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体系开发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本论文,新思路论文,课程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发校本课程,凝练特色文化,是中小学办学的一条思路。积极培育学校文化,发挥校本课程的影响力,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和“魂”。[1]离开校本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发展必将是片面、不成体系的,如一潭死水,终将枯竭。换句话说,只有将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携手共进,才能塑造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以下简称“滨海小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建设应立足学校自身,以学校为基地、以文化为基础、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宗旨[2],对学校文化进行选择、加工和提炼。 一、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文化的落脚点 学校是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的特定机构,而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愿景、信念和价值标准,体现学校最深层的、也是最高境界的管理水平。这种学校文化的建构,是以其独特视角实现着教育对人类文化的选择,立足学校实际,对各学科知识技能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个体行为规范进行挖掘与提炼。[3]因此,对一所学校来说,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相融合的特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滨海小学紧扣当今时代主题,在把握地方文化特色和师生基本状态的前提下,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基于“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办学理念的特色文化。 从教育学角度审视,课程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课程与文化存在着相依相存的天然联系。一方面,文化是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课程规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及范畴来源;另一方面,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它提炼、形成并传承着文化,为文化的发展及创新提供手段、媒体等核心机制。[4]课程本身的文化特性决定了课程开发首先是文化开发的过程。国家课程开发体现的是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优势文化的构建,而校本课程开发体现的是对学校文化的构建,是凸显学校自主性和文化性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建设既是促进学生自觉健康成长、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突破口,也是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落脚点。滨海小学努力将“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贯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坚持将生命的自觉看作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并以关爱完整的人的生命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真正构筑起生命完整的教育过程。 二、凝练办学理念,规划校本课程构建思路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源于对学校发展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反映了学校在育人方面的深层次思考。因此,学校办学理念必须融入校本课程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5]滨海小学在规划校本课程构建思路时,一直秉承“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并将校本课程视为实现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办学理念为指导,同时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呼应,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见图1)。 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儿童本位。只有彰显儿童生长发展的课程才是适合的课程。校本课程要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课程实践中得以落实。因此,滨海小学校本课程的设置始终以儿童为中心,一切为了儿童的生长。以学校的莎士比亚戏剧课程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和排演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戏剧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学校编写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校本教材紧扣小学生心理特征和英语学习特点,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次,校本课程的设置回归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体现人的尊严、实现人的发展。滨海小学校本课程设置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儿童天性,激发儿童主动性,不断发现并展示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让儿童焕发生命的活力。以学校的皮影戏课程为例,在皮影剧开发过程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将阅读的故事或者自己创作的故事改编成皮影剧搬上舞台;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皮影戏的传统文化,而且使学生在编剧、演剧和观剧活动中学会合作和欣赏艺术作品。 最后,校本课程的实施坚持生命的维度。滨海小学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注重引领儿童生命健康成长,以帮助儿童体验“蝶变”的美好。例如,学校的主题式科学体验活动将科技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科技生活的美好。以学生完成的《关于宝安城区自行车道设置的调查报告》为例,此调查活动因一位学生妈妈在骑自行车上班路上为避让小汽车而不幸摔伤的事故而起。事故促使学生对身边自行车车道与机动车道设置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也强化了生命意识。此调查报告受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由中共宝安区委组织部主办的“我为宝安献良策”评比活动中获得三等奖(是唯一入选的学生报告),宝安区碧海中心还据此调整了道路规划,增设了自行车道。这一系列体验活动丰富了学生对生命的感受。 基于以上课程构建思路,滨海小学初步构建了生命自觉校本课程体系:横向由“目标—模块(科目)—实施—课表”构成,是一个基于目标导引、课程内容支持、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实施系统;纵向由不同目标、不同模块课程内容并行实施,由此构成各模块内容、目标之间有机整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校本课程体系框架(见下页图2)。 三、拓展学校文化内涵,搭建校本课程实施体系 (一)确立校本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和归宿。滨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经验、情感、知识和能力,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为使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尚情怀、开阔视野、自觉精神和合作能力的现代人才奠基。 首先,让学生学习人文、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合作能力。学校通过生命自觉校本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发现与探索问题的志趣与动力,使其学会创造性地探究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其懂得合作分享、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合作技能。 其次,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高雅、文明的习惯。校本课程要培养学生以下几个生活行为习惯:热爱运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提升人文修养,陶冶艺术情操;开阔科学视野,养成自强自立等优秀传统美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最后,树立和坚持理想,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生命自觉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使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其爱国爱家情感,使其认识、理解和弘扬深圳精神,理解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学会树立和坚持自己的理想。 (二)搭建四大校本课程模块 滨海小学校本课程由四大模块组成,即人文模块、科学模块、艺术模块和健康模块(见图3)。这四大模块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使师生在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中共同成长。 人文模块校本课程:通过人文模块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怀。该模块注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丰富学生对国家、家乡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爱国爱家情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圳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不断拓宽其知识边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汲取其他民族经典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在人文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 科学模块校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其合作能力。该模块课程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技能;激发学生探索与发现科学问题的志趣与动力,使其学会创造性地探究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艺术模块校本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形成开阔的视野。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熏陶中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提升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二是用艺术打通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世界,丰富学生对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多元艺术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使其学会以美的视角看世界,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 健康模块校本课程:旨在促使学生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热爱运动,增强体质,使其养成健康、安全、环保的生活行为习惯;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其懂得关爱和珍惜生命,形成阳光心态和健全人格;具有主动成长的意识,形成健康生活意识,并能享受健康阳光生活。 (三)设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活动中,滨海小学的校本课程都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严格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根据这样的原则,学校依据校本课程四大模块不同特点,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 人文模块校本课程包括德育、语文、英语及相关的拓展阅读和表演课程。此模块课程旨在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其主要内容及实施方式见表1。其中,独具滨海小学特色的“国旗下课程”,在八年实践中,从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四个维度进行扩展,经历了从单纯的讲话到互动的课堂,再到立体的课程,最后到学校文化生成与师生生命成长四次转化,形成了“校长主讲—主题班会—家庭讨论—感悟实践”四段式立体化德育模式。 科学模块校本课程包括科学、数学、信息技术及实践探究类课程(见表2)。此模块课程主要引导学生重视并乐于探究,提升其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能力,使其学会创新,以科学的态度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和交流。例如,滨海小学的主题式科学体验活动,将学生的科学学习从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的家庭和社区。学生在主题式科学体验活动中深入研究主题内容,延伸至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自主探索和进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艺术模块校本课程涉及音乐、美术、合唱、书法及相关校本艺术类课程,旨在增强学生审美体验、拓展学生审美视野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见表3)。滨海小学把艺术教育融入学校的办学思想、目标和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努力让每一位滨海学子都能在小学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舞台。艺术教育作为滨海小学校本课程的重要部分,为学生打造了全面健康发展的成长平台。例如,滨海小学的合唱课程以合唱及其他艺术类课程为抓手,对学生进行艺术与审美的熏陶,在培养学生敏锐感受能力、丰富想象力和使其掌握一定艺术技巧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又如,美术社团通过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为他们举办联展和个展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出色的艺术人才。同时,通过举办国画、速写、简笔画、素描、中外名画知识抢答等比赛,促进学生艺术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极大热情;通过手偶剧表演、管乐课程等培养学生精湛的艺术技巧。 健康模块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社团课程、体育特色项目、阳光体育及综合实践类课程(见下页表4)。健康模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其养成健康生活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实现学生的美丽“蝶变”梦想。例如,每年12月滨海小学都会举办主题为“七色童年,缤纷梦想”的缤纷节系列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上台展示的机会。它不仅是学校“珍视童年价值”的演绎,更是学生张扬个性和表现才艺的舞台,让学生学会了表达自己、欣赏别人,培养了学生阳光、自信、包容的个性。 (四)确立校本课程的多元评价方式 开展校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课程实施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为此,滨海小学确立了以下校本课程评价方式。 第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重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滨海小学主要采用多元主体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日常性评价的观察记录。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将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二是成长性评价的成长档案袋。这主要是收集、记录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及发展水平。三是展示性评价的活动汇报方式,如通过缤纷节、皮影周、科学活动周等多种多样的展示、表演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发展情况。 第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重在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活动、促进其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本人的教学反思、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记录本的相关量表等。 第三,对课程自身的评价。对课程的评价重在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促进高质量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要重点关注课程内容的适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课程达到的效度,综合评价其认可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 总之,基于学校特色文化而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能为了一味追求特色而限于特色。学校在特色文化选取和特定项目设定方面均要体现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唯有如此,才能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需求和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最终目的,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自觉地发展。校本课程体系发展的新思路_校本课程论文
校本课程体系发展的新思路_校本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