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CBP心脏术后患者精神障碍中的应用论文_张曦,刘晓燕,郭晴晴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 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目的:了解CBP心脏术后患者出现精神障碍问题的主要因素,再评价预见性护理措施应用于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抽选70例因接受CBP心脏术、于2016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入院的患者,其中有28例患者手术后出现ICU综合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心脏围手术期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镇静、营养心肌等对症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再根据患者的病情特征采用预见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效果,并探讨术后发生精神障碍原因。结果:手术后,对照组出现了抑郁、焦虑、谵妄等精神障碍情况9例(64.28%),治疗组5例(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大大减少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心脏术后;精神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6-0202-02

当前,国内心脏手术方案、CBP手术(体外循环)手术方案均发展迅速,对患者实施心脏手术方案后,其死亡率已得到了控制,然而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居高不下, 尤其是术后精神障碍成为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精神障碍除了会对患者术后整体生命质量造成影响外,还可能使其死亡,所以要分析神经障碍问题的临床诱因以及病因等信息,再予以展开针对性处理措施、针对性预防措施。本科室对2016年9月-2016年12月心脏术后发生精神症状的患者展开预见性护理后,效果优越,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70例因接受CBP心脏术、于2016年9月—2016年12月间入院的患者,接受手术方案、护理方案前,都已经排除精神疾病患者,且患者未并发系统障碍性病症,术后引发精神障碍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例,其中治疗组:男6例,女8例,年龄43~75 岁,平均年龄(65.8±2.10)岁。对照组:男7例,女7例,年龄45~72 岁,平均(64.0±3.00)岁,两组资料统计后无显著性,(P>0.05)。

1.2 患者疾病表现

28例患者术后均出现激怒现象、抑郁症状、狂躁症状、失眠症状、恐惧症状、幻听症状、焦虑症状以及猜疑行为等。

1.3 方法

对照组中的14例患者行常规护理,而14例治疗组的患者则根据其病情特征采用预见性护理,同时加强舒适护理措施,并且配合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当患者处于恢复期时,除了要观察其病情外,还要对其精神状态进行评估,并选择SAS表、SDS表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再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效果,并探讨相关原因。

1.4 统计学

选择SPSS19.0型软件对文章里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的计量资料选择“x-±s”表示,并且予以t检验,若差异显著,同时又统计的意义,(P<0.05)。

2.结果

采用抑郁量表评分法和焦虑自评量表对俩组患者进行比较,我国以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以53分为分界值,轻度抑郁:53~62,中度抑郁:63~72,重度抑郁:≥72,同样,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值越低,状态越好。(见表1、2)

俩组患者SDS评分比较(%)

在手术后,有患者既出现焦虑又出现抑郁症状,对照组出现了抑郁、焦虑、谵妄等精神障碍情况9例(64.28%),干预组5例(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护理对策

3.1 改善环境

研究认为,环境对术后精神病障碍的发生起重要作用[2]。当患者在ICU内接受治疗时,与其朝夕相处的只有设备以及灯光等,而且还可能会听到设备警报,无疑会加重其紧张感,以至于患者生物钟出现紊乱问题,而实验证明,无法安静休息使患者产生焦虑、定向力障碍、谵妄等精神症状[3],这被认为是引起术后精神病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改善ICU环境极为重要,护士向患者介绍其住院环境具有特殊性,鼓励患者心理层面重建起防御体系,同时术前可短时间陪同病人参观ICU环境,向其介绍各种仪器使用必要性。

3.2 心理因素

患者术前担心手术创伤对术后疾病痊愈的效果,极易产生焦虑、思维紊乱[4]。心脏手术作为一个重大负性生活事件,易使病人产生焦虑、精神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术后入住ICU,与家人分开,倍感孤独, 加重了其心理层面的负担。针对此,护理人员除了要与患者创建起密切性护患关系外,还要对患者病情状况、生活习惯、文学水平、个性好爱以及家庭背景等要素深入分析,通过对各方面信息综合整合,确保所制定出来的护理措施符合患者疾病需要。

3.3 个体因素

一般而言,当老年患者接受CBP心脏术之后,其精神障碍风险会明显偏高,且女性患者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患者想象力丰富的性格特征有一定关系,我们需要动员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护理过程中来。

3.4 药物因素

围手术期心脏手术患者在术前大都服用改善心功能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同程度损害,均可因其不良反应而使其发生精神问题。不仅如此,手术操作中,患者还需用药手术药物、麻醉药物等,例如力月西、吗啡以及阿托品等,除了会使患者发生谵妄症状,还可能使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受到影响,导致其传递功能发生异常[5]。因此需合理酌情使用镇静剂,睡眠欠佳时,必要时可服酒石酸唑吡坦片辅助睡眠治疗[6],注意需避免药物剂量过大,且严密观察用药效果。

3.5 疼痛

术后切口疼痛是首发临床症状,对疼痛较剧烈的患者,要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使用镇痛药物,通过对患者镇痛水平有效提升,以不断提升其手术依从性以及护理依从性等[7]。

4.讨论

多种因素都可能使患者CBP心脏术以后出现精神障碍问题,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把患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术前我们应多方面采集信息,分析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在评估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予以差异化心理疏导措施、心理支持措施等,通过对机体防御机制合理调动,以防范精神症状。而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积极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金凤,王惠,薛丽娜,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救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0):927-928.

[2]王德龙,贺克强,王瑞婷,等.尖吻蝮蛇血凝酶对心肺转流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5,43(1):88-92.

[3]张文武.急诊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42-748

[4]尚文媛,黄润,周珽,等.心脏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精神症状的观察与护理[J].上海护理,2014,14(6):50-51,52.

[5]向峦.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J].母婴世界,2016,5(5):207.

[6]王芳,刘成伟.主动脉夹层173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2,27(18):1588-1590.

[7]徐嘉琪,梁馨苓.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对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和I型心肾综合征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2):206.

论文作者:张曦,刘晓燕,郭晴晴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1

标签:;  ;  ;  ;  ;  ;  ;  ;  

预见性护理在CBP心脏术后患者精神障碍中的应用论文_张曦,刘晓燕,郭晴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