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中的作用_产业内贸易论文

产业内贸易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中的作用_产业内贸易论文

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业内论文,竞争力论文,作用论文,外贸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内贸易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 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衡 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具权威的是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GL),公式如下:Bi = 1 - (Xi - Mi)/(Xi + Mi)其中Bi表示一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产业的出口值,Mi为产业的进口值。据1978年资料,工业化国家的平均GL指数为52.8%,新兴工业化国家为4 3.0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为25.87%。由此可见,GL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随着 各国经济的发展,GL指数将逐步上升,产业内贸易正在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 展的大趋势。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飞速,出口额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为2 002年的第5位,在出口额构成比重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稳步上升,由1992年的38.4 9%上升到1999年的53.64%,这正符合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可见,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真 正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必然要加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大潮流中 来。产业内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标志。产业内贸 易水平就是衡量一国外贸竞争力的标志。笔者认为,分析产业内贸易对提高一国外贸竞 争力的作用应从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出发,而不能笼统地认为所有类型的产业内贸易都能 有效地提高一国的外贸竞争力。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产品差异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说”认为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 这些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相似。这些国家生产同类的产品,这 些同类的产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水平差异,这 些国家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对同类产品中的水平差异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 际贸易得以产生。

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垂直差异,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异。消费者对商品档次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不仅国家之 间存在这种差异,一个国家内部也存在这种差异。这种差异又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收入差 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商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偏好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 次的需求,就会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和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商品的产业内贸 易。

技术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产品推动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 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技术后进国家则主要生产已经标准化了,技术含量低的产品 ,这样,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同类产品就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所谓水平一体化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经济发展和市场规模相似的国家进行类似的生 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进行平行分工,东道国在进行生 产经营活动时,从母国获得相同或相近的生产技术,从事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活动,由于 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母国和东道国在同类产品上进行贸易,因此 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也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来源之一。

跨国公司的垂直一体化投资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垂直一体化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实行纵向分工,母国从事产业链中 的关键环节,一般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而东道国则从事产业链中附加值低的劳动 密集型的生产活动。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有所不同,这种垂直一体化 投资方式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投资方式。

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适用性

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它的增加值反映了一国在面临广阔的国际市场时快速调整自身生 产的能力,由此可见,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但是否任何一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都会有效地提高一国的外贸竞争力却是值得商榷的 问题。

差异产品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与外贸竞争力

对我国而言,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 距,因此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由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产生的,我们知 道,作为技术后进的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链条上,我们只能等某种产品被先进工业 国推出后,待技术成熟,生产渐趋标准化后才利用本国劳动力资源优势进行生产,这时 该产品早已从技术密集型转为劳动密集型。而生产该种产品的技术也早已不具有垄断优 势。进行标准化产品生产的技术后进国家仅仅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力优势在贸易中分得“ 一杯羹”(较少的利润),而此时,那些先进的工业国不再生产该项产品,取而代之为向 这些后进国家进口。他们把大量的经费投到新产品的研发上,期待在推出的新产品上获 得高额的利润。由此看来,技术差异产品推动的产业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我 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现有的工业技术水平,增加贸易利益,但却无法使我国获得 垄断性技术优势,因而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上作用有限。同样,在垂直差异产品的产 业内贸易中,多数是高收入国家中的低收入居民对我国同类产品中的低端产品产生进口 需求,而我国高收入居民对高收入国家同类产品中的高端产品产生进口需求。因此,这 种类型的产业内贸易拉动的仍然是我国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的出口,这对于 改善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我国的外贸竞争力并没有太大的裨益。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与我国的外贸竞争力

如前所叙,跨国公司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倾向于采取垂直一体化投资方式。即 在总部和海外工厂之间进行纵向分工,为了保持技术优势,跨国公司把产业链中高附加 值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东道国只能从事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环节的生产活动。在 贸易实践中,常常体现为东道国从母国输入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加工后输往母公司和其 他子公司。这种产业内贸易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一国的外贸竞争力。因为在技术含量低的 产业链环节上,我国只能变相地收取一点加工费。这在中国的突出表现就是加工贸易比 重的迅速提高。从短期看,加工贸易固然可以增加我国的贸易利益,但从长期看,这种 两头在外的贸易形式,对前后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小,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 作用不大。但如果是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如前所述,由于东道国从事的不是产 业链中低附加值环节的生产,而是整个产业链的生产,东道国就可以在这种平行分工中 获得规模经济、吸收来自母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促进东道国的产业升级 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与垂直一体化投资相比,水平一体化投资引起的产业内贸易 可作为一国外贸竞争力提高的标志。

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提高我国的外贸竞争力

积极进行产业升级,重视发展高新技术,把发展高新技术与劳动力资源优势这两个因 素很好地结合起来。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根本 原因在于我国的高新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同发达国家在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形成水 平分工。跨国公司之所以不对我国进行水平一体化投资,原因也在于此。与发达国家相 比,我们的竞争优势不在技术水平上,而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上。因此,一贯以来我国 的传统贸易模式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即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实行分工,我国出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而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诚然,为了解决就业压力问题,我们必 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仍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从长期 来看,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性技术优势却是势在必行。因为 只有我国的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展,我们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改善商品结构,实现产业内贸易的升级。用钱纳里和泰勒对产业发展三分阶段划分的 概念来描述我国现有的产业发展水平,我国的产业正处在早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并 兼有向后期发展的特征。这种产业结构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约束主要表现在商品 结构的低层次上。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虽然现在工业制成品在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 重已远远超过初级产品,但制成品中高附加值、高技术、深加工的重化学工业产品、机 电产品所占比重甚小,而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可见,这种出口商 品结构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要求的产品特征相去甚远。要改善我国现有出口商品结构, 就必须在某些战略性领域赶超,形成有中国独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要利用高新 技术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实现注重产品质量和技 术的内涵型扩张,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符合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要求,最终提高我国出口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标签:;  

产业内贸易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中的作用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