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父母您给孩子教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孩子论文,父母论文,年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刘华 学前教育专家
望子成“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要把孩子培养成一条“龙”,而不是一条“虫”,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本文就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1.教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普遍较差,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给孩子将来学习、生活、处事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教给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做法如下:
①从小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②父母不要包办孩子做事情。
③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来提出不同的要求。
④鼓励孩子遇事多动脑筋,力争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生活问题。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其后的人生历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有其特殊的途径,它有别于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培养。父母如果只是给孩子讲有关自信的故事,背诵有关自信的儿歌,这只能告诉他自信的重要性,而不能增强其自信心。孩子自信心的获得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经历或感受而获得的,因此成功感对于孩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孩子如果成功的经验远远大于失败的经验,这样的孩子一般是比较自信的。如果不是这样既使给孩子讲一百个有关自信的故事,孩子也是很难自信的。自信心培养的方法可考虑以下几点:
①多称赞鼓励孩子。
②多为孩子创造感受成功的机会。
③要使孩子经得起挫折。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挫折,做父母的要使孩子懂得经历挫折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并尽量淡化这种感受。家长平时可向幼儿讲一些名人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故事,教育孩子向这些人学习。家长同时也要及时地排解开幼儿的挫折感,具体的方法因人、因事、因地而异。
3.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家长们一般都比较重视对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重视不足。但事实上非智力因素对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如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就是不可缺少的。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学习不热爱,不感兴趣,即使他的智力因素再好也是遇事无补的。再如意志力这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即使智力平平,但只要有顽强的意志,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创造奇迹。人们常说的“有志者,事竟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4.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正常的交往就没有儿童心理的发展,更没有儿童健康的人格。交往能力也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种生存技能。但孩子往往由于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交往水平偏低,为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家长应做到:
①多带孩子出门走动,让孩子通过耳濡目染,熟悉了解人们的这种交际方式。
②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家长应在言谈举止方面多指点孩子。
③可让其他的小朋友经常来家中作客。
④教育小孩子礼貌待人。
⑤教育孩子学会合作与宽容别人。
⑥鼓励孩子与比他大的人交往。
5.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正确的书写习惯,勤于动脑、动手的读书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字迹工整、卷面干净的习惯,收拾、整理、爱惜学习用具的习惯等等。
6.重视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人的说话能力如何,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人与人的交往,乃至自信心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①让幼儿学会倾听。
②经常向孩子提些问题。
③经常听录音、广播、看电视,通过这些现代媒介,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
④尽量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
⑤创造机会,开阔幼儿的眼界。
总之,幼儿该学的东西要比他们能学的东西要多得多,究竟家长应教给幼儿什么,我想只要是能使幼儿面向未来的、并且又是他们能够接受的内容,都是应该教的内容。
马兰村 上海文汇报社
写出这个题目,是我在偶然遇到一件事后想到的。
那天坐公共汽车,身边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女孩忽然问她的妈妈:妈妈,你给我买票了吗?年轻的母亲听后俯下身,温柔地吻了吻小女孩,说:你的个儿还不够高,等你再长高些,妈妈一定给你买。小女孩子忽闪着好看的大眼睛,仿佛在思索着什么。
可爱的小女孩,天真的小女孩,我敢断言,她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
然而也有那么一次,我从车上下来,听见走在近旁的一个小女孩悄悄地对扶着她的母亲说:妈妈,妈妈,我告诉你一件事,刚才售票员给我量身高时,我照你说的故意把自己装得矮一点,售票员阿姨没有察觉。隐约闻听,着实令我惊愕不已。我在心里说:小姑娘,你知不知道,当你在母亲的教唆下弄虚作假每逃一次票时,你心灵上的尘埃也许就会又增厚一层。后来呢?毫无疑问,这个小女孩当即受到了母亲的称赞。
世上竟有这样的母亲,真是孩子的大不幸!
