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全球化对外交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交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技术迅速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尤其是打破时空限制的电子媒介,把被文字分散的世界重新聚合,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全球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任何国家、民族都不可能处于封闭状态,而必须以开放姿态面对媒体全球化的挑战。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新兴的“网络媒体”正以其远远超过其他媒体的速度蓬勃兴起,影响力与日俱增。媒体全球化不仅影响到国内政治的对话方式,而且也冲击到国际政治的诸多层面,它必然给外交带来诸多影响。在新世纪之初审视媒体对外交的影响,对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未来的挑战是不无裨益的。
一、传播技术推动外交的发展
外交和军事一样,同样担负着维护国家利益的使命,但是,外交的武器不是枪弹,而是语言文字。外交人员一是靠文章来打“笔墨官司”,二是“唇枪舌剑”进行谈判。作为承载语言文字的传播技术则是外交的重要工具。
回顾历史,外交的发展无不与特定的传播技术相关。每一次新的传播手段的兴起,都会成为外交变化的重要推手。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信号传播藩篱,语言作为交往的工具,它伸展到哪里,就会把思想和观念带到哪里。文字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语言传播易于变形和丢失的弊端。印刷术的发明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特权,促使了人类传播史上真正意义的媒体——报纸的诞生。作为国家外交的辅助工具,报纸成为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各国利用报纸刊载国家的外交声明,发布国家的外交政策阐明国家的主张立场,释疑公众的误解问题。使一国的态度和立场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也使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变得更加开放。
电通信的成功,增进了人类交往中的“接近感”。电报的发明,海底电缆的敷设,建立了全球性的远距离通信。电话的出现,更使人的“语言”得到延伸,使外交联络的时空限制大大缩减。在此之前,各国政府只能依赖驻外使节代表本国政府并传递驻在国国情信息。而今,首脑之间的热线使得各国外交变得更直接、更迅捷。电子传播导致了广播电视的横空出世,彻底突破了印刷传播的时空局限,开辟了一条便捷、高速的空中通道。国际广播电视,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国家政治和外交的服务工具。各国政府都十分看中这种传播媒介,把它视作贯彻政治意图、争取国际舆论的有效手段。1927年,荷兰为维护其殖民统治,开始用荷兰语向其遥远的海外殖民地东印度等地进行广播。不久,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也相继向其海外领地广播,以加强同海外侨民的联系,为他们在殖民地的代理人、军人、商人服务。二战期间,核心国和同盟国利用对外广播发起空中电波战,以数十种语言向世界宣传自己的对外政策,瓦解敌方,争取民众的支持,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冷战期间,东西两大阵营利用国际广播展开舆论战、宣传战。美国建立了三个可以穿透“铁幕”的国际广播电台:针对东欧的自由欧洲电台、针对苏联的自由电台和位于东德的西柏林境内的美国阵线电台,(注:赵水福:《国际广播探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对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美国的内外政策及其对世界的特殊使命。苏联也利用莫斯科电台对西方国家开展宣传。这种外交手段被称作公共外交。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坍塌,也被视为西方公共外交的巨大胜利。
80年代,伴随着卫星电视的普及,跨国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疆域观念。微电子技术使得空间“贬值”,时间“升值”,一国发生的事情能穿越距离,让不同国家的人们感到“在场”,并引发广泛的国际舆论,从而成为世界性的大事。由于卫星电视没有国界之分,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当作了一种外交手段而加以利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这一新型传播媒介向外推行自己的政治立场、政策、观点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以更为有效地进行对外政治宣传,树立和推广本国的形象,从而产生了所谓的“电视外交”。而国际卫星电视也成了西方国家“推广外交政策的最宝贵工具”。
近年来,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政治传播力量正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悄然崛起,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外交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外交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拓展。对外事务不再是少数精英们的专利,而是日益为各地区、各非政府组织、商业团体和跨国公司所分享。传媒也不再单纯地以“场外报道”的方式与外交发生联系,而是变成了外交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外交是一个流程,不断地施影响于世界,也不断地接受世界的影响,主动与被动,发出与反馈,在不断地循环变化,因此在整个流程中,对信息就特别倚重。”(注: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正因为此,因特网因其无限制性、自由性、多向性和交互性,能方便、快捷的传递反馈信息而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作为媒体全球化核心的网络传播,使外交手段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化,它的驱动器是速度、机动、影响和效率。在外交领域里,这种动力学效应的新变化随处可见,极其活跃。它带来了外交的新形式。除了传统的政府间外交之外,还加强了公共外交,导出了平民外交,孕育着虚拟外交。
媒体的全球化似乎引起聚焦点从实力政治到形象政治的转移,公共外交在对外政策的产生上更强调了这个重要性。公共外交的目的是告知和影响国外公众,加强国外公众对本国外交政策的理解,拓宽本国与国外公众的对话,以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媒体全球化时代使公共外交的功能大有用武之地。
与官方行使的公共外交相对,平民外交是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外交不再局限于外交部和外交官,公众、非政府组织、公司、甚至个人都有能力深深地影响国际事务。今天,人们在起居室里,放上一部便携式电脑,就可以通过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推动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墨西哥的反政府武装“萨帕塔游击队”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和讨论区,在不经许可的情况下进入世界成千上万个家庭,宣传他们的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博取人们的同情和支持。这种“萨帕塔效应”在外交界引起了极为广泛的震荡。(注:A.S.Fatemi:MEDIA,DIPLOMACY AND POLITICAL ECONOMY http://www.fatemi.com.)
