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化与论文,地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今年二月在澳门举行的有关21世纪地区一体化及各地区相互关系的国际研讨会给我出的发言题目。这次会是葡萄牙国际战略研究所为配合其总统访问澳门举办的。之所以给会议定这样的主题,可能是由于地区一体化或地区主义是当前欧洲学术界一些人谈论的热门话题。
他们谈的所谓地区主义,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包括若干国家的大地区,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另一种则是指一国内部或跨越国境而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相融合的小地区,它们对各国政府的离心倾向在增长,日益成为相对独立并直接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经济实体,如德法瑞间的巴登—符腾堡、阿尔萨斯和巴塞尔地区,法国的罗纳—阿尔卑斯地区等。这在欧洲表现得特别明显。美国《外交》双月刊今年第一期刊登的《欧洲地区主义的高涨》一文,着重讨论的就是这第二种情况。世界其他地区虽然也都存在同样的趋势,有国家间的一体化,如各地区组建的大小不等和内容不同的经济集团,也有低层次的小型经济体,如各种经济特区、“经济圈”、“增长三角”等,但都与欧洲的情况不尽相同,国家权力和国界没有遇到欧洲那样严重的挑战。
对全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来说,所谓地区一体化主要还是指第一种情况,即以经济为主的国际间的区域化和集团化,而且程度虽不同,但都比欧洲松散得多。我们这里讨论的也只限于这个范围,并按会议的要求,分为以下四个问题。
一、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一些看法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也可说是一部一体化的历史。一体化是国际分工和科技发展所形成的必然趋势,没有一体化也就谈不上世界经济。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一体化已具有全新的意义,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任何一个国家要求得经济发展,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参加一体化进程。闭关自守和陷于孤立,必然会落后。
现在世界经济正进入一轮新的发展周期。这是世界经济中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三大潮流兴起和加速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而这三大潮流又都可以归之于一体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基本上属于同一概念。信息化对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市场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和调整,虽然主要指在国内实行市场经济和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但同时也是指进入和拓展国际市场,参与一体化。这说明,一体化成了新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体化既包括全球一体化,又包括地区一体化。现在国际上流行一种普遍的说法,就是我们处在全球化时代,观察问题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但实际上地区化(中国多用地区集团化)发展更加迅猛,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现在,全世界不同性质的大小经济集团已有109个,绝大多数都是冷战后新组成的。地区一体(集团)化或多或少总有排它性,因而同全球一体化相矛盾。但参加集团的国家和企业,决不是要把自己的活动限于集团之内,相反,都是力图打进别的集团。所以全球化和地区化在同时发展,两者存在着一种互补性竞争关系。相互作用和发展的结果,将最终导致全球化和地区化的汇合,实现全球的自由贸易。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地区化是全球化的过渡阶段或组成部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代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又是在微观和宏观两个不同层次上同时进行的,或者说是公司一体化和全球—地区一体化的统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它控制着很大部分的国际贸易、跨国投资、技术转移和资金流动,而且往往在公司内进行。因此人们早就谈论起世界经济已进入无国界经营阶段,甚至认为民族国家的作用在衰落,出现所谓“主权过时论”。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国际市场的调节作用还是会受到限制,跨国公司的活动还得受民族的制约。国际间双边和多边的协议,各种经济组织和机制、共同遵守的惯例等,都是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所以宏观层次上的一体化,就是国与国之间在分工基础上不断加强彼此联系的过程。在这一意义上,全球化和地区化又都是国际化,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自由贸易就越来越变成了管理贸易。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压别国开放市场而自己却在搞保护主义,要求别国削弱主权而自己却在加强国家的作用。反过来,发展中国家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必须强调保护民族工业和维护国家主权。
二、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这里说的亚太地区,在多数场合主要指东亚,特别是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即中国(包括台、港、澳),韩国和东盟七国。
