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的内在逻辑_学术期刊论文

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内在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学术期刊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所说的期刊评价的内在逻辑首先是指作为被评价对象的期刊的内在结构关系,其次是主张期刊评价过程要以期刊一般的内在结构关系为起点,期刊评价结果要构成对具体期刊内在结构关系特征的有效解释与说明。目前的期刊评价颇为社科学术期刊界诟病,首先由于其评价结果并不构成作为被评价对象的具体期刊的内在结构关系个性特点的有效解释与说明。如果这假定成立,那或许就输在起点上:期刊评价过程并没有以期刊一般的内在结构关系为起点。

       评价结果如此影响深远的学术期刊评价界当然应该有其评价的基本理性,他人或许因为学科专业隔膜并不深刻理解认同而已。我认为,期刊评价的基本理性应该是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的统一、认识工具与认识对象的统一。当前由图书馆学界和文献计量学界主导的期刊评价让社科学术期刊界爱恨交加,质疑不断,关键是认识工具和认识对象疏离而不统一。

       曾有学者专文撰述《论引文索引数据用作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局限性》,①惜未引起业界本应有的关注。“把针对以英文为主、期刊类别与其刊载论文类别相对一致的科技期刊的期刊影响因子原封不动地运用于大多是一种期刊刊载多学科论文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现实中便带来了新的问题,而科研管理使用的简单化、绝对化和误用更加剧了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②这是对目前学术期刊评价的内在机理和现实问题的总体性描述。这里隐含一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理论形态的特殊性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关系问题。文献计量学主要基于西方自然科学期刊文献分析的知识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有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理论形态和地域性的主题内容和话语方式,因而有一个学科差异性问题要解决。具体说来,指认识对象转换后,要从学科差异、语言差异、东西方理论文献形态差异三个视角审视西方文献计量学方法用于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工具适用性,以为学术期刊评价过程中评价工具的选择组合提供基础理论性支持。这种认识工具的有效性及其改进方法的理论解释和说明可以加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期刊评价单位既要发布结果,更要研究和求解这样的基础理论性问题。

       社科学术期刊的内在逻辑集中表现在刊文结构关系、刊文传播关系、刊人时段关系和文题传承关系等四个方面。不仅科学有效的期刊评价首先是对这四组关系的综合考量,而且澄清当前期刊评价的误区也可以以这四组关系的解析为突破口。

       刊文结构关系。论文是学术期刊的基本单位,专栏是若干论文的集合,是期刊重要的结构单位。单篇论文—若干专栏—一种期刊,合而成期刊的内在结构系统,分而成期刊作为出版物的三个结构层面。专栏表面看来只是从文到刊的过渡性的结构单位,实际上在文章的组配中凝聚了期刊群体尤其是期刊主编的个性化思考和追求。正如为人称道的学术名刊必有为学人称道的经典性论文,学术名刊也必有个性独特引领学术走向的知名专栏。尽管目前的数据库传播淡化甚至湮灭了专栏在学术期刊中的结构和组织功能,导致了见“文”不见“栏”的传播现实,理性有效的期刊评价依然应该把专栏列为评价对象。如果不将专栏列为评价对象,将沉重打击挫伤期刊主编的思想积极性,长此以往,将使渐显个性的社科学术期刊缺乏个性追求激励,逐渐退化为“学术论文选”。在论文评价、专栏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对一种期刊的评价才是遵循期刊内在结构系统的有序、有效的期刊评价系统。因而专栏评价是期刊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遵循期刊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勇于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专栏评价的系统方法。

       刊文传播关系。这组关系的解析要结合传播技术的变化予以发展阶段的考察,也就是说要区分基于印刷复制技术的工业文明时代的期刊传播和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数字文明时代的期刊传播。前者物流与信息流统一,期刊论文不能脱离期刊而传播;后者物流与信息流分离,论文可以脱离期刊而单独传播。在这方面,期刊评价界是否存在一个基本认识误区,值得联系信息时代数据库传播的媒介现实予以澄清。由于工业文明时代期刊论文不能脱离期刊而单独传播,文献计量学界便认为“期刊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是互为因果的”,“论文在发表之后,除了经历专家的主观评价,还往往借助期刊评价结果来评价在该刊发表的论文,比如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是否核心期刊、是否来源期刊等等”。“而这些期刊评价结果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当然是来自于期刊论文的质量或者说是学术影响。期刊是论文得以发表的传播载体,论文的整体水平直接决定着期刊的影响因子及是否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③这种期刊评价与期刊论文评价互为因果论的理论基础是工业文明时期期刊论文与期刊同步同向的整体传播,而信息时代的数据库传播恰恰动摇、消解了这种因果论的传播基础:期刊论文脱离期刊而以“篇”的形态单独传播。朱剑指出,期刊数字传播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传播的最小单元已由期刊变成了论文,一篇文章一个‘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可以无限组合和传播”。④这种论文脱离期刊而单独传播的传播现实严正要求文献计量学界重新诠释“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互为因果论”,终结“以刊评文”的认识误区及其评价行为,而回到“以文评刊”正常的理性状态。期刊传播观念落后是目前期刊评价体系错位的根本原因。

