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军团下的温州经济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军团论文,名牌论文,模式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4月,温州市长钱兴中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温州来说应该是一大绝对利好。温州市政府为此萌生出一大创意,从温州的产业基础出发,把温州建成鞋业、服装、打火机、剃须刀、眼镜、包装印刷、塑编等十大轻工产业基地和世界轻工类产品贸易集散地。至此,温州在中国制笔之都、中国锁都、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等美誉之后,又树了一个新的目标。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目标,是因为温州在实施名牌、名企、名人战略,发挥品牌企业的龙头优势,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的过程中,在轻工领域不只是拿到了一两个冠军,而是拥有了强大的名牌集团军。
笔的温州
温州目前拥有200多家制笔及其配套企业,生产水彩笔、圆珠笔、自动铅笔、自来水笔等四大系列10多个品种,年产各类笔75亿支,其中半数以上出口;2001年,行业实现产值16亿元,占全国制笔业年产值的1/3。
温州的制笔企业主要集中在温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湾蒲州一带,经过20多年的创业发展,原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已被大规模生产经营所取代,出现超常规的发展势头,形成生产规模大、品种档次高、技术改造快、配套协作强、市场营销辐射面广等五大优势,在全国乃至世界笔类市场都形成一定的影响。最近,中国制笔协会命名14家“中国制笔大王”,温州的“爱好”、“环球”、“文泰”和“天骄”四个品牌榜上有名。
为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把温州制笔业做大、做强,温州市已经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中国制笔之都”,占地800亩、投资4.5亿元的中国制笔之都工业园区一期工程已经启动。
锁的温州
温州制锁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后期,瓯海慈湖一带出
现了200多家锁具企业,当时有媒体介绍说,仅慈湖北村,一天生产的自行车锁就达10万把……但是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一直是锁业老总们心中的一块病。
从90年代初,温州锁业不再甘心只为他人“定牌生产”,全行业掀起争创品牌的热潮。目前,温州的制锁业在企业规模、技术创新、出口创汇等方面均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并已成为全国锁具品牌最集中,产业配套最齐全的地区。2001年,全行业400多家企业创工业生产总值达到50多亿元,产品远销到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交货值达到16亿元人民币,其中自营出口就有5个亿。锁具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5%以上,居全国首位。
温州锁具行业中,拥有5个“中国锁王”荣誉称号的企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0家,其中超亿元的有8家,锁具行业已发展成为温州十大产业之一。温州也因此荣获“中国锁都”的称号。
剃须刀的温州
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温州市剃须刀行业,到2001年底已发展成拥有100多家企业,年产值总额超过12亿元,占全国60%市场份额的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产品中60%以上出口,全市年产值500万—5000万元的剃须刀企业有40多家。同时,配件生产和经销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设计、生产、销售各环节配套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格局,具备了较强的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实力。
温州剃须刀业在技术改造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申请国家外观专利以每年20个以上递增,目前累计已达100多个国家专利产品。2001年9月,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将“中国(温州)剃须刀生产基地”的牌子颁给温州。
温州市剃须刀行业协会会长周国新通过长途电话告诉记者,温州市剃须刀行业每年以26%的增幅快速发展。“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与国外品牌展开竞争。五年内,让温州剃须刀全面占领中国市场!让世界向温州看过来。”
包装印刷的温州
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的温州地区苍南县印刷包装行业,曾因假商标案而声名狼藉;进入90年代,在温州质量兴市的方针引导下,获得了快速良性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印刷包装企业1748家,产值达70.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8%,全县60%的税收来源于印刷包装及相关行业。
今天,当人们打开电视机时,总会被各种各样的广告所吸引,也许人们不会想到诸如雕牌牙膏、五粮液、椰岛鹿龟酒、吉林敖东制药、修正药业……等品牌产品的精彩包装供应商就是苍南的印刷包装企业。苍南,这个中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正在向中国印刷包装基地和国际印刷包装基地迈进。九五期间,仅龙港镇就投入技改资金30亿元,近三年间,龙港引进德国海德堡等进口四色印刷机30多台(套)。
