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开始世界创新:对新时代中国管理学的期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代论文,中国论文,管理学论文,期待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
中国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此过程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管理学理论也被大量地引入到中国,使得中国的管理学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管理学已经成为中国最热门的学科之一,中国的许多大学也都设立了独立的管理学院。但是,就我所知,目前中国大学里教授的管理学知识和理论仍然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在管理理论创新方面明显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相去甚远。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国内学者的自信心日益增强,在中国国内出现了“管理本土化”的意识,并有众多学者开始观察、思考、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试图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这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理论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中国管理学”呢?“中国管理学”和“中国式管理”有什么区别呢?中国学者所研究的“中国式管理”和日本学者研究的比起来,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是一样的吗?我们应该怎样构思将来“中国式管理”的蓝图才对呢?对上述问题的解答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努力,本文在此只能提出几个基本方法上的问题,与各位同仁共同思考和探讨。
从“中国理论”到“世界理论”飞跃的关键:“中国企业的管理”与“中国式管理”的区别和关联
在探讨“中国式管理”理论对世界管理理论创新可能产生的影响之前,需要界定一下相关的概念。
首先是关于“中国式管理”的一系列问题。“中国企业的管理”与“中国式管理”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都以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是相同的。但是,当我们使用“中国式管理”①这个概念时,其中经常会暗含着某种中国所特有的价值观或者优势。而“中国企业的管理”更接近于一种客观描述,不包含特定的价值观或优势,所以显得更为中立一些。
那么,是否所有优秀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都可以被称为“中国式管理”呢?显然不能这样简单地直线思维。例如,“重视家庭气氛”往往被视为优秀中国企业的管理风格,若与欧美企业相比,人们可能会认同中国企业的这个特点,但是,在全球范围内,“重视家庭气氛”的企业,日本有,韩国也有,甚至在欧美也不一定是什么新奇的现象。
早在一千几百年以前,日本人就开始从中国学习许多先进的事物,如社会制度、技术、文化等,经过很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现在的日本文化。如果从日本文化当中去掉了中国文化因素,那么还会剩下来多少呢?由此可见,文化是可以交流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前在中国企业那里存在的某种“中国式”因素,尤其是某些优势(长处),将来也可能被应用于日本企业当中或者韩国企业当中,当然还可能被应用于欧美企业当中。虽然目前这还只是一个假说,但是我们不能放弃挖掘“在中国事务中所潜藏着的、在全球范围内能通用的价值萌芽”的努力。换句话说,我们不应将“中国式管理”仅仅限定在中国国内的框架范围里,“中国式管理”可以升华为世界共有的智慧。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研究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两种动机和相应的方法。第一种动机是“着眼于中国企业具有特色的管理实践,从而推导出与其特色相对应的管理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特色模式”。第二种动机是“着眼于目前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从中抽象出具有理论性质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卓越模式”②。
目前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基于第二种动机,即“卓越模式”。其研究方法也大多以西方管理理论为基础,引入某些中国情景因素,希望借此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式管理理论。但是,这样的研究过于依赖数量方法,不仅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更无助于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建构。当然,并非所有中国企业的优秀管理实践都等同于“中国式管理”,但是,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的快速崛起,已经向我们昭示了改写迄今为止以欧美为中心的管理学理论的可能性。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是,确立适当的研究方法,为“中国式管理”的发展、飞跃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到底该如何把握中国优秀企业的独特管理实践呢?关于具体的研究方法笔者已经在其他论文中了做了论述③,在此不再赘述。
对高速发展的中国企业的立体把握:变革的四种着眼点、三种价值观的复合体与三种动机的相争结构
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不仅变化速度快,而且复杂,所以,客观、系统地描绘正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企业绝非易事。谈及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有人着眼于其变化幅度之大,也有人着眼于其传统之久。比如,某一个学者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企业仔细观察了以后,终于发现了某种规律性。他兴奋地说:“好!这正是新时代中国的商业模式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些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又飞速地变化了,到现在还可以说那个商业模式是有效的吗?
还有人认为,“中国式管理”就是中国古典管理思想。诚然,中国古典管理思想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它能够充分地解释当代企业管理实践吗?中国企业及其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此之快,古典思想怎么能够构建出一个适应企业变革的新的理论呢?
