷”,“若你多有,就该多施舍;若你少有,也不要怕少施舍”[1]多4:8。《希伯来书》也告诫人们:“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1]来13:16

在《新约圣经》中,善行是与永生联系在一起的。保罗说永生是神圣的果子,是上帝给予那些坚持行善的人的奖赏,这种永生虽说是来世生命,但在受洗礼时,这种新的灵性生命已经开始[5]31。在耶稣基督的最后审判中,有善行的义人要往永生里去,“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1]太25:34-36。在耶稣看来,“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1]太25:40。相反,没有善行的人要往永刑里去,因为“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兄弟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1]太25:45-46。从耶稣的回答不难看出,是否对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给予关心和照顾,成为了分辨义人与不义之人的标准,也成为了决定一个人是否获得永生的依据。《启示录》在谈到末日审判时说,“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1]启20:12。《以弗所书》说:“因为晓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赏赐。”[1]弗6:8“不义的,叫他仍旧不义;污秽的,叫他仍旧污秽;为义的,叫他仍旧为义;圣洁的,叫他仍旧圣洁。”[1]启22:11“看哪,我必快来。赏罚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1]启22:12

5.传扬和平的福音

基督教视和平为与恶相对的善。基督教的和平观念的萌生,对弥赛亚和平国度的企盼,是与一个饱尝战争之苦,饱受四周强邻统治、异族压迫,甚至经历一度亡国之痛的以色列民族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的。

和平是上帝的旨意。耶稣降生时,天使歌唱:“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1]路2:14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明确提出:不可杀人,不可向弟兄动怒,不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等等,“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1]路9:56。耶稣的救世工作,也包括传扬和平的福音,耶稣不但要使人与人和好,更重要的是要人与上帝和好。

在《圣经》中,家庭平安、亲族和睦、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都是上帝与人关系的折射,只有修好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才能实现。“爱上帝”与“爱人”又是统一的。耶稣说:“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而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1]太22:37-40保罗对基督教爱的伦理作了更充分的阐发:“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1]林前13:4-7。劝导人们要仁慈、和睦,“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1]罗12:17-18;“不要毁谤,不要争竞,总要和平,向众人大显温柔”[1]多3:2;“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1]来12:14,“也要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一心追赶”[1]彼前3:11;“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爱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神所受的命令”[1]约14:19-21。像上帝爱人那样彼此相爱而不抱任何利己的动机,这才是对神命的回应。

三 基督徒的社会责任:作盐作光

基督教强调“因信称义”,这是上帝的恩典,但人的努力并没有被完全否定。在基督徒看来,“人的首要目的是荣耀上帝,永远以他为乐[6]373;人生的基本价值在于“荣神益人”,以生命和行动回应神命。

基督徒以“仆人”身份去服务于社会,正如耶稣所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你们是世上的光,……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1]太5:13-16这里,耶稣用“盐”与“光”的比喻来说明基督徒在世上的责任,要求基督徒用自己的言行显明真理,引人归向真理,荣耀真神。凡事为荣耀神而行,保罗说:“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1]林前10:24

《新约圣经》一再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雅各书》说:“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1]雅2:14-17“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1]雅2:22“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1]雅2:24《彼得前书》说:“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1]彼前3:13“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按着肉体说,他被治死;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1]彼前3:17-18“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1]约12:2没有爱心的人,仍住在死中。

《新约圣经》把对具体困难的实际帮助列为“爱人”的首要表现。爱“不要在言语和口舌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1]约13:18。这样,圣爱也必然通过事工和行动实现自身。只有如此,“爱就完全了律法”[1]罗13:10。这是保罗对基督徒责任的总结。《彼得前书》说:“神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1]彼前2:15“人应当行上帝所吩咐的善事,因为这是上帝的旨意。”[7]62行善是为荣耀上帝,“尽我们的本分”[7]85。强调行善应该是乐意的,“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地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如经上所记:‘他施舍钱财,周济贫穷,他的仁义存到永远”,[1]林后9:7-9。强调行善应是发自内心的,耶稣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1]太6:1-4而且耶稣特别推崇的并不是捐出我们的富余之物,而是我们必需之物。所以当耶稣见一个穷寡妇投了两个小钱,耶稣就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所投的比众人还多,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捐项里;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1]路21:2-3慈善如不带爱心则为不善,“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1]林前13:3。

