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提出,不单单回答了历史课堂中应当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也回答了目前历史教育改革的方向,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历史素养,以及彰显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透过目前历史课程的教育实践经验可以看出,仍旧存在部分制约历史课堂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利因素,造成历史学科缺乏教育特色。所以,一线的历史教师应当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切实地提出改进的策略,从而逐步避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呈现“唱空腔”的现象,切实地完成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素养渗透目标,做好教育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我国的一个俗语,强调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一个事先的准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亦是如此。而教学目标是教师实施一起教育活动的最初指导,在向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时,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只有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设定,才能够指导课堂活动更有节奏、更有方向地开展,从而提升学生认知知识的效果。所以,在目前的历史教育中,教师也应当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并将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渗透到教学目标中,从而在落实教学目标中,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细化设定,指向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从而以此为方向,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如在实际实施教育活动前,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包含对基础法律的认识等,使得学生建立历史概念;之后,教师设定让学生分析不同法律形成原因和形成的意义等,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质;再有,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罗马法出发,过渡到当前的社会法制建设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指南,对于教师实施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指引价值,在高中历史教师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也应当将历史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目标中,从而在践行目标要求中,完成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建立思维导图,建立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就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整理的素养,在目前的历史学科教育中,教师迫切需要思维导图等工具,引导学生对散乱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在画出完整的导图中,完成对时空线索的整理,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发展。
例如,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中,为了发展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教师就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内容的整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前后关联。在课堂中,教师先让学生对本节课中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整理,挑选出本节课中主要讲解的内容。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串联,逐步形成树状结构,让学生将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以及发展历程等进行整理,使得学生在建构思维导图中,实现时空观念的有效发展。
显而易见,通过思维导图的建立,能够让学生将历史事件进行串联,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其中的内在关联和区别,从而让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开展辩论活动,发展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课堂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之一,主要指学生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性分析等,同时包含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叙述能力。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中,学生除了需要进行史料的搜集和考证之外,也需要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辨别,从而发展自身的历史解释素养。而辩论活动的开展,无疑可以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增强自身的历史解释素养。在实际开展活动前,教师先为学生引入分析的史料,并向学生提出进行辩论的话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题的自主思考,并产生自己的见解。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见选择当正方还是反方。最后,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并在不断辨析的过程中,实现历史解释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教育活动的有效安排,都能够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但是,一线历史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却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落实的,而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在之后的历史教育中,教师也应当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在建立教育体系中,按部就班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微观史学应用——基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26-27+14.
[2]谭嵩香.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94.
论文作者:郑燕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素养论文; 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核心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目标论文; 学科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