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生活逆境的阴影——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失灵”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就业论文,逆境论文,下岗职工论文,人力资本论文,阴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40-55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年群体,在人生的旅途上大都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坎坷,因为他们经历过太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文革”中的“上山下乡”,在其人生轨迹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如今又有了从下乡到下岗的经历。在那些下岗失业问题严重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流传着“40、50岁现象”的说法,意为那些年龄在40-50多岁的下岗失业职工,往往会因为年龄关系而成为一个再就业特别困难的群体,而摆在他们生活道路面前的,又是养老金有无着落、看病如何缴费、子女的学费是否付得起、高堂父母怎样供养等一系列难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实行国家安排工作的充分就业政策,失业几乎成为陌生的集体记忆。1978年中国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国有企业实行放权让利试点。
从1996年到2001年,中国累计的下岗职工有2500多万人。到2002年,中国失业和下岗人员还有约近1400万人,下岗和失业职工带来的生活问题涉及几千万城市家庭人口。下岗是中国国有企业在就业体制市场化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它与失业的定义有差异。
在过去研究重大社会变迁与个体生活历程关系的传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就是分析宏观的社会变迁对个体生活历程的影响。埃尔德的《大萧条的孩子们》在这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分析和描述了192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萧条对美国那一代孩子生活历程的影响,周雪光和侯立仁的《文革中的孩子们》,则把这种理论视角引入到对中国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他们通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测算了1960-1970年代“文革”中“上山下乡”对那一代人后来的职业和生活的影响。这些研究比较侧重于强调社会结构变动对个体生活历程的决定性意义。
这里的研究则试图从一个相反的理论视角入手来考察事件史,即注重考察个体的禀赋、意愿和行动对改变自身生活轨迹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建构意义。
主要假设是:①在知识技能系统的大转变时期,某些人会出现人力资本对收入地位解释的失灵现象,而“文革”中中断学习的一代,人力资本失灵的情况最为严重。
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的变化也表明,教育对人们社会地位升迁的贡献在不断增加。可是,考察下岗职工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时却发现,“受教育年限”这个重要的获得性因素,对其阶层认同的解释力减弱或消失了。在实地的访谈调查中感觉到,下岗职工的阶层认同的一致性较高,但与人力资本的相关性较低。这与对进城农民工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差异——对进城民工的一项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自我认同的社会阶层也越高。这可能是因为,下岗职工与进城民工的收益变动曲线是不同的,前者的收益曲线是下滑的,而后者是上升的。
对于收益曲线下滑的群体,会发生人力资本对阶层认同解释的失灵现象,而且越是收益曲线下滑严重的人群,人力资本失灵情况越严重。
③对于收益曲线下滑的群体,人力资本对收入与社会地位解释的失灵情况越严重,其对现有社会的不满程度就越强烈。
④在收益曲线下滑的群体中,那些经过转岗转业培训,改变了个人的“知识技能系统”,并使自己的人力资本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人,更有可能走出生活逆境的阴影。
下岗职工下岗前的收入,无疑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在企业层次上,会受到企业盈利率、企业工资水平和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个人层次上,会受到工作岗位、工龄长短、加班多少等等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假设关注的是人力资本对收入获得的影响,即对于下岗职工而言,其下岗前和下岗后的收入状况会发生什么变化。
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过程,清晰地折射出中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传统产业的收缩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调整也带来就业市场上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编码系统”的改变,从而导致一部分人原有的“人力资本”失灵。因此,下岗职工通过转岗转业培训,接续人力资本积累链条,转换和更新知识技能“编码系统”,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就成为下岗职工走出生活困境的一种有效选择。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参加过转岗转业培训的下岗职工,更容易找到具有体面收入的工作。
在中国的大转变时期,快速的社会变动使人力资本失灵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而不仅仅限于失业下岗群体,只不过目前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多数人看到的是在市场化过程中人力资本作用的增强,较少注意到知识编码系统转换产生的人力资本失灵的后果。
在市场化过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而导致的失业下岗职工的人力资本失灵现象,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对于社会来说,也是重大的损失。
人力资本的失灵也影响到下岗职工的阶层认同和社会态度,在人力资本积累断裂的情况下,他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不是决定于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努力程度,而是决定于非个人的社会因素。这样,他们中人力资本较高的那些人,反而更容易滋生出较强烈的“社会不满”情绪。换言之,在人力资本失灵的情况下,不是穷人更容易采取激烈的行动,而是人力资本失灵严重的穷人更容易采取激烈的行动。
中国在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地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业已成为今后几十年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作者期望在中国人自己塑造的安居乐业的“中国梦”中,有更多的人能够分离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有更多的人能够走出自己生活逆境的阴影。
标签:人力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