虚拟外交更是近来的产物。美国和平协会会长理查德·所罗门说:虚拟外交是以电子技术为媒介的外交。(注:Jonathan Spalter,:Digital Diplomacy:U.S.Foreign Poli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ttp://www.cis.waschington.edu.)电子技术可以作为工具,在计划、决策、冲突预防、仲裁和管理、网络、信息发布、传播、以及建立理解、塑造政治意向等方面支持外交。它可以通过虚拟的方法处理真实的问题。例如,美国的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就是用于支持外交和解决冲突的工具。鉴于大量的冲突都与地理、自然资源、进而与领土有关,这些资源包括土地、水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等。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对帮助解决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领土和自然资源之争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它通过计算机绘制地图和卫星图象来支持计划、决策和形势管理。为了支持波斯尼亚的和平谈判,五角大楼开发出一种虚拟现实场景,它能使谈判代表作一次虚拟的边界旅游。在谈判中,当塞尔维亚总统通过虚拟边界旅游看到的原来的那条狭窄走廊是不切实际的之后,同意在萨拉热窝和伊斯兰教戈拉日德被占领土之间提供一条宽阔的走廊。(注:Jonathan.H.Spalter:Toward a New Digital Diplomac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U.S.Foreign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http://www.cisp.org.)虚拟外交目前只是初露尖角,在未来的年代里,无疑会有着广阔天地。
二、媒体全球化对外交的挑战
网络开辟了人类新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把人类的竞争活动带进了一个新领域。网络成为国家、民族发展强盛的新基点,同时也孕育着国家、民族的新危机。媒体全球化使网络成为政治生活的另一舞台。网上竞选、发布法令、攻击政敌司空见惯,西方广泛采用这种手段干预第三世界国家内政的事件接二连三。网络这一新媒体的大量使用,给外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媒体全球化与外交手段的互动
在信息时代,政府对政府的传统外交渠道得到拓展,传媒成为外交的特殊通道。借助媒体传递本国信息,影响外国公众舆论,争取对本国对外政策的理解,这种外交方式被称作“公共外交”。在网络时代,公共外交的作用将随着信息传播能力的增强而增强,同时,它也将加大应用于外交领域的国际传媒的复杂性。随着国际关系中直接的军事对抗越来越少,国际论坛上的辩论越来越多,媒体对外交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然而,根据国际法,任何干涉它国内政的传播都是违法的。但什么样的信息和传播策略构成干涉,对此各国判断不同。公共外交的目的旨在影响他国公众舆论,在媒体全球化时代,信息大国将会充分强化这一功能。
2.媒体全球化对外交决策的影响
媒体全球化不仅使外交官搜集信息走出了“剪刀加糨糊”的阶段,而且改变了传统的国际交往渠道和桥梁。媒体能跨越地理空间参与外交事务的报道,使异国发生的事件消除间隔感而引起本国公众的关注。电子论坛能在网上汇集民意,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成为决策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媒体通过对高层决策者的采访、通过国际问题专家们的媒体讨论以及对某些全球性问题进行的连续报道,提高了政府对这类问题的关注程度,使得各国政府的外交政策议事日程更加全球化。现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都是在全球化和全球政策的语境下形成和产出的。媒体全球化加快了外交决策的过程,在时间的压力下,政府必须对国际事件迅速做出反应。这也孕育着一个危险,即在快速反应下作出的对策,难免由于分析和思考的仓促而带来失误。
3.媒体全球化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形象是一种影响力,一种综合的、持久的、先行的影响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形象是极为珍贵的一份资源。这份资源奠定了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被接受的程度和国家信誉。媒体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不仅仅依赖于国家宣传机构的工作,网络所代表的新兴媒体将在国际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美国媒体巨人的全球传播效应,其威慑力绝不亚于冷战时代的核威慑力,以其强大媒体传播的内容构建起来的“形象力量”正在成为与军事威胁、强权政治和间谍破坏同样、甚至更为有效的武器。形象的塑造,不仅包括塑造自己,也包括塑造他人。信息强国对别国的歪曲性形象误导将会引起公众的情感拒斥。然而,由于信息强国和信息弱国之间存在的信息位势差,弱国往往无力去扭转人们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
4.媒体全球化参与外交运作
传媒介入外交领域之后,使外交运作大大改观。传统意义上的对话机制发生了变化,秘密外交越来越走向公开。政府借传媒来推进自己的外交设想,传媒也为政府的既定方针充当代言人。然而,有时媒体也会“自作主张”设置热点,影响民意,利用强大的民意流对政府施加压力。如在越战期间,人们首次借助电视了解越南战场的形势。随着血腥的战争画面通过电视进入美国家庭,随着装有美军士兵尸体的口袋在电视画面上出现,媒体和公众从最开始支持政府的越战政策转变到反战的立场上来。人们对五角大楼声称的胜利产生了怀疑,公众日益高涨的反战情绪迫使政府最后撤出越南。因此,在后来入侵格林纳达、巴拿马和伊拉克时,美国政府改变了新闻政策,记者主要是通过五角大楼的吹风会获取信息。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对电视画面进行了有效的管理。美国公众看到的80%画面都是支持海湾战争的。(注:Majid Tehranian: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World Politics.p.64.)
