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霸权变迁的历史研究_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霸权变迁的历史研究_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考察及其霸权更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霸权论文,资本主义论文,体系论文,历史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具有“中心—外围”结构,这是指发达国家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不发达国家属于这个体系的外围。不能从表象出发把不发达外围单纯地看成一种落后状态或一种自然现象,而应认识到,它是世界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特殊后果。“中心—外围”结构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历史及其霸权更迭,对于全面解读当代资本主义矛盾的深化,更深刻地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是非常有益的。

一、西欧海外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5世纪下半期——18世纪上半期(荷兰霸权周期)

在西欧,15-18世纪是大规模地产生资本主义关系的年代,也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以荷兰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积累模式。

(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萌芽的起点——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对内剥夺和对外扩张两条途径完成的,这两条线相互交织、相互促进,而这一时期也正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马克思指出,“从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的过渡有两条途径。生产者变成商人和资本家,而与农业的自然经济和中世纪城市工业的受行会束缚的手工业相对立。这是真正革命化的道路。或者是商人直接支配生产。”[1]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是通过手工业生产领域中形成资本家和商业资本打入生产领域这两条道路而产生的。而这一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2]。

重商主义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它适应了王权和资产阶级的兴起以及民族国家要求统一的趋势,成为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统治思想。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之所以最早走上重商主义舞台,就是因为它们最早建立了民族国家,在这种国家的支持下,可以执行重商主义的政策。

早期的原始积累者发动了一场针对传统产业的战争。他们的结论是:只要人们还能依靠“自然经济”,就没有什么能强迫他们参与社会劳动分工。在资本家有宗主国的力量作后盾的地方,资本家就企图用暴力清除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3]其中,最直接的行动当属圈地运动。圈地是封建主依靠暴力进行的。“毫不考虑定居在那里的居民……一切生产条件都不是按照他们传统的样子接收下来,而是按照它们在每一场合怎样最有利于投资历史地创造出来”。[4]通过圈地运动实现了小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强制分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农村居民的被剥夺和被驱逐,不仅为工业资本游离出工人及其生活资料和劳动材料,同时也建立了国内市场。”“只有消灭农村家庭手工业,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获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范围和稳固性。”[5]这样就提供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劳动力、资本和国内市场,实现了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

(二)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马克思指出:“16世纪至17世纪和地理发现一同发生并曾迅速促进商人资本发展的商业上的大革命,在封建生产方式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中,曾经是一个主要的起推动作用的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争要支配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都对生产的封建束缚的破坏,起过巨大的作用。”[6]“形成工场手工业的最必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由于美洲的发现和美洲贵金属的输入而促成的资本积累”[7]。沃勒斯坦也有类似论述,在刚出现的世界经济体的地理——经济的边缘地区,有两种基本活动:主要是出产金银的矿山;与主要是生产某些食物的农业。技术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社会制度都是剥削劳动力。[8]它的影响在欧洲,主要通过“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体现出来;在欧洲以外地区则是殖民早期的殖民活动。这两方面都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随着交往的扩大,各大洲的联系增多,突破了欧洲中心的界限,各种文明之间也加强了相互了解。因此16世纪被认为是“发现人和世界的世纪”。

“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美洲的金银的作用。1495年以后,西欧新增的全部贵金属中,有大约85%来自新大陆的金、银矿。[9]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那些能够通过工商业经营活动获取大量货币的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是受益者;封建地主与雇佣工人成为受害者。因此,“价格革命”实际上造成了欧洲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三)“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的崛起和以荷兰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建立

美洲的金银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且在使欧洲成为资本主义中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10]在这一过程中,从新航路开辟到17世纪以前,最强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却没有如期崛起,而是西北欧的荷兰脱颖而出。西班牙海外事业的最后结果是进一步刺激西北欧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而在伊比利亚半岛,它仅仅提供了足够的财富,以阻挡早该实行的基本的制度改革的压力。这就是帝国繁荣数十年后随即突然地、无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11]而荷兰则出现了制度创新的趋势,“荷兰不是依靠自然的恩赐,而是发展了比其对手有效的经济组织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获得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与其国家之小规模不相称的重要性。”[12]

16世纪后期荷兰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欧列强纷纷踏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将人类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市场也正是在这种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拓展的。马克思对这一阶段曾作出正确的评价: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荷兰的商业资本主义建立在几大支柱上:殖民地、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银行和商船队。

