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心城市的物资综合平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体制论文,中心城市论文,物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生产资料配置方式日益由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这对于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无疑具有积极的、根本性的现实意义。但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发育不完善,导致生产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能经常地保持协调,物资供需失衡已成为困扰国民经济尤其是中心城市经济正常运行的严重问题。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心城市物资综合平衡的科学内涵、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等基本理论问题,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心城市物资综合平衡这一重大的现实经济问题的前提。
一、物资经济系统及其综合平衡
物资经济系统,是由所有与物资有着直接关系的部门及其经济活动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它主要包括物资生产子系统、物资流通子系统和物资消费子系统。物资经济系统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是:(1)物资经济系统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保持合理的比例和协调关系;(2 )物资生产子系统、物资流通子系统和物资消费子系统之间,以及每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和协调关系。“合理的比例和协调关系”,既包括实物方面,也包括价值方面;既包括总量方面,也包括结构方面。当物资经济系统的发展达到这种“合理的比例和协调关系”时,就处于平衡状态。由于国民经济及其各部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这种“合理的比例和协调关系”也是变化和发展的。物资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同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高度自组织化的系统,其综合平衡是一种动态综合平衡。
物资综合平衡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物资与财力、 劳动力平衡;(2)各部门、各地区以及社会化生产各环节间的物资平衡;(3)物资资源与需要(供给与需求)在数量、品种规格及相互衔接上的平衡。为了研究和叙述的方便,我们提出“物资经济部门”或“物资经济领域”这一概念,用于统摄从事物资生产或经营的一切部门,即所有物资生产部门和所有物资流通部门的总和构成物资经济部门。相应地,物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物资生产或流通活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物资综合平衡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是指物资经济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即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物资经济系统所达到的一种动态综合平衡,即物资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与结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物与价值等方面,达到一种合理的比例和协调关系(即动态平衡),因而能够确保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衔接、协调和按比例发展。
如果对经济采用自由放任的政策,那么物资总供给与总需求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均衡,这种自发的市场均衡,我们称之为随遇均衡。但是,由于市场上多种蛛网模型的存在,物资总供给和总需求以随遇均衡的形式达到综合平衡的可能性不大、现实性不强,随遇均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具有偶然性和局部性。而自由放任的经常性结果是物资总供求在非均衡中导致物资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起伏。因此,对物资经济的调节来说,不仅有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起作用,而且有国家或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起作用——对物资进行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和流通管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物资综合平衡,我们称为管理均衡,管理均衡既不是市场迷信的产物,也不是国家迷信的产物,而是国家与市场、计划与市场(这里的计划指具有宏观指导性的、非指令性的计划)相结合的产物。换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物资综合平衡,是市场导向和政府导向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实现物资综合平衡,有关计划和决策部门根据价值规律、市场供求和经济发展目标,预先和自觉地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及其比例进行质的分析和数量上的测算,并据此确定物资综合平衡的战略目标、重点、规划和对策方案,这就是我国通常所说的物资综合平衡工作的内容,同时也是物资综合平衡的第二层涵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心城市物资综合平衡的特征
1.企业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企业规模经济是指由企业技术条件和地理条件所决定的最优规模,它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企业规模经济相联系,物资经济领域普遍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寡头垄断型,一种是二元竞争型(竞争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个层次上进行,其中大企业具有垄断优势)。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因而对于实现有效竞争具有不同的条件要求。如装置型物资产业(如钢铁业)的市场结构多为寡头垄断型。加工制造型物资产业(如汽车业)多为二元竞争型,二者都属于不完全竞争。与此相适应,这些产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是:(1 )企业必须具备较大的经济规模;(2)竞争度不宜过高。要限制新企业的数量,控制行业生产能力,避免过度竞争,以保持物资资源供给的稳定性;(3)大中小企业的比例要合理。这三者是实现物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物资经济整体效益的必要条件。
