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岩[1]2003年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发病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妇女的一种常见但至今仍未能克服的疾病。而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约占妇科门诊患者的30—40%,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占妇科手术的20—30%。EMs的发病机理复杂,目前还不甚清楚,所以也无理想的治疗效果。本课题拟对新疆维族与汉族EM患者的异位病灶的电镜观察及病灶中及血液中某些相关基因的测定和对正常内膜细胞、EMs的在位内膜细胞和异位内膜细胞的离体培养,测定其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及在某些药物作用后该酶水平的变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来初步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可能机理,为临床有效的治疗提供理论的依据。目的:检测血管因子VEGF和TGF一pl在维、汉族妇女EMS中的表达,以探讨血管因子在EM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因子vEGF和TGF一pl在无EMs妇女的正常子宫内膜与卵巢EMs患者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的表达。结果:vEGF和TGF一p;在EMs患者异位,在位内膜中的表达较无EMs者增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维、汉EMs异位内膜中这二者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vEGF的表达与TGF一p,的表达正相关(P<0.01)。结论:EMS中VEGF与TGF一pl的表达明显高于无EMS者,血管因子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关键词EMs;维吾尔族;汉族;血管基因;VEGF;TGF一p, 第二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妇女EMs相关基因的研究 (一)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妇女EMs与GSTMI及GSTTI基因的关联 性研究目的探讨新疆维、汉族人群中谷肤甘肤s一转移酶(glutathioneS一transferase,GST)MI与TI纯合缺损基因型(一八)与EMs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法分别对维吾尔族1 07例正常与41例EMs患者、汉族105例正常与80例EMS患者基因组DNA进行GSTMI、GSTTI基因分型。结果新疆维吾尔族EMs组GsTMl(一八)、GSTTI(一八)基因型及两种基因同时缺失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2%、43.9%、24.4%,对照组为53.2%、29.9%、13.1%,无统计学差异(P>0.05)。汉族EMs组与对照组GSTMI(一八)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8%、51.8%,无统计学差异(P>o.05);GSTTI(一八)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3.7%、44.3%,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对照组两种基因同时缺失的基因型频率为41.9%、22.6%,有统计学差异(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进行比较时,正常对照组叁种基因型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除GSTTI(一八)基因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另两种基因型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独的GsTMI介/一)、GsTTI(一八)基因型与GSTMI、GSTTI联合缺失基因型可能与维吾尔族EMs的发病无关。GSTMI(一八)基因型与汉族EMS的发病可能无关,GSTTI(一八)基因型可能与汉族EMs的发病有关。GSTTI基因多态性在汉族与维吾尔族分布频率的不同可能提示两民族在EMs的发病上有不同的遗传易患因素。关键词维吾尔族;汉族;EMS;谷肤甘肚硫转移酶Ml、Tl;基因;(二)新疆维吾尔族、汉族EMs与CYp1AI/Mspl多态性及CYplArz Mspl合并GSTMI卜/一)及GsTTI卜z一)基因型的关系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人群中解毒酶细胞色素P4solAI(CYplAI)基因Mspl多态性、CYplAI/Mspl合并GsTMI(一八)及GSTTI介/一)基因型与EMs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维吾尔族107例正常与41例EMs患者、汉族105例正常与80例EMs患者CYPIAI基因限制性内切酶MsPI位点的叁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并用sPss软件对eYPIAz基因Mspx多态性、CYPIAI/Mspl合并GSTMI(一八)基因型及CYPIAI/ MsPI合并GSTTI(一八)基因型与EMs的关系加以分析。结果CYPIAI基因MsPI位点基因型在维吾尔族正常对照组的分布频率为TT(48,6%)、TC(42.9%)、CC(8.5%),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T (70.1%)、C(29.9%),EMs组的基因型分布频率为TT(39.1%)、TC(46.3%)、CC(14.6%),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T(62.2%)、C(37.8%),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汉族对照组基因型分布频率为TT(4l.9%)、TC(46.7%)、CC(1 1.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T(65,2%)、C(34.8%),EMs组基因型分布频率为TT(42.5%)、TC(51.2%)、CC(6.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T(68.1%)、C(31.9%),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个民族对照组之间与EMs组之间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CYPIAI/ MsPI合并GSTTI(一八)基因型的人群中,维吾尔族对照组与EMs组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TC+CC vs TT的OR值为0.756(P>0.05)。汉族对照组与EMS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cYPIAI/ MsPI合并GSTMI(一八)基因型的人群中,维吾尔族对照组与EMS组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TC+CCvsTT的OR值为3.556(P<0.05)。汉族对照组与EMs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独的解毒酶 CYPIAI基因MsPI多态性可能与维吾尔族与汉族EMs发病无关。CYPIAI/ MsPI合并GSTTl(一八)基因型可能与维吾尔族EMs发病无关,CYPIAI/ MsPI合并GSTMIC八)基因型可能与维吾尔族EMs发病有关。I关键词1维吾尔族;汉族;EMS;CYPIAI;GSTMI;GSTTI:基因多态性; 第叁部分 米非司酮、孕叁烯酮对离体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 ?
