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征_时政外交论文

1998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征_时政外交论文

1998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特点论文,国际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的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中东和北爱尔兰两大热点的政治解决取得突破或有新的进展。秘鲁与厄瓜多尔签署了两国永久和平协定,但新的局部冲突和动荡增多;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多极化继续发展,协调合作与相互制约同时深化;东亚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经济安全更加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一、总体缓和进程中局部动荡增加

今年国际形势的特点之一,是在总体形势继续趋向缓和的进程中局部动荡增加,既有军事冲突,也有政局和社会的动荡,主要表现为:

1.新的局部冲突增加。除阿富汗、中东等地一些老的冲突延续外,新的局部冲突和地区动荡均有所增加。据有关方面统计,1998年新的局部冲突从1997年的7起增加到12起。如在欧洲, 爆发了南斯拉夫联盟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分裂主义者“科索沃解放军”与当局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在非洲,大湖地区刚果(金)内战再起,并爆发了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之间的边界冲突,几内亚比绍和莱索托先后发生兵变和内乱;在中亚地区,发生了格鲁吉亚兵变,塔吉克斯坦政府军与反政府军交战等。此外,土耳其与叙利亚,伊朗与阿富汗双方均在边境囤集重兵,一度出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

2.由于印巴先后进行核试验,不仅破坏了全球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努力,并危及南亚地区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

3.恐怖主义活动加剧。 据统计, 今年全世界共发生各类恐怖案件300多起,其中最突出的是8月7日, 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大使馆同一天遭到伊斯兰恐怖分子的汽车炸弹袭击,仅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处死伤就多达750余人。

4.若干大国国内政局动荡。印尼首都5月爆发骚乱导致执政了31 年之久的苏哈托垮台;俄罗斯两次出现政府危机致使两任总理先后下台;日本桥本内阁垮台;克林顿政府受性丑闻困扰,一度陷入困境。其中,印尼、俄罗斯和日本三国政局动荡都是由金融危机引发。

在上述形势中出现了若干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1.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后虽然大国关系趋向缓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但局部冲突仍时起时伏。据有关方面统计,冷战47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武装冲突7起,而冷战结束以来7年发生的武装冲突,平均每年达12起。其主要原因是冷战期间被掩盖的种族、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在冷战后渐渐凸现出来了。这说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虽在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但并不能遏制局部冲突和内乱,世界仍不太平;同时也表明由于美国等西方大国对联合国的支持下降,联合国的维和能力与冷战结束后头三年相比已明显减弱。

2.外部势力对内部冲突的干预增加。科索沃问题纯属南斯拉夫内政,理应由联合国通过斡旋和调解的方式和平解决,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作为一个区域组织竟然无视《联合国宪章》有关规定,作出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空中打击的决定,用武力威迫南斯拉夫联盟政府接受损害其主权的苛刻条件,助长了阿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气焰。北约如此无视《联合国宪章》,将军事行动越出其盟国领土的做法,若继续发展下去,势将彻底破坏整个国际关系格局,危害世界和平与安全。刚果(金)发生新的部族冲突后,安哥拉、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三国出兵支持卡比拉政府,乌干达和卢旺达支持反政府军,南非主张谈判解决,造成非洲国家内部分歧,影响了非统组织的团结和调解作用。

3.恐怖主义活动导致内乱甚至引发国际紧张关系。阿尔巴尼亚国防委员会主席、民主党领导人哈伊达里被暗害,引发了首都地拉那长达一周的大规模骚乱,伤亡数十人,导致阿尔巴尼亚社会党政府总理辞职。又如,9名伊朗外交官在阿富汗被塔利班游击队杀害, 招致伊朗在边境集结重兵,进行大规模演习,几乎酿成战争。还有,美国利用其军事技术上的优势,对苏丹和阿富汗领土进行远距离空中打击。美国在进行这种报复性军事打击之前,既没有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也没有向它的盟国打招呼,完全是独断独行的单边行动,开创了无视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维和机制的危险先例。

