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 四川 简阳 6414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予以吲哚布芬治疗以降低其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200例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根据用药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00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另100例患者给予吲哚布芬药物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栓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前两组患者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2周后,观察组与给药前相比FIB水平下降,APTT增加(P<0.05),而对照组用药前后各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给药后各指标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观察组内瘘1年通畅率96.0%(96/100)明显优于对照组89.0%(89/1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内瘘闭塞者均经B超检查,行局部溶栓或取栓术治疗。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吲哚布芬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栓发生率,效果显著,同时具有一定的预防血栓形成作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吲哚布芬;血栓
【中图分类号】R9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2
肾功能衰竭是各种病因导致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因此,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1]。目前,临床针对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多采用血液净化技术,这种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而动静脉内瘘作为血液透析法的血管通路,具备操作简单、通畅率高及并发症少等特点。大量研究报道显示,动静脉内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形成血栓[2]。故本次研究对200例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术后予以吲哚布芬治疗,观察术后血栓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3]:首次行上肢前臂动静脉内瘘术,术后内瘘成熟。排除标准:(1)术前B超检查血管未达标者;(2)术后内瘘不成熟者;(3)合并心功能衰竭者;(4)合并严重内脏出血者;10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中观察组100例,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53.82±13.02)岁,原发性慢性肾炎者62例、糖尿病肾病者30例、梗阻性肾病者5例、多囊肾者3例;对照组100例,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55.98±13.32)岁,原发性慢性肾炎者59例、糖尿病肾病者32例、梗阻性肾病者6例、多囊肾者3例。在一般资料方面如年龄、性别、病型等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上肢前臂自动动静脉内瘘术式,术后7天行握球锻炼,术后8~12周评估其内瘘成熟程度。两组患者透析期间均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术后当日开始予以阿司匹林75mg/日,共用药12周。
1.2.2观察组 观察组术后当日开始予以吲哚布芬100mg/日,共用药12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用药后,观察其内瘘是否形成血栓,计算通畅率。评估标准[4]:术后三个月内瘘成熟,血透期间血流量在250ml/min以上。于给药前及给药12周后两个时间点检查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 间(APTT)。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给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给药前两组患者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2周后,观察组与给药前相比FIB水平下降,APTT增加(P<0.05),而对照组用药前后各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给药后各指标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用药后内瘘通畅率比较
两组患者用药后,观察组内瘘1年通畅率96.0%(96/100)明显优于对照组89.0%(89/1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内瘘闭塞者均经B超检查,行局部溶栓或取栓术治疗。
3.讨论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内科中隐匿性极强的疾病,尤其是终末期肾衰竭,过度的毒素和水分积聚于机体内容易致使患者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近些年,随着血透技术的快速发展,血透疗法在延长肾衰患者生存期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血透通路对于建立患者生命线和保护生命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保持肾衰患者动静脉内瘘长期通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量研究表明[5],动静脉内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的形成,血栓可影响通道的通畅,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本次研究对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吲哚布芬药物治疗,以便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栓的形成。以往常规应用的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的基础药物,其疗效已被广泛认可,但容易并发阿司匹林抵抗。而吲哚布芬作为临床强效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生成、提高前列腺素生成等作用。研究显示,吲哚布芬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腺苷二磷酸、血小板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起到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功效。同时,吲哚布芬亦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并具有可逆性,在诱导提高红细胞变形,调节凝血功能等方面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吲哚布芬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其疾病多于血小板高凝有关[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给药前后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给药12周后,与给药前相比FIB水平下降,APTT增加(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观察组内瘘1年通畅率96.0%(96/100)明显优于对照组89.0%(89/1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内瘘闭塞者均经B超检查,行局部溶栓或取栓术治疗。
综上所述,与阿司匹林药物治疗相比,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吲哚布芬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栓发生率,效果显著,同时具有一定的预防血栓形成作用。
【参考文献】
[1]常琪.吲哚布芬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比较[J]. 中外医疗,2015,(24):110-111.
[2]万梓鸣,欧阳南.舒洛地特联合双嘧达莫对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15):1863-1865.
[3]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78-779.
[4]黄家庆,林昱,方懿珊.吲哚布芬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及凝血机制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159-160.
[5]程晓娟,谢娟,李正胜,等.吲哚布芬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42(5):607-610.
[6]董淑杰,杨霞,刘维,等.吲哚布芬片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4):1509-1510.
论文作者:李明鹏,陈德政,王明莉,张勇,杨建兵,彭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6
标签:患者论文; 吲哚论文; 术后论文; 两组论文; 血栓论文; 给药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