印刷包装业在苍南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几乎每个接受记者采访过的苍南印刷包装企业家都会这样得意的告诉你:“我们的原材料仓库就建在市场上”。龙港镇的站前路、龙翔路上汇聚着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芬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原材料供应商的代理商。在上海不一定买得到的纸张、油墨品种,在苍南却可以轻松找到。印刷包装企业需要原材料的时候,只需一个电话,供应商们就会及时提供,企业省去了原材料的采购、仓储、运输等费用,整个成本就降低了6%至8%,这使苍南印刷包装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了很大的竞争力。
塑编的温州
温州地区平阳县的萧江与灵溪两镇都是产量占全国近1/3的塑编基地。今年,它们甚至让中国包装协会感到为难———这两个镇几乎同时提出申报全国性塑编基地的称号,并且它们都符合申报条件。
温州的塑编业究竟大到怎样的程度?浙江华庆集团的董事长姜集康举了个例子:“
1998年特大洪水所需的全部编织袋,由我们集团来生产的话,一个星期就够了。”目前,姜集康的华庆集团在编织袋上的生产能力达到每天100万条。
去年,平阳县的编织袋生产量达到80多亿条,整个温州塑编行业的产量达到150多亿条。
温州塑编行业在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复合彩印将高仿真的彩色图片留在了编织袋上(这种技术的使用和开发,温州人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头)。新的领域不断被发现,塑膜软包装使得温州的产品在市民日常频频接触的洗衣粉、味精、糖果等外包装袋上得到运用。可以说,温州塑编已经不能仅仅以塑编称呼,更能概括其范围的叫法应该是塑料包装。
打火机的温州
2001年11月,中国五金协会授予温州市鹿城区“中国金属打火机生产基地”称号;12月,欧盟CR法规威胁温州打火机行业;2002年3月,温州烟具协会组成“民间第一团”赴欧,按WTO的规则打起“洋官司”……温州打火机更加名扬四海。
据有关数字显示,如果把温州一年生产的打火机排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圈;目前温州共有300多家打火机生产企业,与打火机配套的相关企业近千家,年产金属外壳打火机5亿只,年产值为20多亿元,占有国内95%的市场,同类产品出口占国内出口总量的8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70%以上。
温州的打火机已迫使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80%的企业关门或转产,昔日的生产出口大国变成了进口大国,许多制造商变成了贸易商,日本“广田”、“风车”,法国“威尔特”,德国“邱博”、“哈德森”,韩国“松树”、“正道”等数十个国际知名品牌打火机企业在温州进行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定牌生产。
温州打火机行业已涌现出“大虎”、“日丰”、“威力”等品牌打火机及企业,这些企业的领军人物正在向世界打火机顶尖档次冲刺,“不仅要做产品,更要做品牌,要创出中国的世界名牌”已成为行业的奋斗目标。
眼镜的温州
2001年,温州眼镜行业产值已达45亿元,其中95%的产品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太阳镜的产量约占到世界的70%。温州不仅列在中国四大眼镜产销基地之首,而且已成为世界眼镜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1994年前,温州眼镜商们在国内较大的眼镜市场有一定的名气、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年产值仅有4亿元;2001年,温州50多家企业参加了香港眼镜博览会,成交额达到2000多万美金,创下了历届展会最高纪录,一时轰动了香港。
统计数字表明,温州现有眼镜生产厂家400多家,各类配件生产厂家250多家,眼镜表面处理企业150多家,出现了国内最大的眼镜生产商,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家,3000万元以上的有40多家,形成了从原材料、配件加工到成品生产、外贸代理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带来了产业聚集,降低了成本,形成价格竞争优势。
温州市政府部门重视积极打响区域品牌,2002年初,首批区级名牌眼镜品牌应运而生,“远洋”、“黎星”、“凯达”、“郭达”、“八达”等5家企业7个品牌榜上有名。
鞋的温州
1999年,在杭州烧了一把火,烧掉的是2000双假冒温州品牌的皮鞋;2001年“中国鞋都”花落温州,温州制鞋行业终于打了彻底翻身仗;2002年,温州的“康奈”、“红蜻蜓”、“奥康”三个皮鞋品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证书,在全国皮鞋类七个中国名牌产品中占有三席;到目前为止,温州鞋业已拥有10家“中国鞋王”中的3家,5家“真皮鞋王”中的2家,150家真皮标志企业中的50%以上。
作为中国鞋都,温州近几年来鞋革工业发展迅猛,有资料显示:地球上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能穿上温州人制造的真皮鞋;温州的制鞋业产值约占国内行业产值的25%;鞋材业产值约占国内行业产值的30%;制革业产值约占国内行业产值的50%;鞋机业产值约占国内行业产值的70%,以名牌企业为龙头形成的的产业链已显现出愈来愈强的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一个由皮鞋、皮革、皮件三个主体产业和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皮革设计、信息和展览构成的配套产业体系,成为“中国鞋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中国轻工联合会陈士能会长曾说:中国鞋业的希望在温州。
服装的温州
最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调研报告指出,温州服装已成为我国服装行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其主要标志为:一是量的激增和质的提升。1994年至2001年,产值从不足20亿元猛增到265亿元,增长了13倍,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10还多;拥有全国服装行业“双百强”企业9家,全国民企500强中的5家,服装品牌从零到44个品牌达到国家“优等品”,19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4家企业通过ISO14000质量体系认证。
