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陈永福[1]2016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战略思想,更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野和框架下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按照“一个功能定位、叁个动力系统”的有机整体,探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应对举措。论文考察、分析、对比了部分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发展道路;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探索、选择并坚持一条符合本国国情、体现本国特色、适应本国需要的中国特色道路;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并总结了经验和启示。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深入探析其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辩证关系,研究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内容、目标体系和基本原则。论证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功能定位,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从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旨强化高质效社会服务、以提高传承引领能力为导向服务文化软实力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途径。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加快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直接动力,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立足“叁校一地”改革方案,从精准定位、突出治理、厘清职权、把握全面、突出特色、民生为重、接轨国际等方面提出较为系统的应对举措。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法治支撑,研究了全面依法治国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对现实状况进行了剖析,从树立法治思维、加快章程建设、推进依法治教、创新培养机制、建设法治文化、融入社会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组织保障,分析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挑战,从党建政绩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理想信念与大学精神相结合、高标准和专业化相结合、创新形式与提升内涵相结合、严明纪律与服务师生相结合、制度建设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途径。总结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践中应系统、协调、全面推进。

刘昕[2]2016年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学年制下,学生按统一的教学计划,按专业、年级统一上课,修业年限是一样的,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授课老师,自主决定修业年限,这是一个没有统一程式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极大的尊重个性差异,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引发了教学与教育的深刻的变革,对以往学年制背景下高校形成的学校抓院系,院系抓年级,年级抓班级,以班级为主要管理单位,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党建带团建,以辅导员为主力军,以综合测评为学生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冲击,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和创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对策迫在眉睫。大学生教育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应的是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对高校教育教学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尤其对学生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带来许多新问题,我们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已很难依据和解答。完全学分制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亟需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加以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及时完善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进行该领域的系统研究,这对做好高校学生工作,保证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内容除绪论外还有六章内容,现分别加以概述。完全学分制及大学生教育管理具有丰富(或特定)的内涵和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规定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区别于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来衡量学习总量的学年制。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自己决定修业年限,学分进行累计,只要修满毕业要求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指的是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完全学分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确保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叁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丰厚的理论资源。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二是作为重要资源的西方管理学理论包括柔性管理理论、精细化管理理论和人本管理理论。叁是作为又一种重要资源的西方教育学理论包括进步主义理论、要素主义理论和存在主义理论。四是作为重要理论依托和传承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资源。这四个方面成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完全相同的做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可以为叁个阶段:一是学年学分制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这种学年学分制仍然继承了学年制的计划性,强调整齐划一(除个别课程可分散选修),与原来学年制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二是完全学分制改革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实施完全学分制教学改革,对以往学年制下形成的学生工作机制和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是一个被动适应探索对策的阶段。叁是完全学分制改革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面对完全学分制的挑战,大学生教育管理已找到许多应对措施,逐步建立起了与完全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机遇主要表现一是有利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二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四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五是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学生教育管理理念、体制模式、管理内容、手段方法途径、队伍素质和水平等五个方面。我们要做好完全完全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主动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国外一些国家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美国的主要做法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多样化,学生事务管理具有法制化、人性化、专业化的特点,美国的主要经验是树立生本理念和服务至上意识,改进学生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创新了学生工作管理机制,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英国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以学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结构,工作内容侧重就业指导、生活服务和经济帮助,英国的主要经验是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强调服务的职业化和规范性,用法规制度保障学生事务管理的有序运转;德国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是发挥宗教教育、心理咨询和网络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倡学生自主管理,追求事务管理服务体系高度社会化。以上国家的这些做法和经验,为我们国家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的启示和借鉴。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需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要根据完全学分制的实际深化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构建适合完全学分制需要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本章是论文的重点和主要部分,从强化学生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服务的创新性、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对策。通过这些举措给已经实施和即将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启发。

赵欢春[3]2011年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显着特征是意识形态性。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传递与发展政治文化,培养未来知识分子对社会主流意识价值的认同感,促进社会在精神文化层面的统一,这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更好地发挥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路径研究是针对当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应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路径依赖问题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路径研究的价值。从路径着手研究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表面上看似乎只抓枝末而未触及理论体系之根本,但在实践中却是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循着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尤其在当前路径多元、路径形式多样、路径依赖性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从路径的视野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以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无疑具有现实价值。本研究以高校为研究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为研究对象,按照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关系形成问题的研究框架。首先,在理论上厘清高校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关联与冲突。研究指出,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同时指出,高等教育认识论与政治论之间存在的冲突,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可以通过教育路径的调整达到社会适应。第二、在学理上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理论架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内涵、结构、功能和机制。第叁,回顾和梳理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百年形成历程和当代路径。结合路径运行的现实语境,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剖析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问题。第四、提出了路径整合的思想。从经典着作中提炼出“整合能产生新的生产力”的思想,探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整合的内涵、特征和功能。又从教育主体路径优势互补、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教育路径整合的形成等叁个方面提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整合的措施。最后,论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优化的叁个思路:一是着力推进教育路径的社会化。二是增强教育路径的生活化色彩。叁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路径的文化属性。

