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经济发展与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在转型期,计划经济理论逐渐被扬弃已失去指令作用,市场经济理论方法只能作为目标模式尚不能直接套用实践操作,究竟应采取何种经济发展调控理论与方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调控理论与实践评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与调控的目标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过几十年艰难的实践探索,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历史的巨大跨越和进步,是经济发展与调控理论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标志着对高度集权的经济发展调控理论与方法的扬弃。在借鉴吸收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和调控理论和方法处理我国经济问题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
(二)照搬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倾向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照搬西方“二元经济论”,误将中国二层及多层经济结构断定为二元及多元经济结构,并赋予对应的政策涵义。“二元经济”发展理论成为中国的主流理论,“二元经济”也成为中国经济理论的时尚学术用语。事实上中国无“二元经济”的立论条件和运行机制。为此笔者曾于1995年特意撰写题为《二元经济论质疑》一文(载于《经济问题》1995.12),试图对一些基本问题加以澄清。
(三)将目标模式直接作为操作规程使用的倾向
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而非目前的操作方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调控是建立在健全的法制和完备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的,而我们在法制和市场机制缺位的条件下也按市场调控方式操作,造成许多混乱。如启始于农村并推行于各行各业的承包制以及盛行于城镇的土地与房地产开发,既无法可依,又无层次级差控制,而直接引入市场机制放任竞争,结果造成资源被各单位实权人物及其关系户垄断承包、转包及倒卖并迅速暴富,而税收又按社区平均数计征并转嫁于低层次人群负担,由于高层次个体的暴富致使社会消费基金膨胀,导致工薪阶层收入相对低下而政府因税收滞缓的财政吃紧又无力大幅度提高工薪层的工资,最后不得不让(红头文件动员组织)工薪阶层从事第二职业去“创收”,“灰收入”、“黑收入”成为部分工薪人员收入的主要部分,结果出现的不是个别腐败分子,而是腐败集团和阶层,形成积重难返的制度性腐败。
二、经济发展转换模式
经济发展转换模式是根据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功能的实际,清理历史遗产,采取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相结合,消解层次结构为网络结构的发展转换方式。
(一)历史遗产之一:中国二层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经济为上下两层,上层由“皇粮”、“国税”供养的享有各种特权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工薪层;下层处在社会底层,由自食其力的毫无社会保障的农民组成。
封建二层社会经济特征表现在五方面:(1)收入相差悬殊。(2)上层社会成员通过地租、苛捐杂税及高利贷等超经济强制收刮下层社会成员生产经营收入。(3 )下层社会成员精耕细作的规模扩大和沉重社会负担及分家折产的规模缩小的扩缩机制与上层社会成员官场亲缘关系疏密的沉浮机制脱节。(4 )农民负担超极限引发的反抗战争使封建朝代更替调整而周期循环。(5)仕、商、 金融合一与奢侈耗费使产业资本难以生成。
新中国摧毁了封建的二层社会经济结构,但又形成新的二层社会经济结构。其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1)势差显著, 即上层社会成员享有下层社会成员不能享受的就业、公职、工薪及各种社会福利。(2 )通过户籍、文化技术和子女顶替等壁垒使上层社会成员特权世袭。 (3)层间索取,即上层社会经济凭国家政权,集税、租、费、购于一体,垄断市场,从下层社会经济索取上万亿元的基金工业化和城市化。 (4)二层社会维系层间索取,必然排斥地位平等的市场经济,经济运行靠政治驱动。(5)政府包揽经济,设立庞大的管理机构,政企不分, 经济结构同化于政治结构。
(二)历史遗产之二:二层社会经济的逆反机制
如果以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二层社会经济运行是与其反向的。这种逆反机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反产业资本形成增值机制
二层社会经济的上层社会寄生于下层社会,下层社会贡奉着整个社会的福利消费。
产业资本分为农业资本和非农产业资本。封建二层社会经济结构不断无情摧残着二类产业资本孕育诞生条件。
农业资本失之孕育诞生的条件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上层社会通过超经济强制把贫农的全部剩余劳动及一部分必要劳动勒索净光;二是富农将全部积蓄消耗在应科举求功名之中。
非农产业资本失之孕育诞生的条件的主要原因也有两个:一是上层社会通过超经济强制从下层农民搜刮的钱财没有投入产业实体而是挥霍在奢侈的生活消费上,这是由于掌有实权的官僚,不仅在苛捐杂税中聚敛钱财并接纳下层的贡礼,而且侵占掠夺土地并出租收取地租,放高利贷榨取30%(灾年高达200%—300%)以上的利息,这些远比直接投资产业实体要丰润的多;二是上层社会经济集聚的可能转化为产业资本的财富在周期性的农民战争中散失了。
另外,近代世界列强侵略中国,直接抢盗和通过战争赔款将中国可能用于产业资本的财富掠夺卷走,而外国资本对中国工商业的投资极小,90%以上投资在地产和金融业中,进一步加大了可能用于中国产业的资本外流。
社会主义社会的二层社会经济结构阻碍产业资本形成增值机制的生成。社会经济下层的农民负担逐年加重,农民投资乏力,由于土地承包变动调整,农业中长期投资脆弱。农业为国家提供的资金大部分用于上层社会的福利消费。国家管理机构臃肿,政府开支庞大,集团消费特别是公款吃喝和购买小汽车增长惊人。国家用于产业的投资力度逐年下降、国营企业效益持续低下,国有资产管理不善,流失严重,社会资金非产业消耗速度大于资本积累扩张速度。
2.反公平交易机制
二层社会经济中上层与下层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上层社会利用政治和经济优势,支配下层社会成员的人格,迫使下层社会成员接受不平等交易条款,平等交易的市场经济难以生成。
在封建二层社会结构中,农民无独立人格。在社会主义二层社会结构中,农民独立人格残缺。市场经济以经济主体具有独立人格为其资源配置的先决条件。独立人格是社会赋予个人自我实现的共同具有的不容侵犯的作为平等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是社会经济个体获得资源及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资格。社会经济个体无完整独立人格,市场经济主体就会残缺不全。公平竞争机制就不可能形成。因为伴随人身依附的独立人格丧失而施加的超经济强制绝对排斥双方地位平等的公平商品等价交换。
