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的实践经验与问题反思-以泉州市T社区为例论文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的实践经验与问题反思-以泉州市T社区为例论文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的实践经验与问题反思
——以泉州市T社区为例

夏国锋1,夏菊香2

(1.湖北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面临着社区共同体重塑的问题,现代基层社区的建设与治理成为新时代下不可回避的现实议题。泉州市T社区通过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开展社区营造实践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空间营造,有效地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通过活动营造,培育社区自治组织,丰富了社区文化活动;通过文化营造,活化利用文化符号,促进本土文化传承创新;通过赋权增能,提升了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的实践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值得反思,诸如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仍然不高,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仍是难题,专业化社会工作者缺乏、人员流动率高,社区营造理念与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仍待加强等。

关键词: 社区营造;社会工作介入;公共服务平台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面临着社区共同体重塑的议题。伴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流以及现代市场力量的侵入,传统的乡村社区共同体曾遭遇不同程度的瓦解;城市社区也在经历了“单位制”改革后,更趋向于陌生化与疏离化。因而,现代基层社区的建设与治理成为新时代下不可回避的现实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曾借鉴日本的“造町”经验持续了近二十多年的“社区总体营造”本土化运动[1]。近些年来,“社区营造”的概念与经验也随着媒体与学界的介绍逐渐被引入我国大陆。与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建设或社区治理不同,社区营造更注重社区建设的美学化、生活化及主体性,在保持该地区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同时,注重引导居民自下而上地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与建设中来,并在参与过程中注重凝聚居民共识,培养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期在解决社区公共问题的同时,营造属于社区自身的特色,从而促进社区产业的创新或再生,改善社区环境并美化社区生活空间,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逐渐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结。

从中国知网上以“社区营造”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对这些文献进行简要分析梳理来看,多是聚焦于对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学理分析与经验介绍,所涉及的学科也呈现多样化,诸如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而对大陆社区营造实践的个案分析与研究的文章并不多,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的研究仍较为缺乏。这是否说明中国大陆的社区建设实践和研究的缺乏?答案并非如此。如果以“社区发展”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则有超过十万篇相关文章。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提出社区建设以来,全国各地的社区建设实践探索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存在着诸如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社区营造等诸多概念。“社区营造”作为一个“舶来”概念,国内大陆学者更习惯于将对社区实践的研究纳入到社区建设或社区治理的概念范畴内叙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实践,究竟应该依循何种路径推进,如何走出中国社区实践的“本土道路”来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或仍待探索的议题[2]。这其间既有对中国大陆本土社区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探讨,诸如对“三社联动”的研究;也有对国外社区建设的经验介绍。暂且悬置对诸多概念本身的讨论,我们如何将他者经验与本土特性相结合,如何催生内源性的社区发展动力机制,仔细梳理不同地区影响社区营造或发展的资源要素和约束性条件,进而对之进行更加系统性的研究,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基于对泉州市某古城区的社区营造实践的参与及观察,总结梳理社会工作介入该个案社区营造的实践经验,并对营造实践中所呈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讨论。

一、 T社区概况及营造背景

T社区位于泉州市古城核心区,总面积约0.18平方公里,常住居民1379户,约4089人,其中多为老年人和妇女群体。社区内因临街商铺较多、经济发展较好,因此外来经商的流动人口也占有较大比例。该辖区共设有21个居民小组,另有三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社区内拥有公共广场、文体活动中心等服务配套设施。社区的文化底蕴丰厚、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古城两大历史名街——西街和中山路交汇于此,古城两大标志物开元寺和钟楼与社区紧邻。同时,该社区还拥有城心塔及多所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风格也颇具地方特色。社区内还有一个成立了50年并以继承和传播提线木偶艺术为主要任务的木偶剧团。因此,该社区具有吸引旅客、发展旅游的丰富文化资源禀赋。但同时,因该社区临街商铺林立、流动人口较多,居民之间交流互动较少、邻里关系显得淡薄;社区内缺乏自组织团体,社区内部活力不足。加之该社区地处古城区,历史建筑较多,地方政府限制空间改造,导致社区内也存在公共空间较少、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差等问题。

