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三队 伊宁 835000
内容摘要:对工作区已知矿点从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远景综合分析,矿区铁矿床产于花岗闪长岩脉中,矿化带的延伸稳定,厚度稳定,根据化探分析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脉具有富Fe、Ag、Pb、Zn、Mn的特点,表明花岗闪长岩脉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量和矿源,推测深部存在较富的磁铁矿,因此本区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和找矿空间。
关键词: 地质特征;多金属;磁铁矿;花岗闪长岩脉
区域地质背景
一、区域成矿条件
矿区大地构造上属于天山兴蒙造山系(I级),伊宁中天山地块(II级),赛里木陆缘盆地(III级),博罗科努陆缘复合岛弧带(IV级)(图4)。本区经历了元古代古克拉通形成、震旦纪—寒武纪稳定盖层沉积、奥陶纪—志留纪古克拉通解体、志留纪—石炭纪拉张聚合交替阶段、石炭纪—二叠纪陆内拉张裂陷和晚二叠世陆内造山和前陆盆地形成等构造演化过程。演化历史漫长,过程复杂,特别是在晚古生代本区花岗岩类侵入岩广泛发育,是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及与之相关的铁、铅锌、金银等多金属矿产的主要成矿期。现将本区区域地质背景特征简述如下。
1、地层
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有青白口纪开尔塔斯群(QbKR)、晚奥陶世呼独克达坂组(O3h)、早志留世尼勒克河组(S1n)、早石炭世奈愣格勒达坂群(C1d)、晚石炭世脑盖吐组(C2n)、第四系(Q)。
现将各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 开尔塔斯群(QbKR)
分布于本区北东角,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岩性:灰岩、白云岩、深灰色中厚层状钙质玉燧岩、浅灰白色含硅质角砾灰岩及少量的粗炭质页岩。与上覆的呼独克达坂组(O3h)呈断层接触。
(2) 呼独克达坂组(O3h)
主要分布于本区北东部,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和少量酸性火山碎屑岩沉积。与上覆的尼勒克河组(S1n)呈断层接触。
(3) 尼勒克河组(S1n)
主要分布于本区北东部,为一套浅海相中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建造,可分为尼勒克河组上亚组(S1nb)、尼勒克河组下亚岩组(S1na),具体为下部的火山岩段和上部的碎屑岩段。与上覆的脑盖吐组(C2n)呈断层接触。
(4) 奈愣格勒达坂群(C1d)
少量分布于本区西部,为一套滨-陆相碎屑岩、火山岩建造,可分为下部碎屑岩段和上部火山岩段。
(5) 脑盖吐组(C2n)
主要分布于本区西南部,为一套陆相火山岩建造。
(6) 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本区西南部,包括晚更新世洪积-冲积(Qp3pal)和全新世冲积(Qhal),形成河流的山口洪冲积扇、山前平原和现代河床及沟谷中,由砾石、岩屑、砂和土组成。
2、岩浆岩
(1)侵入岩
本区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发育,岩石类型丰富,以中酸性为主,主要为早石炭世果子沟序列岩体。岩体以巨大的岩基形式呈北西向展布,平面形态呈不规则长条带状。
(2)、火山岩
本区火山岩较发育,在奥陶纪、志留纪、石炭纪地层中均有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分布。其中以石炭纪火山活动最为强烈,出露规模较大,岩石种类较多,火山岩呈较稳定的层状产出;奥陶纪、志留纪火山活动较弱,规模小,以不稳定夹层或透镜体的形式产出。
3、构造
断裂构造相对发育,褶皱构造相对不甚发育。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并有北东及近东西向褶皱展布,主要断裂具多期活动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褶皱
本区褶皱构造不甚发育,可分晚元古期、晚加里东期和中华力西期三期褶皱。晚元古期褶皱主要分布于开尔塔斯群中,包括早期顺层固态流变形成的顺层掩卧褶皱、主期南北向挤压碰撞造山形成的纵弯褶皱。晚加里东期褶皱主要在呼独克达坂组和尼勒克河组中发育北西西及近东西向线状背向斜构造,总体为一北北西向复式向斜构造。中华力西期褶皱主要在奈愣格勒达坂群和脑盖吐组中发育较宽缓的北西向中常褶皱和开阔褶皱。
