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化数字化沉浸体验:口袋“移动”APP艺术论文_王红,刘怡琳

博物馆文化数字化沉浸体验:口袋“移动”APP艺术论文_王红,刘怡琳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口袋里的“移动” APP艺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艺术的新品。技术与数字化创举是博物馆的创新之道,而口袋里“移动” APP艺术正是博物馆与新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旨在分析博物馆“移动” APP艺术概念、创意取向和社会价值,以期应证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数字化 APP 博物馆 艺术

作者简介:王红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副教授 硕士导师

刘怡琳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2015级本科生 视觉传达

基金资助: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青年项目《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博物馆文化遗产数字化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 编号:15YJC760089;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互联网+时代下的湖北省博物馆文化遗产数字化艺术视听交互体验研究》 编号:16Y011;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大学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等资助.

博物馆文化的数字化时代到来,技术革新了艺术、文化的消费,博物馆巨头们正在积极整合技术,寻找博物馆曾经拥有的最佳参观人数,并开拓新的观众。移动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APP层出不穷,将博物馆艺术藏品转换为数字化的电子媒介,以图像、文字、声音以影像等融合进行展示和传播,开发了口袋里的“移动” APP艺术。

一、 口袋里的“移动” APP艺术概念

阿兰·德波顿认为艺术是一种保存经验的方式,这些经验短暂而又美丽,想留住他们,我们需要借助于技术。App是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简称,嵌入式设备的小型应用程序。口袋里的“移动” APP艺术(简称APP)指博物馆基于移动智能手机或IPAD服务于文物或艺术展览的应用程序APP,由于手机或IPAD等的便携性,故又称“口袋”APP艺术。博物馆的APP艺术是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衍生品,提供了博物馆艺术的网络化、多媒体化、信息实时化和体验互动化的媒介平台。在内容上,口袋里的“移动” APP艺术以个人化、移动性、即时性特点,移动体验正朝着交互性的方向发展,为参观者提供身临其境的创新性数字体验。APP由于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便携性和观感,使之更受追求深度参观体验的游客青睐。

二、博物馆数字化体验与口袋里的“移动”APP艺术

根据美国博物馆联盟报告,美国文化机构每年访问超过8.5亿次,超过大多数体育赛事,直接经济活动约210亿美元。因为博物馆正转向应用程序APP、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开启文化体验之旅,旨在增强技术精湛的访客体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2016年年底将其收藏的三万五千五百万张图片图像数字化,供公众使用。人们可以使用最新的手机应用程序APP,随时随地看到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博物馆,随身下载并打开最喜爱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这些博物馆应用程序提供文物或艺术作品的详细图像,文字描述和视频短片,或更直观的视频直播。使得艺术品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计算机上、手机、Ipad下载。卢浮宫信息中心主任迪内妮(Dilly)对APP开发在博物馆艺术体验效果时说:“你可以快速打开你暂时无法亲自到卢浮宫的蒙娜丽莎,你也可以躺在家里舒适地与家人分享,放大她微笑的眼睛,可以看到她双手上的油画笔触,听着故地背景音乐,手机APP里瓦沃尔特.佩的语音导览:‘这是一个著名的头像,容得下世间万物,她的眼皮有些倦怠,这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身体美,新奇的思想、奇异的梦幻和优雅的热情,一个细胞一个细胞地在这里堆积起来’……参观者随着语音带着自己的思想,沉浸在蒙娜丽莎的世界”。移动的数字艺术营造了一种似现场感的虚拟沉浸感,让观众深陷其中。

三、基于用户体验的口袋“移动”APP艺术沉浸式体验

口袋“移动”APP艺术是博物馆展示基于数字扫描的虚拟娱乐产品和数字再创造的实体物品,将实体的文物艺术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借助多媒体、新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方式在搭建数字博物馆。主要从三方面展开数字化开发:一是历史文化艺术遗产数字化;二是数字化展览,为博物馆展览场域到来了属性革命;三、APP、AR 、VR等数字技术从媒介成为展览主体。在数字化语境下,21世纪初期,各大博物馆开发了APP程序以广泛传播文化艺术并增强观众的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口袋里的“移动”APP开发是对实体博物馆的有效增补,有趣之处在于改变了博物馆的艺术,让艺术故事和历史娓娓道来,让观众与“数字艺术”互动,口袋里的“移动”APP应具有个性化、交互性、实时性和体验性等特征,具体如下:

实时性。相比传统传播方式“移动”APP进行博物馆艺术传播时更加迅速,在推送博物馆艺术的信息、展览信息、藏品动态可以无缝对接,同时可以通过定位系统,获得实时的互动和服务。

(1) 交互性。交互设计实时参与与在线互动紧密结合,并设置交互界面,让观众与艺术进行互动。如故宫开发的《胤禛美人图》APP,在设计界面上可点击蝴蝶、摆设、文玩、头饰等进行互动,理解反应出相关信息,可放大画作的细节,可浏览整幅屏风十二美人画,同时可以通过新媒体微信等分享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2) 个性化。根据每个观众需求制定发布个性化的信息,观众可以通过自己个人账户登录获得专属的自己喜好的艺术作品,如故宫系列APP《每日故宫》,设计称日历形式,观众可以打开自己喜欢的一副作品作每日日记一则,并配以故宫精美艺术图来分享与众。

