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力市场变化看台湾职业培训的发展趋势_在职教育论文

从劳动市场变化看台湾职业训练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台论文,发展趋势论文,职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训练是培养技术人力的重要途径,它是适应就业、转业或升迁等不同需要,针对某一具体工作或职业,提供急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就业和提高工作效率。职业训练最主要的特性,一是实用性强,与劳动市场变化结合紧密,课程针对性强,重视技能培养;二是时效性强,职业训练无论在课程安排或培训时间上都较具弹性,不受囿于普通学校固定的学制和课程标准,时间一般较短,见效快。职业训练正是以其独有的特性,配合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展示了蓬勃的生机和良好的前景。

台湾的职业训练开展得较早,60年代中期,配合第一期人力计划,开始进入较有系统的职训推展计划,其间经历了最初由政府独创职业训练时期;通过“职业训练金”的收缴,推动企业参与时期;及至政府领导,各方配合开展的过程。职业训练在法规建设、机构与师资配置,各种激励机制的建立上都已逐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体制。然而职训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职训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性,以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尤其在经济及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训练必须不断进行调整,才能充满活力和生机,获得社会认同,并得到大力推广。下面将结合劳动市场的变化,重点探讨台湾职业训练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台湾劳动市场变化

一国或地区劳动市场的健全与否与其经济发展乃至国民生活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台湾地区自然资源较为贫乏,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尤显重要,几十年来台湾经济的发展与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劳动大军是分不开的。然而劳动市场的发展,劳动力的开发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发生变化。今天台湾劳动市场主要面临的问题:

(一)劳动参与率的降低。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资料显示,自90年代后台湾劳参率,即劳动力占十五岁以上民间人口之比率开始降至百分之六十以下,1994年劳参率为58.96%。 这一时期劳参率的降低并非经济发展停滞导致劳力需求减少,相反进入90年代后,由于六年经建计划的实施,刺激了对劳力的需求,劳动市场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可是劳参率反有降低趋势,造成劳参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口结构的变化

台湾地区人口出生率多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自1986年后,一直徘徊在15‰及16‰之间,加之台岛政治局势不安定,投资环境欠佳,导致外移人口增加,近三年来,迁出人数均多于迁入人数,使人口总成长率自92年以来已降至千分之十以下的最低纪录。与此同时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老年人口迅速增加,1972年底台湾地区65岁人口只有48.4万人,占总人口3.2%,至1993年底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9.08万, 占总人口的7.10%,二十年间老年人口增加二倍之多,成为老年人口超7 %的高龄化地区。人口成长的减缓及老年人口的增加影响到职业年龄的构成,根据“行政院”主计处统计资料:25至49岁劳工正在成为台湾地区生产主力,该年龄层劳工参与率自1981年的69.8%增至1993年的76.72%,十年来的涨幅,显示职业结构年龄已进入壮年期。以上情况说明,当前台湾劳动力供给,已从60年代相对充沛转化为供给不足。

2、青少年就学年龄延长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并进一步延长,青少年的就学年龄也相对延长。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国中(即初中)及高中(职)升学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由1988学年度的79.51%及45.53%提高到1993学年度的87.78%及65.48%,而同时期15至24岁青少年的劳参率从1989 年的47.72%降至1993年的41.56%,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就学意愿进一步在提高,据1994年进行的国中生就业意愿调查:1993年国中毕业生志愿升学者占95.6%,志愿就业者仅占3.92%〔1〕, 无疑青少年就学年龄的延长及升学意愿的升高,是导致青少年劳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3、结构性失业较严重

台湾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较缓,使失业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1994年失业率为1.41%。劳动力失业主要属于结构性失业,见下表:

