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档案学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用论文,学理论论文,档案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成功的理论研究是能对实际工作发生正面作用的理论研究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是科研中不可能、也不应该逃避的永恒话题。档案界自然也不例外;近几年来,该问题更成为一个热点。事实上,一种档案理论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总是希望能被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对档案的实际工作的某一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产生积极有益的效果。任何成功的理论上的突破,也的确都会为档案的实际工作带来重大影响。这是档案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这里所说的“实际工作”,包括档案实践具体工作的六环节,和现有档案理论的研究工作)如果一项理论的研究无论对实践工作各环节还是对现有学科理论体系,无论对现实还是未来发展,都无法产生任何影响甚至争论,有如流水无痕,那么,这项研究就是失败的研究,终将被束之高阁并为历史前进的车轮所抛弃。
二、档案理论对实际工作最重要的作用是指导作用
如前所述,档案理论对实际工作的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作用上。
档案学理论分为两部分: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档案学基础理论是人们对档案学、档案工作及档案这一特定研究对象的抽象分析和说明。作为抽象的基础理论,它同样也指导着档案应用理论。档案应用理论,是人们根据基础理论所研究的一般理论,结合具体实际,研究档案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它是档案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档案工作具体问题的直接说明和阐述,而不是档案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概括。
无论是档案基础理论还是档案应用理论,都对实际工作起着认识和方法论的作用。总的来说,档案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可概括如下:它能明晰当前整个档案界形势,使领导者有机会鸟瞰全局,高瞻远瞩,科学布局;能指出存在问题及弱点,为未来档案科研指明方向;能提供指导思想、宏观大计,使决策研究者能结合各地档案馆(室)馆藏、利用等特点制定合宜措施;能够为档案工作者描绘蓝图;能提出优于现实的方针,使档案工作高效、有序,因而达到优化档案工作的目的。
档案理论对实际工作指导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1、档案基础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思想方法性指导作用
档案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把握的关于档案工作活动的本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一种认识。目前的档案基础理论可谓正朝“开放系统”的方向发展,从多年前的经验性总结上升到理论的抽象与概括;从单纯的定性分析发展为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就事论事上升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文件论、方法论、系统论、统筹论的借鉴使档案基础理论更具开放性也更丰满。具有上述特征的现代档案基础理论,为整个学科的现实工作和研究起到揭示的作用;它的深度与广度为档案应用开发的研究也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从指导思想的高度构建了科学的档案学科体系,设计了整个学科各层各项各环节的布局与程序,高瞻远瞩,引导各分支学科健康深入地发展,避免学风的浮夸和肤浅。
从现实的档案分支学科体系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对实际研究工作的思想性指导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档案学的日益重视,加上政府给以的行政支持,档案学界各项研究工作有了大发展,档案论著明显增多,档案意识大大增强,档案分支学科也成熟多了。然而在这种欣欣向荣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过度”问题。档案分支学科“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巨增,以“档案××学”命名的“分支学科”漫延开来,而且,若以这种方法构建学科,这些突现的分支学科还大有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新事物而继续增加“子学科”、“孙学科”的可能。那就是说,档案学科体系将无节制地膨胀下去。这就是一种不科学、不正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重新回过头去好好研究一下学科基础理论,从基础理论的思想中寻找构建档案学科体系的科学方法。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以原有理论水平固步自封,而是在提倡一种如何坚持基础理论的科学宗旨去结合新现象,灵活变通和顺应发展的科学方法。真正找到了这种科学的方法,也就体现出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思想性指导作用。
档案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思想性指导作用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对档案工作者的专业思想指导。学习档案基础理论,能提高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了解档案的定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识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学运动的规律和特点,看清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这就使得档案工作者的认识水平上升了一层,从更高层次去进行实际工作:心中有基本理论作大方向指导,自然能够更顺利地处理现实工作中突如其来的问题,能更有效地安排工作,而有别于无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简单重复性工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此,档案工作效率和质量当然就提高了。