市场竞争或垄断的程度,取决于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在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都较高的产业中,绝大部分产品属于物资;而在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都较低的产业中,绝大部分产品都属于消费资料。这说明,物资经济领域具有较高的垄断程度,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或不充分的)。进入壁垒是指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在物资经济领域,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因而垄断程度较高。其主要原因如下:(1)根据规模经济的要求, 从事物资生产经营的投资者必须拥有巨额资本方能达到最低适度企业规模,这是潜在竞争者进入物资经济领域的一大障碍。(2 )由于新企业进入而使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加剧企业间的竞争,缺乏竞争力的新企业往往难以应付这种竞争,这就会阻碍新企业顺利进入物资产业(或市场)。(3)与物资生产经营的高度专业化和社会化相伴随的各种竞争优势,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新企业的进入障碍。(4 )有些物资的生产经营或因规模经济极其显著,或因专业化要求极高,或因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往往通过行政手段或以法规的形式对新企业进入这行业予以限制。例如,对电力、石油化工、钢铁等规模经济极其显著的装置型产业,国家明确规定了新进入企业的最低经济规模标准。
2.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周期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资综合平衡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一定周期内物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变化比较平稳和缓慢。这是由物资产业的价格形成特点所决定的。物资产业(尤其是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物资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其价格的形成具有区别于其他部门的特点:第一,这类产品或服务具有相对小的需求价格弹性,即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相对较小。第二,这类产品和服务的可替代性较小,价格变动后由替代效果产生的需求量变化也较小。第三,这类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对小的供给价格弹性,即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较小。对比物资与消费品在短期内价格与供求变化的不同(短期是指生产函数不变、供给曲线未发生移动的相对稳定期)可以看出,在需求增长幅度相同的情况下,若想通过价格上涨使供给与新的需求相适应,物资的价格上涨幅度就会更大一些。其实际含义是:对于物资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说,一方面供给对于需求扩大的反应相对迟钝,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较大幅度的价格刺激,新的生产能力就难以形成,就不能打破由物资供给不足导致的“瓶颈”制约。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资综合平衡不仅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且具有发展周期性,二者是物资经济系统运动变化过程中具有内在联系的两种状态的表征。相对稳定性是物资经济系统的一种量变状态的表征,即只要物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化尚未达到一定的临界值,那么物资市场的长期均衡点不会发生移动。发展周期性,是指物资经济系统的长期变化趋势呈现为从量变到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周期性地发生变化。从长期看,这一过程循环往复,呈现出周期性。
物资市场长期均衡点的移动过程,实际上是打破旧的物资综合平衡,建立新的物资综合平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有健全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2)物资总需求作为消费品总需求的派生物,其增长必须建立在消费品总需求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泡沫经济和由企业预算约束软化而形成的“投资机渴症”的基础上;(3 )物资总需求的稳定而高速的增长形成的稳定的价格强刺激,拉动物资总供给的增长。物资总供给的增长既包含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又包含有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资综合平衡,要求物资总供给的增长方式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3.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和完整的耗散结构系统。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当系统的控制参量(或状态参量)达到某一阈值(或临界值)时,系统可以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即通过系统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以及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协作,使系统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时间上空间上的有序结构,这种在远离平衡态下形成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具有相对完整的时空结构,而且不断同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具有高度的自组织化(结构与功能的自我更新与完善)功能,因而属于一种典型的社会耗散结构系统。中心城市的物资综合平衡,用自组织理论的术语来说,就是一种非平衡态。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主要由两类要素(或变量)构成:一类是技术性要素,另一类是制度性要素,其中,制度性因素决定着人们对技术性因素的选择和创新,并以技术性因素为媒介,对社会经济发生作用和影响;技术性因素的变化和创新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推动制度性因素的变化和创新。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过渡时期,中心城市原来的物资综合平衡已经打破,新的物资综合平衡尚未建立,物资系统暂处于市场混乱,供求失衡的无序状态。从表象上看,中心城市物资供需失衡是由于不合理的投资结构、行业结构、空间布局结构、企业产品结构和产品流向结构等技术性因素造成的。但从深层次来看,它根源于市场主体的素质、社会习惯、法律制度、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等制度性因素。只有对制度性因素进行根本的改革,并以此从根本上促进技术性因素的优化组合,方能使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的状态参量(制度与技术的变化和创新程度)达到一定的阈值,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实现动态综合平衡,从而提高物资经济的增长质量。
4.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具有强大的极化功能、辐射功能和中介功能。(1)极化功能。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的极化功能, 是指中心城市物资生产经营部门,由于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较高的预期利润率,通过不断吸引外来经济资源而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质量上不断提高,物资生产和经营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外来资金受较高利润率的吸引而不断涌入中心城市,接着是物资资源和劳动力向中心城市的聚集,从而促使中心城市物资生产经营上规模、上水平。与物资生产经营有关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向中心城市的聚集,首要的原因在于聚集规模经济。聚集规模经济又叫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同一地区范围内不同企业的聚集达到最优规模而产生的节约。