5.媒体全球化对政府行为的牵制
因特网的发展为国际上的非政府组织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也为形形色色的“网上社会群体”布下了适宜的温床。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他们都要参与外交的游戏。例如,2000年年底,美国的反世贸主义分子就利用互联网组织了西雅图的抗议示威活动,以致由世贸组织主导的新一轮贸易谈判宣告失败。(注:俞晓秋:“信息——全面渗入外交”[J],《世界知识》2000年第21期。)在信息时代,非政府组织与团体参与外交的趋势将与日俱增,他们对政府行为的干预和牵制会越来越多。在对外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这种行为被视作“侵入”。但无论你喜欢与否,都可看作对政府的“狭隘”的一种纠正。
6.媒体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在虚幻的“第七大洲”——因特网世界里,几乎不存在国界的障碍。我们不得不承认,媒体全球化让社会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把多样性民意引进民主化过程。媒体全球化带来的是公民社会。然而,信息的跨国流动也对传统的国家主权提出挑战。从国家外交的角度来说,控制信息的流动是不可行的,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在空间流动,从信息高位势国家向信息低位势国家大量倾注。有害信息的流入将引起国民价值判断的更改,精神和心理潜能的沦丧,抵抗和生存意识的削弱。这将使国家处于一种尴尬状况,一方面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切断自己同信息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又面临信息监控权失控,国家主权受到威胁。因此,能否有效地控制境外信息在国内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有益信息的有序传播,其意义等同于把住国门。
三、新形势对外交提出的要求
媒体全球化下的外交,其内涵要比从前广泛得多。外交的目的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发展国家利益。信息时代改变了国家利益的构成,信息本身也成为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国家利益,指的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安全。在媒体全球化时代,国家的疆土也包括信息疆域。信息疆域不是以传统的地缘、领土、领空、领海来划分,而是以带有政治影响力的信息辐射空间来划分。信息量成为衡量国家间利益均衡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信息的开发、控制和利用成为国家间利益争夺的重要内容。在竞争中,“高位势剥夺低位势”是公认的法则。目前,由于因特网发展在地域上空不平衡,信息强国对于信息弱国已经形成了战略上的“信息位势差”,这必然给居于信息低位势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带来严峻挑战。
外交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国家利益,即策划、组织、推动和协调本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在信息时代,中国的外交除了传统手段以外,也要顺应世界而动,大力发展媒体外交,借助媒体推进内部一致和外部协调。在媒体全球化下,一个有效传播信息和设计形象的站点,除了不能提供签证以外,无形中的功能可以和一个外交驻所相提并论。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宣示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务。它不仅关系到要让别国了解这个国家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将要采取的行动,而且也是建立一个国家对外形象的重要手段。后者的重要性更在于,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其他国家对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现代传播手段为外交的这一功能提供了技术保证。中国必须借助信息媒介加大自己的声音,向世界宣传自己,介绍自己,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为此,中国必须加强自己的信息疆土的建设。
近年,中国媒体通过因特网积极参与国际问题报道,利用网络进行对外宣传已初见成效。我国的网络宣传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可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的原因,我们的网上信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因为网络链接和信息检索没有国界,发达国家网络频带宽,上网人数多。为了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听懂中国的声音,我们必须建立以英语为主的内容丰富、报道及时的外文网站,这是我们目前的薄弱环节,从现在起必须大力加速建设。
媒体全球化时代的外交,还要求我们培养新型的外交人员,即除了具备外交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与世界对话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精通国际传播规律,使用电脑、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使用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的水平。此外,还包括在进行双向对话时的表达能力、逻辑能力、丰富的知识面和说服诱导等沟通的能力。这种“国际对话能力”,既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国际政治中国力的增减,也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国际对话能力”薄弱的国家无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无法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也是无法争取国际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