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笔者在一所小学采访时,一位身兼副校长之职的教导处老先生向我提起这样一件事,他告诉我说:他们学校有个四年级的学生,有一次偷偷地从父母放钱的抽屉里拿了一百元钱,除买了辆玩具汽车外,剩下的钱则与同学一起买零食挥霍。事后母亲发现少了钱,问孩子有没有拿?孩子回答说他怎么会拿?于是这位母亲便以为是自己搞错了。几天后母亲发现了孩子的那辆玩具汽车,问是哪来的?孩子慌慌张张冒出一句“是捡到的”。想不到这位母亲居然相信了,并且赞叹儿子好运气。然而事情并未到此结束,尽管在此之后这位粗心的母亲经常发现“失窃”,又发现孩子经常“捡”到玩具、优美的连环画甚至可爱的小鸟,也从未把疑点集中到孩子身上,反而以为反正“丢”的钱数目不大,不值得劳心费神,说不定还是破财消灾呢!直到老师找上门来与家长联系,反映这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常常带着几个同学胡乱花钱、请客,而且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所花费的钱决不是一般的区区小数目时,家长才惊悟这事。于是“拷问”之下孩子不得不从实招认:这些“捡来”或同学“送给他”的东西,其实都是偷偷地从父母那里拿了钱买的。
事情虽未发展到难以收拾的严重地步,但令人纳闷的是,孩子为什么会撒这样的弥天大谎?是生来就不诚实、爱撒谎吗?是别人教唆他这样做的吗?抑或是怕爸爸妈妈不会给他买玩具,买连环画以及可爱的小鸟等令他着迷的“宝贝”吗?都不是。在他向父母和老师坦白原因后,在场者们才心情沉重地认识到:孩子不诚实,既不是天性使然,也不是别人要他这样做,恰恰是这对父母平时“言传身教”的结果。
这位先生讲这些时显得忧心忡忡,他接着道:对于子女的不诚实行为,几乎所有做父母的都是深恶痛绝的。但此一时彼一时,有些家长虽经常告诫孩子绝对不可撒谎,并同时还列举了撒谎的种种害处,却偏偏以自己自以为十分高明的不诚实行为,教会了孩子并使得他们常常以欺骗的手段来达到和满足个人愿望,这实在是很值得深思和反省的。他还向我分析说:孩子说谎和欺骗的能力,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他们知识的积累以及社会经历的不断丰富而增长的,而且由“小”到大,由“低级”而向高级,由家庭内部到社会呈恶性发展之势的。虽说性质与目的或许有所不同,但无论怎样说,不管孩子欺骗的对象是父母还是学校里的老师或同学,都是值得家长们引以为警惕的,因为欺骗与犯罪,往往只隔着条窄窄的沟坎,一旦跨越过去,那就实在是贻害无穷了!
的确,今天的孩子聪明伶俐且可爱,但若不加以百倍的爱护,仅仅予以其物欲上的满足,甚至放纵、唆使他们低劣的行为,定然会平添他们不少的娇气、自私与霸道。俗话说“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吧,让他们从小就记住什么是美德,什么是耻辱。
张文芳 陕西师范大学幼儿园园长
我的女儿今年五岁,我自认为比较乖巧,懂事,又不失其活泼、大方,总结起来,我是这样教孩子的:
1.教孩子与人为善
现在的独生子女一般来说比较娇惯、任性、霸道、缺乏同情心,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这样的例子见得很多了。因此,在教育我的孩子时,就特别注意教她与别人友好相处,善待一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她周围的小朋友总是很多;另外,教育孩子要同情弱者,乐于助人。记得有一次,在钟楼附近,看见一个跪地乞讨的残疾人。我就给他放了两元钱,女儿看见了,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给他钱呢?”我说:“因为他是残疾人,不能工作,不能劳动,没有钱吃饭,因此需要别人的帮助。”女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后来,她又看见一个抱小孩的妇女也是这样跪在地上向行人乞讨,她说:“妈妈,我想给她点钱”。我拿出一元钱给她,她把钱小心地放在了那妇女面前,她对我说:“我觉得那个小孩子太可怜了。”我想,女儿一定是理解了“与人为善,同情弱者”的含义。
2.教孩子善解人意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丰衣足食,这一切都是父母所提供的。那么,孩子会理解父母,会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吗?
女儿是我一手带大的,因此对我特别依恋,刚上幼儿园时,哭闹好几天不愿意去,我就给她讲道理,说妈妈工作忙,不能总是陪着你,妈妈忙完了工作就会来接你的,慢慢地她也不闹了,而且我坚持送到班里就不再去看她,一直到下午离园时才去接她,因此,别人再逗她说:“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会含着眼泪说:“我妈妈忙完了就来接我。”我很感动。
直到现在,女儿每天总是第一个入园,最后一个离园,而且看见我,总是高兴地说这说那手舞足蹈,她已经习惯了。
有一次,星期天早上一起来,她就吵着要去公园玩,我说:“咱们得先洗完衣服才能去,因为平时妈妈没有时间洗衣服。”开始她有些不高兴,后来她说:“那好吧”。而且还帮我拿衣服架子,一起和我晾衣服,我觉得女儿确实很懂事,很讲道理。
3.教孩子勤于思考
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对其以后的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好处。
女儿的问题很多,总是问这问那:“唐僧为什么要把孙悟空赶走?”“哪吒他爸为什么要杀哪吒?”“蚂蚁为什么要在洞里?”“为什么小猫没有胡须不行?”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总是不急于给她答案,让她自己想一想,今年春节我带她去海南。回来后,她问我:“为什么海南的树都是绿的,草也是绿的,还有那么多的小鸟,咱们西安树叶都是黄的,也没有小鸟?”我让她想一想,在海南时天气怎么样,穿的是什么衣服,回来后天气怎么样,穿的是什么?”她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海南天气热,还可游泳,小鸟喜欢在热的地方呆,咱们这儿冷,小鸟会冻死的,咱们这儿到春天,天气暖和了,小鸟就会飞回来了,树叶也会长出来了,小草也会变绿了”。经过思考,她自己找到了答案。