(3) 沉浸体验性,将感官体验和数字化体验结合起来,最大化带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及动觉的刺激,让观众沉浸在艺术中,比如故宫打造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全面调动用户感官,利用音乐、场景融入、“真人”入画等,给人身临其境。

(4) 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口袋里的“移动”APP艺术案例分析

四、 基于Ipad、智能手机开发的APP“移动”文化艺术,使参观者能够使用自己的设备与藏品进行互动,打造自主策划参观体验,允许个人与藏品互动并将自身体验融入其中(Juilee Decker,2017.004)。各大博物馆都在积极开发口袋“移动”艺术,以更好展示和传播文化艺术。下面重点介绍博物馆文化数字化口袋“移动”文化APP开发案例。

(一)国外博物馆及文化机构的移动APP- Explorer开发

2010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了迎合人们的移动消费方式,在移动智能手机上推出应用程序APP——Explorer。丰富了博物馆内容,比如在文物叙事故事和虚拟游戏。当走进博物馆打开手机上Explorer APP探索海洋生物博物馆,这时应用程序及时弹出一条消息:“博物馆来了一只重达五个地铁车厢的蓝色海鲸”,看见博物馆著名的95英尺长的蓝色海鲸鱼,并惬意听到鲸鱼们在海水里唱歌的录音。从物馆的研究应用的效果表明,对比那些没有使用应用程序的游客,游客使用了“Explorer APP”在对整个博物馆体验上更发人深省,虚拟的场景和在场的现实体验有机结合。

谷歌文化学院(Google Culture Institute) 其通过数字化APP手段让公众可以在线欣赏到世界博物馆文化瑰宝,运用远景技术和3D技术将死海古卷数字化,世界奇观文档化,并通过艺术技术强化数字化存取(Juilee Decker,2017.002)。该项目让世界各地著名17所博物馆合作,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泰特英国美术馆、伦敦国家美术馆、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和梵高美术馆等,利用google谷歌街景技术拍摄博物馆内部实景,并以超高清晰像素拍摄博物馆内历史名画, 在APP中设置了人性化搜索功能,可以按照地点、流派、颜色来查找和浏览作品,并可以放大至100%观看,观众可以360度漫步在罗马艺术竞技场的街头,看到宙斯的古希腊神庙,好像回到2500年前。在2104年相继推出的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各地的博物馆利用谷歌技术,街景技术和YouTubu视频,让观众在家或在博物馆内通过手机APP与社交网络上的朋友实时分享藏品信息,并都能将图像和音视频文件上传至网络来制作自己的线上展览,谷歌文化学院利用尖端科技提供给博物馆用以虚拟藏品的开发。

(二)故宫博物院精品APP出品--《韩熙载夜宴图》为代表

故宫博物馆在对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上的举措当属典范,故宫博物院相继推出了9款APP和“微故宫”微信公众号,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开放和有趣的互动沉浸体验,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般观看和了解故宫里的文物,深宫里的文物不再孤芳,走向大众。2015年故宫出品的APP《韩熙载夜宴图》堪称精品,在仔细考证历史、合理发挥想象的基础上,以技术手段再现艺术藏品变化的“可能”,并尽可能的将艺术原物的关联性信息和结构性信息在一个呈现媒介视野中表现出来。《韩熙载夜宴图》APP保留了原作古色古香的气质,细节处理到位,总体预览功能一目了然,可以清晰的总观全局,其体验层、欣赏层,总览层层次分明,便于观者欣赏。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和IPad欣赏名画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沉浸在领略文物与中华文化之美。又《紫禁城祥瑞》APP以清新文雅的手绘形式还原故宫的真实场景,采用活泼特殊的方式揭秘紫禁城的祥瑞艺术符号,带领人们领略宫廷至宝上的皇家文化。整个APP如同一卷展开的古画长卷,画上的手绘祥瑞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画面由上至下滑动,点开画中的祥瑞之后可以欣赏到祥瑞所属的文物与背后的历史知识,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手动DIY自己喜爱的祥瑞,增添了互动体验感。配合着优美动人的中国风音乐,《紫禁城祥瑞》通过移动端呈现的方式,极大程度的给予了人们视觉、听觉与触觉的享受,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的同时,拉近人与博物馆的距离。

总结

博物馆永远都是充满沉浸感和非常有趣的,(Jenny Kidd 2017:15)。当古老和年轻碰撞,当科技与文化联姻,当技术与人文辉映,博物馆以“数字化”的加持,让观展体验充满沉浸。

参考文献:

1.[美] 大卫·卡里尔 :《博物馆怀疑论》[M],丁宁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

2.[美] 丹尼尔·A·雷恩 :《管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

3.[美] 朱莉·德克尔 (Juilee Decker)《技术与数字化创举-博物馆的创新之道》[M],余征 译;中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北京,2017.01

4.John. H .Falk, Lynn Dirking .The Museum Experience[M],London.2016,6

论文作者:王红,刘怡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  ;  ;  ;  ;  ;  ;  ;  

博物馆文化数字化沉浸体验:口袋“移动”APP艺术论文_王红,刘怡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