暴力在荷兰的扩张中起了巨大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在原始积累阶段,暴力被用作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过渡时间的手段,“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13]。荷兰被马克思称为“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建立了第一个充分发展了殖民制度,在1648年就已达到了其商业繁荣的顶点。荷兰的航海业、造船业都在当时占据世界首位。“从1500年至1700年,荷兰船舶的吨位增加了10倍,这足以表明造船工业的规模与发展;在1700年,荷兰的商船队已经远远超过了50万吨,其吨位相当于竞争对手英国商船队的3倍,而且可能比欧洲除它之外的所有船队的总吨位还要多。”[14]

荷兰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是与它的对外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商业革命的受益者,在17世纪掌握了世界商业霸权。荷兰在1602年和1621年先后创立了著名的“东印度公司”与“西印度公司”,荷兰利用商业垄断公司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建立起自己的殖民航运霸权。种种的发展使人们相信:“资本主义不仅是一种商业的事体,一半是征服占领,也可以说一半是对缺乏抵抗能力的土著所加的一种抢劫。”[15]

荷兰强制性的国家机器的独立自主和竞争意识,是荷兰积累体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建于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采用汇票、簿记制度,经营存贷款业务,银行能供给商人任何国家的货币,以此来吸引外国商人。荷兰吸引了欧洲大量的贵金属,荷兰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荷兰股票业也十分发达,阿姆斯特丹的股票市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由于荷兰的利率经常低于英国约2%及3%,阿姆斯特丹银行家与保险业的经营,遂得以超过国界,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发展,而表现一种国际性质。[16]于是阿姆斯特丹不仅是船舶进出的中心,也是国际银行业与保险业的中心。

荷兰贸易收益性的另外一个决定因素是,荷兰使波罗的海贸易的巨大收益保持流动,并利用这种流动性继续对付波罗的海地区的竞争,把阿姆斯特丹变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如同布罗代尔所说,“荷兰的财富……以西班牙和波罗的海两者为基础。麦子和美洲金块的作用密不可分,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理解这个过程。”[17]

二、世界体系的进一步扩大和最终确立时期:18世纪下半期——20世纪初(英国霸权周期)

这一时期,是欧洲世界经济体向全球的扩展时期:西欧各国经过剧烈的政治革命、两次科技革命,并且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对全世界进行了殖民统治和掠夺,并成为全球的主人,开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积累模式。

(一)英国资本主义因素积累的途径

1588年的英西海战中,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败,标志着西班牙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的海上霸权开始确立。17世纪开始,英国积极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同荷兰一样,英国的殖民活动也是通过商业垄断公司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成立于1600年的东印度公司是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据曼德尔统计,1500-1800年欧洲殖民掠夺的总值约为10亿英镑金币,其中1750-1800年间,英国从印度就掠夺了1亿至1.5亿英镑金币。印度因而被称为是“英国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

英国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英国称霸的重要因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议会斗争、内战、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荣革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复杂和曲折的斗争,最终才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最重要的是,新的全球贸易对于西欧经济的刺激,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这两个重要条件。正是17世纪和18世纪的商业扩张,才为英国的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产业革命的动力来自于英国资本对于世界市场的控制,把世界市场作为不断扩大的产品的销售地点,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自由化,把资本的积累扩大到世界范围内。[18]

圈地运动在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说,“全部过程的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夺。这种剥夺只是在英国才彻底完成了……但是,西欧的其他一切国家都正在经历着同样的运动”。[19]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评价了圈地的多方面的作用:圈地(enclosure)在过去被认为是使小农流离失所,成为社会骚动的主因。但据最近的研究,则事不尽然,圈地有利有害,各地情形不一,有些圈地尚为农民自动发起,从农场改为牧场和从牧场改为农场的情形都有。[20]可见,圈地运动为英国产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基本的条件。

(二)晚期重商主义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促进作用

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重工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托马斯·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它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详细论证了这一思想,建议发展工场手工业,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输出我们的货币借以换得商品乃是增加我们财富的一种手段。”[21]重商主义政策的效果巨大,而且波及面甚广。自16世纪晚期以来,商业资本最主要投向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活动。1610-1640年间,英国的对外贸易额增长了10倍。[22]英国在1553-1680年间组织了49个商业垄断公司。[23]克伦威尔实行进攻性的重商主义政策,分别于1650年和1651年发布两个航海法令,既打击了荷兰,也在英国与殖民地的贸易中保护了英国的利益。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18世纪后半期首先在英国出现了自由主义,它要求政府的决策和经济发展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相适应。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奠定了自由主义的基础。19世纪40年代末,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和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英国自由资本主义进入鼎盛时期。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体系的进一步扩大