       刊人时段关系。期刊是伴随连续出版行为而形成的连续出版物。连续出版行为既是一个时间过程,又是一个处于社会环境下完成的社会行为,因而评价期刊时需要牢牢把握连续出版行为和期刊作为其行为结果的本质性属性:伴随连续出版行为时间过程的社会性。这也就是说,同为社科学术期刊,其连续出版过程则因为期刊类型和学科领域不同、期刊主编更替、办刊宗旨调整等而显示出期刊出版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差异。这就产生了一个期刊“评价时间段的选择问题”。已有学人指出,“‘一刀切’地将评价时段(时间窗口)确定为2年或者5年”“不太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结构复杂的学科特点”。关键性缺失在于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不同学科被引周期差异很大的论文特征(见表1),也忽略了期刊出版活动的社会性,如期刊主编更替、专栏设置、办刊宗旨调整等期刊评价中需要考量的重要参数。

      

       应该肯定,相对“一刀切”而言,这种“最佳评价时段”的参数兼顾了社科学术期刊的学科差异性,在社科学术期刊的层面依据学科属性予以了细分,是一个长足的进步,但依然没有考量到期刊主编与期刊的创造关系这一关键因素。这也就是说,社科学术期刊的最佳评价时段的选择,在期刊论文引文评价的延时性和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社会性之间有一个平衡,要以各学科引文的平均半衰期为基础,参照期刊连续出版过程中某些特定的社会时点来划分评价的最佳时段。正如对期刊个体的分析首先是基于期刊主编更替的发展阶段分析,对期刊个性的概括也是在描述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寻求某种继承性和统一性。在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中如果不能导入期刊主编与期刊关系的时段视角,则既是其内在逻辑的缺失也较大地贬抑了期刊评价对期刊主编的激励引导功能。

       文题传承关系。这里的“文”指论文,“题”指论文中包括标题在内但又不仅局限于标题的讨论问题、主题内容等。文题传承关系是指某论文所讨论问题、研究主题与前人科学研究成果的继承创新关系。应该说明的是,这组关系与前文所述刊文结构关系、刊文传播关系不在同一层面,是属于其以下的二级层面。之所以将其并列提出来商讨,乃因为论文在期刊中的主体性地位和论文评价对期刊评价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引证文献是学术论文的基本属性,相互引证关系反映了知识生产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及其水平。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被引引文与论文之间有四种引用类型:点对点的引用、点对面的引用、面对点的引用、面对面的引用。这种具体细致的引用关系才是科研成果继承与发展的奥秘所在,它既是被引论文价值的表征,也是引用论文创新性的表现,是审视和分析文题关系的重要切入口。这方面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如从相关数据库中分学科选择高被引论文作为内容分析对象,主要求解两个问题:其一,规范的论文引用处理所反映的论文创新性如何?这种创新性如何量化和测量,如何作为重要元素纳入论文影响指数的总体测算公式中;其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是否存在引用类型差异,这种类型差异反映的论文创造性程度、表现形态是否也存在差异,是否要分学科门类制订论文影响指数。

       提议关注文题传承关系的目的在于有效评估论文的学科影响力。正如期刊影响因子是期刊评价中的关键概念,论文影响指数也是论文评价中的核心范畴。论文影响指数是对学术论文学科影响力的总称,在论文评价、期刊评价中举足轻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也较为紧迫。因标题、摘要、关键词、引文和参考文献均为学术期刊的结构元素,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制期刊影响指数时可借鉴、创新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文学领域的文本分析方法进行关联分析。也就是说,不像文献计量学那样只做引文分析,而是导入传播学、文学等学科的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方法,对高被引论文进行引文与本论文、本论文与被引论文的关联分析。将论文正文与“辅助文字”,将论文与前人研究成果联系起来做关联分析,以引文分析为主,参以关键词等关联分析,以形成学术创新为重点的论文影响指数。尽管“辅助文字”与论文正文,论文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关联形态千奇百怪,尽管就目前观察水平所见或许离散性强规律性不明显,但多方协同创新总有踪迹可循。一旦解决,则树立了论文等学术成果继承创新方面的文本规范,而不仅是解决了论文评价和期刊评价中的难题。

       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期刊评价体系多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库中来源期刊上所刊引文以及参考文献而生成评价工具以评价期刊。自从这些评价体系完成并公布结果以来,一直饱受“以刊评文”的诟病。其病理在于,以过去的文评现在的刊,以现在的刊评未来的文。其中转换关系所造成的错位确实值得深思。袁培国认为:“当前我国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献计量学越位,科研管理不到位,期刊界缺位。以期刊评价替代论文评价,更加剧了期刊评价的难度和对期刊编辑不应有的压力。”⑤解决之道当然应该是越位者退位、不到位者缺位者到位,而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在思想意识层面统一认识,厘清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以文评刊”和“以刊评文”两组重要概念的关系。

