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原则——兼谈中国会计国际化之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会计论文,试论论文,途径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会计的国际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应当依据什么原则,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这是中国会计国际化建设中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在理论上明确其原则,对于正确把握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取向,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有益成果和世界各国会计国际化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原则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各国会计发展都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会计发展的自身规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国际化又是与国家化相对应的概念,人们之所以将其概括为国际化,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着国家化。道理很简单:其一,会计作为一门管理科学,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有助于投资决策或解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或受托者受托责任的“商业语言”,而且受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传统习惯、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各个国家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二,不同的会计政策和实务处理方法,实质上体现着经济利益的不同分配及其格局,因而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各个国家的会计政策及其实务处理方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各国会计的现实态势又不同程度地体现为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并存,而且这种并存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基于此,国内有些学者对会计的中国特色问题提出质疑,认为中国会计的“特色”阻碍着国际化进程。我认为,具有一定的国家特色并不能影响或阻碍会计国际化进程,关键是看这种“特色”能否促进或有利于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会计来说,其国际化建设必须坚持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的原则,这是因为:
1、是由中国市场经济的特色决定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一种类型和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同时十分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这些都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为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会计来说,一方面要与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按国际惯例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使会计信息“符合国家经济管理的要求”,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我国市场经济及其运行的体制模式决定了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取向应当是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否定或弱化任何方面,都不利于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的发展。
2、是由会计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会计从其人所共知的技术性角度看,就具有天然的国际化本性,具有国际共享的内在基因。但本性不同于本质,除了技术性外,还有其社会性,二者相辅相承。从人们运用会计来管理经济的出发点来看,将其理解为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更能确切地说明其本质。依此看来,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建设也必须坚持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的原则,对于那些适合我国国情、并经实践检验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外国的优秀会计思想和方法,必须大胆学习和借鉴,并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
强调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绝不是否定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趋势。事实上,会计的国家特色不会影响其国际化进程。一定意义上讲,会计国际化无非是各国会计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这一点可以从当代会计发展的历史中得到佐证。在一定时期内体现本国特色的会计思想或方法,在未来环境变化之时可能成为国际公认的会计思想或方法,从而步入国际化的坦途。因此,会计国际化从其内源与时代性要求来说,具有双向运动的特征,对某些有益于经济发展的科学会计思想或方法,尽管目前还体现为国家特色,但在国际化热潮中也绝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而盲从,这最终会阻碍会计科学的世界性发展。当然,具有国家特色的会计思想或方法能否最终步入国际化行列,还取决于本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比较研究、于我有利原则
如前所述,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是并存的,各国会计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某种意义上讲,会计科学正是在解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矛盾过程中得以繁荣和发展的。我以为,会计国际化理当建立在各国会计共同性的基础之上,不能以某个国家的会计模式作为准绳而强行“国际化”。对中国会计国际化建设来说,绝不能全盘照搬,盲目引进,而应当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会计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其与我国会计的差异之所在,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背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做出是否借鉴或在何种程度上借鉴的正确抉择。
按照我的粗浅认识,强调会计国际化,无非是期望世界各国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等方面遵行国际通行的做法或惯例,使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和可理解性,达到信息的国际共享。但仔细审视各国会计国际化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各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总是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会计国际化目标无一不是为发展本国经济,进而实现本国经济的国际化而提出的。因而可以说,“于我有利”才是推动会计国际化的根本动因。既然如此,在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建设中坚持这一原则无可厚非。
事实上,一国会计的国际化水准主要体现在该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而制定会计准则的根本宗旨无非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上的协调。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体现了“于我有利”的原则。如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并颁发,“两则”并存,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恒等式,按谨慎原则允许运用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以及提取坏帐准备,成本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建立全新的财务报告体系,等等。这些改革和建设,尽管尚需完善,但却使中国会计向国际化方向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吸引外资发展我国经济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不少会计学者在论及中国会计的改革和发展时总是谈到要“结合中国实际而借鉴”。怎样才算结合实际?借鉴哪些东西?我以为除了要与我国市场经济的特色和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相适应外,更重要的还要看其是否于我有利。中国会计的改革和发展是这样,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建设更应如此。
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国际化呼声越来越高,国际会计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也为之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会计准则的变更会导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进而影响有关国家的经济后果,因而会计国际化的进展比较缓慢。会计国际化是一个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对中国会计来说,这一过程应当是在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双向运动中进行的,也应是在持续的借鉴与输出的交替更换中实现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学习和借鉴仍将占重要地位。为了把国际化建设的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当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把国际化建设的必然性目标有重点、分阶段地组织实施,力求实现国际会计惯例和我国实际比较完美地结合。为此,应当采取协调、研究、完善、参与的基本方略。
1、协调。会计国际化思想虽然有较长的历史,但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并对之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不过三、四十年。在此期间,先后形成了沟通、协调、统一等多种认识。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看,会计上的“沟通”显然不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统一”固然可以做到会计信息的全球可比,但其实现却相当遥远。相比之下比较可行的途径在于“协调”。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只有站在这个基点上,才能实现其原则。
2、研究。中国会计国际化首先要求我们了解国际会计,研究国际会计,在比较中把握其进程。否则,缺乏系统的研究而盲目随从或自由放任,都将会违背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初衷。
3、完善。中国会计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应当在协调、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完善并健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及其配套环境。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两则”,并继续进行积极的探索,抓紧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逐步以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取代行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会计国际化的配套建设工作,包括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并规范市场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改善会计教育方法,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等。这样才能疏通中国会计国际化的道路。
4、参与。中国会计要积极参与国际化的进程,积极参与国际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的工作,在国际会计论坛上宣传中国会计,努力使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中溶入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会计思想,为悍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