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同伴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074 (2000)03—0093—04
一 前言
为了很好地完成“中学生人际关系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探索研究,其中“初中生同伴关系研究”就是一个主要研究内容。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指同龄人或同辈人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态度等而自发形成的彼此在心理上的相互关系。在同伴关系中,同伴成员可以学习很多适应所必需的知识的技能。同伴团体常常是同辈人中的主要参照群体,对其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志向、抱负和行为都有直接影响,对每个成员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同伴关系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存在,而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对其以后适应成人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幼儿期和小学阶段的同伴关系相比,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对其今后的适应和发展显得更加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应当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正确认识同伴关系对初中生的利与弊。利用其正向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增强健康的心理;消除其负向功能,帮助学生创设健康而良好的人际环境。这也是我们开展此项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 研究方法及结果
该研究由于受到经费及时间的限制,只在长沙市内取样。我们先将所要研究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以问卷的形式提出,然后要求学生选择。共在几所中学发放问卷1500份,从有效问卷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00 份作为统计处理、分析,其中一个问题,男、女生各取200份。 看影响初中生的同伴关系的各个方面的因素是否随年级的不同而呈现显著性差异,采用独立性检验(即X[2]检验)法。研究结果如下:
表1 初中生同伴选择的空间范围
项目
初一 初二 初三小计
大都在本班 49
76
47 172
大都在本校 93 102 125 320
大都在校外 58
22
28 108
小 计 200 200 200 200
X[2]=29.4>X[2][,4,0.005]=14.9
表2 初中生同伴选择的年龄范围
项目初一 初二 初三小计
多数相差在2岁以内 173 182 180 535
多数比自己大2岁以上21
16
13
50
多数比自己小2岁以上 627
15
小计200 200 200 600
X[2]=5.25<X[2][,4,0.05]=9.49
表3 男生同伴的性别选择
项目 初一 初二 初三小计
多数为同性132 100 81 313
多数为异性 24
13
19
两性兼有且相当66
96
106 268
小 计 200 200 200 600
X[2]=25.6>X[2][,4,0.05]=14.9
表4 女生同伴的性别选择
项目 初一 初二 初三小计
多数为同性
146
105 74 325
多数为异性 25
17
24
两性兼有且相当52
90
109 251
小 计200
200 200 600
X[2]=50>X[2][,4,0.005]=14.9
表5 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原因
项目
初一 初二 初三小计
相似性 55
53
60 168
邻近性 70
51
36 157
需要互补21
52
70 143
其他54
44
34 132
小计200 200 200 600
X[2]=32.2>X[2][,6.0.005]=18.5
三 结果分析
通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除了“年龄范围”与“年级”相互独立,即“年龄范围”与“年级”无关以外,其余的各个因素均与“年级”具有高度的相关,呈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即“年级”不同,其选择同伴的“空间范围”、“性别”以及“原因”均有显著的差异。
从每一个统计表的结果来看,呈现以下特点:
初中生的同伴绝大部分集中在本班,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趋势越明显,与我们的预期相反,其同伴选择范围并未扩大,反而有缩小的趋势。
初中生的同伴之间的年龄相差较小,一般都在2岁以内。
初中生的同伴一般为同性或两性同伴数量相当。选择“多数为异性”的人数较少。尽管人数较少,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而女生的增加趋势又要比男生明显。
初中生在选择同伴时,开始多数由于“相似性”和“邻近性”的原因,由于“需要互补”而选择同伴的较少,但随着年级升高,由于“需要互补”而使彼此成为同伴的数量迅速增加。“邻近性”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太重要的原因。
四 讨论
1.关于结果的讨论
空间距离是同伴关系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初中生的绝大部分活动还是局限在学校和自己所生活的区域。初中一年级学生由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而同伴关系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他们还保持小学阶段的同伴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阶段形成的同伴关系逐渐松散,慢慢向校内发展,其范围也逐渐扩大。初中生绝大多数同伴住在同一区域,只有少数同伴相距较远。