二是形成了内销市场网络。全国设有连锁专卖店1万多家,虚拟经营、特许代理的运作方式十分奏效。
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国家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9个,市知名商标17个,市名牌产品23个,同时是国内拥有国内外明星服装品牌代言人最多的城市。
四是知名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引进了国际著名设计师和工艺师。
五是具有海外市场开拓能力,2001年出口创汇3.2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6.4%。
六是政府制定了“穿在温州”和建设中国服装名城的目标,并已启动产业园区和展览中心建设。
电器的温州
温州乐清市柳市镇80年代构筑了低压电器占全国1/3份额的“电器王国”,1993年,柳市镇工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成为浙南第一经济强镇。此后,柳市镇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平均递增65%的强势快速发展,2001年达到95.68亿元,销售总额达到92.37亿元。
其中,正泰、德力西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49家企业被浙江省认定为著名商标;到2002年6月份,全镇已有200多家企业通过美国UL、欧洲CE认证,27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4200多家企业获得部颁生产许可证。全镇形成优化产业链,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31家,其产值已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2%以上;企业引进先进技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3.9%,建成了外向型经济开发区、新光工业园区等10大工业园区。
品味温州模式
关键看实践结果
温州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开始,就被世人关注,褒贬不一。
贬者认为:“提倡温州模式,对全国的祸害很大。温州模式,资本主义模式,某些方面比资本主义还无法无天。”
褒者认为:“温州模式,超出了区域范围,而在全国范围带有普遍意义。我认为温州模式的重要意义倒不在它发展了家庭工业,而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小商品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无孔不入的流通网络。”(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语)
著名学者、经济学家何新说:“温州私营企业发展的这条道路,在某些形态上接近于60年代日本、台湾、香港一些经济地区的发展情况。它的成功之点,对我国其他那些资源匮乏、人力过剩的农业地区发展乡镇工业和进入商业经济;促进市场化,具有某些可提供示范的经验。”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说:“温州人是否干某件事情,既不看伟人讲了没有,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是看实践中需不需要,实践中能不能做得通”。“温州的经济模式之后,隐藏着一个更重要的‘模式’,即温州人的思维无模式。这个思维的特点是:不是从教条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温州模式的核心和精髓,是温州人的精神。”
重要的不在于著名学者、教授如何赞扬温州模式,而在于实践检验温州模式的结果如何。80年代到90年代初,温州假冒伪劣商品是出了名的,而现在温州的企业家们在温州市政府“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创建出许多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温州模式”之根开出了“温州名牌现象”之花,结出了“中国名牌产品”之果。2002年,国家评选出123个“中国名牌产品”,在皮鞋类中,温州产的皮鞋有红蜻蜓、康奈、奥康3个品牌被评价为“中国名牌产品”,占皮鞋类名牌总数的42.9%,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温州人“剃光头”
温州人获得这么大的成功,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从社会舆论的评价来看,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不同,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各种观念的激烈冲突,反映了我国经济学界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实践,也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产权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经济活动是在计划经济范围内进行的。在这个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在这个范围之外的经济活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温州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尽管能摆脱思想的桎梏,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与传统观念决裂,在没有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创业,进行着“精彩的创举”而世人不予理解,但是温州人还是希望人们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戴上社会主义的红帽子,不愿意被扣上资本主义的白帽子。