在《新约圣经》中,行善不仅是神的命令,而且是对神命的回应。基督徒的社会义务被视为是为基督作见证,即是基督徒所做的工,既是为贫穷人做的,也是为基督而做的。我们应该记住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我们的社会责任,在对其他人的服务中,我们为基督的预言作了见证[8]174。《新约圣经》教导人们去做神的仆人,“因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你们虽是自由的,却不可藉着自由遮盖恶毒,总要作神的仆人。务要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1]彼前2:15-17。《新约圣经》提醒人们所有世俗的财富都是易逝与危险的。因为神圣的生活,不是一味以获取物质财富为其生活的目标,荣耀上帝并分享其神性生命才是人生的目标。

早期教会已开始办慈善捐输之事。保罗就邀请哥林多教会的基督徒为他正在组织的、救济耶路撒冷教会的捐资奉献[1]林后8:1-9:15。保罗鼓励他们慷慨奉献,不是仅仅出于责任,而是作为对上帝为他们所作的爱的一种回应。耶稣进到他们的生命中是上帝白白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1]林后8:9。他还认为这样一种慷慨的举动,能够改善他所建立的纯外邦人教会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教会之间的关系。他让弟兄们为他祷告:“叫我脱离在犹太不顺从的人;也叫我为耶路撒冷所办的捐项可蒙圣徒悦纳。”[1]罗15:31保罗在外邦教会中所收集的捐资,是给耶路撒冷教会的礼物,他想借此表示他仍然在关心自己的人民,也表现外邦信徒和犹太信徒之间的团结。

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中提到马其顿众教会时说,他们“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地捐助,再三地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份”[1]林后8:2-4,并对哥林多教会的慈惠之事给予鼓励和督促,“我(保罗)劝提多,既然在你们中间开办这慈惠的事,就当办成了”[1]林后8:6;“因为你们下手办这事。而且起此心意已经有一年了,如今就当办成这事,既有愿作的心,也当照你们所有的去办成”[1]林后10-11。其目的,保罗说得很清楚:“乃要均平,就是要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富余,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这就均平了。如经上所记:‘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1]林后8:14-15即损有余而补不足。“办这供给的事,不但补圣徒的缺乏,而且叫许多人越发感谢神”[1]林后9:12。保罗写信给提多,要提多提醒众人热心行善,“我也愿你把这些事切切实实地讲明,使那些已信神的人留心作正经事业(或作‘留心行善’)。这都是美事,并且与人有益”[1]多3:8。而且,“信主的妇女若家中有寡妇,自己就当救济她们,不可累着教会,好使教会能救济那真无依靠的寡妇”[1]提前5:16。

基督宗教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自近代以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当代中国教会积极参与为救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希望工程”,为帮助边远贫穷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扶贫”、“脱贫”、“支边”活动,为消除天灾人祸的赈灾、救援义举,以及为解决人们住房、就医、残疾人就业、救死扶伤、“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问题的“安居工程”、“康复工程”和“献爱心”活动等等。耶稣基督教导说:“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1]可10:45中国天主教会本着这一精神,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言以行为主作见证。如有的教区开办业余外语学校、电脑培训学校、诊所、养老院、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老人之家等,积极服务社会。有的教区还帮助当地建造希望小学,组织教友积极为残疾人、贫困地区、灾区和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开展义诊、义演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天主教神长教友为各种慈善及赈灾活动捐款达2亿多元,衣物150余万件;资助修建希望小学60多所,资助失学儿童及大中小学生9680人……尤其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神长教友在很短时间内便募捐近1亿元,支援灾区重建家园[9]。近年来,中国基督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社会服务。2002年至2007年,基督教全国两会筹集资金3500多万元,在全国推动、拓展了老人院、自闭症儿童疗育中心、乡村教会诊所、农村巡回医疗车、重建危房、艾滋病预防知识培训等10多类、700多项社会服务项目,遍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受惠人数达数十万人[10]。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在很短时间内,中国基督教界共向四川灾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约1.2亿元。中国教会的这种社会服务事业体现出基督教爱主爱人、造福人群、服务社会的宗旨。再说,以尊严及信心经历苦难,与受苦的人认同,付诸行动,帮助人减轻痛苦,这也是基督徒背负十字架跟随主的意义。

注释:

①参见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江丕盛教授以“苦难中的人和同苦的上帝”为题在2008年6月暑期研修班上的演讲。

标签:;  ;  ;  ;  ;  ;  ;  

新约中的苦难话语与基督徒的社会责任_耶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