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果树——木奶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果树论文,木奶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木奶果(BaccaurearamifloraLour.),属大戟科,木奶果属常绿乔木,本属约有80种,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我国主要分布于南部低、中海拔的山谷、山坡密林或疏林中。
木奶果果实可鲜食,在印度和东南亚除鲜食外,还用于制果酱。在西双版纳大都是野生,当地傣族群众零星栽培于庭园供鲜食或药用。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对西双版纳地区野生木奶果资源进行了调查,收集以果皮颜色为区分的两种类型木奶果种质资源,一是果皮为近白色的白皮木奶果,二是果皮为紫色的紫皮木奶果,并进行了繁殖栽培,成分分析。其果实可食率为49.2%,含水分84.7%,脂纺0.06%,淀粉0.47%,纤维0.29%,维生素C1.57mg/100g;可滴定酸1.99%;总糖11.87%。其果肉不仅含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根、果皮可入药,而且为老茎开花结果植物,树形优美,是园林绿化的良好树种。现将笔者栽培试验报道如下。
1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高6~12m,树皮灰褐色,小枝光滑无毛。叶倒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5~15cm,宽4~6.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具波状小腺齿,两面光滑无毛,侧脉5~7对,在叶背突起,叶柄长1~4cm。花小,单性,无瓣,雌雄异株,圆锥花序由多个总状花序组成,干生。果球形,直径2.5~3cm,果皮有紫、白二色两种类型,果皮厚约0.3~0.6cm,有短茸毛。种子1~3粒,种子长1~1.3cm,宽0.9~1.2cm,果肉附在种子周围,白色,果实味酸,平均单果重11.1~14.4g,种子千粒重380~400g。
2 幼苗生长
1990年8月采回果实,将种子取出,洗净进行育苗,待第一片真叶长出后,移入营养袋。至翌年4月25日,幼苗生长8个月,白皮木奶果和紫皮木奶果株高分别为15.3和17.9cm,直径分别为0.39和0.44cm。从幼苗月平均生长量看,两种类型木奶果株高生长变幅较小,径粗增长率相近。3幼树生长1991年6月定植,10年后(2001年12月)观测结果,种植10年白皮木奶果和紫皮木奶果两种类型树高分别为6.15和6.75m,直径分别为7.94和9.19cm。两种类型木奶果树高生长、径粗增长幅度相差 较小。种植后第3年树高和茎粗生长速度较快,10年后生长量基本达到稳定。
4 开花结果
木奶果种植6年后开始开花结果,2月上旬至2月下旬现蕾,3月上旬始花,3月上旬至4月上旬盛花,4月上旬至7月中旬幼果,7月中下旬果实成熟。
5 繁殖方法
5.1 种子繁殖 鲜果采收后,除去果皮及果肉,剥去外种皮和不剥外种皮两种处理,然后直播于沙床或沙盘中。结果看出,未剥外种皮的16天开始发芽,发芽率为68%。剥去外种皮的9天开始发芽,发芽率为86%~94%。5.2扦插繁殖采用一二年生或多年生枝条,分为两组,分别用ABT生根粉1号和萘乙酸500、1000、1500mg/L处理。处理后先长芽并产生较好的愈伤组织,但一直未生根。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5.3 高压繁殖 选两年生健壮无病虫的枝条,环割宽2cm,深及木质部,1小时后在环割处蘸上生根粉1000mg/L,外用卫生纸保湿,再用稀泥包在环割处,然后在稀泥外撒上呋喃丹预防白蚁等害虫,外用薄膜包紧后两端捆扎好,35天后愈伤组织形成,40天生根,60天即可剪下移栽。
联系电话:023-682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