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市场化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主要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主要特征论文,渐进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19(1999)04—0057—04
市场取向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向前推进了近20年。这20年期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1979—199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与此同时,社会零售价上涨率年均为7.3%。 中国经济市场化取得了巨大成功。独具特色的中国经济渐进式市场化,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所谓经济市场化,是指社会资源由计划或行政命令配置向主要依赖市场配置的转换过程,也可理解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发育和不断成长的过程。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市场化是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主要仿效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再加上认识上的偏差,计划经济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机制因素被人为地逐出了资源配置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暴露出低效率、高成本、高浪费的尖锐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揭开了经济市场化的序幕。中国经济市场化与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采取“激进式”道路进行快速市场转轨不同,中国经济是推行“渐进式”市场化。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渐进式”市场化道路进展顺利,取得了巨大成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支持。
所谓“渐进式”市场化,是指积极稳妥地推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速度上是先慢后快;策略上是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先外围后纵深。描述中国“渐进式”市场化的参数很多,我们选取反映市场化程度的四个基本指标即市场主体培育、价格市场化、市场体系培育、市场化区域推进等来揭示中国经济“渐进式”市场化的主要特征。
一、市场主体培育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
中国市场主体培育过程的“渐进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市场主体培育途径上,先培育非公有制经济,使之充当市场经济的排头兵,然后推动公有制经济改革,使之逐渐走向市场;二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途径上,经历了放权让利的外围改革到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的逐渐推进过程。
中国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主要执行者,长期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在短期内把它改造成为市场主体,是不现实的。因此,最早的市场主体培育对象只能转而选择依赖市场生存和发展的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经济首先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私营经济。到1993年,中国私营企业户数已达23.8万户,从业人员372.6万人,注册资金680.3亿元,产值达421.7亿元。 私营经济从产生起就面向市场,是真正的市场主体。私营经济的灵活经营机制与高效益,对国有企业改革起了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中国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先导力量。如果说我们的改革比前苏联成功的话,就是我们在计划经济外,发展了这么一块市场经济成份。
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着重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1978年10月,四川6家国有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改革试点,1979年1月扩展到100家,1979年7月,推广到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60%,上缴利税占70%的6000多个国有企业。1983至1986年,又推出了两步利改税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建立一种公平的税收制度,使企业能够平等竞争,使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由于各企业起点不同,价格体制改革滞后,利改税没达到预期效果。1987年开始,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采取上交利润基数包干,上交利润递增包干,上交利润定额包干,亏损企业减亏包干。承包制试行的结果,也没能解决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只负盈不负亏和短期行为。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培育目标远未实现。1990年,大、中、小型国有企业计划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39.21%、41.14%、41.83%,大、中、 小型国有企业自营出口产品收入占出口产品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3.42%、14.02%、24.31%。 集体企业虽受计划控制不如国有企业严格,但计划比例也占有重要地位,有些计划指标甚至比国有企业还高。这表明浅层次的改革,并没有使公有制经济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为使二者有机融合,必须加大对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力度,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向产权明晰这个纵深层次迈进。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将会大大增强。
二、价格市场化进程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市场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讲是价格制度。价格市场化,是价格反映供求关系,进行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条件。总体来讲,我国的价格体制改革是逐渐由计划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价格体制改革的路径是先对不合理的价格体系进行调整,然后再逐步放开实物商品和服务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先采取计划内价格与市场价格双轨并行,然后双轨价格并为市场价格,最后再启动生产要素价格向市场价格转变。
改革初期,主要对不合理价格体系进行了调整,大幅度提高了18种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缩小与市场价格的差距。对粮、棉、油实行超购部分加价,三类农副产品和完成收购任务以后的一、二类农副产品实行议价。在电子、机械、化工、冶金、 建材等行业试行浮动价格。160种三类小商品被允许工商双方协定价格或企业自行定价。80 年代中期后,价格改革由调整向放开转换。1985年,我国农业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基本取消。1991年,国家计委管理的工业生产指令性品种只剩下54种,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品种只保留22种。到1992年,我国消费品价格已基本放开。1985年,我国生产资料价格试行计划内价格与市场价格“双轨制”并行,一般市场价高出计划价50%左右。80年代末,国家大幅度提高煤炭、石油、钢材、建材等生产资料价格,国家和中央有关部委管理的500多种生产资料价格,绝大部分下放给企业定价。到1993年, 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基本上并为市场单轨价。目前,国家只对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肉类总产量、水产品、造林面积、天然橡胶、 糖等9种产品实行指导性计划。工业生产中实行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5%,由国家计划分配的物资价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2%。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由国家定价的商品只占4.8%, 市场调节的商品占93.8%,生产资料由国家定价占13.8%,由市场调节的商品占81.8%。