昌兵[4]2007年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也丰富起来。许多学者包括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问题在观念创新、制度完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些研究除了极少部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深度外,大部分的研究对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只是看到了一些问题的表象,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或者只是看到了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部,缺乏系统性。作为一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笔者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己经有十年之久。在这之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实践的重要性,也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对于学生管理者的信任和期待。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党中央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多年来形成的良好的学生管理外部环境,以及一支被高度重视的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等,这些都是学生管理面临的重大机遇。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的一系列困难和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笔者一直在思索,如何牢牢抓住机遇,克服困难,研究探讨出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多维度地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创建一个可行的新型管理模式。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从现实入手,分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之所以导致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其次,针对现实问题,探讨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本研究的主体结构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现状分析,从社会发展、高校改革、大学生自身成长等叁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提出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部分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环境、队伍、理念、方法五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就环境因素、理念因素、人的因素简要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叁部分是针对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工作方法、工作队伍、工作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鲍伟[5]2002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已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当前正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大众化教育阶段有许多与精英阶段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有压力,更有挑战。本文力图在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发展背景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情况,进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趋势,进行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

包卓[6]2005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已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当前正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不论从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还是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来看,大众化已经成为历史必然。大众化高等教育有许多与精英阶段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相应的特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压力,更有挑战。本文力图在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发展背景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情况,进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趋势,在观念、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提出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芦璐[7]2013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本质核心就是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优秀的思想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杰出的人格、坚定的理想信念、远大的志向抱负、崇高的政治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主要依托和基础,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我国人才战略的选择。如果要想在新形势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那么就必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如果要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那么就必须依托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的研究,目的就是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下的新特征和高等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影响,从而展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即机遇和挑战。本文是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为着手点,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和载体创新叁个方面的创新内容,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发展机遇,最大程度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

张劲[8]2011年在《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进步,着力培养造就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大学生,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高等教育改革深化而产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攀升,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演变。适应于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域实践,对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作了系统研究。论文由导论和七章组成。导论:明确论题的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对国际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进一步明晰了论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阐明了论题研究的创新所在。第一章:厘定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在园区、学生园区、高校学生园区等概念界说基础上,明确了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指明了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第二章:分析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在园区学生数量、构成、需求、思想状况、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显着变化,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之前而言亦有不同,揭示了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叁章:开展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判定。首先,揭示了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的本质;其次,在明确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划分依据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再次,指明了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途径和特点。第四章:确立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模式。明确了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结合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域实践提出其ESM模式,阐述了ESM模式的科学内涵及实施要求。第五章:设计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容。在明确了设计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依据和方法论要求基础上,指明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含:时事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品德修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第六章:阐明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明确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择的意义和原则,揭示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指明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要求。第七章:建立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阐述运行机制、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科学内涵,明晰建立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意义,揭示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运行机制,提出推进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健康运行的重要举措。

黄海[9]2015年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不仅是高等学校,而且也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重大问题。事实上,一直以来,针对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就从未松懈过,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创新方案,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却越来越受到质疑。这之中,不但有教育体制方面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客观因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同样面临着改革的困境。现行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能适应新的教育需求的地方。在充分认识变化和冲突的世界,深刻理解教育主体自主需求的基础上,探索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出发点,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逻辑主线,从分析通识教育的兴起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问题入手,研究了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维度,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二者融合的新维度,提出了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中国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之路,或者说,探索中国大学生德育的通识教育转型之路,顺应了高等教育全球化语境下,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时代诉求,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大德育"的发展思路,理应成为今后中国高校德育发展的观念共识与理想之境。论文研究思路如下:第一,在综述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识教育的兴起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梳理了通识教育的谱系,探讨了通识教育兴起的动因,论证了中国通识教育的态势。第二,剖析了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问题。回溯了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嬗变,分析审思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目标、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论证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旨归。第叁,探析了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维度。辨析了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关系,指出了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现状与趋势,并从教育逻辑一致与教育功能互补的学理依据分析入手,提出了"融合关系"是处理二者关系的应然选择。第四,探究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维度。揭示了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详细探讨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道德价值观教育,论证了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方法、内容和形式。最后,指出了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构想。从思想道德教育的个体心理机制、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调控机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互动机制等层面,论证了大学生个体与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耦合机制建构路径;从改革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方式、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和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论证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路径: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模式、环境模式和互动模式等要素,论证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隐性路径。据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通识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路径,既要坚持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方法,又要结合时代特点,充分梳理和选择经过社会历史筛选与检验的思想道德教育经典,不断吸收通识教育的经验成果,探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新方法与新路径,推广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文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理论探索,以期对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等具体实践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何赛美[10]2010年在《我国改革开放叁十年来大学课程政策演变的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叁十年来我国大学课程的改革比较频繁,而大学课程政策为大学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思想,是大学课程改革的直接指南与动力。研究大学课程政策可为我国大学课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有助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课程政策,促进大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以教育政策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历史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叁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叁个发展阶段的大学课程政策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大学课程政策在变革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在课程政策主体上,我国大学课程政策由政府多部门共同管理到由教育部主管;在大学课程管理方式上,由计划控制到宏观调控再转变到项目管理的形式;在大学专业设置上,逐步放宽专业设置的权限;在价值取向上,大学课程政策从强调社会价值转变到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政策上,不断根据政治理论的创新而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最后,本文总结出我国大学课程政策存在的问题:大学课程政策决策民主化程度不高;大学课程自主权赋予不足;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整合不够;大学课程政策执行缺乏稳定性。并提出完善的建议:大学课程政策应当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改革大学课程政策的管理体制;提高大学课程政策执行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D]. 陈永福.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2]. 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D]. 刘昕. 山东大学. 2016

[3].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D]. 赵欢春.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4].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 昌兵.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5].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路[D]. 鲍伟. 浙江大学. 2002

[6].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包卓. 长春理工大学. 2005

[7]. 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芦璐.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8]. 高校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劲. 西南大学. 2011

[9]. 通识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 黄海. 南京理工大学. 2015

[10]. 我国改革开放叁十年来大学课程政策演变的研究[D]. 何赛美.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