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尊重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国家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来,我又一次重温了周恩来在1958年所作的题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在报告中,他阐述汉字改革的问题,就是从“中国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四五百年的历史……”谈起的;他在谈到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过程时又指出,它“是在过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种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从采用拉丁字母来说,它的历史渊源远则可以一直推溯到三百五十多年以前,近则可以说是总结了六十年来我国人民创制汉语拼音方案的经验。”周恩来的这些话,表达了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的高度尊重。
然而,人们对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和现状的评价存在不同的意见。持批评乃至否定态度的人士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建国以来重要的语言文字研究成果和国家标准,只是极少数文字改革积极分子在20世纪50年代闭门造车的产物。例如最近有一位政协委员认为:“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①还有人发表文章说:“1956年,从1月份起,仅两个月时间,《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就倾巢而出……”因而是“文化冒进浪潮”,等等②。
历史的真实是怎样的?笔者仅以《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及其制订过程为例,简述如下:
一、关于汉字简化
在距今3400~3500年左右的商朝中期出现的甲骨文中已有繁简多体,也就是说,一有汉字,就有简体字。现行简化字中的“虫”“从”“泪”“气”“云”等就始见于甲骨文,是它们的繁体“蟲”“從”“涙”“氣”“雲”等的“古本字”(金文和战国文字中也有“网—網”“弃—棄”等字)。
在距今2230年(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前的先秦时代,除了“古本字”之外,还有一些“古通用字”(例如“后—後”“谷—穀”“岳—嶽”)和“古异体字”(例如“万—萬”“无—無”“礼—禮”)等。
在公元前20年~公元220年的汉代出现了草书和楷书;其后的魏晋时代以来流行行书。这些字体又出现了不少简体,例如“爱”字就始见于东晋的王羲之(?~379)的笔迹。据笔者统计,现行简化字中有37%以上源自先秦至南北朝时期③。
距今约800年,南宋史学家、文学家洪迈(1123~1202)在他的《容斋笔谈》中指出,“礼”“与”等“省文”源自“古文”,应视为正字。
距今100年(1909年),陆费逵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现代第一篇明确提倡简体字的论文。
距今87年(1922年),钱玄同、陆基、黎锦熙、杨树达联名向教育部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
距今74年(1935年)2月,上海文化界200人和15个社团共同发表《推行手头字缘起》。同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签发《简体字表(第一批)》。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部门制定的简化字表,共收324字。据笔者统计,其中有272字与现行简化字相同或相近,约占84%。
距今59年(1950年),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印了《常用汉字登记表》;1951年修订为《第一批简体字表》。
距今55年(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成立;1955年,在文教机构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拟订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距今53年(1956年)1月,经过反复研究和群众广泛讨论之后,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其后分四批推行。据笔者统计,这些简化字的80%以上是在历代就“古已有之”的,并非今人所杜撰④。
距今45年(1964年),文改会编印出版《简化字总表》,共收2235字。据笔者统计,在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中,只有1153个简化字,仅占约33%;其余约三分之二均为传承字。因此,把中国大陆通行的规范汉字统称为“简化字”,是不准确的。
距今32年(1977年),文改会发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86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的报告,废止了这个草案。
二、关于汉语拼音
在距今约1800年前的汉末和三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先后发明了两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直音法”和“反切法”。
在距今约1000年前的唐朝末年,守温参照梵文的拼音法,创造了30个用固定的汉字来代表当时汉语声母系统的“字母”;后来经宋朝音韵学者的补充,发展为“三十六字母”。
距今404年(公元1605年),明末由意大利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拟订了第一个用罗马字母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方案。
公元1644~1840年,即清入关至鸦片战争前,又有一些来华的传教士和外交人员陆续拟制了多种拼写汉语的方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教会罗马字”和“威妥玛式拼音”。
公元1840~1911年,即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许多爱国志士要求变法维新,普及教育,开发民智,并提出改革汉字,形成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主要倡导者是卢戆章、王照等。
距今96年(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读音统一会”通过了汉字笔画式的“注音字母”(后改称“国音符号”);1918年正式公布,成为我国第一套得到政府承认的拼音方案。
距今81年(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以“国音符号第二式”的名称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这是我国第一套得到政府承认的罗马字母拼音方案。
距今78年(1931年),“北方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在苏联获得通过;后传入国内。1940年,陕甘宁边区颁发《关于推行新文字的决定》。
距今55年(1954年),文改会成立后,在研究300多年来各种拼音方案和海内外寄来的1200多个拼音方案建议的基础上,于1956年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7年11月,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这个草案。
距今51年(1958年)2月,经过全民空前广泛的讨论,并经有关部门的反复研究和修改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批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
距今32年(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决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用罗马字母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决议,采用这个方案作为用罗马字母在文献工作中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从此,《汉语拼音方案》由我国的国家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并产生争论甚至论战,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历史是不容许被随心所欲地涂改和曲解的。我们要尊重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反对截头去尾、各取所需、以讹传讹。
注释:
①《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建议恢复使用繁体字》,《南方日报》2009年3月3日。
②朱大可《文化复兴当从汉字起步》,《新闻周刊》2008年第3期。
③④李乐毅《简化字源》,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