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述_课程标准论文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述_课程标准论文

例谈思想政治课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课时论文,教学目标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针对所教学生提出的预期学习结果。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美国学者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因此,准确确定并规范叙写课时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教师不懂得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方法路径,致使课堂教学中目标不明、不准确的现象比比皆是。尽管国内外关于教学目标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方法路径的探讨。笔者以高中思想政治课“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内容为例,试就高中思想政治课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进行探讨。

      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的基本路径

      准确确定课时教学目标需要仔细解读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科书,准确分析学情。课程标准是保证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性的根本依据,教科书是保证课时教学目标准确性的重要依据,学情是保证课时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必要依据。

      (一)解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方向

      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因此,它是教师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教师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首先要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进行全面解读,在对课程标准有了总体把握之后,重点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进行解读。内容标准中内容目标部分规定了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但它的表述比较概括笼统,不能直接用作课时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分解细化。下面以教学内容“影响价格的因素”为例进行分析。

      1.解读核心概念

      分解细化内容目标首先要解读内容目标中的核心概念,因为核心概念规定了教学内容,即“教什么”的问题。核心概念由核心名词及修饰它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构成。教学内容“影响价格的因素”在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是:归纳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其核心概念是“影响价格的因素”,通过解读核心概念我们明确了本课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应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价格的。

      2.剖析行为动词

      内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规定了教学目标的能级要求,即“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有些行为动词还表明了本课能力目标的内容。如本课中的行为动词是“归纳”,通过“归纳”一词,我们可以推断出课程标准对“影响价格的因素”的能级要求是“理解”层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行为动词的界定:理解所对应的行为动词——懂得、明确、解释、阐释、说明、归纳、概述等)。明晰这一点可在后面叙写课时教学目标时,为每个知识目标选择相应的行为动词打下基础。另外,通过“归纳”一词我们还可以推断出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应是本课能力目标训练的重要内容。因为要“归纳”,所以就必须搜集材料,分析、比较材料,概括材料,这也为后面能力目标的确定明确了方向。

      (二)研读教科书,确定三维目标范围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它是对课程标准精神、理念和要求的最好诠释,因此它也是教师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在解读课程标准明确了“教什么”的问题后,需要认真研读教科书,把“教什么”进一步具体化,这样才能使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1.梳理知识点,确定知识目标范围

      学科知识是贯彻执行课程标准最重要的载体,学科知识落实不到位,课程标准就成了空中楼阁。研读教科书时应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梳理出每节课的学科知识。如通过“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教学内容的梳理可得出以下知识: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和渠道、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等。

      2.分析能力训练点,确定能力目标范围

      在梳理了学科知识后,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这一知识是怎样获得的,经历了怎样的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哪些能力,从而确定能力目标范围。如通过研读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能力训练点:一是通过观察一些间接因素影响价格的现象,归纳供求影响价格的结论,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认识能力;二是通过分析可知决定商品价格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挖掘情感培养点,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范围

      在能力目标范围确定后还要进一步思考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情感以及应有的态度等,即挖掘教科书中蕴含的情感培养点,确定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范围。如通过研读教科书,我们发现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知识背后蕴含着情感教育的契机,据此可以培养学生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学习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学生可增强时间观念,树立竞争意识。

      需要指出的是,教科书总是相对稳定与滞后的,教师不应拘泥于教科书,而是要不断超越教科书,联系社会热点,选择新的教学资源,确定具有时代感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此外,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构建课程总目标的宏观思路框架,并非每一节教学目标制定时都必须具备的要素。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范围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机械地从以上三个维度来确定,应根据教科书灵活选择。

      (三)分析学情,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实际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后要达到的结果的预期,要使预期的学习结果更准确,就必须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心理状态等学情。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因此,教师面对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课时教学目标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依据学情,筛选教学目标

      经过研读教科书,我们确定了目标范围,但上述目标范围的内容并不一定都要列入课时教学目标,至于哪些内容需要列入,就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进行筛选,低于学生“现有水平”和高于学生“可能发展水平”的目标都不要列入。目标过低,学生不用学习就能达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过高,学生跳一跳也够不着,则会挫伤学习的信心。如上述知识目标范围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超出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就没必要列入教学目标。再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这些知识尽管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和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但由于本节课是新授课,对于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来讲,难度也较大,也没必要列入课时教学目标。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课上只要让学生理解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就可以了。

      2.参考学情,确定每项教学目标的能级要求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能级要求即明确每项教学目标“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是制定教学目标最关键最复杂的一步。通过解读内容目标中的核心概念,可以明确“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是本课的两个重点目标。通过行为动词“归纳”一词,可以将这两个目标确定为“理解”层级,因为“归纳”与“理解”是同一级别的行为动词。本课的教学不能低于这个要求,因为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不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要达到这个标准,这是教学质量的底线。对于教科书中引申拓展的其他目标则要根据具体学情确定每项目标的能级要求。如果学生学习水平较高,目标的能级要求可以定高些。如果学生学习水平较低,目标的能级要求可定低些。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目标,若学生学习水平较高,就可定为“理解”层级;若学生学习水平较低,则只需让学生“了解”即可。又如“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一目标,尽管在学科中的地位很重要,但考虑本节课目标较多,且是高一新授课,对这一目标可降级处理,定为“了解”层级即可。

      二、选取适当模式,科学规范叙写课时教学目标

      叙写就是把已经确定的目标用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目标叙写愈明确愈有利于目标的达成。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叙写模式有多种,但各有其特点与不足。我国学者根据国内外教学目标方面的研究文献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种探索性的目标叙写模式,即行为性目标叙写模式,简称ABCD模式。该模式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课时教学目标的叙写。行为目标叙写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一)明确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目标是否达成关键是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结果,而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预设任务。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应是教师。以往我们习惯采用的“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叙写方式都是不符合叙写要求的,要改为“学生学会……”“学生发现……”“学生能够……”等方式。目标主体可根据目标的难易程度区别来叙写,如形容词+主语:程度较好的学生、程度稍弱的学生等;百分比+主语:85%的学生、60%的学生等;表示范围的形容词+主语:全体学生、多数学生等。

      (二)选择行为动词

      为便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测评,课时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要尽量选取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行为动词。

      (三)设定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影响的特定限定条件或范围。设定行为条件便于课时教学目标的操作和评价。叙写时通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人的因素,包括独立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如“能独立指出……”“经过小组讨论后能说出……”。二是时间因素,包括速度、时间限制等,如“在5分钟内,能……”。三是信息因素,包括视频、教科书、笔记、图片等,如“通过观看视频能……”。

      (四)制定行为标准

      行为标准即教学所要求达到的水平,标准的确立使教师评估学生的行为有了依据。一般可采取以下叙写方式:用完成行为的时间来衡量行为的表现,如“5分钟内完成……”,用完成行为的准确率来衡量行为的表现,如“准确无误地说出……”。

      当然,并不是所有课时教学目标的叙写都必须严格按照上面四个步骤。有时为了叙写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前提是要以不能引起误解为标准。根据ABCD模式我们可以将“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的课时教学目标叙写为:

      区别影响商品价格的不同间接因素,归纳它们影响价格的途径和渠道,增强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认识能力。

      能举例说明供求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程度较好的学生能运用反证法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原因,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能准确说明商品价值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并能区别供求、价值对商品价格的不同影响。

      阐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增强时间观念,树立竞争意识。

      能准确无误地说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总之,准确确定并规范叙写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直接反映出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情理解和把握的精准程度,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它既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又是保证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前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提高确定和叙写课时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标签:;  ;  ;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述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