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国内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以感受到: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尚属于宏观指导思想的研究,素质教育已构成一种教育思想。然而,素质教育究竟如何具体落实到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去,各科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在整体素质教育中占什么地位、各起什么作用,等等。当前,对上述具体问题研究得还不多。
科学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之一。理科学科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师如何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呢?我们认为,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首先应该明确科学素质的内涵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而化学教师还应该清楚化学科学素质的内涵是什么,如果我们明确了科学素质的内涵,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明确的科学素质的教育目标,这对学科教学来说,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
1.科学素质内涵的变化
科学素质(Science Literacy)一词源自英文(Literacy)。Literacy有着两个不同的意思。一是指有学识,有学养,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科学素质一词一开始时是被用作一个理想化的口号,没有一个完全特定的意义。因此,人们在讨论科学素质的定义时,一来没有把Literacy的两个差异极大的意义弄清楚,二来由于科学素质开始被用作一个口号,人们对口号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结果很多学者虽然尝试过不同的努力,也没有能够给科学素质一个可以被科学家和科学教育工作者共同认可的定义。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素质内涵的理解,不难看出,科学素质的内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素质的理解会渐次扩充。
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讴歌科学技术的年代,以科学家为中心的理科教学强调科学的统一性与自主性,把学生做为脱离日常生活的新一代科学家来培养,理科教学所要实现的科学素质,注重“概念性的知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伦理”,脱离“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把科学素质的内涵理解为着重于科学知识的掌握。进入60年代后,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大,人们对科学素质内涵的理解有了变化和发展。下列附表列举了有代表性的文献,可看出科学素质的内涵从60年代到80年代近30年中的变化[1]:
1966年,美国一批学者根据1946~1964年间的文献调查,论述了“科学扫盲”的内容,揭示了科学素质的范畴[5]。这就是:
(1)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
(2)科学的理智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3)科学的伦理 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亦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的行为规范,也称为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
(4)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
(5)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侧面的关系。
(6)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
由上述资料我们能清晰地看到,60年代以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已扩充为科学素质的内涵,与50年代相比较,有着很明显的变化,这主要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愈来愈大。进入80年代,从美国国家科学教师会(NSTA)发表的《科学-技术-社会新尝试》可以看出,科学素质对于一个人是否可以在社区里发挥功能是很重要的。
2.科学素质的构成要素
前文已述及,目前还没能够给科学素质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含义。故我们可以对科学素质的基本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见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当知道科学素质是有特定文化性的,一个社会关于科学素质的特质,并不一定适用于别的社会里。
在我国,专家对科学素质的内涵也进行了探索,但系统探索科学素质的文章并不多。华南师范大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研究”课题组认为,可把科学素质分成四个方面来阐述[6]:一是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二是科学能力,三是科学观,四是科学品质。中国科普研究所袁正光先生把科学素质的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来论述[7]。
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科学素质内涵的理解,都是把科学素质的内涵概括为几个范畴,或把科学素质的内涵划分为几个方面或几个构成要素。比较我国学者和西方发达国家学者对科学素质内涵的理解,我国学者未强调“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关联观点,对科学素质内涵的理解好像还停留在国外学者50年代对科学素质内涵的理解水平上,还没有冲出知识体系的禁锢而把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质内涵的观点,联系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把科学与社会、技术关联的观点引入到我们对科学素质内涵的理解中来,可以把这种内涵称为科学意识。因此,在我国学者对科学素质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社会关于科学素质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科学素质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下面就这五种要素分别加以简要论述。
(1)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由许多科学用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组成。在构成科学素质的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作为载体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其他科学品质,同时,人们掌握科学知识的多少,也是反映一个人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但是,科学知识浩如烟海,在基础教育中,只能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及自身的发展来说最必不可少的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涉及面较广,但难度适中,或倾向简单。
(2)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是人的诸多能力的一种,它是科学素质的核心。但是,关于科学能力的实质,目前学术界还众说纷纭,在此,我们只对科学能力的两种重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加以描述,一是学习、获取已有科学知识的能力。学习、获取已有科学知识的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已有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主要有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二是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具有更高要求的综合能力,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而且在掌握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定的各种能力后,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或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3)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以及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科学方法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要素,其一科学方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其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方法应是科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这是因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能力。对于理科教学,应当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质,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灵活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主要内容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方法、科学抽象方法等。
(4)科学意识
科学意识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科学的世界观;二是明白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能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会带来重大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三是指人们掌握科学知识之后,用理智的科学态度来改造客观世界。可以说,第一、二层次的含义,强调的是一种观念意识;第三层次的含义强调的是人们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意识。科学意识是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5)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的主要内容是指心理学上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因为这些品质起着增强学习过程中驱动力的作用,又对人们学习科学具有控制调节的作用。所以,我们把这些品质称为科学品质。科学品质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精神等方面。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及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能使人们有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顽强性和自制性,能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谦虚谨慎、勤奋努力的科学精神。良好的科学品质使人们的科学素质更加完整。
在科学素质的五大构成要素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可用下面图1表示:
二、化学科学素质的内涵
在明确了科学素质的内涵后,我们就不难理解化学科学素质的内涵了。化学是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很明显,化学科学素质是带有学科特点的科学素质,它是一种学科科学素质。因此,我们认为,化学科学素质应该由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意识和化学科学品质五要素构成。
在化学科学素质中,化学科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是发展化学科学素质的基础;化学科学能力应是化学科学素质的核心;化学科学意识是化学与人文、社会的联系,是社会对人们学习化学所要求的;化学科学品质是化学科学素质中的非智力因素,与科学素质中的智力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使化学科学素质的内容更加全面和完整。在此,我们对化学科学素质的五要素暂不作进一步的阐述。
目前,在我国,来自社会不同专业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于科学素质内涵的理解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为科学素质确定一个共同认可的内涵,这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第一步。
三、中学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基本构成
在学校教育中,各科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各有侧重。化学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此外,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化学内容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身心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因此,化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背景,辅之以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身心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图2表示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基本构成(图中实线表示侧重教育方面,虚线表示特定内容下的教育方面):
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还要面临和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等。对此,我们准备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只是对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从理论上做了简要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对化学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