       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是两类不同的评价活动,分别有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与取向,以及不同的评价指标及换算方法。这样显而易见的道理应该是不难认识一致或趋同的。值得提出来讨论的有两点:其一,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的先后顺序。因为论文是组成期刊的结构单位,论文在数字传播时代脱离期刊而独立传播的媒介现实,因此,完整理性的论文评价应该在期刊评价之前,并构成因果关系,即以论文评价为基础形成期刊评价。其二,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的本质差异。论文评价的核心是评估论文作者在论文中体现的学术水平;而社科学术期刊评价是在学术领域的媒介评价,如果它在外在表现形式上显现出论文集群性,那么,这种集群性反映的恰恰是期刊主编学术视野的宽窄、学科思想的强弱等。学科是学术期刊的灵魂。学术期刊评价的本质是对一种学术期刊在一定时段内学术传播效果的总体性评价,这种效果是通过发表论文、创设议题形成专栏等编辑手段而实施的。发表论文是期刊出版过程中时点性的伴随效应,通过发表论文来组织新知识生产、推动学术发展从而促进对人类社会认识水平的提高,才是学术期刊时段性的累积效应。因而学术期刊的学科评价在整个期刊评价系统中占有思想灵魂性的重要地位。

       “以文评刊”和“以刊评文”是两种不同的关联评价方式。“以刊评文”早为学术界诟病,学术界应该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制止。“以文评刊”取代“以刊评文”是学术期刊界和文献计量学界有识之士的共识。袁培国说:“要正确全面反映期刊的情况,较好的办法是‘以文评刊’,通过对期刊刊载论文的学科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其各学科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并与统计源所有各学科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各期刊各学科论文的相对影响,即期刊刊载论文的学科影响。期刊刊载论文的学科影响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量化地衡量期刊的影响。”⑥以论文评价为基础形成期刊评价,是社科学术期刊界呼吁的“以文评刊”的核心内涵,也是影响社科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战略问题。

       “论文评价属于微观层面的学术评价,是期刊评价、机构评价、人才评价、项目评价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是最为复杂、需慎重对待的评价对象”。⑦论文评价因为“最为复杂、需慎重对待”,期刊评价同样复杂同样需慎重对待。最小单元的评价问题解决不了,不去解决,怎么可能解决更大单元的评价问题?这也是舍“以文评刊”而取“以刊评文”的文献计量学界应该解释、说明和回答的。如果期刊评价单位连这样基本的理论逻辑问题都含混不清,却让评价结果在期刊界大行其道,且不去力求克服纠正已经产生了的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那无疑是在中国学术史、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史上留下的深重遗憾。

       有专家说:“期刊影响力评价不是预测每篇文章实际影响的良好指标,还需要设计出针对单篇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⑧因此,研制出针对单篇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论文评价、期刊评价中均占有决定性的基础地位。需要社科学术期刊界和文献计量学界通力合作,共同攻克这一评价难题。袁培国指陈“期刊界缺位”,或许就包含了类似内容:以独到的经验和知识弥补文献学专家的局限,并参与指标体系研制。

       为达到科学有效的期刊评价目的,文献计量学界要在社科学术期刊界的协同支持下尽快完成一个阶段性转移:集中双方知识和经验优势共同攻克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操作难题——研制以论文影响指数为核心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向学术界公布论文评价的方法和结果,进而在论文评价基础上测算、形成期刊评价。对于论文评价,目前已有的各种评价体系都有所涉及但都将其作为过程环节隐匿了,既不应该也殊为可惜。要使在过去期刊评价体系中被隐匿、“删节”了的论文评价环节公开化现实化。呈现论文评价既为期刊评价的基础,又与期刊评价构成总体一致性,以为目前饱受诟病、责难的高校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方法寻求替代性的或部分替代性的解决方法。

       论文按不同标准有各种不同类型。论文评价一方面要对期刊评价构成支撑,另一方面论文评价要尝试创设一套在高被引论文的基础上确认经典论文的方法,使经典论文作为学术界、学术期刊界的通行货币。经典论文是指由某期刊发表而在本学科具有一定时段影响力,同时也在其他学科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论文。如果说,论文影响力指标是评价学术期刊上刊登的论文的基础性方法,经典论文则是评价高品质期刊的关键性指标。各评价机构数据库可自动生成高被引论文,可依此遴选确认经典论文。其遴选途径与方法初步建议如下:其一,要考虑学科差异,基于各学科引文的平均半衰期,传播时段最长且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入选经典论文的初选名单;其二,在特定学科范围及时段范围内,以论文影响力指标为初选标准;其三,由同行专家评议、确定经典论文。

       注释:

       ①袁培国、吴向东、马晓军:《论引文索引数据用作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局限性》,《学术界》2009年第3期。

       ②袁培国:《中文文科期刊影响因子评价作用之反思》,《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③任全娥:《“以文评刊”是“以刊评文”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0日。

       ④朱剑:《变革时代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生存》,《澳门理工学报》2013年第2期。

       ⑤袁培国:《期刊评价中引文索引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⑥袁培国:《中文文科期刊影响因子评价作用之反思》。

       ⑦任全娥:《“以文评刊”是“以刊评文”的结果》。

       ⑧任全娥、郝若扬:《基于文献引证关系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评价》。

标签:;  ;  ;  ;  ;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的内在逻辑_学术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