为了解答上述疑问,在此,我们有必要确认一下变革的各种类型,并给出理解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基本工具—复合体与动态视角,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古典管理思想的定位问题(如表1)。④
显然变革并不一定意味着所有的因素都改变。在构成变革的因素中,有的因素变化大一些,有的因素几乎没有变化。我们可以把集“变”与“不变”为一体的动态性总体叫做“变革”。借用中国文化里的说法,也可以称之为“动中有静”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观察变革的着眼点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传统、革新、重点转移、复合体的变貌。
着眼于“传统”这一方格的观察者强调α和β之间的连续性。比如,与自由相比,马克思主义传统更注重平等。同时,这个观察者还会指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这一价值观也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在《礼记》中的“天下为公”、清末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全都有共同之处。⑤
着眼于“革新”这一方格的观察者主张γ和δ之间的非连续性,强调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变化。对于任何社会来讲,变革都是常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迅速把握市场机会的商业模式、与个人贡献相挂钩的利益分配模式等,正是这些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法想象的做法造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的奇迹。但是,如果能够在激烈变化的企业管理实践中观察到“不变的是什么”,那么就可以发现中国传统要素的学术价值。然而要在企业管理实践的整体变化中找到不变的要素,就不能机械地排除对有关传统内容的探究。
着眼于“重点转移”这一方格的观察者说:“反映出由‘α和β’向‘γ和δ’的转变是极为重要的。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已经不能只追求自己盈利的商业模式,还必须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等。”中国企业管理的重心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转移。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在国际竞争中要以质量取胜的阶段”。今后,与其像过去那样以提供低价格产品为优势,不如提供只有中国才能制造出来的高质量商品,提供能提高顾客满足感的商品。这些都是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着眼于第四个方格的观察者倡导复合体的变貌。注重动态总体变貌的研究方法,就是要探究α、β、γ、δ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国社会的变化很快,企业管理创新的步伐也很快,但是在这种变化中还可以观察到相对稳定的价值。我们研究中国式管理的时候,可以注重这种“动中有静”即“在变化中的传统”的价值。
基于复合体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中国悠久的历史”、“社会主义的经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这三种价值观来解释中国企业组织的发展动力。有的美国学者主张:“中国已经变成像资本主义经济的样子了!”有的日本学者强调:“中国毕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商挺多呀!”我认为,中国企业组织是传统中国、社会主义中国、市场经济中国的价值复合体,这三种因素在一个企业组织中互相竞争,并且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才保持着如此高水平的活力。
因此,要阐释中国企业活力的根源,我们可以根据由“乌托邦动机”、“现实指向动机”、“创新动机”三种动机所构成的“三动机相争模式”⑥来考察其辩证性动态。
回顾中国的悠久历史,我们会发现,其实在每个时代都提出了宏大的理想蓝图,借此激励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我们可以将这样的规范称为“乌托邦动机”。与此同时,这样的乌托邦理念,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一定能经常带来实惠,所以,在特殊情况下,人们不得不以“现实指向动机”(注重现实的具体的回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然而如果社会或企业的每个成员的行为都只以个人利益为目的,那么其结果必然是零和游戏,无法为全体社会的发展而作出贡献。在这里,就显现出为个人和社会的双方利益而贡献的“创新动机”(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新的平衡)的存在意义来。这样的“三动机相争模式”,可以为解释中国动态发展以及中国企业活力的源泉提供一个初步的框架。
现阶段中国企业实践对新时代中国管理学的启示:经济全球化与“三为思想”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式管理”体系本身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式管理”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这个总体平衡思想。中国传统思想并不是只根据单一宗教形成的,而是由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流派交织混合为一体的深奥哲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自然之天”和“天命之天”这两种思想系列⑦,以后逐渐演变成了以道家、法家为中心的敬畏自然规律的思想和以儒家为代表的尊敬父母祖先的思想。在目前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追求二者平衡的思想框架。
我曾经对近十年来的在华日资企业进行过调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成功商业模式⑧,即除了在企业内部构建各种规范性的业务流程和加强其执行力以外,还需要高层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员工的特点和能力及其对于企业组织的重要性,并在其领导活动中时时体现出来,让员工感受到他们受到尊重和重视。换言之,在企业追求盈利的商业模式中,加强“法家系列”因素的系统化是必然的要求,而在日本企业的成功模式中,除了“法家”思想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许多诸如企业高层领导的独特风格和能力等“儒家系列”因素⑨。
企业活动的全球化,要求企业管理加强规范化和执行的力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需要单纯的机械化的管理,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管理人性化的方面。这符合苏东水教授所提倡的东方管理学的最核心的价值:“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三为思想”⑩。“三为思想”不仅充分体现出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还表现出新时代世界人们应有的价值取向。
总之,“中国式管理”向我们展现了优秀中国文化在变革之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即“在中国的事物之中潜藏着的、全球性的价值萌芽”。
总结与展望
企业是复杂的社会组织,而背负五千年文明、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中国企业更加复杂。本文提出的“动中有静”结构对于全面、客观地描述和把握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特点是有效的;“三动机相争模式”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企业的活力源泉;以“三为思想”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思想更是体现了具有普世意义的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迄今为止,通过中国管理学者描绘中国企业“卓越模式”的不懈努力,“中国式管理”研究已经有了雄厚的积累。今后,“中国式管理”应该承担为世界管理学体系添加新的一页的历史重任,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大展身手,我坚信“中国式管理”也必将在全球管理学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全球化”与“中国特色”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
注释:
①例如,我们在探讨“儒商”这个概念时,应该如何解释秉承悠久儒家文化传统的韩国企业家的思想背景以及据此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呢?我们又该如何解释深受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的思想影响的日本企业家的企业管理实践呢?因此,所谓“中国式管理”这个概念,根据所规定的概念内涵不同,可能会有多种不同解释,这需要以后进一步的细化和探究。
②本观点的形成得益于与河海大学商学院于金教授的讨论,不过不完善之处的所有责任由作者自负。
③关于立体地洞察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的方法,笔者曾尝试性地进行了初步说明。参见高久保丰《中国——基于多重结构解读的商业模式》,载中川凉司、高久保丰编著《东亚的企业管理》,密涅瓦书房2009年版,第72~73页。
④高久保丰:《围绕中国式管理变革的一个考察:着手于中国价值创造构想》,《亚洲经营学会第16回全国大会报告要旨》,亚洲经营学会2009年版,第47~50页。
⑤⑥高久保丰:《中国企业组织“三因素相争结构”及其背景》,《中国经营管理研究》2003年第3号。
⑦参见高久保丰《中国——基于多重结构解读的商业模式》,载中川凉司、高久保丰编著《东亚的企业管理》,密涅瓦书房2009年版,第70页。
⑧高久保丰:《试论企业管理中的“儒法模式”——对中国管理的再思考》,《三田商学研究》2006年第2号。
⑨“儒”的概念具有多层次性,此处的含义相当于“仁”、“德”的侧面,而非管理中的规范化要素。
⑩“三为思想”是苏东水教授《东方管理学》一书中贯穿全篇的核心思想。参见苏东水《东方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