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也要注重渗透科学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要论文,注重论文,语文学科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的语文学科对学生渗透科学教育是比较薄弱的。形成这种情况的远因主要是中国古代科技领域过于强调技术的发明而忽视了科学理论的系统和实验操作的地位,致使两者比例严重失调(参见刘青峰《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机制的探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作为母语的汉语文,其传统只与技术偶有瓜葛而与科学理论、实验操作少有联系;主要近因则是认为语文学科首先姓“语”,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我们认为,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不应排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因为21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而现代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使人获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没有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只能称为受过训练,而非受过教育。”(《“第一推动丛书”总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如果认同了在语文学科应该渗透科学教育的话,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那些方面的科学教育?又应如何渗透呢?
在科学思想上,要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相信世界是物质的,逐步养成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的品质,逐步养成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同时既尊重他人又尊重自己,充分相信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建立个人效能意识。
在科学精神上,要勇于批判,追求真理,正确对待和评价传统与权威。对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要明辨是非,分清荣辱,更要富于创造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科学态度上,要有怀疑的态度、严谨的态度、求实的态度。
在科学方法上,要有计划性,要有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要善于自我总结学习中的各种简易、科学而富于实效的学习方法,等等。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材的功能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必须结合语文学科自身固有的特点,必须在结合具体语言材料的训练中进行,尤其在实用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阅读与写作(包括书写)教学中更应如此。这方面的先例虽然不多,但也是有的。比如钱梦龙老师在讲授《死海不死》时,针对课文“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平日趋下降。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这段内容,提出“死海真的会死吗?”的问题请学生回答。学生有的说会死,根据是课文作者的结论;也有的说不会死。“为什么不会死呢?”学生开始说出各种理由,钱老师均表示理由不充分。最后一个同学回答说:“课文说死海会消失或干涸,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死海的蒸发量与约旦河水输入量相等时,死海海面就不再继续缩小了,死海从此也就不可能干涸了。”(钱老师对此评价为“回答得呱呱叫!”)这就既训练了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准确、严密且有分寸感,又渗透了对专家权威辩证分析的科学态度和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的教育。再比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写好自己的十年计划,一年计划、学期计划,对自己的每一天都要做好计划,“减少胡思乱想的时间”,“说了算,定了干”;在“命题日记”中,设计了“谈提高效率(之一~之九十五)”、“谈学习方法(之一~之八十五)”等题目,在阅读教学和听说教学中,从《国外科技动态》等杂志中引入大量的科技信息,从中对学生渗透科学教育。
现行的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已认识到“向科学世界探索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不少文章是反映科学世界的,阅读这类文章可以增强热爱科学的感情、激发钻研科学的兴趣,可以丰富科学知识,还可以从中学到简洁,准确的表达方法和条理分明的组织材料的方法。”但仍感不足的是,在初中阶段对于其他许多可以渗透科学教育的课文,如说明文的《向沙漠进军》、《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记叙文的《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哥白尼》,议论文的《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怀疑与学问》等等,只有文体知识的要求和语言特点的目标,而对科学教育的渗透则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提示。相对而言,高中教材中《火刑》、《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篇的科学教育要求似乎更明确些。但总而言之,无论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目前语文学科对学生渗透科学教育都是很不够的。这更加显示出目前语文教材过于强调示范、讲解、训练、检测的功能而忽视了多层次性的目标教育功能和对各种思想意识的整合功能,使教材显出功能单一的弱点。
电子计算机已经把语文学科引入科学的轨道,现代化的要求已经把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都要求不仅杰出的人物需要现代意识和科学教育,而是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应接受现代意识和科学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现代素质,形成现代人的“一种精神现象或一种心理状态”(殷陆君《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而这些正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各学科共同承担的责任,自然也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今在图书少、设备差、师资低的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995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吴叔湘先生九十华诞座谈会”上,张志公先生讲: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这并不排斥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好比一个人上街去买酒,路上见有下酒的花生仁,顺手买一袋,这没有什么不可——那么,语文学科在努力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一下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把科学教育当成现代语文进行素质教育之酒席上的一碟“花生仁”,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