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开发与“活动”设计--以湖南省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湖南教育版)为例_地理论文

“活动”的校本开发与设计——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湘教版)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为例论文,教材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湘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课程的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基于此,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结合地区、学校、教师的现有状况,地理教师在学习课标、钻研教材、改进方法的基础上,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切实增强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完善必修地理教材,从而提升专业底气和课程影响力。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湘教版)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知识拓展型的阅读思考活动,又有能力提高型的探究活动,还有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是校本开发的有效载体,对实现地理课程目标有重要意义。[1]

      一、问题聚焦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活动并没有在课内外真正实践起来。教师不作为,学生不重视,活动没有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其表现可归类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缺学生体验

      教材中不少活动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对于一些视野狭窄的学生来讲比较陌生。这是由于其受到地域环境的限制,缺少主观体验而导致对活动内容的认知欠缺,由此活动难以展开。

      案例1 必修Ⅰ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活动

      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仅限于教材所给的知识,让学生判断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并说明理由非常困难,由于缺少区域的感知,学生很难调动区域知识来开展这个活动。

      案例2 必修Ⅱ 第三章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活动

      几乎所有工厂都产生废弃物,不同工厂所产生的废弃物,在性状上有所不同。联系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讨论不同工业部门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差异。

      有的学生对工业部门缺乏了解,如发电厂。以笔者所在区域为例,周边基本没有发电厂,导致学生认知缺乏,讨论由此产生的废弃物也就比较困难了。

      (二)缺综合思维

      地理是综合性学科,因此地理活动不但具有学科特点,也具备文理兼容的综合性特点。教材中一些考察、实验、双语活动,需要教师具有专业地理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物理、化学、生物、数学、政治、英语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如果一把锤子是你唯一的工具,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是钉子。”[2]因此,不能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缺少综合思维品质的学生,在碰到综合类活动时往往会一筹莫展,不具备大课程意识的教师也很难指导此类活动的开展。

      案例3 必修Ⅰ 第三章双语学习Soil Erosion

      阅读以上材料(省略),回答问题:

      1.什么是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多发生在哪些地方?

      2.你认为应该怎样减少土壤侵蚀?

      教材每单元的“双语学习”活动,由于学科的限制,师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科普阅读能力,这类活动也就形同虚设。

      (三)缺科学评价

      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检验活动实施的效果总是通过纸质评价的,如考试、课堂练习,以分数的高低直接量化学生掌握活动的达成状况。在这种机械呆板的评价模式下,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对开展活动的兴趣不高,积极性较弱,也享受不到活动过程中的快乐与满足。

      案例4 必修Ⅲ 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活动

      收集南水北调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阐述该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环境的有利影响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简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活动建议全班学生分组扮演“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进行角色活动和模拟对话活动,但很多教师将这个活动过程忽略不计,代之以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通过练习、测试等活动来检验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二、解决策略

      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积极整合各类活动资源,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有效途径,从而使教师能有效教学,学生能高效学习,教材活动的教学作用也得到最大化。

      (一)挖资源,补体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3]挖掘本校、校园周边环境、本地、师生、社会等资源,对教材的活动内容进行二次开发,能增强学生的生活感知,从而弥补学生欠缺的活动体验。

      案例1 教学改进设计

      创设活动情境,选择实际的、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收获知识。为此,笔者展示了不同气候一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见图1),让学生感知各热量带土壤层的厚度变化,再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从气候、植被、水文等对风化壳影响强度大小的角度,分析风化壳厚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而得出热带森林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寒带的要大。

      案例2 教学改进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周围的现实是知识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源泉。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利用这一源泉。”因此,以学生所在校园生活中遭遇的地理问题作为支撑活动的文本材料,最能调动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我校周边有上虞蟠龙岙垃圾填埋场、上虞东舜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等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笔者通过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地考察,开展“闻一闻,看一看”活动,企业的污染类型也就很容易让学生辨别了。

      

      (二)主题化,补思维

      围绕一个主题,对教材的活动形式进行主题化设计,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促进地理知识的迁移、扩展和转化,以综合学科的知识、思维共同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弥补学生的单科思维。

      案例3 教学改进设计

      笔者先确定一个教学主题:“土壤侵蚀的原因及防治”,然后调动地理学科知识,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土壤侵蚀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再提取英语关键词汇进行教学。例如rain(大雨)、steep slope(斜坡)、vegetation(植被)、overpopulation(人口超载)、terrace(梯田)、irrigation scheme(水利灌溉设施)、contour ploughing(等高线耕作)、crop rotation(轮作)。在具备地理学科知识的情境下,学生通过关键词汇的解读,获取阅读材料的有用信息,顺利地用英语思考并解决了地理问题。

      (三)巧评价,补素养

      活动课程的评价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活动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也要重视对活动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多元化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有效地开展地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

      案例4 教学改进设计

      为了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笔者布置了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分角色对号入座,从“调入区”居民或“调出区”居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小组辩论。从学生的尝试(扮演虚拟角色)—内省(在角色活动、辩论活动中自我体验)—检测(通过角色、辩论作出各自的价值判断)—反馈(通过活动进一步思考问题,需辩证、全面地看问题)等全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体验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必须认识到活动课程校本开发的价值,认真研究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策略,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既丰富学生的学生体验,又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活动课程的教学品质。

标签:;  ;  ;  ;  

校本开发与“活动”设计--以湖南省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湖南教育版)为例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