2018年,泉州市鲤城区政府启动“美丽古城,家园共造”项目,并将T社区纳入其中,并引入专业社区营造团队,开展社区营造实践。社区营造团队在基于对该社区资源禀赋及面临问题展开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对T社区进行社造实践的方案设计。重点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培育社区自组织,培养社区能人;在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发动居民实施参与式规划设计及后期监管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层面:基于该社区的文化资源禀赋,将文化符号融入其中,并吸引社区文化人士积极参与文化社造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社会工作活动开展,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积极寻找社区能人,培养居民自助互助能力,并以此为依托建立社区兴趣团体和自组织;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学者讲座、社区微课堂、微公益创投等社造具体途径,重塑社造理念,传授社造经验,加强社区培力(community empowerment),发布相关信息,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吸引更多居民参与。

1996年10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中确定了对口帮扶政策,在扶贫援助、经济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协作[5]。和田地委给皮山县共安排中央企业1家,自治区单位13家,地区单位6家,县直单位113家定点帮扶单位。县委、县政府积极完善各类制度措施,充分发挥了各级帮扶单位的作用,促使帮扶措施落实。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的实践经验

(一)“空间营造”:参与式规划设计,整治人居环境

4.链接资源进行社区墙面改造,吸引游客互动 积极链接学校以及社区能人资源,组织具有绘画专长人员进行社区主巷道墙面的彩绘。同时,设置游客专属记录区域,动员并吸引游客参与;在墙体彩绘中设置指引标志,宣传社区木偶剧团以及其他旅游资源。

文化作为承载社区居民历史记忆的核心要素,亦是展示社区之本土特性、培育社区居民之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社会工作者通过链接社区木偶展馆,举办提线木偶和金苍秀刺绣艺术作品展,让居民感受传统文化的活力。通过文化营造,突显艺术精髓,既有记录非遗文化艺术的珍贵性赏析之意,也是与泉州本土文化相融合,以此来体现传承“木偶戏、金苍绣技艺、木偶戏道具制作”等传统文化丰富多样的意境,呈现给大众一个艺术木偶衫的手工精细技艺,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产文化项目的实质[3]。整个活动以木偶作品和传承人作品展示及泉州刺绣艺术的文化推介为中心,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企业了解并为后期非遗产项目中衍生产品的开发、设计和推广铺平道路,进而让泉州本土手工文化魅力走向全国。在文化营造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通过举办提线木偶手工体验课,将社区营造融入本土文化的活化传承。通过类似有关木偶的活动开展,让社区居民不仅知晓社区内提线木偶展馆的存在,更让居民亲身接触和体验了木偶文化的有趣之处,并以此衍生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同时也为后续的特色门牌项目打下基础。

3.多种方法结合处理社区垃圾,提高厨余垃圾利用率 为鼓励社区居民做好垃圾分类,一方面在社区内置放分类垃圾箱,且采用分类清运的方法;另一方面在社区内组织清洁工或专门人员定期上门回收居民家中的废弃塑料瓶或纸箱废纸等可再利用品,按照市场价格给予居民报酬,清洁工从中赚取费用。对于厨余垃圾的分类主要开展以下活动:(1)在有资金的条件下购买厨余垃圾粉碎机,将厨余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制成的肥料进行二次出售,所得资金用于发放管理人员报酬和购买小礼品回馈居民,提高居民厨余垃圾投放的积极性。(2)从源头上减少厨余垃圾的量,号召节约资源,继续开展“光盘行动”。(3)厨余垃圾单独投放,单独拖运,链接资源回收厨余垃圾,进而制作成有机肥料,变废为宝。(4)举办培训班,向居民介绍各种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方法,提高居民对厨余垃圾分类的认识。(5)加强社会力量对社区内机构、企业食堂的监督,约束商家并严格执行对厨余垃圾的分类。