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逐渐战胜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在国内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在殖民扩张的同时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英国,最能体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是棉纺织业,它在各行业发展中走在最前列。到1830年,棉布的出口已占英国总出口的一半。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曼特斯特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变成了欧洲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并被冠以“棉城”的称号。[24]

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但同时,也大大加剧了边缘国家的受剥削程度。马克思这样概括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世界体系的过程:“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5]剥夺促进了资本集中的加快,科学技术、土地、生产资料的利用率都大大提高,劳动协作日益发展,“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26]。

(四)荷兰的衰落与英国核心地位的确立

英国不断地向海外扩张,首先与当时拥有世界殖民航运霸权的荷兰发生冲突。为了强迫荷兰接受《航海条例》的规定,摧毁荷兰的贸易和海运,英国在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发动了三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的打击。结果,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国得到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之后,英国又经历了四次英法争霸战争:圣·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法国损失巨大,而英国夺取了大量海外殖民地,进一步巩固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历史学家格林对1763年的和平解决所引起的这些发展的世界性涵义作了很好的概述:“七年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英国突然远远胜过那些由于其位置仅在一块大陆内、注定要在以后的世界历史中处于较低微的地位的国家。”[27]

到了18世纪80年代,伦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巨额融资的首要中心。

英国能够最终战胜荷兰,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荷兰主要是一个商业中心,而英国不但是商业中心,还是工业中心,是“世界工场”。19世纪的英国霸权是以与17世纪荷兰霸权完全不同的方式建构的。两个霸权的基础都是以宗主国领土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但是,荷兰缺乏工业和帝国的后盾,而正是这些赋予英国霸权更广泛、更复杂的结构。欧洲百年和平时期就是这一差异最典型的成果。[28]最终,“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商业国家走向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29]。由此可见,英国的最终胜出取决于它的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制度的创新,从而确立了“世界工场”的地位,战胜了商业中心的荷兰。

(五)英国的衰落、垄断的出现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列强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的消长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900年

1970年

大不列颠 大不列颠

美国

 美国

 美国

法国

 美国

 大不列颠

德国

 苏联

美国

 法国德国

大不列颠

日本

德国

 德国法国

 法国

 德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最先从农业社会中脱颖而出,凭借着廉价的纺织品横行天下,称霸世界,英国被誉为“世界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和德国最先开始,使它们一跃而起,以新兴的钢铁、石油、电气、化工、航空等工业震撼了世界。英国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与两个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表现关系密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公司模式没有适时地转变为托拉斯,在工业领域里无论从规模还是范围上都找不到特大型企业,而且速度比美国和德国慢了许多。它致使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大大落后于美、德。在1870年到1913年之间,美国的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为4.7%,德国为4.1%,而英国只有2.1%。[30]上表是各强国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排序,它表明了在世界的工业均势方面所发生的变化。[31]

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提供了更加空前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物质手段,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并且形成“中心—边缘”的世界经济格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3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了。

三、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全球演进时代——20世纪至今(美国霸权周期)

20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无论在覆盖范围还是在构成的复杂性上都是前几个阶段无法比拟的,“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33],而且在这一时期,“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具有了丰富的变化和典型的体现。这一阶段是以美国为核心建立的。

(一)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英国被迫承认北美13个州的独立。从此,美国从一个前殖民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逐步成为世界强国。之后,美国的“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在全国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1890年,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取代了英国的“世界工场”地位。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因地缘上的两洋优势而未受到战火的冲击,反而趁机大发战争横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工业产量、外贸出口和黄金储备分别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2/3、1/3、3/4,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商品出口、金融和资本输出国家。

美国通过实行马歇尔计划,“在欧洲花费的资金中有将近一半——大约55亿美元——用来主要地从美国购买工业产品,另外还有52亿美元用来购买粮食及棉花等农业产品。8000亿以上的美元投入运往欧洲的海运货物与商品”[34],从而加强了对欧洲国家经济的控制;通过实行“第四点计划”,加强了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控制;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并且成立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此,在战后初期,美国确立起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

(二)美国竞争力的相对衰落和美国霸权周期的危机

著名学者阿锐基(Arrighi)认为,把西欧和日本建设成自由世界的堡垒和窗口,是个远比按美国形象重塑全世界更加具体的和更加容易达到的目标。但是这也造就了美国的竞争对手。1971年尼克松的讲话指出,世界上有美、欧、苏、中、日五大力量,这意味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不过美国仍然是今日最强大的帝国,按照美国防务信息中心提供的数字进行计算,美国2001年度的军费大体上相当于排在其后的12个国家和地区(台湾)的军费总和。