2、档案基础理论对实际工作的预见性、导航性指导作用
指导作用的导航性与预见性密不可分。就基础理论的来源讲,其材料来自于档案工作实践,经过过滤、抽象而上升为理论。它不是实践工作经验的转录和描述,而是已经历了抽象、上升的转换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理论具有了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尽管由于经过转换过程而带有相对的滞后性,但它一旦被运用到档案实践工作中,仍必然能体现出科学的指导力量,产生巨大效应,对于整个档案工作来说将是一种质的提高。获得了理论指导的实践工作,尤其是正面临着某些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的实践工作,此时将有如一个原本在黑暗中仅凭感觉和不成体系的经验摸索前进的行人,一旦前方出现了指明灯,其前进速度和方向调整的正确性将是可预见的。
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根据实践材料,经历了实践理论的过程,理论便有了具预见性的可能。理论有可能顺势再进一步,在从材料抽象出档案现象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而超越档案工作实践,分析其发展趋势和方向,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寻找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引导档案事业遵循这条道路顺利发展,以减少前进途中的一些不必要的曲折,摒弃以往多年来的摸着石头过河的低效方法。这就是基础理论对档案实践工作的导航性和预见性的指导作用。
3、档案应用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技术操作性指导作用
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是操作性、服务性较强的工作。档案收集、保护、分类、组卷、利用、编纂等各项工作的实施,都少不了一套具体程序和规则;档案工作人员要将这些工作做好,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而在具体操作时还必须有章可循。档案应用理论提供了这些条件和可能。档案应用理论不能摆脱作为理论的抽象性,各档案馆(室)的决策者可以依照应用理论,结合自己具体情况制定出本馆(室)的操作规则,在遵循理论原则的大前提下灵活变通,使应用理论的技术操作性指导更好地发挥。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更显示出了档案应用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技术操作性指导作用。新技术使档案工作倍受冲击,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计算机在档案辅助管理中的应用、新技术如光盘、机读档案的运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该如何妥善解决?由于新技术的冲击而可能产生的分类、馆藏等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都迫使实践工作求助于在新形势、新时代、新概念、新技术下发展起来的新的档案应用理论。《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就是一本新条件下产生的、能解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问题的应用理论著作。
三、档案理论发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档案学理论是以“理论”的方式实现为实际工作的指导的。理论为实际工作提供各种参考的理论方案和理论的大框架。这就意味着在实现“理论指导实践”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实际工作者、领导者,二者能动地认识、理解、阐释档案理论,然后进一步根据理论的指导思想,对理论方案进行选择、修改、裁定,最后制定适合本单位情况的策略和具体工作方案;同时积极推广档案理论,使众多档案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得以提高,按照决策各司其职,各尽其职,能动地发挥各人作用。这说明档案理论能否被应用到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实现其价值,主要取决于档案实践工作者和决策者。
问题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要贯穿四个领域。宏观上,对国际的、一国的、一地区、一系统的档案管理问题进行指导;微观上,对一个机关、一个企业、一个学校或其他任何单位的文件、档案管理进行指导;横向上,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行各业使用各种记录方式或载体的文件(档案)管理问题的指导;纵向上,对档案收集保管、开发利用等不同运动阶段的管理问题实现指导作用。
例如,在横向上对专门档案的指导,同是遵循“档案的保管是为方便利用”这一原则,但因档案的专业种类不同而表现出实际管理的差异。公安档案分“文书档案”、“业务档案”、“户籍档案”三大类,下各按“时间”或“区域”或“户口”分类立卷。这显然与医疗档案的按“时间”或“病因”分类是不同的。但从实质看,二者都是贯彻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
问题三:为避免错误理论对实践的误导,必须力求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将研究建立在充分、全面的现实材料的基础上,从现实问题中分析规律,提炼理论,预见趋势,这样才能避免理论的偏离现实条件,又对实践进行误导。“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脱离现实,缩在理论的象牙塔中为理论而洞造空泛、费解的理论对档案实际工作是有害无益的。
标签:档案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