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发现T社区居民中老年人较多,且该群体平时的娱乐方式比较单调,多以看电视或者遛弯儿为主,对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有较大兴趣和内在需求。社区社会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社区老年群众往往是社区活动开展的潜在资源。在了解居民老年群体的兴趣爱好与内在诉求后,社会工作者积极链接街道内的文艺团队,比如社区的广场舞组织,将社区中有能力以及兴趣的居民组织起来,成立音乐社、合唱班,开展了数次音乐会、舞蹈晚会等文化活动。在音乐社的成立中,以发现能人为首要任务,即那些既具有一定的音乐才能和威望,同时也热心于组织社团活动的人员。通过社团负责人的组织宣传,音乐社的成员规模也不断扩大,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具有了可持续性。社区及社会工作者以社团组织为切入,动员一些社团成员参加志愿者组织,并依托他们的专长优势,为社区公共事务出力。比如有些老人擅长做饭,便在社区举行的爱心午餐活动时组织其作为主力参与其中;比如有些老人喜爱种花养草,便在社区环境美化建言献策方面多征求其意见等。实践证明,在社区开展的系列社造活动中,老年人以其拥有的技术经验优势,成为社区营造中不可缺少的主力。社区文化社团组织的培育,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开展,不仅让社区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社区老人参与其中,更提升了他们在社区内的自我价值感,也为社区公共事务的协商自治机制建立奠定基础。除了文艺活动之外,跳蚤市场、公益集市、社区厨艺赛、通政巷写生等活动,也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居民参与。这些活动平台的搭建,让居民切实地感受到社区的变化以及变化中的自我参与感。当然,老年人群并不只是志愿服务的提供者,社区及社工还会不定期组织他们进行郊游、举办生日会等福利活动,为老人提供的志愿服务做出回馈。

图瓦文化在旅游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以禾木村图瓦人为例…………………………………………………………汤文霞,袁小玉,等(1):27

社区环境是社区主体生存以及社区活动得以产生的前提,它的好坏能够反映一个社区居民生活的基本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对促进社区的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T社区位于古城核心区,辖区内部由于古城构造特殊,巷道狭窄,加上游客较多,社区环境美化得不到保障,诸如垃圾分类一直未落实到位,宠物粪便遍地,垃圾乱扔乱丢、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普遍存在,社区绿地常遭破坏等。基于此,在社区公共空间营造方面,推动开展以下活动: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的核心在于搭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将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者紧密有效连接在一起。通过“三社”联动,激发组织的活力,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水平,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整合资源,形成协同效应。T社区作为营造试点,是地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一个项目,专业社会工作机构通过承接项目进行社区营造的规划设计并推动营造实践。从目前来看,该社区的营造实践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与经验,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也呈现一些现实问题值得反思。

5.开展街区绿地美化活动,动员居民共同营造家园 种植场地原来是社区中心的一片绿地,由于居民乱停车辆导致植被破坏。社会工作者以植树节为契机,号召社区居民自发参与种植花草及认养照顾活动。首先,社工通过微信工作平台发布活动预告,吸引一部分居民自发参与;同时链接社区幼儿园资源,通过幼儿园组织孩子及其家长参与。社会工作者购买花草种子以及栅栏和广告牌,将之分发给参与的居民和学生,并鼓励参与者在划分的属地上根据所选花种自由发挥种植花草的形状,并在告示牌上自主设计logo和提示语。在该活动中,社工还邀请了擅长养花的老年人加入,指导参与者学习正确的种植方法。绿地种植与认养活动的开展,通过社区幼儿园孩子的参与,链接家长以及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社区环境的作用,还组织动员更多的孩子家长参与其中,为社区居民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居民家园意识的养成。

(二)“活动营造”:培育自治组织,丰富社区文体活动

2.成立养狗者协会,共同解决社区狗粪污染问题 对于社区公共空间出现的狗粪污染问题,社会工作者组织社区内养狗人员成立了养狗者协会。一方面组织专人对之进行环保教育,倡导自觉处理狗粪;另一方面开展志愿活动,集合爱狗人士定期清理社区内狗粪垃圾。社会工作者对社区内养狗的家庭进行登记并建立微信群,发送养狗清洁要求,鼓励他们养成热爱社区家园的意识,自觉处理狗粪;同时推选一位有威望的长者定期进行环保知识讲解,并鼓励互相监督。另外进行狗粪集中堆肥,即在社区绿化带设置集中处理器,类似于狗粪垃圾桶,直接连接到土地上,可作为肥料提高土地肥力。

(三)“文化营造”:活化利用文化符号,促进本土文化传承创新

1.开展社区清洁家庭评选活动,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为提高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与社区家园意识,社区工作人员以及专业社工定期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入户宣传活动,在社区内部设置指示牌,组织志愿者开展环境美化活动,将清洁社区责任落实到家庭,举行了“清洁家庭”月评选活动,保证每个家庭自己家周围的整洁,以及适度划分公共区域到每户,负责小范围的卫生工作。对于评选出的优秀家庭给予适度奖励,在社区公示栏以及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表彰,以此形式带动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从清洁个人环境卫生做起到整个社区环境的维护。

