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探讨_数学论文

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理解论文,能力论文,数学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人们一般认为,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素质,数学只要记住公式、定理、法则就行了。其实,在数学学习中,能否通过阅读正确地理解问题的要求与含义同样至关重要。日常教学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单纯的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遇到实际问题、图表题、文字题等类型的问题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或无法从题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而造成许多错误。新课程、新高考也对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分析一些新定义型和背景新颖的问题,虽与知识迁移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起关键作用的却是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数学问题借助数学语言的呈现,通常有三种形式: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每种语言各有其特点,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就是指较流畅地实现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这三种数学语言形式的相互转化,并能准确、深入地从数学题目本身,发现题目所揭示的数学内涵和外延的能力。数学理解能力通常表现为习惯并善于逐字、逐句、逐个符号、逐个图形地去分析、去翻译、去变式转换。

一、良好的“数学语感”是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

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语感”即对数学语言含义的敏感,能从一个关键词、一个关键符号中捕捉住最关键的信息,从而对题意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良好的“数学语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表达

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每个定理都有确定的条件,因此,数学语言务必清楚、准确、规范、符合科学性,在数学表达上要做到“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干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概念、运用定理,并逐步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语意含糊、没有把未知数设元就用于解答、乱作推广、随意增删条件、以图代算等常见的表达错误,其根源就在于对数学语言的掌握不够准确。

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语言这一工具,数学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语言越来越丰富、形成“数学语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照课本例题的表达加以分析,明确要求,并结合平时课堂发言、课后作业和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比如,课堂上出示问题:

(二)熟练掌握数学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

数学思维用文字表达则生动,用符号表达则简练,用图形表达则直观形象。当有些问题用文字表达过于繁杂时,可以用简练的符号来代替;而用符号表达又嫌抽象时,可以用直观的图形表达来辅助理解,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图形性质问题去讨论;当用图形表达的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就应用符号表达并借助方程或代数的方法来解答……文字表达、语言表达、图形表达三者相辅相成,使解题思路更清晰、更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增强“数学语感”,有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引导学生进行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比如,对于下面这道定义型的问题:

图1

由图形可知,在A点时f(x)取得最小值。问题轻松得解。

(三)善于对数学语言展开联想

联想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若在平时的教学中,能经常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数学问题中的语言结构进行类比、联想,加强数学知识间的沟通和联系,有利于学生“数学语感”的进一步发展和思维水平的提升。比如,教师出示问题:

由于题中的条件多、问题多,学生对题中涉及的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难以把握,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题中的条件逐个解剖、联想。

这样的分析过程,就是数学阅读的过程,也是“数学语感”培养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经常引领学生对题目本身进行层层挖掘、步步联想,领悟问题所揭示的数学内涵和外延,学生的“数学语感”就能进一步发展,数学阅读能力就能与日俱增。

二、细心、认真的审题习惯是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保证

审题是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与条件和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审题能力,主要是指充分理解题意、把握题目本质,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化简、转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要快捷、准确地解决问题,掌握题目的数形特点、能对条件或所求进行转化、发现隐含条件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于问题:

两式联立,问题得解。

从上述解答过程中可以看出,审题的过程就是阅读理解题中所求和条件之间联系的过程。细心、认真的审题习惯是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保证,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三、读图、识图能力是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图表问题,从图表中提取有关信息,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图表信息的阅读理解是解答图表题的关键,具体来说,主要在于抓住坐标的实际含义、数据的实际含义、从图表中发现等与不等关系,等等。比如,2004年高考数学上海卷有这样一道题:

某地2004年第一季度应聘和招聘人数排行榜前5个行业的情况列表如下:

若用同一行业中应聘人数与招聘人数比值的大小来衡量该行业的就业情况,则根据表中数据,就业形势一定是()

A.计算机行业好于化工行业

B.建筑行业好于物流行业

C.机械行业最紧张

D.营销行业比贸易行业紧张

此题选材于社会热点问题,背景鲜活真实。读懂表中的数据及其所代表的意义,才能理解题意,才能据此分析推理。比如,建筑行业的应聘人数少于贸易的65280人,与招聘人数89115之比小于1;而物流行业,招聘人数少于化工的70436人,应聘人数74570与招聘人数之比大于1。读懂了图表中的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断定“建筑行业好于物流行业”。

又如,2006年高考数学北京卷第8题:

四、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更高层次

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能够解题,更重要的是应用数学,也就是要会用数学的眼光和头脑来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应用问题的解决,必须将其中的非数学语言数学化,摒弃表面的具体叙述,抽象出其中的数学本质,由此构建数学模型。这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更高层次,必须经过一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比如,2004年高考数学重庆卷中的一道题:

毛泽东在《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又知地球的体积大约是火星的8倍,则火星的大圆周长约为______万里。

要抽象出“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的数学含义,必须借助生活常识“一日地球自转一周”,这样就找到了一个关键条件“地球大圆(或赤道)周长大约为8万里”,此题的解决便不在话下了。

总之,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逐渐向上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有意识地渗透和培养。

标签:;  ;  ;  

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探讨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