失业率按教育程度分

资料来源:《“中华民国”统计年鉴》1994年版;《“中华民国”经济年鉴》1995年版

从上表,我们看到高中(职)、专科及大学都存在较高的失业率,尤其近年来高学历高失业率有加剧之势,硕士程度以上人才失业率高达63%。这既有客观因素,由于近年来台湾高等教育过度膨胀,再加上海外留学人员由于所在国经济不景气,纷纷回台谋职,更造成高教育程度人才市场的压力,而台湾产业升级的缓慢,跟不上高级人力增长,也是导致高教育程度失业率增高的原因之一;而主观因素亦不容忽视,年轻人日益高涨的升学欲望,从国中生、职高生,乃至专科生都希望继续升学,志愿投入劳动市场,尤其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劳工、技工、技术人员越来越少。从劳动市场失业状况的分析看,以往失业者以初次寻职者居多,而近年来工作不满意者上升到第一位,以93年为例,不满意工作者达5万人,初次寻职者4万1千人。

4、妇女劳力开发不足

随着教育的普及,妇女受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不仅接受一般教育,妇女在大专院校的比例也在提高。教育使妇女增长见识和提高求职本领,越来越多的妇女投身社会各项活动中, 妇女劳参率也随之提高。 1951年妇女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28.38%,到1994年, 妇女劳参率已提高到45.40%。然而由于旧传统观念的影响, 两性不平等待遇依然存在,女性平均工资仅为男性的三分之二,此外妇女传统的家庭角色,生儿育女的重担也妨碍妇女更多投入劳动市场,相比较亚洲“四小龙”,台湾妇女劳参率是较低的。根据台湾统计资料,台湾女性非劳动人口除了老幼残障者外,专心料理家务者占65%,其中有六成以上具有经济活动经验,有很大开发潜力,就年龄结构分析,15—24岁无工作的妇女普遍属求学年龄阶段,未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在学或进修;25—49岁妇女未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料理家务,照顾小孩或高龄父母,而无工作的五十岁以上妇女,除料理家务外,休养也是主要原因。总体看,15—64岁妇女无工作者高达55%,其中超过半数以上是为家事,包括照顾小孩在内。

(二)就业结构的变化

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油危机继而引发的全球性危机的打击,以及随着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原本依靠劳力密集型出口加工业起家发展的台湾经济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80年代台湾就提出“产业升级”的口号,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然而这种调整进行得十分缓慢,步入90年代后,随着台湾劳工的日渐短缺,人工成本高涨,环保意识抬头,以及自由化、国际化等一连串冲击,昔日劳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已丧失,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更为紧迫。在加速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市场也面临新的变化趋势,专门性技术人员、行政主管人员及监督佐理人员等白领工作者,将因生产的改进而大量提高。另一变化趋势是服务行业人力需求迅速增长,由于电脑信息业的发达,使工商服务业蓬勃发展,未来金融服务业、商业将成为主要产业,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性服务业也将大幅增加,台湾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还使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险等服务需求增加,服务业不仅跃升为台湾经济发展主流,而且成为劳动市场的宠儿,愈来愈多的工农业部门劳动人口流向服务业。据统计,1981年就业者中从事农林渔牧业者18.8%,从事工业者42.25%,从事服务业者39%,而到1994 年从事服务业者比例已显著增加,达49.9%,从事工业者39.2%,从事农林渔牧业者明显减少,仅占10.9%,尤以壮年人变化最大。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服务业仍将保持较强的需求势头,从发达国家情况看,英、加等国服务业人口均占七成以上,德、日接近六成,新加坡、香港比重也接近七成〔2〕, 台湾仍有相当发展余地。

二、职业训练如何配合人力资源的开发

上面分析了台湾劳动市场近年来较突出的变化,目的是透过这些变化,进一步探讨台湾职训发展的趋势。开拓岛内潜在劳力资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将是职训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一)妇女人力的开发

台湾妇女就业领域,60年代至70年代主要集中在劳力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工业,如今经济的发展和妇女教育程度的提高,妇女就业领域已有了较大扩展。伴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变化,妇女工作机会进一步增多,服务业正在成为吸收妇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服务业中女性比例已达42.6%,占全部妇女就业人口的53%。但来自社会、家庭、妇女自身传统角色的认定,使得妇女就业范围仍相对集中在某些行业和职类上,以行业分类,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及工商服务业、公共行政社会服务及个人服务业属女性密集行业;职别上,女性又以专门性技术人员、佐理人员、买卖工作人员、服务工作人员等职业为主。另方面曾吸收大量妇女劳力的制造业、营造业在目前阶段,仍停留在劳力密集阶段,女性劳力仍占该行业相当大比例。因此在当前制造、营造业面临基层劳工不足的情况下,开发妇女劳力是解决劳动市场困境的因应之道。随着妇女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工作机会增多,妇女劳力开发大有潜力。上面已提到台湾妇女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具有经济活动能力的妇女在婚后留在家庭,生儿育女照顾家庭,因此吸收更多妇女投入劳动市场,提高妇女人力素质,是职训面临的主要任务,对此,台湾劳委会职训局作出如下规划:

首先,针对妇女的具体情况,促进妇女就业。由于妇女特殊的生理特征,婚后生儿育女的拖累,为了解决妇女后顾之忧,除了积极规划增设社区托儿所及小学成立课后安亲班等,职业培训也通过开办家庭托育保姆养成训练辅导办理托儿所工作人员在职训练等方式改善福利服务。同时政府制定法规,积极鼓励妇女参加职业培训,1990年颁布的“第三期加强推动职业训练工作方案”将加强办理妇女职业训练列为重点之一。1994年通过的“职业训练法修正草案”增列了专章,其中包括对负担家计妇女这一特定对象给予照顾,凡志愿接受训练者,政府必须负担起规划办理训练之责,并给予必要的辅助。

其次,针对妇女相对较集中的行业,加强各项培训,除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开发制造业养成训练外,积极开拓妇女参训的职类,扩大办理妇女职训,针对妇女就业增长最快行业,不断扩增各种类别的训练,如旅游观光、美容、美发、文秘、金融银行业等等。

第三,针对妇女本身的特质,女性结婚生育而导致的不连续劳动参与,使得工作经验的累积及竞争升迁不如男性状况,加强妇女在职技能培训,同时开办妇女转业和第二专长训练,以适应妇女重新就业的需要以及产业升级可能面临的失业困境。

第四,加强妇女就业辅导,设立就业咨询服务中心,为妇女提供劳动市场供需资料,1992年颁布的“第二期加强就业服务方案”专门提到加强负担家计妇女这一特定对象的就业辅导,推动“部分工作时间”及“转业辅导”等就业服务工作,以灵活弹性的部分工时制,吸引更多妇女就业。

(二)中老年人力的开发

根据台湾“劳委会”综合规划处最近完成的“台湾地区劳动力现况及未来展望”报告:台湾地区劳动力中15岁至29岁低年龄组所占的比例由1989年的35.9%降至1993年的32.2%,2000年后的28.4%,而30岁至40岁年龄组及50岁以上年龄组所占比例分别由1981年的47.5%及16.6%增至1993年的51.1%及16.8%,2000年增为54.4%及17.2%〔3〕。 显示出台湾劳动人口已渐趋壮年化及老化,这对台湾未来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带来新课题。

随着中老年劳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影响范围的扩大,今后人力的需求方向将逐渐朝向中老年人力的开发和运用上,而且在解决当前台湾人力供需失衡,基层劳工不足,在是否引进外籍劳工争论不休之时,开发中老年人力更显其重要性。然而中老年人力的开发却面临一些新问题。据台湾“劳委会”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台湾劳资争议事件已有重大改变,大都为劳力被解雇、被资遣,其中又以中年以上的人力占多数〔4〕。另从失业原因结构分析,台湾的失业率一直较低, 但非自愿性失业的业务紧缩或关厂停业所造成的失业比率却有所增加, 从1988 年的12.2%增加到1993年的14.1%,而这些失业者中有40%是40岁以上的中高龄者〔5〕,这批人又多数是家庭生活收入承担者。 无论是企业改造或关闭,首当其冲的总是中老年人力,因此加强中老年人力的培训,促进中老年人力就业与再就业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上。中老年这一群体正在成为职业训练中新而人数不断增加的重要对象,“政府”与企业必须共同承担起责任。1994年“行政院”劳委会通过的职业训练法修正案中,增加了特定对象之训练专章,政府必须承担规划办理中老龄职训的责任,并在训练期间给予必要的辅助。在“第二期加强就业服务方案”中,也要求结合有关机关及社会资源,加强对中老龄者的就业服务,通过召开座谈会,就业咨询与适应辅导等方式,争取“部分工时”制,促进中高龄者就业和适应性转业。企业主必须加强中老年在职员工的训练,进而开展第二专长训练,使中老年人力的潜在力量得于充分发挥。同时“行政院劳委会”出于中老年人力是经济景气的“安定器”这一考虑,正着手筹备中老年人力银行,将退休的公教人员和劳工按其专长、经验、志趣等设置档案或人力资源中心,并与公私立机构的人事部门电脑连网,建立中老年人力运用网络,以备随时调用。