社造团队在社区内选择了若干更具有古城特色的房屋或者民宿,通过询问居民家族故事,并在征求同意情况下,利用二维码打造有声门牌。社工通过选择家族德高望重的老人,将自己家族的名人故事、家风家训等通过录音系统录制下来,制作成二维码,结合提线木偶的形象,制作成不同的提线木偶门牌。这种通过活化利用社区原有的传统文化资源,配合社区居民自身历史人物故事的书写,既有利于游客到社区游玩时通过扫码了解社区,还可以通过声音二维码这种现代技术形式结合提线木偶的传统元素,打造独特的社区形象;同时也能够让居民亲身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进而激发居民社区归属感,提升凝聚力。

(3)有一部分副词具有关联性作用,有的可以独用,有可以合用,有的二者都可以,有的还可以和连词配合使用。

(四)“赋权增能”: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

整个社区营造共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提供包括空间环境整治、娱乐性和知识性活动开展等在内的基本服务,以期达到吸引更多居民参与活动的目的;其次为赋权,邀请居民参与营建过程,开展各种增能性服务,旨在提升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和效能感,促进参与者关注生活和社区;再之是尝试构建社区网络和资本,促进居民沟通,打造“熟人社会”;最后为维持阶段,即将实践能动性要素应用到社区发展、文化民俗、地方特色等独特性要素的传承之上,实现社区传统文化保育,提高在地性。在所设计的四个阶段中,“赋权”则贯穿着社区共同体营造的始终。

通过前期社区营造的活动开展,在形成了一定的社区网络之后,社造团队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征求居民意见,搭建社区共同议事平台。议事平台作为居民发表意见和想法的公共空间,以茶话会的形式定期开展,鼓励居民交流关于社区建设的意见。当然,这一共同议事平台,并非限于对社区建设提出建议性意见,居民也可通过这个平台,倾诉自己的困难,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这种形式的存在,不仅仅是提高居民的参与性,更在于通过共同商议寻求问题的解决,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利意识与能力训练。虽然目前该社区举行公共议事的空间只开辟了一间名人故居,更多的公共空间仍在建设规划之中,但社区居民参与公共议事决策的意识与行动效果已然显现。比如在一次关于社区优先启动项目的居民投票会上,“社区音乐会/舞蹈会”“街巷美化”等项目备受居民推崇,而“文创空间营造”“民宿产业联盟”等项目则遭遇冷落。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度高、活动项目效果可视化强的议题,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性参与度、认同度也相对较高。而对于文创产业等这类专业性强且需要长期建设的项目,居民公共参与的兴趣相对较低。基于此,社造团队顺势调整规划取向,将居民对此类项目的更多真实想法融入其中。从社区营造的实践活动开展也可看出,“赋权”是增能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需要一个过程,但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家园意识”“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在社区居民心中逐步扎根,从而将社区由“陌生化”渐趋变为“熟人化”,促使居民自觉组织起来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实践中的问题反思

持一般盗窃观点的学者认为,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偷换二维码的方式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该学说认为本案的受害者是商家而非顾客,行为人采用“掉包”的方式窃取了本属于商家的财产性利益,并且在整个行窃过程中行为人采取的手段具有平和性与隐秘性。另外,顾客在付款的过程中始终相信所扫描的是商家正确无误的二维码,其并没有产生错误的财产处分意识,进而更不具有错误的财产处分行为。

(一)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仍然不高

虽然现阶段政府鼓励社会工作的发展,并通过公共服务购买机制,为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直接参与基层社区服务营造了政策空间。但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公众需求的供给主要依赖于政府,导致现下社会公众仍然认为政府是社区公共服务的直接主体,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程度仍然不高,仍然会下意识寻求居委会及政府的帮助,从而导致出现服务者和受助群体之间难以衔接,造成资源和人员浪费的现象[4]。比如在T社区的前期调研中发现,社区居民对社工了解甚少,社造团队最初在做问卷调查时须有居委会成员的带领和介绍,否则社区居民多出于防御心理并不配合。尽管当地的社区普遍实现了社工进驻,但居民仍对社工不甚了解,这是在今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地方。因此,在社区建立社工站,为社工扎根社区建设提供永续机制显得非常重要。在社区建立社工站,不仅能起到宣传社工、让居民了解接纳社工的作用,还可以让社工更好地承担从社区居委会分离出来的社区建设功能,发挥专业社工引导社区建设的作用,提升社区治理效果[5]。社工站既可以采用线下的实体入驻形式,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行线上服务模式,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宣传,邀请居民网上留言等。

