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儿童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选取60例窒息复苏后患儿,依据其临床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等两个不同组别,各组别患儿例数均为30例,其中前组别均于其护理中实施联合护理服务(优质护理+常规护理),后组别均于其护理中单纯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工作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护理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NBNA(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患儿NBNA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各项数据相比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观察患儿病情康复进展发现,研究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窒息复苏后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缩短其住院时间,提高其NBNA评分,应用效果良好,用于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优质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292-01
新生儿窒息在临床中较为多见,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患儿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我院为进一步研究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最佳护理措施,特选取60例患儿开展本次医疗研究,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活动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期间展开,主要研究对象为我院同期收治的60例窒息复苏后患儿,所有病案经实验室与临床辅助检查均确认为新生儿窒息[2],均经复苏处理。为明确不同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特将本次6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儿,其中研究组中19例为男性,11例为女性,窒息程度:轻度21例,重度9例;对照组中18例男性,12例女性,窒息程度:轻度20例,重度10例(其中4例有上呼吸机史)。研究活动开始前,对所有患儿家属进行临床咨询,所有家属均表示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可比性较高。(研究前,两组患儿资料无明显差别,具备组间比较条件,是开展此次研究对比活动的前提)
1.2方法
1.2.1复苏处理
所有新生儿发生窒息后,均采用ABCD复苏方案进行窒息复苏:置于辐射抢救台上保暖,建立通畅的呼吸道,建立呼吸,给予胸外心脏按压,用药:1:10000肾上腺素。复苏过程中评估患儿情况决定下一步复苏措施,复苏成功后根据患儿复苏后的情况选择供氧方式,并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包括病房环境护理、血气监测以及吸氧等。同时,在以上护理服务的基础上,研究组患儿加用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吸氧护理,根据患儿血氧饱和度的不同区别选用吸氧方式,在鼻导管吸氧、头罩吸氧、CPAP正压通气及呼吸机辅助通气外还增加了CPAP 高流量吸氧,且更为注重湿化温度。②饮食护理,根据患儿胎龄及病情对患儿进行延迟喂养,医护人员喂养母乳时动作轻柔,患儿取侧卧位。③新生儿保暖,将患儿置于辐射保暖台中,控制保暖温度为30-32℃,当其病情稳定后,置入Giraffe 暖箱,控制体温为36.0℃至37.0℃之间,并保证足够的湿度。④鸟巢式护理,为患儿创造一个类似鸟巢的休养环境,周边用布卷成,可增强其舒适度与安全感,且要避免光线刺激,保护眼部。⑤并发症预防,密切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病房与患儿个人用品均定期消毒,每日更换患儿床单元,污染时及时更换,大小便后清洗臀部,并对其脐带残端应用过氧化氢溶液与碘伏等进行消毒,预防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同时,护士可用生理盐水或温水清洗患儿口腔,避免口腔感染。
1.3临床观察指标
护理服务结束后,观察并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儿NBNA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护理后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等。采用NBNA评分法测定患儿神经行为能力,测查内容包括行为能力、(主动和被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以及一般评估等,满分40分,NBNA评分越高,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越好。
1.4统计学数据处理
准确记录并归纳总结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软件SPSS13.0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资料均采用专业的表示与检验方法,即(x±s)和t,若检验后结果显示P<0.05,则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平均住院时间
根据患儿病情恢复情况,观察其住院时间,其中研究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6.2±1.3)d,对照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28.8±1.9)d,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这一指标的数据结果相比,P<0.05,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2.2NBNA评分
密切观察护理服务前后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NBNA评分改善情况,其中护理前两组患儿NBNA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NBNA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P<0.05),有了较大提高,且研究组患儿NBNA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详见表1。
注:与护理服务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一般来讲,新生儿窒息主要是指受到产前、产中与产后等多种病因影响,导致新生儿缺氧出现宫内窘迫或在其娩出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等,造成新生儿出生后1min内无法自主呼吸或不能建立规律呼吸,表现为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以及酸中毒等病理改变的疾病,是现阶段引起新生儿伤残、死亡的一项重要原因,对患儿生命安全危害性极大。故临床需及时给予其复苏处理,并对其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意外医疗事故,提高其生存率。目前,各大医疗机构中对于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护理工作的研究由来已久,已在医学界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为明确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最佳护理方法,我院特选取60例患儿分别在其护理工作中实施不同护理服务展开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后,两组患儿NBNA评分均较护理前高(P<0.05),且组间患儿NBNA评分与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均P<0.05,差异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总结本次研究活动与相关数据资料可知,于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护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患儿神经系统与行为能力均发育较好,住院时间较短,病情恢复较快,护理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孔瑛.对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3):123-124.
[2]任秀明.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复苏后护理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06):18-19.
作者简介:袁媛(1983年11月-)汉族,云南,本科学士学位,护师,主要从事新生儿科方面工作。
论文作者:袁媛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9
标签:患儿论文; 新生儿论文; 统计学论文; 评分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时间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