(三)加强青少年劳力的培训

青少年是未来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年轻,文化素质高,富有朝气和创造力,决定了他们在高科技时代的先锋作用。近年来台湾青少年劳动人口由于就学年限延长及升学意愿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坏事,教育程度的提高,将有利人力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为未来科技高速发展,产业升级打好基础。但另方面不容忽视的是台湾的教育性失业及青少年就业意愿的降低,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和就业观正在发生某些变化,由于生活的改善,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当今青年人害怕吃苦,贪图享受,向往的是白领阶层工作,而不愿从事生产性职业,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当前台湾劳工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却仍有相当一部分未就学的青少年滞留在劳动市场外,15至24岁未在学的青少年中,未就业者占28.74%, 而且青少年的失业率历年来均居各年龄段之冠,1993年失业率达4.65%,占总失业率的三倍余。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培训,充分开发青少年人力仍有很大潜力。

台湾青少年培训方向及主要渠道:

1、企业与学校相互合作开展职训

青少年一方面正处于长知识阶段,面对今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瞬息万变的科技发展,要求具备更宽广、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学校教育正起着这样一种作用。而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着的劳动市场和新的工作岗位,如何尽快适应与调整,通过到合作的厂矿、企业亲身实践,不仅掌握了上岗前实际生产技能,增强了就业能力,而且对企业乃至社会加深了解,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因此职业训练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将能更好发挥人力培育功效。

(1)“建教合作”

“建教合作”即教育机构、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实施教育与训练, 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台湾“建教合作”始于1961年,当时台湾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急需生产第一线人才。如今“建教合作”已在台湾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及大学院校推广,合作形式也呈多样化,分为轮调式、阶梯式、委托式、进修式、研究式等。最为推广的方式仍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类似大陆的半工半读制,部分时间在校学习,部分时间到工厂训练,由学校负责学生普通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工厂负责技能训练。学习期满,测验合格,除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外,同时还获得工业职业训练学会发给的技能训练结业证书。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今后以大专院校进修式和研究式为主的“建教合作”形式将受到更大的重视和推展。如大专院校接受企业委托,招收在职员工进修培训、开办各类短训班,以及更高层次的相互合作开发研制新产品。

(2)技术生训练

技术生训练是在工厂或工作岗位上实施,教育部门提供必需的基本知识与相关的教学课程。技术生训练主要是针对某些职类,如精密仪器、钟表制造等,因所需训练费用昂贵,需求量又不多,或因生产程序不同,或各厂生产机器不同,由学校培养不经济,而由工厂自行培养,其对象主要招收初中生。这种学徒式的技术生训练,理论上有一定基础,并能较熟练掌握各项专精技能,往往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2、以公共职训中心推动职训的开展

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配合职训开展,是台湾职训的一个特点。台湾公共职训机构是由政府机关、财团法人及事业机构、学校附设之。目前台湾公共职训机构以政府设立者最具规模,共有十三所公共职训机构,开办80余类职种训练。受训学员除每月膳食费自己负担外,其余费用均由政府负担,结训后由各训练机构发给结训证书,受训时间在六个月以上者,另案办理技能检定,合格者可获得技术士证,并由政府辅导就业。此外有各地高中(职)、大专院校也积极利用学校师资、设备附设职训中心。有关部门开设的企管训练中心,如国贸局、外贸协会、工业局、中小企业外、经济部科技顾问室、中国生产力中心、商业局等。有各县市产业工会、工会及地方劳工处局开办的职业训练中心、生产力中心及教育推广中心等。目前每年台湾公共职训人数约达二万三千人,训练类别分为:

(1)养成训练

养成训练主要以青少年为对象,实施有系统的职前训练。包括:1.一般技工养成训练,招收15 岁以上或国中毕业的青少年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培训。2.高级技工养成训练,招收国中毕业生进行三年期的培训,前二年在职训机构上课和职训,最后一年到生产机构实习。3.技术员养成训练,招收高中(职)毕业生进行为期三年的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每年有三个月的生产实习。4.职业训练师的养成训练,招收专科以上相关科系或大学院校非相关科系毕业生进行为期六个月至一年的培训。

(2)在职进修

15至24岁的青少年进入企业后也能通过公共职训机构或政府机关部门企业内办理的各类职训获得再进修的机会。如公共职训机构为提升职训层次,开办的夜间在职技术人员进修培训。国贸局、外贸协会办理的贸易管理人才培训;“行政院”青辅会设立的企业管理人才训练班;工业局、中小企业处开办的工业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商业司培养商业人才等。

3、技能检定制度

台湾技能检定的实施始于70年代初,1971年台湾“内政部”正式颁布了《技术士技能检定及发证办法》,发展到今天,技能检定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制度。技能检定的对象包括职校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检定方法主要通过学科的理论知识考查和术科的实际技能操作水平测试两门考试,检定合格者根据技术精通及熟练程度获得甲、乙、丙不同等级证书。为了激励青年人积极参加技能检定,还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凡通过学、术科考核取得甲、乙级技术士证者,可比照专科、高职毕业生选用和支薪,并规定技术上与公共安全有关行业别的机构,必须雇用一定比例的技术士。自从1971年推行技能检定以来,根据“行政院劳委会”的统计,到1992年已办理的职类达116种,核发的技术士证超过33万张。 从1992年起,“行政院劳委会”和“教育部”合作办理高职和专科学校在校生专案技能检定,今后毕业生手头上除毕业证书外,还持有一张技术士证。各公共职训中心结训后,如技能检定合格者也可根据不同程度获得丙级或乙级技术士资格。

(四)生产自动化急需的人力培训

随着台湾岛内产业结构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生产自动化将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未雨稠缪及早规划自动化人才培训,在80年代末,台湾已开始着手培训。由于电脑化管理及各种自动化机器设备的大量引进,使生产形态发生重大变革,科技进步正在改变旧的工作模式和内涵,以往沾满油污的机械操作工,现在则身穿白大褂,站在大型自动化设备前负责监督、调整及故障的检修和排除。生产自动化改变了以往单纯依赖体力,更注重脑力的发挥,由于精密复杂大型电子设备的使用,维修人员不仅需要较高的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知识及相当的思考和判断力,更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生产自动化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都提出重要课题,人力资源的发展优先次序将由过去劳力密集型产业对大量熟练技术工需求提升到科技人才的培养上,面对生产自动化而带来的激烈变化和挑战,人们急需大量的补充教育,不仅青年人,成年人更需要不断接受再教育,汲取新知识,生涯教育或终生教育已为人们所追求,为此职业训练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要求职训在办理的方式、职类、师资、课程、机器设备及学生来源上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劳动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

为配合产业自动化计划,职训局专门制定了“生产自动化技术人才职业训练要点”,职训局、教育部、国科会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起人才培训的重任。

在地点分布上,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职训中心,分布面狭的限制,结合各方资源,将职训从中央推广到省、县市。(1 )利用大专院校的推广教育,协助办理自动化等工业升级技术提升的人才培训。发挥大专院校师资设备较强的优势,开设进修科目为企业代训人才,合作办理各类培训班、进修班等。(2)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积极配合, 开办各类在职人员进修培训。(3)公共职训机构增设夜间在职培训, 提高职训层次,开办与产业自动化相关的技术课程,办理自动化人力的在职进修和培训,并承担师资的培养。(4)企业界自行办理的职业培训, 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企业自行培训更能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

在职类上,职训局于1990年分别制定了“因应就业市场暨招训作业实施点”及“服务业训练实施计划”鼓励各职训机构开发新的职类。仅以1988年至1990年度为例就调整了155个职类, 同时为配合产业自动化的需要,进行职类整合,例如已实施的机电整合包括电脑基础、电力基础、机械基础、电机基础、自动化工作机械及工业安全、问题解决能力、推销、服务等25项。