(二)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仍是难题

通过社区营造活动开展,T社区所发展起来的社会团体组织,虽然目前运行良好,但它与社区社会组织目前的领导者与专业社工的在场化引导密切相关。因为它不是内生自发地形成,因此难以避免仍受制于组织领导者的人事更替与专业社工的退场等因素的影响,即无法保证在社工离开社区后以及现有社团能人退出后,这些社区社会组织的运行是否会可持续存在下去。因此,推动社区营造永续发展,社区社会组织领袖的领导能力以及成员的团体意识培养,即赋权增能仍然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长期议题。

主要荣誉:2016第六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人像组金奖,2017西班牙TORRETES冠军杯摄影大赛彩色组金奖,2018PPAC上半年国际摄影比赛儿童组第一名

(三)专业化社会工作者缺乏且人员流动率高

社会工作在国内大陆的发展时间仍然较短,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仍然不足。社会工作机构普遍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由此许多社工机构内多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虽然他们在学校接受过专业知识训练,但实务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诸如负责T社区营造项目的社工机构,其骨干成员中就不乏社会工作专业的在校学生。再之,社工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承接地方政府的项目购买,因此一线社工的待遇往往会受到经费来源不稳定性的影响,导致很多专业社工职业选择转向、人才流失现象。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加快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待遇,仍然显得非常重要。

(四)社区营造理念与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仍待加强

在长期的社区管理与建设中,人们习惯了自上而下、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与思维习惯,一直都认为社区是执行上级任务的基层单位。作为“舶来品”的社区营造概念,对于多数人而言仍是一个新的范畴[6]。这在T社区的营造实践中也让人感受强烈,因此社区营造的理念与知识仍需推广和深层次发展。当然,社区营造的永续发展必然会涉及相应的财力支持。因此,社区营造理念亦需将社区产业营造与创新的知识融入其中。在社区内部可通过官方与非官方、线上与线下等多种方式的结合,通过开展讲座、社区宣传、报刊新闻等载体进行宣传普及;同时要大力传播优秀案例,让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其中,并习得共同营造社区家园的理念与技艺,提高居民的主体意识[7]

对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凝练、深刻。一篇文章,可教的东西很多,我们所教的内容既要反映出客观规定性,又要反映出主观能动性,因为任何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但同时,任何人阅读作品,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一堂课的教学,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最有特色的方面施教。

参考文献:

[1] 王桂亭.台湾社区营造政策20年发展刍议[J].台湾研究集刊,2016(1):95-102.

[2] 任文启.社区治理抑或社区营造:“三社联动”的理论脉络与实践反思[J].社会建设,2017(6):16-28.

[3] 储德平,郑耀星,董厚保.古城旅游开发中的社区总体营造模式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143-147.

[4] 袁 磊.社区认同的群体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6(2):111-115.

[5] 黄家亮.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与新型乡村共同体的构建[J].社会建设,2014(1):77-87.

[6] 王思斌.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社会工作,2014(1):3-10.

[7] 贾兴伟.论社区营造中的资源整合与利用[D].青岛:青岛大学,2018.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Problem Reflection on Social Work Intervening in Community Building : A Case Study of T Community in Quanzhou

XIA Guofeng1, XIA Juxiang2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2.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Abstract : Both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ies are facing the problem of community re-build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governance of modern grass-roots communities have become an unavoidable realistic issue in the new era. Therefore,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 ar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grass-roots community building. T community in Quanzhou City has carried out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ommunity building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social work,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mmunity living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space building; to cultivate community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and to enrich community cultural activities through the activities building; to flexibly use cultural symbol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ocal culture through the culture building; to enhanc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and ability through empowerment. However, 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intervening in community building also meets some problems, such as cognition degree of the public on social work is still low,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a community is still a difficult problem, the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s are in short supply, turnover rate is high, and the community building concept and related knowledge still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 community building; social work intervening;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收稿日期: 2019-07-23;修订时期: 2019-10-08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7Q154)

作者简介: 夏国锋(1981— ),男,山东济宁人,湖北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夏菊香(1997— ),女,湖北枝江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C916.2;D66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4476(2019)10-0032-05

(责任编辑:徐 杰)

标签:;  ;  ;  ;  ;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的实践经验与问题反思-以泉州市T社区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