艾星子·艾里[2]2006年在《新疆维、汉民族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差异基因及蛋白的初探和内异症相关因子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 1.运用Atlas~(TM)cDNA Expression Arrays(Clontech #7854-1)基因表达谱芯片(含有22000条cDNA)初步研究新疆维吾尔族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汉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基因表达的差异,从分子水平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民族差异性,从而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2.本研究的目的即是结合现代蛋白组学研究方法,通过双向电泳和蛋白质谱技术筛选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差异蛋白,分析民族之间的蛋白差异点,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 3.本研究运用ELISA和Northern杂交分析17-β estradiol(E2)和interleukin(IL)-1β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上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血小板反应素TSP1 mRNA在刺激组和非刺激对照组表达上的差异,探讨17-β estradiol(E2)和interleukin(IL)-1β在异位内膜血管生成中的调节作用。 研究方法: 1.从液氮中取出组织标本,迅速称重,低温下陶瓷碾体将组织碾碎,按每50~100MG组织加入1MLTRIzol,选择适当匀浆强度,电动匀浆数十秒,匀浆液室温放置5分钟后,按每1 TRIzol加0.2ML氯仿的比例加入氯仿,用力颠倒混匀15秒钟,室温放置5分钟;4℃,
赵秀娟[3]2012年在《hMLH1基因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人群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的mRNA表达水平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以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定量分析各内膜组织中hMLH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hMLH1mRNA在子宫内膜分泌期与增殖期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维吾尔族异位内膜组及在位内膜组的内膜组织中hMLH1mRNA的表达量M、Q分别为0.126、0.072及0.109、0.12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的内膜组织中hMLH1mRNA的表达量M、Q分别为0.181、0.222及0.209、0.27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的内膜组织中hMLH1mRNA的表达量M、Q分别为0.109、0.120及0.180、0.306,汉族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的内膜组织中hMLH1mRNA的表达量M、Q分别为0.209、0.270及0.286、0.309。hMLH1mRNA的表达在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MLH1mRNA的表达在维吾尔族、汉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位内膜组织中hMLH1的表达异常可能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及汉族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有关。子宫内膜组织中hMLH1的表达存在民族差异。
陈志芳[4]2004年在《新疆部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EMs与GSTM1、GSTT1、CYP1A1基因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新疆维、汉族人群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M1与T1、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CYP1A1)基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EMs)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法分别对维吾尔族107例正常与41例EMs患者、汉族105例正常与80例EMs患者基因组DNA进行GSTM1、GSTT1基因分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CYP1A1基因限制性内切酶MspⅠ位点的叁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结果 新疆维吾尔族EMs组GSTM1(-/-)、GSTT1(-/-)基因型及两种基因同时缺失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2%、36.5%、24.4%,对照组为53.2%、29.9%、13.1%,无统计学差异(P>0.05)。汉族EMs组与对照组GSTM1(-/-)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8%、51.8%,无统计学差异(p>0.05);GSTT1(-/-)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3.7%、44.3%,有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对照组两种基因同时缺失的基因型频率为42.5%、22.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进行比较时,正常对照组叁种基因型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病例组除GSTT1(-/-)基因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另两种基因型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CYP1A1基因MspI位点基因型在维吾尔族正常对照组的分布频率为TT(48.6%)、TC(42.9%)、CC(8.5%),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T(70.1%)、C(29.9%),EMS组的基因型分布频率为TT(39.1%)、TC(46.3%)、CC(14.6%),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T(62.2%)、C(37.8%),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汉族对照组基因新拼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论文型分布频率为TT(41.9%)、TC(46.7%)、CC(11.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T(65.2%)、C(34.8%),EMS组基因型分布频率为TT(42.5%)、TC(51.2%)、CC(6.