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教育学家认为: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可以像倒水一样把知识灌进学生的头脑中。正因为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本着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就不必讲的原则,设计了自读环节并提出了学习要求:1.自读教材,获取教材中的历史信息。2.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相互讨论或问老师。3.自读时间是15分钟。4.为本组起一个符合本节课内容的组名。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能弥补学生因个体差异形成的学生需求的差异,学生在自读中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发现、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课本里的,也有引伸课本外的知识。如:张骞出使西域如何解决语言问题?汉武帝在他即位的什么时期开始出击匈奴的?等,自主学习平台的设置,不仅使学生有了一个提前预习的准备,也给我提供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机会,使教育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给学生一个质疑的平台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我给学生设置一个质疑的平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有?要问”的环节中,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我设置了六个问题:1.你知道西域指哪?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第二次出使西域有什么不同?3.你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对汉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你能说出汉代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吗?5.班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使西域的?6.欧洲同我国首次交往的标志是什么?用质疑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用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既解决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学生注入了质疑、思考的学习理念。教学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并愉快地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一个历史探究的平台
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历史史实被压缩了,不能满足许多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时,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设置一个历史探究的平台就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如:在这节课当中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为“汉武帝送张骞出使西域”的一幅壁画配上一组对话,活动开始后,同学们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争论的场面非常地激烈,他们置身于画面中,想古人之所想,为古人之所为,各组很快地完成了任务,之后,各组又纷纷上台表演,表演后,学生们又进行了点评,大家畅所欲言,思维、思想的空间被打开了,富有创意的问题闪现了。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氛围中完成了交流——辩论——统一认识的学习过程。实践表明:历史探究平台的设置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究了。这种探究成为学生学习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给学生一个被认可的平台
历史是一门科学性、综合性、人文性很高的学课,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会迸发出一个问题、一个想法、一个疑问,有的是我们教师可以预料到的,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的,有的确是超出我所能回答的范围。如果我们不能给学生一个说法,会极大地刺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认可平台的构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具体做法是:小组记分制。当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或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是回答了一些问题,我就给他所在的小组记上10分,以示认可;当遇到我也无法解答的问题时,我也会给这个学生加上10分,以示赞赏并且一方面承认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认可学生的质疑的学习品质。实践表明:这种记分制的认可平台的建立满足了学生的成功行为需要时时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固化,给学生带来了愉快的学习心情。在教学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说:“我们喜欢这种记分制的学习方式。”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纵观世界各国对历史的重视,不亚于对母语的重视。历史学科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肩负着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的重任;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公民人文素养的重任;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任。要用心去为学生构建一个个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在愉快中学习、愉快中体验、愉快中进步、愉快中成长起来!
论文作者:赵月葵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1月总第3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5
标签:学生论文; 西域论文; 给学生论文; 平台论文; 历史论文; 愉快论文; 自己的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1月总第3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