任何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市这样的大型综合经济区,如果根据布局上的资源指向或生产、分配上的纵横联系,将一系列相关产业按一定比例进行有序的成团布局,就会形成一个具有良好整体效益的地区生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由于各种企业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联系紧密,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因与其它关联企业接近而改革了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从中受益。在这里,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其各个部分功能的和,超出的部分来源于因聚集而造成的有利环境。物资经济资源向中心城市的聚集,可以是因指向性相同而形成的聚集,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各种优势来发展物资经济;也可以是因存在着密切的纵向或横向的经济联系而形成的聚集,其目的在于便利、加强该地区企业间的经济联系,为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外部经济条件。(2)辐射功能。 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的辐射功能,是指中心城市物资营销和信息向外扩散,流向邻近周边地区和更远的地区,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3 )中介功能。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的中介功能,是指中心城市物资市场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便利各类物资过境流通,以及媒介和代理来自中心城市内外的各类经济实体之间为满足物资生产经营和消费需要的物资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劳务的交换功能。因此,发挥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的中介功能,就是要发挥中心城市物资市场体系的作用。中心城市本来就是一个特大型的物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中介功能的发挥,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的极化功能和辐射功能才能得以发挥。只有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物资市场的作用,才能实现经济区域内物资资源配置的优化、物资资源使用的优化和物资商品价值实现的优化。
5.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随着经济发展梯度的转移而改变,而这种改变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梯度的转移。经济发展梯度是用来表达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的概念,它的动态变化是在以下三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第一,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第二,扩展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较低梯度国家与地区的发展;第三,回程效应遏制着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作为扩散效应的对立物,是指在扩散效应作用下由发达地区流向不发达地区的资金,连同不发达地区的人才一起流回发达地区,从而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总体上仍然属于低梯度国家。另一方面,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梯度差异非常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在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的作用下,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梯度都上升了,但由于上升的幅度不同,因而各地区的梯度差异也随之扩大了。在这种双向变化的过程中,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扩展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梯度转移浪潮从发达国家或地区涌向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开放城市,然后又从沿海开放城市涌向内地中心城市,最后从内地中心城市扩展到梯度更低的地区。在未来15年内,这种梯度转移现象在我国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经济发展梯度的转移对我国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我国东部地区较早实行改革开放,原有的中心城市和成长起来的新兴中心城市主动适应国际经济梯度转移的潮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对物资资源的需求在品种结构、质量和数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作为物资资源供应的大后方,对物资供应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部分物资供应国内暂时无法满足,不得不依靠进口解决。(2 )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物资资源日益显得短缺,许多原料和初级产品由大量出口转变为进口,即使如此,仍难满足国内经济增长对物资的需要,各地区(包括城市)之间演出了一场又一场“原料大战”,使得中心城市工业企业物资供应“雪上加霜”。(3)为了缓解物资短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国家一方面放开了物资价格和物资经营,着手培育物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政策,对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基础产业的投资实行重点倾斜。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瓶颈”制约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在这个过程中,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骨干和龙头,既是物资市场体系培育的重点经济区,又是基础产业投资的重点倾斜对象。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中心城市物资综合平衡的主要因素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心城市物资综合平衡的实现是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要真正发挥好这种共同作用,还必须认真考虑新形势下影响中心城市物资综合平衡的主要因素,以便正确把握好政府对城市物资经济进行干预(即宏观调控)的范围、方向、方式、重点和力度。
(一)影响中心城市物资需求的主要因素:1.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之间的综合平衡。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之间的综合平衡,是指这四个方面在各自平衡基础上的统一平衡,简称“四大平衡”。“四大平衡”的理论是陈云同志在50年代通过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同过去相比较,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意味着商品经济发展了,货币化的程度提高了,各种比例关系也更加复杂化了。但是,“四大平衡”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之一,并没有失去它的重要性。从影响中心城市物资需求的角度来看,处理好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供求平衡关系,主要是对通过财政、信贷、外汇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形成的货币购买力的控制,以达到控制总需求的目的。应当说明的是,“四大平衡”中的物资是指实物形态的社会总商品,我们在这里用物资代替实物形态的社会总商品,用物资需求代替社会总需求,以便更好地说明“四大平衡”对物资需求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到:(1 )物资(生产资料)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及其市场交易额远远大于消费资料的同项指标;(2 )有很大一部分物资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将直接转化为消费资料;(3 )物资经济的宏观调控比消费(品)经济的宏观调控更重要、更有效。