1991年5月14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到温州视察。当李瑞环同志与一位开关厂厂长交谈时,在涉及对私营经济提出质疑的问题时,风趣地说“温州这件事怎么看,将来怎么看都还可以再研究,不要急急忙忙地下结论。我看你怕别人给你戴‘白帽子’,你给自己急着戴‘红帽子’。我说你们先不戴‘帽子’,脱个光头,不是更凉快吗?”白、红帽子之说实际上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谁也不愿意给自己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据说,这年夏天许多温州人剃了光头。在我们国家,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把名分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都要由名分、框框、本本、甚至讲话来作判断标准。温州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没有被名分罩住而不敢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随着中央领导和专家、学者对温州模式的肯定和赞许,人们仿佛才看到温州模式的“合理内核”。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应该把温州模式中的合理内核阐述清楚,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指导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不要再把经济理论当作人们判断经济活动的标签,而应成为指导人们经济活动的指南。
与时俱进的温州模式
20多年创举性的实践,温州模式可以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温州人赋予温州模式不同的经济内涵,扬弃着不同的外壳,以适应市场经济为主线与时俱进,使温州模式始终保持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青树的旺盛生命力。
第一阶段是以家庭经济为主要形式,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显示出温州模式不同凡响的竞争力。温州的家庭经济为什么能够从国有经济那里抢回市场呢?因为每个家庭企业是一个产权单位,这个产权就是一架“原动力装置”,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家庭企业的负只有不大的厂房,几个工人,几台机器,可谓轻装前进。而一个国家企业也是一个产权单位,也只是一架“原动力装置”,却负担着几百人甚至几千、几万人的衣食住行,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几个亿的设备之折旧,可谓不堪负重。前者对市场需求反应快速敏捷,后者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木讷。温州市有几万个家庭企业,就等于温州市拥有几万个“原动力装置”,而温州市的国有企业有几十家,就等于温州市的国有企业拥有几十个“原动力装置”,几十个“原动力装置”怎么能够战胜几万个“原动力装置”呢?这就是为什么温州的家庭企业能够夺得很多市场(占有率)的根本原因。在这个阶段,温州人紧跟市场需要,摆脱观念枷锁的限制,不仅创业成功,而且企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以家庭企业为产权单位,以规模化生产为基础,形成专业化市场。即小商品、大市场。为了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短期内(几年)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产品,从数量上看,温州产品似乎已经满天飞了,然而,市场是无情的,“温州货即伪劣货”象一把利剑一样悬在了温州企业的头上,照此下去,要想长期占领市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1998年7月30日,国务院总理朱基前往山西太原市原商贸城考察,当陪同人员告之商贸城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是由温州人办的,刚跨出车门的朱总理脱口而出:“温州的假冒伪劣商品很出名,”接着,朱总理向众人讲述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插曲。这个阶段温州市全面开展了打假活动,打假打倒了一批没有生命力的企业,打假打出了象南存辉正泰集团那样一批名牌企业。于是温州从市政府到企业家开始认识到必须持之以恒地抓产品质量,确定“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战略思想。在这一阶段,温州人变短期占领市场为长期占领市场,坚决与假冒伪劣产品决裂。
第三阶段是从家庭企业向现代企业发展,温州产品从小规模地打进国际市场到大规模地占领国际市场,政府与企业共同高举打造信用温州的大旗,理直气壮地讲出:“温州是从今年开始来建设这样一个信用系统”。2002年6月,温州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企业信用工作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这是全国第一个推出关于企业信用制度的地方性法规。在温州市全面提倡诚信的大背景下,温州信用中心应运而生。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在评价温州的信用法规和企业信用环境时说:“温州不仅仅它的速度上去了,而且重视质量、重视档次、重视品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确做到了诚信地生产,诚信地服务,诚信地消费”。温州企业为成为百年老店奠定了基础。
温州模式的三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分别是占领市场、质量立市、诚信为本。温州模式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创新的。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虽然不能克隆,但是温州模式的精髓是可以传播,可以开花结果的。市场经济永远需要温州模式体现出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