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创新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进性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理论上的不断创新,以始终保持理论上的先进性为根本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一条基本经验。以党的基本经验为指导,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始终保持和发展自身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一、以创新实现理论上的先进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根本法宝
任何政党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并进行活动的。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党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和标志,理论上的先进是一个党实践中先进的前提和保证。列宁曾精辟地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选集》第1卷,第311-312页)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理论根基。
作为科学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关键所在。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原苏联东欧共产党亡党亡国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上犯了错误,它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时代,先是长期教条主义地、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后又背离和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我们党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思想统一的党,不仅十分重视理论武装,而且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早在建党之初,我们党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于与中国国情不同的欧洲,要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必须把它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使之符合中国特点,应用于中国实际。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深刻领悟和对中国实际的深切感知,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我们党86年的奋斗历史,自始至终都贯穿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红线,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史中取得的这些重大理论成果,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结晶,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创新的伟大实践的光辉典范。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法宝,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理论基础,始终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着眼于新的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以不断的理论创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朝气蓬勃的战斗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党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给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启示。
1.以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目标进行理论创新。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从来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理论创新的目标就是通过创造性思维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科学的理性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历程中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通过不断地理论创新来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保证了我们党的理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始终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社会进步要求的,始终代表和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必然要求,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2.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进行理论创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历史的、具体的,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这就决定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切理论及其表现形式也不是僵固不变的,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们党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需要服务的。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也只有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对他们产生感召力,才能具有真理的价值。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推进理论创新,就是要看创新的理论是否符合和是否有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为自己利益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否能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3.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基本原则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这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题中要义。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精辟地论述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同上,第3卷第815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必须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以研究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中心,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寻找并创新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三、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
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这一论述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揭示了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涵义和正确途径。
1.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理论创新并不是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以新的时代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性质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2.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为动力和源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和指导,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论武器,是以指导社会实践、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学说,其基础和源泉始终是实践。而实践又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同上)人民群众在当前最现实的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国各族人民是这个伟大实践的主体。我们必须及时地研究人民群众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愿望和要求,总结人民群众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归纳上升为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3.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决定性因素。理论创新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框架的突破,提升马克思主义新的见解。这样的理论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然会碰到各种困难和阻力,甚至于失败。这就需要我们具有非凡的勇气,始终如一地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理论创新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更不是抽象的纯粹的思辨活动,而是基于对社会实践的概括、服务与指导,目的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发展相一致。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冲突,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使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始终符合实践的要求,随着实践的进程不断地推进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而后人也必然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可见,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开拓前进,创造出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的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