二、大国关系中协调合作与相互制约同时深化

今年国际形势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多极化继续发展和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中,协调、对话和合作与磨擦、矛盾和相互制约同时深化。中、美、日、俄和欧盟五大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较去年更加突出,其中又以中国外交最为活跃,令世人注目。克林顿6月访华, 进一步确定了中美两国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向,使中美关系可望向着较为健康和平稳的轨迹发展。两国首脑在会谈中签署了共同防止南亚核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并在印巴进行核试验后,立即启用了刚建立不久的热线协调立场,并联合倡议召开由中国担任主席的关于南亚核试验问题的安理会五常任理事国会议。年底前,江泽民主席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后,先后访问了俄罗斯和日本,发表了中俄和中日联合声明,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与这两大邻国的友好睦邻关系。在《中俄联合声明》中,双方就世纪战略前景达成共识;在《中日联合声明》中,双方决定两国将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今年秋天,欧洲七国领导人先后访华,中国已开始经常与欧盟领导人举行首脑会晤,特别是英国首相布莱尔在香港回归祖国一年后访华,使中英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在受到东亚金融和经济危机严重影响的不利情况下,保持人民币不贬值,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是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赏,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今年4月, 叶利钦应当时的日本首相桥本的邀请对日进行了非正式访问,11月日本新首相小渊访俄,发表了《关于俄罗斯和日本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的莫斯科宣言》,决定在日俄缔结和平条约委员会范围内成立划定边界分委会和四岛经济合作分委会,表明俄日两国在北方四岛的领土问题上取得较大进展;《宣言》还决定扩大和加深两国在安全和国防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正如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所说,《莫斯科宣言》的签署是两国在缔结和平条约进程中采取的重大步骤。日俄关系的接近无疑将对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欧盟内部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德法两国首脑12月初发表的联合公报表明,德法联盟转向左翼,以德法为轴心的“欧洲发动机”再次运转起来;英国首相布莱尔11月中旬向北约的议员们发表讲话时提出关于从速建立欧洲一体化防务能力的建议以及他与法国领导人12月会谈后决定加强欧洲合作,德、法、英三国的协调行动将对欧盟未来的发展和欧盟与美国的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大国关系在加强协调和合作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制约和矛盾也在深化。美国和日本就共同研制和建立战区导弹防御体系达成协议,其矛头指向显然超出美日双方所宣称的只是朝鲜半岛的范围,为东北亚的安全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日本在江泽民主席访问期间,仍坚持拒绝就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作出书面认罪道歉和不愿在台湾问题上承诺“三不”,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东京高等法院驳回2 万名英国等前盟国战俘要求日本道歉和赔偿的诉讼案,再次表明日本政府当局不肯正视自己的过去,拒绝悔罪,从而增加了亚洲乃至世界各国对日本的不信任感。今年以来,美国与欧盟和日本在经贸问题上的摩擦激烈,矛盾加深。欧盟与美国就香蕉问题的摩擦愈演愈烈。美国于11月宣布如欧盟不进一步修改其香蕉进口政策,它将从明年2月1日起对欧盟实行贸易制裁,并公布了准备对欧盟产品征收百分之百关税的制裁清单。欧盟则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控告,建议成立专门小组对美国国内贸易法中“301条款”的合法性作出裁决。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警告说, 若美国借香蕉贸易争执对欧盟采取贸易制裁,不仅会影响欧盟政治和经济合作关系,而且欧盟也会尽快采取措施进行反制裁。美国在压日本开放国内市场问题上也一再发生争吵。最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由于日本拒绝接受水产品和林产品两个部门提前实行贸易自由化,日美两国出现尖锐对立,没有达成协议。

由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美国一方面依仗其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优势,其霸权行经更加突出,另一方面美国受到的制约和牵制也更多。这一趋势在安理会处理今年两次伊拉克核查危机和科索沃问题的过程中尤为明显。美国两次在海湾集结重兵,扬言没有安理会同意,它也有权对伊动武,企图借机搞掉萨达姆政权。但在安理会内,它只得到英国一家的支持,中、法、俄三个常任理事国和其他非常任理事国均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危机,支持安南秘书长进行斡旋。同时,那些在海湾战争中曾坚决站在美国一边的阿拉伯国家这次也不支持美国,沙特等海湾国家还坚决拒绝美军使用他们的领土作为空中打击伊拉克的基地的要求,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两次放弃空中打击计划,接受调解,白白浪费了用于调兵遣将的近20亿美元。在科索沃问题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单方面作出对南斯拉夫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定,企图让安理会认可他们的动武决定,因遭到拥有否决权的中、俄两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坚决反对而未能得逞。据报道,以北约名义派出的特使霍尔布鲁克(美国人)与南斯拉夫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就避免北约空中打击进行谈判达成协议,迟迟不把协议副本抄给美国的欧洲盟国,德国政府不得不从南斯拉夫驻德使馆索取协议文本。因此,美国在科索沃问题上一手操纵的霸道做法,也遭到它的某些北约盟国的不满。

三、地缘经济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今年国际形势的第三个特点是地缘经济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去年7月从泰国开始的金融危机迅即蔓延到整个东亚, 今年又先后波及到俄罗斯和拉美,最后也殃及到美国,致使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比1997年下降近一半,降到1.8%, 东亚五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今年将收缩8%,日本将出现2.5%的负增长(见世界银行1998年12月1日发表的年度报告)。 按过去传统的看法,往往总是大国的经济危机影响全球,而现在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中小国家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也能危及全球,因此,经济安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存明显加深,同时也说明经济全球化需要相应有效的全球经济管理体制,现行的国际金融、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亟需改革。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利用这次危机大量廉价收购东亚一些受灾严重国家的企业,并通过有条件的经济援助使这些国家进一步依赖它们。美国还借机进行军事渗透。从东盟内部来说,金融和经济危机已影响到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削弱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亚太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2.俄罗斯金融危机导致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表明美国在那里推行的自由市场改革和一心想把俄罗斯改造成为美国式“民主国家”的图谋彻底失败,令美国深感震惊。国会和舆论界都要求重新审视对俄政策。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于10月间在报上公开发表文章,提出对俄关系三原则:强调优先考虑美国人民的安全,确保俄罗斯核武器不致失控;继续支持俄罗斯改革,但美国不会拿出更多的钱予以援助,要求俄罗斯首先“自救”;美国对俄罗斯应当注意的是俄罗斯的政策,而不是个别人的作用。这表明今后俄美关系将一步降温,但不会发展到对抗地步。

3.今年欧盟一体化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欧洲中央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元启动的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欧元的诞生是欧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提高欧洲在全球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据欧洲统计局统计,欧元区内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额的20%,仅次于美国(约27%);欧元11国在世界黄金和外汇贮备中所占份额最大, 达20.6%(美国占4.1%,日本占13.8%);在国际贸易方面,11国在世界出口贸易中占20%(美国占16%,日本占4.1%)。最近,欧盟11 国财长会议就欧元区在七国集团中代表资格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意味着欧元11国将在七国集团中用一个声音说话,大大增强它们的地位,并将加强它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表决权, 因为欧元11国的表决权将超过美国(17.78%)。可见欧元的启动不仅将挑战美元的地位,改变国际货币格局,并将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标签:;  ;  ;  

1998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征_时政外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