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T(68.1%)、C(31.9%),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个民族对照组之间与EMs组之间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CYPIAI/ Mspl合并GSTTI (一/一)基因型的人群中,维吾尔族对照组与EMS组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TC+CC vsTT的0R值为0.756(P>0.05)。汉族对照组与EMs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CYPIAI/Msp工合并GSTMI(一产)基因型的人群中,维吾尔族对照组与EMS组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其TC+CC vs TT的OR值为 3.556(P(0.05)。汉族对照组与EMS组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独的GsTMI卜/一)、GsTTI(一介)基因型与GSTMI、GSTTI联合缺失基因型可能与维吾尔族EMS的发病无关。GSTMI(一产)基因型与汉族EMs的发病可能无关,GSTTI(一产)基因型可能与汉族EMs的发病有关。GSTTI基因多态性在汉族与维吾尔族分布频率的不同可能提示两民族在EMS的发病上有不同的遗传易患因素。单独的解毒酶CYPIAI基因Msp工多态性可能与维吾尔族与汉族EMs发病无关。CYPIAI/ MSpl合并GSTMIG/一)基因型可能与维吾尔族EMS发病有关。关键词维吾尔族;汉族;EMs;谷肤甘肤硫转移酶M1、Tl;CYPIAI;
王登兰[5]2004年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凋亡基因和血管因子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妇女的一种常见但至今仍未能克服的疾病。而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其发病机理复杂,目前还不甚清楚,所以也无理想的治疗效果。为此,我们检测凋亡基因fas、c-myc和血管因子VEGF、TGF-β1在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以探讨凋亡调节基因和血管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汉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和其中30例的在位内膜以及30例维族患者异位内膜中凋亡调节基因fas、c-myc和血管因子VEGF、TGF-β1的表达,并以30例汉族及30例维族正常子宫内膜作对照。结果fas和c-myc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的腺上皮中,汉族正常子宫内膜、在位内膜、异位内膜的fas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43. 33%和15. 63%,c-myc阳性表达率为0、 30%和59. 3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维族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细胞的fas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33. 33%,c-myc阳性表达率为0、 和46. 6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 。维、汉EMs异位内膜中这二者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汉族正常子宫内膜、在位内膜、异位内膜的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 23. 33%和71. 88%,TGF-β1阳性表达率为0、33. 33%和59. 3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 。维族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细胞的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 67%、66. 67%,TGF-B 1阳性表达率为3. 33%和66. 6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 。维、汉EMs异位内膜中这二者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且VEGF的表达与TGF-β1的表达正相关新疆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论文(P<0.ol)。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凋亡调节基因和血管因子的表达与无EMs者不同,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减弱,抑制凋亡基因的表达增强,血管因子VEGF与TGF一pl的表达明显高于无EMs者,有利于异位内膜的种植,生存和发展。他们在维汉EMs间表达无差异;凋亡调节基因和血管因子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维吾尔族;汉族;凋亡基因Fas和c一my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plThe exPression of aPoPtosic genes andangiogenesis growth faetor Uygurs and Hanswomen with endometriosis in xiniianZPostgraduate认/a ng Denglan SuPervisor Ding Yan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eal University UrumqiABSTRACTObjeetives Endometriosis 15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s among child-bearing age women,however it seens to difficult to be overeome uP tonow.In the reeent years,ineidenee of the endometriosis sends uP risingtrend.The etiological meehenism for the endometriosis eould becomPlicated,and it may be still not very clear at Present,50 also haven’tideal theraPeutie effeet.Therefore,we evaluate Fas、e一myc and VEGF、TGF一p 1 exPression in eetoPie endometrium from women of Uygurs andHans nationality with endometriosis to exPlore Poss盛bility for themechanism of the endometriosis,.Method Fas、c一mye genes andVEGF、TGF一p 1 exPression were examined in eutoPie,ectoPie fromPatients with EMs women and without EMs,Ugyurs(30 eontrols and 30
