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探讨(江苏卷)_物理论文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江苏卷)试题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试题论文,全国高考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科(江苏)《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试题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综观2005年高考物理(江苏)试题,知识面的考查比较全面,题型分布基本符合各部分的分值比例。基础题给足,中档题唱主角,难度题做点缀,保证极大部分考生拿到基本分,也让一些优秀生得到高分。因此,试题区分度高,与去年相比,难度稳中有降,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社会反响好,普遍认为试题贴近考试大纲,落实命题思想。

一、落实双基考查

试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譬如:

力学[共6道题:题5、题8、题10、题11(实验题)、题13、题18]考查了牛顿定律、机械波、天体运行、圆周运动、功、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等基础力学知识。

电磁学[共5道题:题3,题12、(实验题)、题14、题16、题17]主要考查了电场力对粒子运动状态的作用、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电磁感应定律、安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等基础知识。

热学[共3道题:题4、题7,题9]主要围绕分子动理论、气体的压强与体积和温度关系等基本概念编题。

光学[共2.5道题:题2(部分),题6、题15]考查光的波粒二象性及其基本应用,光路图。

原子物理学[共1.5道题:题1、题3(部分)]考查核反应方程,基本粒子的认识等基本知识。

试题考查的基本技能主要集中在隔离法、整体法、受力分析、图像法、极端法、守恒思维、等效思维、对称思维等几个方面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导向启迪:物理教学中要重点抓基础知识的理解,弄懂物理概念的本质,区别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辨析似是而非的问题,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夯牢基础,不以题海充实复习主渠道,要在理解和应用上下功夫。

二、突出能力要求

高考始终把对能力考核放在首要位置,并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试题能较好地把物理主要考核的五种能力按试题难易度不同,有所侧重、有机融入。(因篇幅有限,略举几例):

1.理解能力

题2:需要理解布朗运动、光电效应、质能方程、光的本性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选BD。

附图

的物理意义,才能通过平面镜成像作图,并结合图示用等效方法写出的表示式。

2.推理能力

题17:是一道力、电、磁综合题。需要推理分析电子从第二磁场射出时运动的方向必须与电子进入电场时的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用对称性),更深刻地理解电子不能射出磁场是指第一个磁场而不是第二个磁场,在此基础上正确作出电子运动示意图,结合对应的物理规律,计算结果。

3.分析综合能力

题9:应用热学中的两个基本规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析①是等温过程,②变化过程中气体既不放热也不吸热,所以Q=0,又

题18:第(1)问要建立A、B、C三球组成的系统,分析出合外力为零的受力图景,运用动量守恒。第(2)问建立A、B、C三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的能量图景,注意到A、B、C三个小球速度方向均共线。第(3)问由机械能守恒分析出A动能最大时,应是B的速度为零,此时A、C两球速度方向与细绳垂直。第(4)问要分析A、B、C共线时,A、C两球以半径L绕小球B做圆周运动,而小球B加速度为零,则绳中拉力提供的向心力并理解v为小球A相对B的瞬时速度。这是一道动量与能量综合题,对考生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题7:画出分子力、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图线,很容易分析得出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随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力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故A、B错,而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力总是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且此时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大,故C对D错。

题11:用描点作图法理解胡克定律,研究弹簧的劲度系数。

题14:应用极值方法求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

题15:应用几何作图方法确定相干光线。

题17:应用圆知识中的几何关系,求位置坐标x。

5.实验能力

题11:第(1)问作图线时应注意描点必须准确,描点时不能漏点,前一段直线不能画成折线;第(2)问当悬挂砝码重力较大时,图线向上弯曲,说明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求劲度系数时应注意用直线部分数据先求直线的斜率,纵坐标不是从0开始,而是从15开始,横坐标,纵坐标单位分别是串联后再与之并联,且滑动变阻器应接成分压形式。

导向启迪:五种能力中理解能力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能力,平时要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审题时挖掘隐含条件,提取有用信息,保证对题意理解的万无一失。注意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正确无误,保证物理概念规律为正确解题保驾护航。

要加强推理能力的训练,注意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出发进行逐层(正向)推理;根据推论合理与否判断假设的正确性,而进行假设(条件)推理;能从问题的反面进行分析得出与已知条件是否一致的反证(逆向)推理;

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具体的物理问题中的状态、过程、情境。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简单问题,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特别是陌生物理问题要分析清楚,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注意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应用几何图形(三角知识、相似知识圆角关系等);函数图像(图像分析);求极值、不等式、数列求和、解联立方程组,提高数学运算速度和正确性。

要加强实验操作训练,要多进实验室,真正弄懂物理原理,真正理解实验数据提出的实验结果,注意学会控制实验条件。实验变通迁移(用学过的实验方法、用使用过的实验仪器)、实际应用的新实验题分析、抓条件设计实验等,提高实验的应变能力。

三、创新答卷格式

2005年高考物理(江苏)试卷有所创新。试卷规定考生将非选择题部分的解答过程不留迹于原始试卷上,即答题与试卷分开,专门备有答题卡,按题目秩序分区域划定答题的空间,供学生运算之用,为网上阅卷提供了方便。

导向启迪:平时教学中要加强解题规范化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育学生养成有条不紊的学习习惯。首先,解题时要把握好、控制好书写空间,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乱涂乱划,不能越出答题框架。其次,运用物理公式、假设的物理量符号要交代清楚,但叙述的文字要不多不少,只要能看明白为妙。物体受力图、运动示意图画得不大不小,能说明问题即可。再次,列出的物理方程要注明序号,总式与各分式之间的联系要明了,方便核对查找。最后,计算的结果尽量要有已知量表示未知量的函数式,然后代数据求结果。对于物理过程较少,数据、公式较简单的可分步求结果。

四、初见课标理念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江苏省从2005年秋季才开始使用新课标物理教材,但在这份高考试题已初见端倪。

首先,几乎每道题都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譬如,题1:考查核反应方程知识到简单的加减列式技巧;题7:考核分子动理论知识,不乏有作图巧析的技能;题28:考核波动知识,采用图像平移的技巧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判断。

其次,解题中的分析与综合就体现了方法与过程。题10:需要用隔离分析和极端思维的方法研究物体上升过程中细绳收缩的变化、综合重力做功、外力做功、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题12:是电表的改装与校对的电学实验题,从实验步骤中体会过程。灵活应用半偏法原理(题中为1/3偏转),掌握改装校对的电路正确接法。题16:是一道力、电、磁综合问题,通过分析知道先有电磁感应现象后有力学现象,用能量守恒的方法来处理问题。题11:是一道力学实验探究问题,通过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表格),用作图的方法来理解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

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试题中也略有体现。题11的描点作图、题12电学实物连接、题15平面镜作图等,都是对考生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熏陶。而题2关于“2005年国际物理年”虽然“选择支”设计得不如北京(题16)和上海(题6)试题好,但也能揭发学生崇尚科学,认识科技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导向启迪: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的要注意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时,更多的要注意问题研究的过程,明确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要教育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的事件,经常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信息,这样帮助学生及早适应新课程标准对命题理念的影响和变化。

标签:;  ;  ;  ;  ;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探讨(江苏卷)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