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当前中学体育发展的诸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中学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27(2008)02-0116-03
从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中共“十六”大报告,都明确地指出了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战略决策,强调和突出了学校体育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健康人格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然而中国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现实令人扼腕,素质教育的战略不但没有很好地落实,应试教育的野火却愈燃愈烈。体育是“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体育对于人的培养和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全世界有许多科学证据均显示了体育活动的价值,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学校体育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学校体育处于一种口号虽响却难以落实的尴尬境遇中。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检测情况表明,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十余年呈下降趋势,青少年学生体质“硬件”水平即体能素质下降、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青少年儿童大幅增加。同时青少年学生“软件”问题层出不穷,怕吃苦、怕受累、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下降,动辄以自杀等行为面对人生。为此,有人士指出,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学校体育应当担负起增强学生体质的历史任务。
1 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制度因素
“以分数筛选和界定学生好坏的考试制度;以帮助学生获取文凭为目标的教育制度;以文凭为选拔人才的人事制度”是应试教育滋生泛滥而危机的制度土壤。在应试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分数成了教师追求的唯一目标,成了学生的命根,成了决定学生前途和命运的稻草。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入学考试的成绩成了学校生存的根本和发展的根基。那么,哪位教师、哪所学校还有职业的勇气和道德伦理的底线去诉求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去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呢?在这样的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怂恿下,在升学考试中不考试的科目被边缘化是必然的结果和选择。
北京体育大学的姚蕾在《中国城市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一文中指出:“人们普遍认为,要想取得高学术成就和高社会经济地位,主要靠学术成绩和勤奋努力,体育教育得不到家长和教育者的青睐。因此,体育课程常常被其他学科挤到了边缘。”[1]68 不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突出学生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那么学校体育的发展愿望及其实现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只能面对“台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台下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教育现实而叹息。
2 对体育价值认识的偏差和漠视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认识因素
学校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也应看到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人格心理塑造方面的深刻影响、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潜移默化、对学生纪律、规则、团结协作等诸多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在学校体育有序开展的过程中体育的锻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交往功能、教育功能都会在塑造学生个性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
在大体育的生态中,没有学校体育的健康和有序发展,就没有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国家体育制度的改革中,学校体育的价值和作用都会被给予更大的重视和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正是制约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和关键。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大潮逼迫下,也由于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不作为,使学校体育和其他课程比较起来处于一个较低的地位。又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相对健康的阶段,人们很难看到体育对个人的长期作用,因此对学校体育的作用认识有所偏差和漠视。姚蕾在《中国城市学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一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的教育经费不但没有增加,而在不断减少。如何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则要根据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贡献率,整个教育体系一直以来受身、心两元论的影响,对超越认知和智力领域的活动就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强调重视智力性活动,像语言、科学、数学等智育课程是受到优先重视和优先发展的课程。在应试教育体系中,体育被看作是游戏活动和休闲活动,只是为了娱乐而不是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1]73 在人们对体育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下,体育教育通常被看作可有可无的东西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体育处处长季克异指出,体育教学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教会几种技能或者是提高身体素质,它还能锻炼孩子不怕困难,克服障碍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磨砺意志增强体质。
3 大班教学和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是制约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物质因素
大量的适龄学生和教育资源缺乏的矛盾,使大量的中小学校班级数量和班级人数无限膨胀,特别是在地区升学率较高的学校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近些年来,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许多省份都出台了相关措施,严格限定中小学班级人数的现象从反面说明了班级规模较大的不争事实。同时由于教育投资的不足,尤其是体育经费投资的严重不足,使很多学校没有充足的体育场地和缺乏大量的体育器材来满足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2]10-11。很难想象十来个教学班级、每班七八十名学生,在一个不足400米的田径场大小的场地上课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和令人无奈。
学校体育要发展,要实现体育在培养和塑造健康人格方面的诸多作用,需要国家、地方和学校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资力度,并保证这些体育经费的合理和高效利用。
4 已有体育法规的难以全面落实和缺失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法制因素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得到空前提高和发展,法制体制相对完善。对于学校体育的各项管理工作,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依法完成。1990年1月6日国家体委发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执行办法》;1990年3月12日发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5年8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些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为依法开展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不平衡性,使这些法律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存在巨大的实际困难,并且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相关的体育法规对学校体育一些问题的界定、保障和维护存在盲点和空白。目前,我国在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学生体育权利、学校体育设施等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
近些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但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也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干扰。有些学校为了避免陷入体育伤害事故的纠纷,甚至取缔了足球、体操等带有激烈对抗性和伤害可能性较大的体育项目的教学[3]25-28。教师也成了“牧羊人”,只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安安全全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体育教学退化到哄、护学生的境地,体育的竞争意识、勇气、挑战困难、克服障碍的精神已荡然无存。
在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和学校体育发展的关系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保证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安全,若以丧失一代学生的体育精神为代价,那我们的损失是长远的和惨重[4]25-28。在这些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它们完善的体育保险制度对各种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赔偿金数量以及监督机构与办法等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对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5 体育教师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精神的缺失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当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更应是一种教育的具体实践和过程。要想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的。在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所处的尴尬背景下,广大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低下和职业道德精神的沦丧,也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广大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地位低下的麻木和漠视,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对校长“不能让学生在体育课堂出事”叮嘱的悉心遵照,这样学校体育怎能发展?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怎能实现?当然,也有一部分体育教师能够牢记自己的教师使命,在艰苦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和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做得轰轰烈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得到了学生、同行和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收稿日期:200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