董志红[6]2005年在《汉族、维吾尔族子宫内膜异位症与雌激素受体基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在新疆维吾尔族(维族)及汉族妇女中的分布及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别对107名维吾尔族健康妇女(维族对照组)及65名内异症患者(维族内异症组),105名汉族健康妇女(汉族对照组)及85名内异症患者(汉族内异症组)的基因组DNA进行ER基因XbaⅠ和PvuⅡ酶切多态性研究,检测ER基因限制性内切酶XbaⅠ和PvuⅡ酶切位点的分布频率。结果:ER基因XbaⅠ和PvuⅡ分别可酶切出叁种基因型,各ER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e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ER基因PvuⅡ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在维族内异症组分别是10.8%、24.6%、64.6%,对照组分布为13.1%、44.9%、42.0%,内异症组和对照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汉族内异症组PvuⅡ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分别是8.2%、57.7%、34.1%,对照组分布为11.4%、50.5%、38.1%,内异症组和对照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基因XbaⅠ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维族内异症组分别是7.7%、29.2%、63.1%,对照组分布为4.7%、24.3%、71.0%,内异症组和对照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汉族内异症组XbaⅠ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分别是3.5%、36.5%、60.0%,对照组分布为7.6%、41.9%、50.5%,内异症组和对照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发现,维族与汉族
殷艳[7]2012年在《雌激素和血脂代谢异常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雌激素的变化规律以及雌激素受体β基因多态性与ICP的相关性;ICP患者血脂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的特点,以及胎盘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表达与ICP的关系;雌激素受体β基因多态性与孕妇血脂和肝脏功能的关系。方法:运用病例-对照研究分叁部分逐步展开:(第一部分) ICP患者血脂、肝功能、雌激素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2008年4月-2009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确诊为ICP,符合研究要求的共72例患者,其中轻度49例(49/72),重度23例(23/72),选择同期剖宫产分娩的正常孕妇72例作为对照组。空腹采血行血脂、肝功能、雌二醇(E2)、雌叁醇(E3)测定,叁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血脂与雌激素和肝功能关系的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各项检测指标作为自变量,胎儿窘迫发生率作为结果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胎儿窘迫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其受体与ICP的关系;2008年4月-200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符合标准的ICP患者94名(包括第一部分患者),随机选择同期住院分娩的正常孕妇94名(包括第一部分孕妇)作为对照组,抽取两组孕妇空腹肘静脉血5m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浆中oxLDL的浓度,另各组受试对象的胎盘娩出后30分钟内,立即在无菌状态下取两块胎盘组织约1cm×1cm×lcm大小,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后存入冻存管中,液氮保存后存入-80℃冰箱保存,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胎盘LOX-1的表达,病例组与对照组oxLDL、LOX-1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第叁部分)雌激素β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血脂、肝功能指标及ICP的关系;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的ICP患者210例,其中维吾尔族105例,汉族105例,取同期维吾尔族、汉族正常孕妇各105例为对照组(包括第一、第二部分受试对象)。应用PCR扩增、酶切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ERβ基因Rsa I、Alu I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应用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其与血脂和肝功能的关系。结果:1)轻度、重度IC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E2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轻度与重度ICP组E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在轻度IC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重度ICP组比较有差异(P<0.05),总胆汁酸(TBA)水平叁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叁酯(TG)水平叁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对照组与轻度IC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重度ICP组比较有差异(P<0.05);血脂与雌激素、肝功能的关系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G、CHOL、LDL的回归方程式有意义,偏回归系数的t检验可知T-BIL的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预测胎儿窘迫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2、TBA和ALT的系数有统计学意义;2)ICP患者胎盘LOX-1蛋白高表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患者oxLDL均数略高,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维吾尔族和汉族正常孕妇ERβ基因Rsa I、Alu I多态性分布无差异(P>0.05);汉族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Rsa I、Alu I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维吾尔族两组之间基因型分布则不同(P<0.05),Rsa I和Alu I在两组中均呈多态性分布,ICP组R等位基因频率为35.71%,对照组为50.95%,OR值0.535(95%可信区间为0.3619~0.7910),P<0.01;ICP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21.43%,对照组为10.95%,OR=2.2174,95%可信区间为1.2866~3.8215,P<0.05。