3.反资源优化流动机制
为维持上层社会福利而施加于下层社会的巨大的层间索取并通过户籍制度阻止社会福利向下层社会渗漏。农民社会福利自理使农业的土地、资源和劳力的经济功能退化而社会福利功能强化,资源配置格局和经济规模固化。任何以市场经济高效为目标的资源优化组合的动向都会被土地、资金和劳力的家庭社会福利功能所抵消。
国家包揽上层社会成员福利所形成的强大惯性使社会个人福利保障替代体系难以形成。国有企业社会包袱太重,难以轻装上阵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效益低下的局面难以扭转。
(三)经济发展转化模式
根据中国二层社会经济结构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必须扬弃以二元经济为基本框架的经济发展战略,清除封建历史遗产,正视客观实际,消除二层社会经济结构,培育公平市场交易、产业资本形成和资源优化流动的孕育诞生条件和市场经济机制。
1.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二层社会经济结构是集权体制的演生形式。政治上的集权体制必然导致经济上的二层结构。
消除政治二层结构,削平农民与国家企事业职工的政治势差,赋予农民与其他公民同等的政治权,以增强社会监督力量,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全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制衡机制。
农民就位参与国家政治,集权的分割和政府权力约束条件的增加,政府对政治体制改革必产生一种内阻力。但又必须领导这场改革,因此,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积极持续推进。
政治体制是国家政局的内在结构和运作方式。稳定的政局是人文社会资源的载体。因此,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渐进式、改良式、温和式的进化模式和途径。
2.实行经济层次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的是平面性区域经济差序发展战略。由于缺乏经济层次发展机制与之相配合,靠国家优惠政策和优越的区位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的沿海地区并未能带动落后地区共同发展,而是不平等竞争加剧。
发达地区通过马太效应不断廉价吸纳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其趋势是落后地区资源不断流失和短缺,发达地区的资源不断过剩和闲置。经济发展创造的效益大部分由发达地区享用,而经济发展产生的外差效应却逐渐转嫁,最后由落后地区承担。发达地区财政逐渐加强而中央财政逐渐消弱。力量弱小的中央财政支撑着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并承担全国的扶贫,而扶贫资金仍采取地区瞄准方式,结果是地区高层次的大户受益而带动地区经济指标平均数的增长,最低层的贫民的落后经济逐渐步入谷底,相对贫困现象愈加严重。
所有这些差距的产生原因不是平等竞争的结果,而是由政策差异、资源偏极配置、财税和金融缺位,产业失衡,收入分配不公等造成的。因此,应按不同的层次,采取差异发展调控政策措施,协调经济多层次的发展速度,确保经济均衡、稳定、健康发展。
3.促进经济生产经营要素的功能转化
经济发展决定于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结构优化取决于系统要素从低技术状态分离而向高技术状态流转。这种流转又决定于系统要素的功能分立,即经济主体及生产要素只发挥经济高效功能,不发挥社会福利功能。中国经济主体及其生产经营要素功能分立程度较低,只能部分发挥经济高效功能。农户生产经营要素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的经济高效功能尚未从养家糊口和应付生死病老的社会福利功能中分离出来,农业规模效应低;国有企业及生产经营要素的经济高效功能难于从硬性的职工福利功能中分离进行优化配置,其经济效益愈渐低下。因此,赋予农民与国家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发展社会个人福利保障事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促进经济生产经营要素的功能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经济层次均衡调控
(一)经济调控的基本任务的辨析与确认
经济调控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均衡,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由于总量平衡忽视大户的作用,结构均衡只触及到产业这一层次,未触及经济个体、企业这一层次,特别是未对大能量经济主体和决策管理层行为进行规范。结果是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成为常态,经济周期性波动。因此,为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保持社会经济层次均衡。
(二)经济中零政治势差控制
目前二层社会经济结构主要由政治势差造成的,如以城镇户口与农业户口为户籍分类标准的上学、就业的社会福利保障歧视,城乡企业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原材料供应、教育医疗条件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国家依仗政治权力集租、税、费、购于一体强行从下层社会即农业索取巨额资金等等。在国家工业化后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已没有丝毫再延续下去的理由,应以消除。国家企事业干部和职工依据其权力和关系经商并设立小金库与权力设租收取贿赂性质相似,纯系腐败,应坚决根除。应加强法制,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平等竞争新格局,实行零政治势差的市场经济。
(三)经济势差为常数的控制
经济均衡发展一般是对经济总量和结构而言,就各经济实体和个人来说,发展是非均衡的,各经济实体盈利和个人收入差距会愈来愈大的,经济势差过大不利于市场竞争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会降低社会经济效率。因此政府应利用经济参数、财税、金融、产业和分配手段调节经济势差。特别是利用税收控制个人收入差距拉得不要太大。我国市场竞争规则尚未健全,政策空隙太多。利用“关系”和“权力”垄断资源和市场而暴发者到处可见。因此,对非劳动致富的暴发户课重税,包括纳税本人和全社会是可以接受的。采取各种调节手段,控制经济势差为常数是可以操作并能实现的。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社会福利论文; 经济学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