冷战后,亚太地区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形势保持相对稳定,一是经济继续快速发展。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在二十多年间,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一直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使东亚成为公认的世界经济一个新的增长中心,而且大大减弱了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在发达国家出现衰退时,东亚不但不受影响,反而对它们减轻困难有所帮助。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东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已显著提高。于是,国际上谈起了亚洲的崛起和世界经济重点的东移,甚至认为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已被打破,世界经济出现了第四极。随之而来的是各方纷纷调整政策向亚洲倾斜,美国推出了以亚洲为重点的新兴大市场战略,欧盟制定了《走向亚洲新战略》,日本强调回归亚洲和作为亚洲一员的地位。当然,东亚的经济规模,特别是经济水平和经济质量,同美、欧、日比还相差甚远,但它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力量。紧跟上来的可能就是拉美。这正是经济上多极化加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和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同步的。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即得到迅速发展,冷战后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具有内部动力和凝聚力的经济实体。不过,东亚的经济合作或一体化,又有它本身的特点,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松散性。这主要是指非制度化,即经济合作不完全是用条约或协定固定下来,一切都机制化,而是自然形成的地区一体化,表面看来松散,实际联系还是很密切的,所以被称做区域化而不是集团化。在东亚以至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中,不能进行强制,只能采取协商一致,根据各自情况,自行作出决定。一些所谓“经济圈”更没有固定的组织和有约束力的章程。
二是渐进性。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很快。但一体化组织却进展缓慢,只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相当时期也不会成为欧盟那样的集团。美国由于不了解东亚的这一特点,特别是为了取得主导权和进行控制,就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一次非正式首脑会议上提出建立所谓新亚太共同体的倡议,结果自然遭到冷遇。
三是多样性。包括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经济合作,有双边的、多边的、官方的(如APEC)、半官方的(PECC),还有各种民间的组织论坛。就层次来说,有整个亚太地区的(如APEC),有大区域的(如东盟提倡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有小区域的(如东盟),有更小区域的(如各种增长三角和开发区),还有一些工业园地等等。
四是开放性。同欧盟美经济集团相比,东亚以至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无论采取什么形势和属于什么层次,都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所以亚太经济合作中提出的口号就是“开放的地区主义”。
东亚和亚太地区一体化的这些特点也可说是优点,既合乎客观情况,也有助于地区经济保持出色活力和应变能力。世界其他地区要同东亚进行合作,就必须注意到这些特点。
三、中国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取向
中国的崛起已是公认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得到高速增长。根据各种因素综合分析,这种趋势今后二三十年还会持续下去。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成为亚太地区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把中国列为新兴大市场战略的第一对象,日本往往把对华关系同对美关系相提并论,欧盟也制定了《欧盟对华新战略》。在东亚,中国甚至被称为这一世界经济发展新中心的龙头。
中国的成功,始于改革开放。所谓改革,主要就是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所谓开放,就是参加地区和全球一体化,和国际接轨,也就是要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中国已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定为百年不变的政策,为此就必须坚持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贸,引进技术、经验和资金。中国有闭关自守的惨痛教训,今后绝不会再走这条只能导致落后的道路了。
根据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对地区一体化定然采取坚决支持和积极参加的态度。而且适应本地区的特点,无论双边多边、范围大小、层次高低,中国都愿意进行合作。条件只有两个:遵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符合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中国主张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反对霸权主义和歧视;主张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反对侵犯别国权益和干涉别国内政;主张互相开放和互相帮助,反对保护主义和技术封锁;主张贸易、资本自由化应和经济、科技合作同时并进,反对只片面讲自由化等等。
这里着重讲以下几点。
中国对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态度,就是坚持上述立场并将其归纳为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协调一致;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相互开放,不搞排他;广泛合作,互惠互利;缩小差距,共同繁荣。中国认为,APEC是个自愿的联合体,不能急于搞紧密的制度化,更反对个别大国进行控制,也不允许将经济合作同其他政治和安全问题挂钩,要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中国支持东盟倡议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认为美国的反对是没有道理的。既然美国可以组建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什么东亚国家连在APEC框架内建立一个论坛性的经合组织都不行?日本不敢表态参加,说明它虽然自称“亚洲一员”,却不敢违抗美国的意图。
中国支持东盟的许多经济合作倡议,并积极参加东盟主持的各种活动如东盟外长对话会议、亚欧首脑会议等。中国坚持睦邻友好政策,把发展同东盟及其他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积极参加像图们江和湄公河开发区这种小区经济合作,也愿意同新加坡合作建立象在苏州那样的工业园地。