维吾尔族病例组RRaa型频率(4.76%,5例)低于对照组(13.33%,14名),rrAa型频率(14.29%,15例)高于对照组(2.86%,3名)(P值均<0.05)。维吾尔族各基因型正常孕妇的血脂、T-BIL、AS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ALT、TBA有统计学差异,AA+Aa基因型组均高于其它组。维吾尔族各基因型ICP患者TG、CHOL、LDL、T-BIL、AST、ALT、TBA比较均有差异,AA+Aa基因型各项指标均数均大于其它各组。各基因型患者HDL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E2、ALT、CHOL、LDL均可考虑作为疾病分度的指标,ICP患者血脂升高主要与胆红素水平有关,血脂的改变可能是胆汁淤积的直接结果,与肝功能变化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血脂变化对胎儿窘迫的预测不敏感,TBA、E2、ALT是预测胎儿窘迫较好的指标;2)尽管ICP患者血浆LDL浓度高,但是oxLDL水平却没有相应升高,可能与抗氧化物质-胆红素升高有关。ICP患者胎盘中高表达的LOX-1可能通过Bcl-2途径诱导胎盘滋养细胞凋亡,从而参与ICP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LOX-1可以考虑作为治疗ICP潜在的靶点,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3)ERβ基因多态性在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孕妇中分布无差异,与维吾尔族ICP发病有关,R等位基因可能是其保护因素,A等位基因可能是其危险因素,且rrAa可能是维吾尔族ICP患者的易感基因型。维吾尔族ERβ各基因型正常孕妇和ICP患者肝功能比较均有差异,说明ERβ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控制孕妇肝脏代谢的一个基本因素。AA+Aa基因型位点变异并未改变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但是可通过增强与雌激素β受体结合,强化雌激素生物作用,使肝脏代谢功能受损,在ICP的发生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并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哈尼克孜·吐尔逊[8]2006年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EMs中凋亡基因Bcl-2、Bax、survivin的表达》文中认为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期妇女一种常见但至今仍未能克服的疾病,而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其发病机理复杂,目前还不甚清楚,所以无理想的治疗效果,为此,我们检测并比较凋亡调节基因Bcl-2、Bax蛋白、survivin mRNA在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以探讨凋亡调节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原位杂交法检测survivin;分别对22例汉族EMs患者异位内膜,其中21例患者的在位内膜;和22例维族患者异位内膜,其中10例患者的在位内膜进行检测。并与汉族15例、维族15例健康妇女子宫内膜作对照。并用TUNEL法检测维族EMs患者10例异位内膜和10例在位内膜中的凋亡细胞,与15例正常子宫内膜进行对比。结果:Bcl-2、Bax蛋白、survivin mRNA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的腺上皮;1)维、汉族对照组子宫内膜增生期Bcl-2的表达高于分泌期(P<0.05),Bcl-2在EMs患者异位、在位内膜中的表达较无EMs者增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Bax在维、汉族对照组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都强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EMs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中表达比对照组子宫内膜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3)survivin在维,汉族对照组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都弱表达,增生期与分泌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在EMs患者异位、在位内膜中的表达较无EMs者增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4)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分泌期凋亡细胞较多,增生期内膜及EMs异位及在位内膜很少发生凋亡。凋亡调节基因Bcl-2、Bax蛋白及survivin mRNA在维,汉族EMs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EMs中Bcl-2、survivin表达明显高于无EMs者,而Bax的表达
刘娜[9]2017年在《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EMX2与其上游调控基因HOXA10在子宫内膜息肉及正常妇女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2)对于中药治疗不孕症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疗效,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3)分析子宫内膜息肉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探讨子宫内膜息肉与体重指数的关系,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4)观察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口服少腹逐瘀汤对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效果。方法:1)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来自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及新疆佳音医院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9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的49例患者,正常育龄期女性12例。