女儿自己养了一只小乌龟,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小乌龟,给它喂食。有一天她突然叫到:“妈妈,不好了,小乌龟死了”。我赶快跑过来,看看小乌龟并没有死,只是一动不动,女儿奇怪地问:“前两天它还不停地游泳呢,为什么现在不动了?”我想大概是因为停了暖气,太冷的缘故吧,女儿听完后,着急地说:“那赶快给小乌龟换盆热水,让它暖和暖和吧。”她已经有了一种思考的习惯了。
4.教孩子独立自主
对女儿生活方面的事,她能做的我都尽量让她去做,从小培养她的独立性,因此,女儿一岁半时就会自己吃饭,三岁时学会系扣子,用筷子吃饭,四岁时自己穿袜子、穿鞋系鞋带。她系鞋带的动作特别老练,打的蝴蝶结非常漂亮,她们班的几个小朋友总是让她帮着系鞋带。
每次洗完衣服晾干后,我就把她的衣服放在她的床上,让她自己又叠好,分类放在衣柜里,所以她很清楚袜子放在第几个抽屉,手绢放在什么地方,从不让我帮她拿,现在她一个人睡小房子,自己还学会了整理床铺。由于习惯,星期天她也是七点钟就起床,穿好衣服后,就在小房子里打开录音机,听故事,玩玩具,从不吵醒我们。
女儿在一天天地长大,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我所给她教的这些,应该是她终生受益的。
张愉 西安民航 幼儿园园长
我认为年轻的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懂得受与被爱,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二十一世纪的人。
决定人身心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幼儿园)环境及社会实践环境。就幼儿而言,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效果上看,对其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应该为幼儿营造爱的氛围,核心是对幼儿人格的尊重与关爱。曾有心理学家提倡给孩子三种食品:营养、知识和爱。对儿童来说,爱就是安全的保障,快乐的源泉,是开启心灵的钥匙,也是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孩子们渴望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什么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呢?有人说,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这句话其实说得不全面,父母的爱并不完全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而是经过后天习得的情感。正确的父母之爱首先要尊重孩子,承认孩子独立生存的权利,把孩子当作一个有价值的人。其次,父母应当理解孩子,不要生硬地要求幼儿适应成人,而应该主动进入儿童的精神世界,察觉与理解孩子的各种需求。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得取决于父母的教养观念。
因此,我认为在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智力开发种种的前提下,重要的不是教给孩子几首唐诗,学几种乐器,认几个字,而应该把重点放在转变自己的教养观念上,对您的孩子实施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您的孩子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以适应二十一世纪这个挑战性的社会。不要把孩子看作是私有财物,用自己的思想左右孩子,更不要溺爱、放纵,还孩子一个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欢乐天地,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爱与被爱。
夏颢星 幼儿教师
我以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侧重于帮助孩子正确处理他们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这对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塑造幼儿健全的性格极为重要。下面是我对儿子进行教育的几个事例。
孩子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摆弄各类小机械和可以拼装的玩具,但在玩耍时缺乏耐心,常显得浮躁。一次,爸爸带回来一套可组装的玩具赛车,刚想给他讲一讲怎样识别装配图。可孩子张口就说:“我会我会!”深知他毛病的爸爸立刻转身离开。儿子徒劳地忙了一阵,沮丧地拿着一堆零件去找父亲请求指点。最后,孩子终于看着图独立地把玩具赛车装配完成了。这时,爸爸说:“儿子,现在你可以说‘我会’了!”
爱幻想是儿童的天性,而如何对待幻想则需要父母谨慎稳妥地处理。处理得适当,有助于他们立志和客观地评价自己。儿子一天忽然跟我说:“我想当总统!”这类宏愿在许多家庭得到的常常是善意的嘲笑和无根据的断语:“总统不是你当的!”我当时的想法是,告诉孩子总统应有的素质,由他自己衡量是否应朝此方向努力。于是我说,想当总统那很好,但总统上学时往往是学校里的优秀生。他们善于团结同学,具备指挥能力等等。针对孩子心眼儿小的毛病,我还给他讲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故事和撒切尔夫人从容面对愤怒的示威人群的事例。
儿子上学前班的时候,我每天都在校门口迎接他放学。可有一次他的同桌告诉我:“你们家××打架被老师留下了!”我慌忙赶往老师办公室。门开着,儿子满脸泪痕,站在老师面前承认错误。孩子看见了我,但我没有进去。我走到一旁,一边等一边考虑该怎样面对我的“迷途的羔羊”……。他终于出来了,眼中只有恐惧,没有泪水。我未发一言,默默地帮他卸下书包拿在手里。这时,孩子的眼泪夺眶而出,啜泣起来。一连几天,我都没有再提此事。待到我和他都平静下来之后,我才说:我还和以前一样那样爱他,几天前发生的事情我也很难过,但是他应懂得什么叫纪律。此事的处理,也许和某些父母的方式不一样。他们在类似情况下,往往要对孩子进行第二轮斥责,甚至拳脚相加。殊不知,孩子已下降至极限的那份自尊,经这么一打,也许再也找不回来了!
策划/本刊采编部 执行/朱微 图/陶风 杨雄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