(2)断裂
本区断裂十分发育,按断裂的展布方向和性质可分为北西西向北倾右旋斜冲逆断裂组、近东西向北倾逆冲断裂组和北东向左行平移断裂组。以北西西向断裂最为发育,包括有科古琴山南坡断裂和伊犁盆地北缘断裂两条分区大断裂,是区内的主控断裂。
二、矿区地质特征
角拉特铁多金属矿点位于角拉也卡特河上游一带,科古琴山主脊一带。
1、地层
工作区位于博罗科洛古生代复合岛弧带之蒙马拉勒复背斜核部。含矿构造带赋存于华力西中期二长花岗岩(ηγ42b)中,该岩体长度65千米,宽0.4~16千米,面积360余平方千米,岩性为灰红、肉红色二长花岗岩,其次为灰及灰红色花岗闪长岩,相带分布明显。岩石具中粗粒、中细粒和似斑状结构。岩体内发育有四组节理:210°∠18°、180°∠50°、30°∠70°、40°∠80°,以后者最为发育。岩体剥蚀程度中等,西南边缘地带常见有残留顶盖,属中深成相岩体。
岩体呈岩基产出,侵入于上奥陶统呼独克达坂组(O3h)灰岩内,在岩体北东和北西的外接触带见有80米左右的透辉石矽卡岩化围岩蚀变现象,并在岩体北西部外接触带的灰岩中,出现有热液交代型磁铁矿和铅锌矿体。
晚奥陶世呼独克达坂组(O3h):主要呈大小310米×10~120米北东东长轴走向的顶垂体分布于花岗岩体中,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状大理岩化灰岩、灰白色微晶大理岩。地层产状:170°∠60°。
2、侵入岩
工作区岩浆活动强烈,早石炭世果子沟序列岩体呈岩基状广泛出露。区内可见6个侵入次,从早至晚分别为浅灰色细粒花岗闪长岩(γδC1aQ)、浅肉红色细粒二长花岗岩(ηγC1bQ)、浅肉红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ηγC1cQ)、浅肉红色中粒二长花岗岩(ηγC1dQ)、浅肉红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ηγC1eQ)、肉红色斑状钾长花岗岩(πξγC1gQ)。岩体与呼独克达坂组顶垂体呈侵入接触关系,顶垂体几乎全部大理岩化,岩体接触带附近发育宽几米到几十余米不等的矽卡岩化带,并具不均匀的磁铁矿化、镜铁矿化、黄铜矿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蓝铜矿化、褐铁矿化等。
3、构造
工作区内断层较发育,共见有2条近东西向和1条北西向断层。
F1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约55°,断层带内岩石破碎,见有断层角砾岩、断层泥,断带两侧岩石中发育节理密集带。对成矿有一定控制作用。
F2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约55°,断层带内岩石破碎,发生钾化、高岭土化,见有断层角砾岩、断层泥,断带两侧岩石中发育节理密集带。
F3断层:产状25~45°∠45°,断层带内岩石破碎,发生钾化、高岭土化,见有断层角砾岩、断层泥,断带两侧岩石中发育节理密集带。
三、矿体地质特征
目前在地表发现一条铁矿化带并伴生铅锌。含矿岩石为含铁花岗闪长岩脉(图9)。铁矿化带地表出露长约600米(向南西方向第四系覆盖),宽约100米,呈带状分布。总体产状155°∠75°,全铁含量18~40.30%,磁性铁含量14.78~20.45%之间,伴生铅0.6%、锌1.09%。磁铁矿呈浸染状分布(图10),闪锌矿在地表氧化成黄褐色(图11)。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褐铁矿。磁铁矿:黑色,致密块状,大多分化为粒状集合体;褐铁矿:氧化成粉末状,黄褐色。
矿石结构主要为它形-自形纤状-粒状变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致密块状构造、中等-稠密浸染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磁铁矿、镜铁矿、黄铜矿、黄铁矿、蓝铜矿、孔雀石、铜蓝和少量辉钼矿等;脉石矿物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石英、方解石、绿帘石、绿泥石等。
矿体顶底板围岩为角闪石透辉石花岗斑岩、石榴石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和透辉石大理岩等。围岩蚀变主要为大理岩化、初步认为矿床成因为岩浆热液型。
论文作者:秦凤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
标签:断层论文; 褶皱论文; 火山岩论文; 碎屑岩论文; 东西向论文; 磁铁矿论文; 花岗岩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