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宋倩

(湖南省宜章县中医医院 湖南宜章 4242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方法 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是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共74例,患者入院就诊治行时间为2015年11月-2016年10月,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循证组,各组37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循证组予以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结果 相对于常规组而言,循证组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均比较高,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均<0.05。结论 经结果分析可知,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效果显著且良好,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循证护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常见内科急症,死亡率高[1];而心力衰竭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所致症状,若心肌梗死患者并心力衰竭,将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威胁其生命安全[2]。临床实践证实,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加强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本次研究将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期间接收的37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循证组,应用了循证护理,获得了良好且显著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是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共74例,患者入院就诊治疗时间为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全部患者和其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积极参与本次研究。以随机的方式把74例患者分为病例数均为37例循证组和常规组。常规组37例患者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为42-76岁之间,平均年龄(56.39±5.27)岁;循证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43-75岁,平均年龄(56.41±5.25)岁。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比较分析,循证组和常规组患者在平均年龄和性别构成上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循证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主要如下:1)构建循证护理小组,加强组内成员循证护理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经学习和培训使小组成员更好地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2)总结分析在临床实践中所存问题,将影响患者健康比较大的问题当作研究课题,基于问题检索相关文献,明确检索关键词,主要有心力衰竭、循证护理以及心肌梗死,查阅且利用计算机网络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索文献,科学评价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情况予以合理的评价,分析资料实用性、可靠性以及真实性,明确结论,循证小组对文献中各项护理措施优势、有效性以及实用性实施综合考证,制定出最佳且科学的方案,同时和患者护理需求、循证成员护理经验以及经验相结合。3)循证护理措施的实施:对患者精神意识情况进行密切地观察,观察疼痛位置、强度以及性质,予以吸氧,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各指标,观察患者血压、体温、呼吸以及脉搏等有无异常,根据患者病情对补药速度进行合理地调整,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多和医师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提供合理且有效的护理服务。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卧床活动,如果病情比较稳定,征得医师同意后指导患者坐床边椅,加强基础护理,帮助患者进餐以及洗漱等,根据患者活动耐力情况,指导和鼓励其实施部分生活活动,强化患者自我价值感。康复训练期问应以不造成任何不适作为原则,在护士监测下进行训练,注意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不可突加活动量以免引发心悸或者胸痛:发病后4-12h内饮食应清淡,饮流食,从而减轻胃扩张,而后逐渐过渡至适量蛋白、低脂以及低胆固醇饮食上,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饮食,不可过饱。加强便秘护理,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习惯性便秘,有无服用过通便药物,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卧床排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用床边坐便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适当对患者腹部进行按摩,以顺时针的形式从升结肠至横结肠,从降结肠到乙状结肠实施环形按摩,借助于这种方式促进肠蠕动;在无腹泻情况下按照医嘱服用缓泻剂;对于长时间未排便者可根据医嘱使用开塞露,排便过程中嘱咐患者应保持轻松的态度,不可用力以及憋气。了解患者心理情况,予以正确评估,施予有效且合理地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应在合适的时机实施入院宣教,并介绍医院环境、相关规章制度、主管医师以及护士等相关信息,介绍成功病例,或者邀请治愈病例现身为患者介绍经验,强化患者治疗信心,使其可主动配合医师和护士完成各项操作;根据患者心理承受情况以及文化层次,予以心理安慰和支持,疼痛发作时需专业人员陪护,鼓励患者勇于表达自己的心声,若疼痛难忍可按照医嘱使用相应的镇痛剂;尽量调低各治疗设备警报声,其中夜间治疗应集中进行,以免患者休息受到影响或者干扰,限制探视,确保病房安静;加大患者家属健康宣教力度,使患者家属对疾病和患者病情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其更好地配合护士开展各项护理工作[3]。

1.3观察指标[4]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情况。利用本院自拟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以百分制进行评价,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即≥80分表示满意,低于80分表示不满意。抢救成功评价标准:病情稳定且趋于好转,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意识恢复。

1.4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全部数据均输入到统计学软件中,即SPSS20.0,利用该软件统计处理和分析数据,各组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且经t检验对比;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经X2对比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循证组满意度为91.89%,抢救成功率为94.59%;常规组满意度为72.97%,抢救成功率为75.68%,经比较检验,循证组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均比常规组高,二者数据对比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均<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循证组和常规组满意度、抢救成功率[n(%)]

3.讨论

循证护理作为近年来出现的新护理模式,是指护理人员于计划护理期间,将患者愿望、科研结论以及临床经验有机结合,获得证据当作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在循证医学以及循证保健中循证护理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大量实践和文献报道均证明,在疾病临床治疗中应用循证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预后[5]。本次研究笔者就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内科急症中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常见急症,经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循证,结合患者愿望、经验以及科研结论,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位,做到防患于未然,可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循证组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均比常规组高,二者数据比较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可将护理活动从以往被动转变成主动,体现护士自我价值,同时在实践中还可激发护士团队精神,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和医患关系的构建;此外,经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学习有关护理专业知识,不仅可提高护土综合素质,同时还可进一步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对此.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中应用循证护理,可获得显著且,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瑞芸,谢金平,卢进杰等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19(14):2237-2238.

[2]邱小芳.心梗合并心衰的病人推行循证护理模式的效果探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1:490-491

[3]陈芳,李学敏预防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循证护理[J].中外医疗.2015,29(31):169.

[4]王倩,游桂英.循证护理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3):495—496

[5]康立惠,路慧,陶娟等循证护理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心脏介入手术围术期的应用评价[J].中国医药,2015.10(4):596-598

[6]曹宏霞,王霞,杨秀兰等.循证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术中常见问题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07(11):53-56

论文作者:宋倩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9

标签:;  ;  ;  ;  ;  ;  ;  ;  

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宋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