美国要求其盟国西欧和日本,既要分担责任,又不能分享权利,这必然导致美欧和美日之间更大的矛盾和冲突,美国的打算与西欧以及日本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另外,冷战时期,美国为顾及其全球政治和军事利益,常常容忍各盟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但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已被“地缘经济”所取代,各国的竞争特别是大国的竞争已从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战场,美国的战略也做了重大调整,把通过开放性的国际经济体系以维持美国的经济繁荣作为优先考虑,其次才是海外盟友,这种趋势必然促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与日本、欧盟展开新的对抗和竞争,并更加强调“公平贸易”。尤其是“9·11”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华盛顿的单边主义势力正在抬头,奉行“新帝国主义”,制造“老欧洲”和“新欧洲”的对立,对欧盟越来越失去耐心,致使贸易纷争更加迭起。霸权是有周期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真正的霸权,就开始衰落。美国同样面临衰落的命运。索罗斯(George Soros)在《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导言中指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已经造就了一个非常不公正的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一个不能为失败者提供任何希望和援助的体系,很容易被绝望的行动所破坏。”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也曾如此断言,资本主义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然而,没有社会的积极协从,其存在是不可想象的。[35]

四、历史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霸权周期的特点和演进的规律性特征

(一)世界体系霸权周期是不断更替的,霸权国家也是不断更迭的,而世界体系结构本身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历史上,世界体系曾存在三个中心: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阿锐基认为还有一个热那亚——伊比利亚周期[从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这些核心国家在成为核心之前,都曾是半边缘或边缘国家。

这一“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在美国时代变化非常显著。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升迁为核心国家,半边缘地区包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有较高发展水平的拉美国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另外,前苏东地区国家: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并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中。

(二)三个周期具有相似的特征,每个周期都是特定国家的政府和商业部门在领导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首先采取物质资本的扩张然后转化为金融资本的扩张,亦即每个周期都由资本积累的两个显著阶段所构成——物质资本扩张阶段和金融资本扩张阶段。[36]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荷兰霸权的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英国的金本位制,美国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金融扩张的实例。而且,在每个霸权周期衰亡的后期,原先霸权国家的金融地位并未随着物质扩张阶段的衰退而马上降低,反而会保持很长时间。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的强势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即是很好的证明。

(三)这些霸权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长度逐渐缩小,伴随着这种时间上的缩短,积累主体的规模和组织的复杂性却在不断地增加,这首先表现为国家力量的变化上:(热那亚共和国)→荷兰联合省→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美利坚合众国。[37]这些核心国家从国家实力、世界控制力、从经济到军事打击等各方面都是逐渐加强的,美国无疑是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核心国家。

每一次新的积累方式的兴起和发展都有一个把成本内部化的过程,如荷兰方式把保护成本内部化,英国方式把生产成本内部化,而美国方式又把在英国方式下仍处于外部化的交易成本内部化。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19世纪后半期英国企业没有发生美国企业那样的“组织革命”,是它衰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这样就可以实现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而它可以部分替代市场,使交易成本内部化,减少风险和不稳定性。诺思在对工业革命的反思中有深刻的分析:“为了降低交易费用而设计了组织变革,结果不仅大大降低了创新成本,而且,同时扩大的市场规模和对发明的规定完善的所有权还提高了创新的收益率”。[38]

(四)伴随着这种成本内部化的过程是两类积累战略和组织结构交替式的钟摆运动——即“世界的—帝国主义的”组织结构和“公司的—民族国家的”组织结构,前者表现为典型的“外延型”积累模式,比如热那亚和英国方式,后者表现为“集约型”积累模式,比如荷兰和美国方式。[39]“外延型”指它们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地理扩张,“集约型”则指它们并不需要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张负责,而是加强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统治程度。

目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政治经济军事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离现象。约瑟夫·奈和阿锐基都曾对此进行过深刻的分析,即:苏联解体后,世界性军事力量更集中在美国和它最亲密的盟国手里,资本积累的世界性过程的中心却从美国逐渐向多个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转移。这样,到底是美国持续维持它的世界霸权地位,还是出现以一个国家为基地的新世界霸权,还是形成以某一个地区为主要基础的全球秩序(比如东亚或欧盟),都还不能确定,都需要由未来的历史环境来决定。

标签:;  ;  ;  ;  ;  ;  ;  ;  ;  ;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霸权变迁的历史研究_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