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子宫内膜组织中EMX2及HOXA10 mRNA表达水平,并每组选取3例,共计9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子宫内膜中EMX2及HOXA10蛋白的相对表达量;2)检索并查阅读1999年1月~2012年8月期间以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设有中医治疗组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进行Meta统计分析;3)对符合要求的123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按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中医证型、体重指数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患者体重指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4)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并且由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74例,由患者知情选择术后处理方法。49例宫腔镜手术后给予少腹逐瘀汤(观察组),25例仅行宫腔镜手术切除息肉(对照组)。术后3、6个月随访,比较2组复发率,以及月经和血红蛋白情况。结果:1)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显示,3组之间EMX2和HOXA10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有统计学意义(F=7.358,P<0.001;F=8.076,P=0.001),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症组与对照组之间其EMX2 mRNA含量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症组EMX2 mRN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组与对照组之间其HOXA10 mRNA含量有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组HOXA10 mRN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3组之间EMX2和HOXA10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有统计学意义(F=63.653,P<0.001;F=2702.703,P<0.001),子宫内膜息肉组与对照组之间EMX2和HOXA10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显着差异(P=0.02和P<0.001);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症组与对照组之间EMX2和HOXA10表达在组间有显着差异(P<0.001);EMX2和HOXA10蛋白相对表达量在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组与子宫内膜息肉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其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2)入选文献共13篇,总病例数125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能显着治疗不孕症,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妊娠率;漏斗图显示对称,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3)在中医证型中,痰湿瘀结型占34.95%;气滞血瘀占26.02%;气虚血瘀型占21.14%;湿热瘀结型占17.89%。体重指数分别为28.79±4.68;24.67±6.51;25.97±8.94;24.85±6.71。体重指数与子宫内膜息肉中医证型有统计学意义(F=9.347,P<0.001);4)74例患者术后均完成6个月随访。复发率观察组2.08%,对照组19.05%,术后3个月月经量减少的患者分别为观察组53.06%和对照组44.00%(2χ=0.544,P=0.461),术后6个月月经量减少的患者分别为观察组28.57%和对照组60.00%(2χ=6.861,P=0.009)。术后3月及6月血红蛋白均较术前有所提高,有统计学差异(t=2.317,P=0.025;t=3.587,P<0.001)。结论:1)EMX2基因在增生期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高表达,而HOXA10在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低表达;2)中药可能是一种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手段。但不能忽视的是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仍需提高;3)通过对子宫内膜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多为体型肥胖,尤以痰湿瘀结型。临床上应对肥胖女性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有望降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4)通过临床应用少腹逐瘀汤得以初步验证其预防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性,可降低月经量减少的情况出现,同时术后血红蛋白并未受到影响,但对于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中医药应用于子宫内膜息肉的预防作一个尝试。
张星[10]2014年在《肺结核病生物学标志物miRNAs筛选、鉴定及miRNA和MRC1 SNPs与肺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血清miRNAs作为肺结核病新分子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研究背景: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感染最为常见,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发展成为肺结核病。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肺结核病防治最突出的难点是缺乏疾病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标志物,无法获得早期诊断,导致肺结核病高发和死亡率的上升。为此,迫切需要研究肺结核病特异生物学标志物,建立一种快速、敏感、高效的肺结核病诊断和鉴别的新方法,防止肺结核病蔓延。本研究从血清miRNAs的表达谱中,筛选能作为肺结核病生物标志物,建立血清miRNA组合物,作为临床诊断的潜在新分子标志物。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血清样本326例,其中健康对照者108例,肺结核病患者128例,鉴别诊断组疾病患者90例,包括肺癌、肺炎和慢性阻塞性病患者各30例。应用Solexa测序技术进行初步筛查,检测20例肺结核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中血清miRNAs;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在108例肺结核病患者、88例健康对照者,以及90例鉴别诊断组疾病患者血清样本中验证差异表达的血清miRNAs;通过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单个血清miRNAs和miRNAs组合对肺结核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应用预测miRNAs调控的靶基因和全基因组转录概况,构建与肺结核病相关的靶基因和miRNAs的网络图。