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中的相似或同声现象意味着什么?_昆曲论文

昆曲中普遍存在相似或相同音调现象意味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昆曲论文,音调论文,意味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昆曲是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但如果有国际友人或国人问:如此美妙动听的昆曲唱调是从何而来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回答呢?对此,笔者可以负责地说,至今没有说清楚,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综观明清以来有关涉及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一般认为昆曲音乐来自于唐宋大曲、词乐,南宋唱赚、金元诸宫调以及宋元北杂剧、南戏,和弋阳、海盐腔或旧昆山腔等戏曲声腔;来自于明清时期昆山地区的民间俗曲、小调等等。窃以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这些来自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音乐样式的唱调,应该是曲曲不同的。但事实恰恰表明:在昆曲曲牌唱调中,普遍存在着在不同的曲牌中,却有着相似或相同音调的现象。

昆曲唱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以为根本的解释、也是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是人们有意识地将这个或这些相似或相同的音调作多次再现的结果,是人为的创作。而有意识地将这个或这些音调作多次再现的做法,应该被视为是曲牌唱调的一种创作方法。它们意味着从宋元、乃至隋唐以来,传统的曲牌音乐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和技巧等,至此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昆曲曲牌唱调,就是人们运用这种新的音乐思想、新的音乐思维、创作方法、创作技巧和新的音乐材料创作产生的。

那么,昆曲唱调中究竟是否普遍存在着不同的曲牌,却有着相似或相同音调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又意味着什么?由于此事关乎昆曲曲牌唱调由何而来,意义重大,故有必要展开探讨。

昆曲由南曲、北曲两大部分组成,故下面的探讨也按南、北曲分述。

一、昆曲南曲中普遍存在着的不同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音调的现象。

由于昆曲曲牌唱调中存在着相似或相同音调的现象,既存在于同一曲牌唱调之中,也普遍地存在于不同宫调套曲、剧目和整个昆曲剧种的曲牌唱调之中。故下面的阐述,亦按曲牌、套曲、剧目和整个南曲中是否存在着这种现象的顺序展开。

1.南曲中的同一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音调现象

仅以《牡丹亭·游园》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唱调为例。

2.存在于整个南曲套曲之中的不同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音调现象

何谓套曲?套曲是昆曲组合唱调的基本单位。一般来说一个套曲,一个宫调。不同的套曲,归属不同的宫调。事实证明,昆曲南曲套曲中的不同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音调现象,不仅是存在于同一曲牌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整个套曲之中。仍以南曲《牡丹亭》第十折南吕宫“惊梦”(亦称“游园”)为例。

《牡丹亭·游园》原为第十齣“惊梦”,由[绕池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尾声]六支曲牌组成。

[谱例3]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牡丹亭》的其它套曲之中。如,《牡丹亭·寻梦》套中[懒画眉]的“最撩人春色是今年”的“年”,“粉黛”的“黛”,“裙(衣钗)”的“(衣钗)”,“人心”的“人”;[忒忒令]“这一答”的“这”,“牡丹亭畔”的“畔”,“芽儿浅”的“儿浅”,“一丝丝”的“丝”;[嘉庆子]“少俊”的“俊”;[尹令]“平生半面”的“面”,结束句“抱咱去眠”的“去眠”;[豆叶黄]“紧咽咽”的“咽”,“那般软绵”的“软绵”以及“吊将来半天”的“半天”;[江儿水]“由人恋”的“恋”,结束句“恨相见”的“见”等也都是这个音调①。

3.存在于整个南曲剧目之中的不同曲牌,却有着相似或相同音调现象

昆曲的每个剧目唱调,由多个套曲联缀而成。不同套曲中的不同曲牌,却有着相似或相同音调的现象,必然导致整个剧目也存在着不同曲牌,却有着相似或相同音调的现象。

《牡丹亭·拾画》南正宫[锦缠道]

4.存在于整个南曲中的不同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音调现象

本节探讨的虽然是整个南曲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但由于南曲和北曲是构成昆曲既统一又有区别的两大系统,因此,探讨存在于整个南曲中的不同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音调的现象,其实也就是探讨整个昆曲剧种是否存在这种现象。

下面仅以是来自不同剧目、不同宫调(套曲)、不同曲牌的10支曲牌谱例为例:请看它们是否拥有共同的音调。

[谱例5]

其次,这个音调的出现,不止一次而是多次:

再次,这是一个五声音阶的羽调式音调;

其四,每支曲牌唱调的终结音,都是相同音调的终结音;

其五,上述唱调分别来自于《荆钗记》、《白兔记》、《琵琶记》、《浣纱记》、《南西厢》、《渔家乐》、《玉簪记》、《牧羊记》、《红梨记》、《西楼记》10个不同的剧目③;