关于台港澳在地区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根据“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它们作为享受高度自治的特区,可以以单独关税区的地位,对外进行经济活动与合作,缔结一些贸易协定和参加一些经合组织,但是不能参加属于主权国家的活动和组织。这对日后的香港和澳门,估计问题不大。台湾则由于当局推行实际上的“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分离主义政策,所以斗争就很难避免,各国进行涉及上述地区的经济活动与合作,都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四、亚欧两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以洲际关系而论,亚洲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往最早、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17和18世纪期间,既有迅速开展的文化交流,西方文明东渐,欧洲也曾出现“中国热”;又有欧洲殖民主义在亚洲的开拓,占领土地和强制贸易。第二次是19世纪中叶后,欧洲列强经过工业革命,力量膨胀,大举东侵,使亚洲多数国家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现在,东亚经济的崛起又掀起了亚欧交往的第三次浪潮,但无论其性质,还是广度与深度,都与上两次完全不同了。
二战后,欧洲国家元气大伤,被迫逐步退出亚洲,让美国和后来的日本一时填补了经济上的“真空”。欧洲经济得到恢复后,又忙于本身的集团化,在冷战中还不能不接受美国的保护,跟着美国走,既无暇东顾,形势也不允许它来亚洲同美国竞争。80年代以后情况逐渐起了变化。世界多极化得到迅速发展,重要标志就是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干预国际事务能力的显著减弱,欧洲和日本地位的上升,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在这期间,东亚经济一直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和新的发展中心,各方面都对东亚给予特别的重视。欧洲不能再只安于经营内部了,需要同亚洲恢复和发展关系,在这里同美国和日本进行竞争。而亚洲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扩大开放和执行全方位对外关系上,也亟须发展同欧洲的关系,更不能让美国一国主导。冷战后,经济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和平与发展又是世界趋势的主流。因此,亚欧间进一步发展交流与合作,已是水到渠成、一拍即合了。
这方面的重大标志就是去年首次亚欧首脑会议的召开。这是历史上的创举,预示着迅速发展的亚欧关系开始进入正常化与机制化的轨道,成为建立面向21世纪新型平等伙伴关系的里程碑。亚欧首脑会议是客观的需要,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不是开一次会就算完,而是有不断扩大和深化合作的后续行为,如外长会议、高官会议、各种专业会议等,进行磋商和协调。亚欧合作固然以经济为主,但发展趋势决不会仅限于此,必然会伸展到政治、安全、文化、环保等各方面。欧盟就在《走向亚洲新战略》中多次强调,要同亚洲国家进行“更为广泛的对话”,建立一种“具有建设性和稳定的平等伙伴关系”。亚欧合作,不但符合两地区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多极化世界格局的早日到来。
还在1994年,欧盟和东亚的贸易总额就超过3200亿美元,东亚就已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域外市场,占其域外出口近1/4。而且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按目前的发展趋势,今后十年,东亚同欧盟贸易额的增长较之同北美贸易额的增长还会高出50%。亚洲不但是欧盟依赖的重要市场,同时还是它同美国进行竞争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舞台。所以亚欧首脑会议新加坡筹委会公报直言不讳地提出,要“在欧洲、东亚和美国之间建立一种完全平衡的关系”。法国总统希拉克说,“我们的未来也体现在亚洲”。另一方面,亚洲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很需要欧洲的市场、技术和资金。所以双方的互补性很强,相互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当然,亚欧合作也不是没有问题。矛盾总是有的。例如有些欧洲国家或者个人还保留旧时代思维,对亚洲抱有优越感;而亚洲许多国家受过长期侵略和殖民统治,在获得独立后民族自尊心又很强,因此又会鄙视那种优越感。欧盟也总想对亚洲指手划脚,要亚洲国家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如在亚欧各种会议上总想用西方人权观对亚洲进行干涉,或者以劳工权利为借口削弱发展中国家贸易上的成本优势。欧洲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其他相互贸易中的不平等作法和歧视,也是经常引起摩擦的因素。这都是发展亚欧合作的障碍,应逐渐消除。但总的来看,还是积极因素居多,加强合作终究是形势发展的主流。为了进一步发展双方的合作,增加相互理解是极为重要的。欧盟委员会在意大利威尼斯召开“欧亚论坛”,以“加深相互了解”为主题,是很明智的。正像会议所强调的,为此就必须具有对对方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的相当知识。这也是我们学界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历来重视对欧关系。中国不但同许多欧盟国家加强和发展相互关系,而且从1984年起也开始了同欧盟组织的合作。十多年来,中欧关系的发展还算迅速和顺利。去年,欧盟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资金、技术方面的合作,欧盟虽然起步稍晚,但近几年发展也快了起来。中国和欧盟各国的人员交往和各项交流,对增加相互了解和推动双方合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应该承认,中国和欧洲的相互了解还不够,双方合作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双方的进一步努力,而且不只寄希望于官方,也应寄希望于民间。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学术交流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澳门则可进一步成为推动双方交流的一个重要接合点。正象桑帕约总统所说,“澳门可以成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