初中生的年龄与其心理特点密切相关,只有心理发展和成熟水平相差不大才有可能成为同伴,所以绝大多数同伴的年龄相差在2岁以内。 在年龄相差较大时,初中生倾向于与比自己大的人做同伴,而不大愿意与年龄比自己小的人成为同伴,这可能是由于初中生渴望成熟,希望成人化。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同伴关系主要还体现在同性同伴之间。但到了初二和初三,学生对异性同伴选择逐渐增多,所以也就出现了男女混合的同伴团体,这与小学阶段明显的不同。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对异性的接纳性开始逐渐提高,这也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开始出现两性相吸。由于初中生从内心方面来讲非常希望同异性进行交往,甚至与异性成为同伴,但表面上又表现出排斥,这就形成表面疏远而内心又很“爱慕”的矛盾心理与行为。在性别选择上,初中生表现出男女差异,由表3和表4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增长,女学生表现出与异性交往的愿望可能比男生强,这是由于初中学生男女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差异,即女生心理发展和成熟的速度高于男生。
影响初中生同伴关系形成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个性品质、家庭环境和本人在集体中的地位等。如果我们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可以用表5来简单说明。
这里所讲的相似性主要是指他们在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上的相似,当然也包括社会地位和兴趣等。初中生之所以能成为同伴,有很多人是由于彼此之间具有相似性。因为人们普遍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朋友,当然这种相似并不一定是实际上的相似,而是感知到的主观上的相似性。随着初中生相处的时间的增长,相似性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原因,这是由于他们了解加深的缘故。
邻近性主要是指空间上的接近,邻近性之所以能起作用,这与初中生交往的空间和频率有关。他们与同班、同校或同一居住区域的人常常见面、交往频繁,彼此容易了解,容易产生吸引,形成同伴关系。
但是,随着初中学生交往的深入,原来并不重要的原因——需要互补逐渐凸现出来。他们一方面喜欢与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成为同伴,但同时喜欢那些和自己的个性品质不同、相互补充的人,如支配型的人喜欢与顺从型的人成为同伴。随着他们交往的增加,了解的加深,需要互补的作用就突出地表现在同伴关系中,甚至可以压倒其他因素。
2.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
该研究只对四大方面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肯定不能穷尽影响同伴关系形成的全部因素,为了提高研究的全面性,还应该继续探讨。
另外,每一因素的选项存在不确定性,但考虑到这一问题是一个课题的子项目,故未作更细致的研究。如果要对该问题作更客观、详尽的研究,还要使调查进一步量化,在后续研究中,应具体化。比如说某个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同伴中在本班的有多少,在本校外班的有多少,在校外的有多少,共有多少。只有调查到这一层次,研究才可进一步深入。所以该研究只能用X[2]检验,不能进行因素分析。
3.关于被调查者的讨论
该调查研究只在长沙市几个中学取样,其代表性受到一定的局限,能否由此推论到全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学生在作主观选择时可能由于问题本身的不明确而难于作出选择。当然,调查者在调查前还是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说明及解释,以求尽量减少不恰当的选择。
五 小结
初中生的同伴团体对其成员的学习,生活及社会适应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伴团体能为初中生提供安全感,能缓冲他们遇到的突然变化和社会情境的转化所形成的压力。初中生的“成人感”逐渐增强,他们逐渐产生了已经超越儿童界线的体验,他们热衷于掌握成人的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尽快使自己向成人过渡。他们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所以,初中生的同伴关系比小学儿童更复杂、多样和有内容,发展中共同遇到的问题使同伴间的联结加强了。初中生的同伴团体对初中生的个性成熟和社会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生同伴团体对其成员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千万不可忽视其不利的一面。由于同伴团体鼓励服从,因而有可能压抑初中生的个人特性。同伴团体的成员对其团体表现出的忠诚有可能使他们为自己划定交往的圈子,从而失去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把自己限定在特定的圈子内,这样的话,对初中生的社会适应以及社会认可行为的获得反而不利。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并不是每个初中生都能加入到某个同伴团体中去,有些学生可能会遭到团体的拒绝,从而使这部分学生的归属感难于得到满足,损害其自我概念。另外,同伴团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可能并不完全正确,如果同伴团体成员盲目地遵循,他们就会形成不健康的需要,产生过错行为,甚至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收稿日期:1999—11—06
标签:初中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