在经费上,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训,职训局于1987年4 月订定了“加强辅导企业界办理职业训练要点”,确定了辅导对象项目及费用补助标准。由职训局委托办理的在职人员产业自动化技术进修训练,其费用由受训者或服务单位负担半数,其余由政府补助,以资鼓励。

综上,劳动市场的变化为职训发展提供了发展机会,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职训必需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开发。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职训将由培养制造业人才为主转向服务业;科技发展,产业升级要求提升职训层次,从单一培养熟练技工提高到技术员、工程师及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多层次人才培训,从养成训练为主,扩大到重视在职进修;针对劳动市场供需失衡以及终生教育的需要,培训对象进一步扩大到妇女、中老年人力的各类培训。台湾职训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发展局面,但职训要获得大的发展,仍面临不少障碍,最主要有:

第一,企业的参与。在七十年代初,台湾企业参与职训曾出现过高潮,通过颁布“职训金条例”,要求凡雇用40人以上的公私营企业,应缴交职业训练金,最低不得少于薪资的千分之十五,交由“内政部”成立的职训金监理会指导监督,主要用于企业自行办理职训的拨付及公共职训机构为企业代培等支用,一时间企业职训有了一个较大的飞跃。但仅仅维系两年,由于过于仓促上马,“政府”与企业缺乏沟通,企业支取培训经费不便,造成只尽义务而难享受权利,引起了不满,又适逢经济衰退,条例被迫停止执行,此后职训工作主要靠“政府”编列预算。人才的培训为企业所用,为企业增值,企业理应承担起责任,然而目前台湾企业自行办理职训主要限于一些大企业。如何诱导企业积极参与到职训中,是职训得以大力推广的关键,尤其占台湾企业总数96.77 %的中小企业,或由于规模小,或属于劳力密集型产业,不愿或难于承担起员工职训。“政府”的职责应重在全面的指导规划,及早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也可组织同业工会、公共职训机构为其代训等,但完全依赖财政拨款是难于负荷职训的全面开展,关键是以何种方式筹集职训经费,督促和激励企业参与到职训中来。

第二,社会观念的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士大夫观念,至今在台湾仍有相当大的市场。尽管台湾职训制度已推行多年,并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社会仍存在以文凭取人,企业以文凭作为升迁、加薪标准,这也造成家长、学生拚命去挤大学的窄门,教育本是培养、挖掘人才的场所,却成为观念的包袱。尤其青少年中志愿接受职训的比例偏低,以1992年为例,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中,愿意升学者占48.48%, 既不愿继续升学也不愿接受职业训练者占37.21%,也就是说只有14.31%的青少年愿意接受职业训练。台湾一些企业也存在宁可用高薪去挖人,却不重视企业内部培训。前面提到台湾的技能检定制度,是吸取德国经验,作为消除台湾文凭主义的一剂良方引进的。但在台湾却远未发挥真正的功效,目前从发证的数量到检定的职类,均只占台湾地区劳动力和职业类别的4%, 尽管规定了与公共安全有关行业应雇用一定比例的技术士,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仅限于美容、美发行业,现才开始逐步推行到教育部所属机构,下一步准备扩大到消防部门。职训要获得大的发展,需要民众的踊跃参与,关键是如何真正树立技能证书的权威性,消除社会上存在的“文凭第一,技能证书第二”的观念,法规是好的,但如何真正落实,改变旧观念,使受训者能够凭着职训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得到企业的重用和赏识。

注释:

〔1 〕参见“从劳动市场变革谈妇女人力的再开发”《中国劳工》1994年936期。

〔2 〕参见“从全球失业危机看我国劳动市场”《中国劳工》1994年933期。

〔3〕〔4〕参见“如何有效开发及运用中老年人力”《中国劳工》1993年。

〔5〕参见“中高龄者职务再设计”《中国劳工》1995年941期。

标签:;  ;  ;  ;  ;  

从劳动力市场变化看台湾职业培训的发展趋势_在职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