其六,上述10支曲牌的宫调基本不同。它们分别属于南仙吕入双调、南正宫、南吕宫、南羽调、南仙吕宫、南商调、南吕宫、南仙吕入双调、南正宫、南吕宫;

囿于篇幅,有关这些曲牌唱调的例证,恕不一一列举。总之,昆曲南曲中存在着的不同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音调的现象是个普遍现象。

二、昆曲北曲中普遍存在着的不同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音调的现象。

与南曲一样,下面的探讨亦按曲牌、套曲、剧目和整个南曲的顺序展开。

1.存在于北曲中的同一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音调现象

第十四曲[十二月]

选自《九宫谱》卷之十五中吕调套曲

《校译》第464—467页

分析该套曲,除了第三、十二、十三、十七曲,即[白鹤子]的第三支又一体、[快活三]和[煞尾]4支曲牌外,余13支曲牌唱调均有一个或两个相似、或相同的或音调。

当然,这种现象也不是[粉蝶儿]套所特有,如《牡丹亭》“冥判”北仙吕调[点绛唇]套“十地宣差、一天对拜”等曲牌④,同样也有这种现象。

3.存在于北曲整个剧目中的不同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音调现象

昆曲的剧目唱调,由多个套曲联缀而成。与南曲一样,北曲的每个剧目中,也都存在着不同的曲牌,却有着相似或相同音调的现象。

以《长生殿》为例。《长生殿》共25齣,仅以其中的“酒楼”、“絮阁”、“哭像”、“弹词”、“惊变”5齣为例;

[谱例10]

《长生殿·哭像》《北中吕宫[上小楼]①

上述五折只是《长生殿》中的一部分,而且每折中相似或相同的音调再现的次数也有多有少。总体看,整个《长生殿》中诸如这两个音调在北曲剧目中多次再现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

4.存在于整个北曲中的不同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音调现象

与南曲一样,本节探讨的虽然是整个南曲中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但由于南曲和北曲是构成昆曲既统一又有区别的两大系统,因此,本节探讨的其实也就是整个昆曲剧种是否这种现象。

②《草庐记·花荡》北越调[斗鹌鹑]

当然,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其它诸如《刀会》[驻马听]、[胡十八],《认子》[梧叶儿]、[醋葫芦],《夜奔》[雁儿落带得胜令],《骂曹》[油葫芦]、[天下乐],《三醉》[醉春风],《哭像》[快活三]等曲牌唱调中,无不都有这个或这两个音调,它们确实普遍存在于北曲之中。

按理,不同的曲牌,唱调也应该各不相同。但如今的昆曲,不同的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的音调,这就意味着这些所谓的曲牌唱调,都已经不是原生的曲牌唱调了。为什么昆曲唱调中会普遍出现不同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的音调?笔者以为,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是:这是人们有意识地将这个或这些相似或相同的音调作多次再现的结果,是人为创作出来的。而有意识地将这个或这些相似或相同的音调多次再现于昆曲曲牌唱调之中的做法,应该被视为是一种昆曲曲牌唱调的创作方法;昆曲曲牌唱调的这种创作法的出现,意味着长期以来传统的曲牌音乐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创作技巧以及音乐材料、音乐材料之来源以及音乐语言、唱调的音阶调式、调性、构架和品质等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意味着昆曲曲牌唱调,是由这一历史时期的人们,首先运用同一种音乐思想、同一种音乐思维、同一种创作方法、同一种创作技巧、同一种语言、同一种音乐材料等在同一种音乐理论指导下创作产生的。昆曲曲牌唱调,就是这种曲牌唱调创作法的产物。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昆曲中的这些不同曲牌却有相似或相同的音调由何而来?它们在昆曲中的地位作用、性质形态如何?其对昆曲唱调有何影响?欲知详情,请看下文“昆曲有否主调?”

①谱例见《中国昆剧辞典》第711页。

②之所以说《红梨记·解妓》[泣颜回]是特例,是因为[泣颜回]本是南曲,但却由于它用了9次北曲的2[3]-176主调而演变为北曲。而从本质上看,北曲主的调2[3]-176却是南曲主调2[3]-16的衍生音调。

③乐谱分别参见《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670、672、674、684、688、734、788、681、718、726页。

④乐谱参见《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第612-624页。

⑤[点绛唇]、[油葫芦]、[寄生草]、[大红袍]、3支[醉花阴]和[出队子]乐谱分别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第432、434、435、440、444、448、609、612、614,617页。

⑥[喜迁莺]、[刮地风]、[粉蝶儿]、[油葫芦]、[寄生草]、[斗鹌鹑]、[上小楼]乐谱分别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第682、909、946、951、952、957、958页。

标签:;  ;  

昆曲中的相似或同声现象意味着什么?_昆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