研究结果:应用Solexa测序技术检测肺结核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miRNAs,在肺结核病患者中,选择具有显着性差异的15个血清miRNAs,其中10个血清miRNAs表达量上调,5个血清miRNAs表达量下调;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发现,在肺结核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有6个血清miRNAs (hsa-miR-378、 hsa-miR-483-5p、hsa-miR-22、hsa-miR-29c、hsa-miR-101和hsa-miR-320b)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并且在肺结核患者和鉴别诊断组之间进行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对这6个血清miRNAs单个的ROC曲线进行分析,显示单个血清niRNAs的AUC在0.702到0.880之间;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计算6个血清miRNAs组合物的AUC为0.982(95%CI,0.929-0.998),灵敏度为95.0%和特异性为91.8%。MiRNAs-Gene网络结构图显示miRNAs可能是调控机体的免疫通路相关基因,参与肺结核病的发生过程。结论:(1)建立Solexa测序技术结合qRT-PCR检测技术,可快速稳定灵敏地构建肺结核血清miRNAs指纹图谱检测技术;(2)筛选了肺结核病相关特异的6个血清miRNAs,为建立肺结核病临床早期快速特异诊断的标准,提高肺结核病的防治水平奠定基础;(3)鉴定和构建血清miRNAs组合可能是肺结核病的诊断潜在的新分子标志物,为进一步研究miRNAs在肺结核病中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Mir-146a, miR-149, miR-196a2和miR-499SNPs与中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人群肺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研究目的:MiRNAs是一类非编码RNA,以mRNA为靶标并抑制mRNA表达蛋白。单核苷酸多态性发生在miRNAs的前体中,通过影响miRNAs的表达或者成熟导致其正常功能的发挥,并且可能通过修饰miRNAs调控影响表型类型和疾病易感性。人类miRNAs基因中的数个SNP可能影响miRNAs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可能参与肺结核病的发生机制。本实验首次研究miR-146a C﹥G、miR-149T﹥C、miR-196a2T﹥C和miR-499A﹥G SNPs位点与中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人群肺结核病易感性,揭示这4个miRNAs SNPs位点基因可能是肺结核病的候选易感基因。研究方法:应用PCR-PFLR方法分析SNPs的分布频率。本研究共收集654例南方汉族人群血样(健康对照组300例,肺结核病组354例)、662例维吾尔族人群血样(健康对照组361例,肺结核病组301例)和612例哈萨克族人群血样(健康对照组361例,肺结核病组251例)。对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进行检测,并对遗传模式和连锁不平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维吾尔族人群中miR-499A﹥G SNP位点的等位基因A(P=0.003; OR=1.563;95%CI,1.162-2.103)和基因型GG型(P=0.001; OR=5.344;95%CI,1.803-15.83)在肺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年龄和性别校正后,发现miR-499A﹥G SNP位点在共显性(P=0.0014;OR=5.37;95%CI,1.81-15.92)、显性(P=0.029;OR=1.47;95%CI,1.04-2.09)、隐性(P=7e-04;OR=4.95;95%CI,1.68-14.55)和加性模式(P=0.0027; OR=1.57;95%CI,1.16-2.11)下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相关性;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构建的单体型CTCC与肺结核病的发生具有显着相关性(P=0.044; OR=7.19;95%CI,1.01-51.14); MiR-146a C﹥G、miR-149T﹥C和miR-196a2T﹥C 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在肺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哈萨克族人群中,miR-146a C﹥G位点的等位基因G (P=0.023;OR=1.33;95%CI,1.04-1.69)和CC型(P=O.013;OR=1.84;95%CI,1.14-2.98)在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miR-196a2T﹥C SNP位点的等位基因C(P=0.008;OR=O.73;95%CI,0.58.0.92)和基因型TT型(P=0.013;OR=0.54;95%CI,0.33-0.88)在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发现miR-146a C﹥G SNP位点在共显性(P=0.019;OR=1.87;95%CI,1.15-3.03)、隐性(P=0.005;OR=1.84;95%CI,1.20-2.81)和加性模式(P=0.022;OR=1.33;95%CI,1.04-1.69)下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相关性;miR-196a2T﹥C SNP位点在共显性(P=O.029;OR=0.54;95%CI,0.33-0.88)、显性(P=0.014;OR=0.65;95%CI,0.46-0.92)和加性模式(P=0.0083;OR=0.73;95%CI,0.58-0.92)下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相关性;miR-149T﹥C和miR-499A﹥G SNPs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健康对照组与肺结核病组之间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南方汉族人群中,构建的单体型TCCC (P=0.044; OR=0.23;95%CI,0.05-0.96)和CCCT(P=0.024;OR=0.03;95%CI,0.01-0.63)与肺结核病的保护效应具有显着相关性。结论:(1)利用病例-对照方法,结合统计学分析,首次对miR-499A﹥G、 miR-146a C﹥G、miR-149T﹥C和miR-196a2T﹥C SNPs位点与中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人群结核病的易感性进行关联研究;(2) miR-499A﹥G SNP位点与维吾尔族人群肺结核病的易感性相关,可能增加肺结核病的发生风险;miR-146a C﹥G、 miR-149T﹥C和miR-196a2T﹥C SNPs与维吾尔族人群肺结核病的不存在相关性;(3) miR-146a C﹥G和miR-196a2T﹥C SNPs位点与哈萨克族人群肺结核病发生的相关;miR-149T﹥C和miR-499A﹥G SNPs与哈萨克族人群肺结核病的不存在相关性;(4) miR-146a C﹥G、miR-149T﹥C、 miR-196a2T>C和miR-499A﹥G SNPs位点与中国南方汉族肺结核病易感不存在相关性。