2.由工业企业增长方式所决定的物资资源的使用效率。企业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一般来说,增长方式以集约型为主的企业,其对物资资源的使用效率就高;以粗放型为主的企业,其物资资源的使用效率就低。全社会绝大数企业对物资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就会减轻物资需求对物资供给造成的压力;反之,就会刺激物资需求过度膨胀,加大物资供给的缺口和压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企业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国家政策导向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和物资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不再是过去单纯的以投入产出比为衡量标准,而是把通过市场营销而获得的产品实现、利润实现与投入产出比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企业通过市场导向和现代市场营销,使本企业商品变货币的能力越强,速度越快,程度越大,那么,在此基础上的产出效率越高,企业对物资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高,这样既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实现了物资资源的真正节约,满足了社会需求。反之,如果企业产品在市场上不适销对路,那么再高的产出效率也只能是对资源的浪费。
3.投资主体预算约束的硬化程度。迄今为止,由于政企不分,产权关系不明,因而未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资体制和国有企业约束机制,导致国有企业预算约束普遍软化,这种状况对中心城市物资综合平衡的影响,从需求方面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企业预算约束软化导致企业投资饥渴症,造成物资需求急剧膨胀;(2 )企业预算约束软化导致投资决策非科学化、非民主化,造成物资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重了物资需求对物资供给的压力;(3 )企业预算软化给寻租行为和地下经济留下大量可乘之机,致使很大一部分物资需求、供给和交易处于“灰色”状态,引起物资市场混乱和国民经济波动。
(二)影响中心城市物资供给的主要因素:1.中心城市及其所在经济区的物资生产分布状况。物资生产分布,是指物资生产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它包括物资生产部门、物资生产要素和物资生产环节的空间组合。中心城市及其所在经济区的物资生产分布状况对物资生产有着重大影响:(1)影响物资生产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效益;(2)影响地区的物资产出结构、地区协作、地区优势的发挥;(3 )影响物资生产要素的保持与发展。
2.中心城市及其所在经济区的物资产出结构。中心城市及其所在经济区的物资产出结构是由物资生产的地区专门化和多样化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物资生产地区专门化是物资生产集中在空间上的特殊表现形式,或物资生产地域性社会分工的主要形式。它使物资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地区通过专门分工和交换,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劳动的节约,使社会既定的经济资源能获得更大的物资产出和效用。但是,片面强调物资生产的地区专门化也会产生弊端:(1 )各地区过分专门化的工业布局加重了物资区际交流的运输压力;(2 )在国防上不具有战略科学性;(3)单一的区内物资生产, 导致地区经济应付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周期波的弹性能力减弱,一旦专门化部门丧失优势,有可能导致整个地区经济的衰落。因此,中心城市物资生产的地区专门化还必须与多样化相结合,走主辅相结合、综合化发展的道路,这对于保持中心城市物资供给的长期稳定性和高度灵活性是至关重要的。
3.物资商品的价格。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在计划体制下,物资不是商品,物资的生产、分配由国家指令性计划统一安排,企业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自主权,以单一计划价格(它由国家制定)为唯一形式的物资价格,既不反映物资的价值,也不反映物资的供求,因而物资价格对物资生产企业的供给行为毫无刺激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物资被承认是商品,物资市场体系、物资商品化及其流通市场化逐步得到发展,从普遍的物资价格双轨制到物资生产的指令性计划调节范围不断缩小,物资市场价格机制逐步形成,物资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它对于刺激物资生产企业增加生产,刺激物资流通企业积极搞活物资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足够强的价格刺激、完善的价格机制和合理的比例关系,是增加物资生产、改善物资供给的必要条件。
4.进口物资的增长速度。进口物资是物资商品可供资源总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言而喻,它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中心城市物资可供量的大小。
四、几点启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资综合平衡的市场化和动态化,以及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具备的三大功能(极化、辐射、中介),向我们昭示了在实施中心城市主要物资综合平衡的过程中,要切实尊重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市场主体,创新营销手段和营销组织,完善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切实实现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物资的实物平衡和价值平衡。
(二)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磨合期”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物资的供需失衡与管理均衡将长期交替出现。因此,我们在考虑和实施中心城市主要物资综合平衡时,要统筹规划,科学预测,突出重点,全面安排,减少供需失衡,努力实现管理均衡。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中心城市物资流通及其综合平衡的主要因素,宏观调控部门要从物资需求、物资供给和物资流通三个方面着力,并实事求是地把握好调控的范围、方向、方式、重点和力度。
(三)根据中心城市物资经济系统典型的和完整的耗散结构特征,以及物资综合平衡对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客观要求,着力推进“两个转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在当前和今后物资资源紧约束下实现中心城市物资综合平衡的根本举措。
本文是1996年度武汉市科委软科学项目《武汉地区主要物资综合平衡问题研究》的第一部分。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