但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却严重滞后,影响了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以利率为例,利率是资本要素的价格,反映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我国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但利率长期被扭曲。1978年~1995年17年间,有12年的实际利率是负的,1993年、1994年的负利率在10%以上。利率长期脱离了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必然导致信贷规模膨胀,投资低效率和严重影响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进程。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应是今后价格改革的重点。
三、市场体系培育过程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市场体系一般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应是各类市场发展协调、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健全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体系,这是中国市场体系培育的目标取向。
对中国市场体系的培育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市场体系培育是不均衡渐进式推进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消费品市场首先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次之,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其二,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市场体系培育又表现出极大的非均衡性。这两方面交织一起,构成市场体系培育的“渐进式”特征。
改革以前,我国消费品市场规模很小。1978年,全国消费品零售额才达1200多亿元。改革后,我国消费品市场首先得到长足发展。1978年至1992年,个体商业零售网点从10.8万个增加到851.1万个, 从业人员从13.6万人增加到1260.1万人。消费品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不断改善。但是,消费品市场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程度不平衡。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从1978年的474.1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9661.2亿元,增长了19.37倍,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从1978年379.3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4196.3亿元, 增长10.06倍。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目前。 1997 年,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16395亿元,实际增长10.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为10449亿元,实际增长9.2%。因此,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繁荣广大的农村商品市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国生产资料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初期又受到价格“双轨制”影响,“计划内死一块,计划外活一块”,使生产资料市场发展滞后。我国在生产资料分配领域引进市场机制,是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首先,削减国家计划分配生产资料的种类和比重,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和企业支配生产资料自主权。生产资料流通中按政府计划分配的品种由1980年的837种减至1993年的15 种。其次,大力发展初级生产资料市场。1986年,在上海、沈阳、天津、武汉、重庆、西安6个城市建立钢材市场。1991年底, 全国生产资料市场达3000多个, 年成交额1200 亿元。 生产资料市场较快发展, 是在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建立了一批高层次、规范化、全国性的生产资料市场,如上海金属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苏州物资交易所等10余个大型交易市场。这些市场上形成的价格,基本上可以反映全国市场供求关系和国际市场价格,能对全国商品交易起导向作用。此外,还建立了有色金属,胶合板等生产资料期货交易所10余家。
与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相比,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更加滞后。这主要是由于要素市场的发展必须要有经济体制纵深层次改革和其他配套改革与之相适应。以资本市场为例,只有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有了长足发展后,资本市场才会发展。我国自1981年发行国库券,但相当长时期内,证券交易并没有发展繁荣。直到1986 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部开始挂牌进行股票柜台交易,这是改革以来进行的第一次股票市场交易。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但直到1991年底,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总共仅13家。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股份制发行掀起高潮,证券市场发展步入快车道。至1997年底,在沪、深两个证交所上市的证券总数已达888种, 上市公司总数745家,两市市值17529.24亿元, 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强。目前,理论界和决策部门都认识到,只有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和充分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了今后发展市场体系的重点是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等。
四、市场化的区域推进是一个“渐进式”过程
我国的改革开放,明显呈现出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的梯度推进态势。中国的经济市场化也大致呈东部、中部、西部渐次推进的态势。对市场区域性差异的描述,我们只能选取基本反映市场化程度的三个参数即私营经济发展程度、商品总量和市场发展的层次来深化中国经济市场化区域“渐进式”推进的分析。前已述及,个体、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是市场化的先导力量。东部地区尤其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优惠,环境宽松,基础设施好,商品经济基础强,因此,个体、私营经济首先在东部发展起来,其规模和档次远远超过了中、西部。1992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私营企业的户数占全国总户数的比重,分别为70.5%、27.9%、1.6%,从业人员,注册资金,产值, 营业额也大致呈此比例。以广东省为例,1992年,广东省私营企业的户数占全国总户数达22%,1993年6月,西部9省区(西藏除外)私营企业户数只占广东省户数的52.3%。再从市场总量看,西部地区(四川、贵州、青海、宁夏、新疆)社会商品零售额增幅平均比沿海地区低10个百分点,且1993年后,东、西部增幅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市场发展的层次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是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窗口,贸易基本市场化,率先与国际市场接轨,市场体系结构完善。我国的两大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近年来,东部大型企业资本向内地、沿边省、区城市扩张,正是我国经济市场化从东向西推进的表现。
应该强调的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渐进式”推进并非仅表现在上述四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交织一起,紧密联系,互相促动,共同发展,使中国经济市场化呈现出“渐进式”特征。认识中国独具特色的市场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市场化,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