提示miRNA SNPs与肺结核易感具有种族差异性。第叁部分在中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人群中的MRCl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研究背景:机体识别结核分枝杆菌并介导免疫应答主要依赖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 MRC1基因编码的PRRs家族的甘露糖受体,属于C型凝集素超家族成员,可通过胞外区识别和结合结核分枝杆菌、递呈抗原和保持内环境稳定中发挥作用。目前尚没有MRC1基因SNPs与结核病易感性报道。本实验研究中国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人群MRC1基因第7号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病易感性,揭示MRC1基因可能是肺结核病的候选易感基因。研究方法:应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中国新疆地区595例维吾尔族人群血样(健康对照组345例,肺结核病组250例)、513例哈萨克族人群血样(健康对照组325例,肺结核病组188例)和454例南方汉族人群血样(健康对照组226例,肺结核病组230例)MRC1基因第7号外显子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G1186A、G1195A、T1212C、C1221G、C1303T和C1323T)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进行检测,并对6个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维吾尔族人群中MRC1基因的G1186A位点的等位基因G的分布频率在肺结核病组(0.464)中低于健康对照组(0.536),并且在维吾尔族肺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29;OR=1.29;95%CI,1.02-1.63);基因型分析发现MRCl基因的G1186A位点基因型AA型在肺结核病组的频率低于健康组,在两组之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37;OR=1.66;95%CI,1.05-2.61);在年龄和性别校正后,MRC1基因的G1186A位点在加性模式下与肺结核病存在相关性(P=0.039;OR=1.27;95%CI,1.01-1.60)。从MRC1基因SNPs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构建的GGTCCT单体型(P=0.034;OR=0.75;95%CI,0.57-0.98)和GGTCCC单体型(P=0.043;OR=0.57;95%CI,0.33-0.98)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其余5个SNP位点(G1195A、T1212C、 C1221G、C1303T和C1323T)与肺结核病的易感性不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在哈萨克族人群中发现MRCl基因的6个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肺结核病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汉族人群中MRCl基因的G1186A等位基因G的分布频率在肺结核病组中高于正常健康组,两组间分布存在显着差异(P=0.023;OR:0.76;95%CI,0.57-0.95)。基因型分析也表明该位点的AG型在汉族人群正常健康组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相关性(P=0.0076; OR=0.55;95%CI,0.36-0.85)。在年龄和性别校正后,G1186A位点在显性(P=0.0057;OR=0.57;95%CI,0.38-0.85)、超显性(P=0.039;0R=0.68;95%CI,0.47-0.98)和加性模式(P=0.03;OR=0.75;95%CI,0.58-0.97)下,与肺结核病存在显着相关性。而其它5个SNP位点(G1195A、T1212C、C1221G、C1303T和C1323T)与肺结核病无相关性(P>0.05)结论:(1)利用病例-对照方法,结合统计学分析,首次对MRCl基因第7号外显子区域的6个SNPs位点与中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人群结核病的易感性进行关联研究;(2)MRC1基因的G1186A位点与维吾尔族人群肺结核病的易感性相关,可能增加肺结核病发病率;可能是南方汉族人群肺结核的保护因子,并且可能减少中国汉族人群感染肺结核病的风险;与哈萨克族肺结核病的易感性没有关联;(3)MRC1基因的G1195A、T1212C、C1221G、C1303T和C1323T SNPs与中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南方汉族肺结核病均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肺结核病的易感性可能与遗传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同时为阐明中国人群肺结核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发病机理的研究[D]. 丁岩. 新疆医科大学. 2003
[2]. 新疆维、汉民族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差异基因及蛋白的初探和内异症相关因子的研究[D]. 艾星子·艾里. 新疆医科大学. 2006
[3]. hMLH1基因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D]. 赵秀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12
[4]. 新疆部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EMs与GSTM1、GSTT1、CYP1A1基因的关联性研究[D]. 陈志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04
[5].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凋亡基因和血管因子表达的研究[D]. 王登兰. 新疆医科大学. 2004
[6]. 汉族、维吾尔族子宫内膜异位症与雌激素受体基因的研究[D]. 董志红. 新疆医科大学. 2005
[7]. 雌激素和血脂代谢异常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关联性研究[D]. 殷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12
[8].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EMs中凋亡基因Bcl-2、Bax、survivin的表达[D]. 哈尼克孜·吐尔逊. 新疆医科大学. 2006
[9]. 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刘娜. 新疆医科大学. 2017
[10]. 肺结核病生物学标志物miRNAs筛选、鉴定及miRNA和MRC1 SNPs与肺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D]. 张星. 浙江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