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未来社会景观与演进之路_图书馆论文

公共图书馆未来社会景观与演进之路_图书馆论文

公共图书馆的未来社会图景及演变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景论文,道路论文,未来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共图书馆的未来社会图景,指的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各方面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可能呈现出的一种整体的社会形象或形态。近三十年来,学术界一般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将走向数字图书馆,这种看法不能说不对,但它不过是预测了图书馆未来图景的一个侧面,由于未充分考虑网络狂飙突进,“人人成节点,个个结网缘”的大趋势,结果就无法用来指称图书馆未来整体的图景,从本质上说,“数字图书馆”主要表达了未来图书馆的“内容”图景,而没有表达出未来图书馆的“社会”图景,这就成为本文的切入点和出发点。

      1 重要影响因素

      展望未来,其实就是对未来进行预测和分析,在预测、分析公共图书馆的未来社会图景之时,需要考虑一些影响因素,当然这并非面面俱到的全列举,而是举重要者而示下。

      (1)图书馆从业者的主观努力。即图书馆员基于对图书馆现状的评估,依据读者、公众和社会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心怀图书馆建设的未来愿景并努力实现,也就是他们未来究竟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图书馆。这取决于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取决于其不懈努力和持续改进的行动。从影响方式来说,这是图书馆走向未来的“驱动力”,是来自图书馆内部自身的力量,是图书馆未来演变的主体性“执行力量”,是最富有“建设性”的力量。这种因素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方式无不取决于这一因素,这也印证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基本原理。

      (2)图书馆学界的研究。不可否认,图书馆的未来演变也受图书馆学界的影响,受图书馆学研究的影响,影响到何种程度,取决于图书馆学界的学术自觉,取决于其整体的研究能力(尤其是对图书馆现实问题的敏锐觉察力,对图书馆未来趋势的犀利洞察力)。长期以来,图书馆学理论滞后于图书馆实践,其理论成为图书馆实践的一种注解、说明和总结,匍匐在地上,如“爬行的哲学”,不能烛照和引领图书馆的未来。但即便如此,它也仍然给图书馆的现实改进和未来演变做出合理的解释,提供理论依据,成为未来图书馆演变的推动力量。

      (3)读者、公众和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期待。这种期待最初来源于他们亲身感受到的对图书馆现状的不满,特别体现在服务方面,这种不满引起图书馆界的注意和反应,在与读者、公众和社会之间引发不断的“不满——改善——满意”循环互动,在此过程中图书馆的未来图景逐步显现。可以说这是图书馆未来演变的现实依据,决定了图书馆未来演变的目标和方向,是未来公共图书馆演变的拉动力,即需求牵引着未来。

      2 关键影响因素

      除上述重要影响因素外,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信息技术因素的未来影响,因为它是影响图书馆未来演变的革命性力量,从现实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大有用武之地,二者之间几乎是一种天然、完美的结合。从影响方式来说,它是图书馆未来演变的强大“支撑性力量”。在我国,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里,对图书馆的社会形态演变有两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一是图书馆制度,二是信息技术。如果说以公共性、开放性利用为标志的现代图书馆制度带来了图书馆的根本性变革,导致在影响力次序上制度第一、技术第二,那么在本世纪及以后的时代里,这个影响顺序将变成技术第一、制度其后。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发展到现在,基本的图书馆制度已经具备甚至日臻完备,不会再出现天翻地覆或者革命性的变化;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正日益深广;三是信息技术应用极其活跃,成为图书馆制度变化的主导性力量。由此可见,影响图书馆未来社会图景的关键因素只能是信息技术。

      明确了这一点,接下来还要进一步确认信息技术因素的构成,明确其中哪些信息技术的影响更为关键。大量的研究和事实已经证明,最重要的信息技术莫过于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这两种信息技术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的资源存贮方式和利用模式,并从整体上改变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图书馆从业者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构成了图书馆发展的最强大动力[1]。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及其相关辅助配套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互联网的诞生,将深刻影响和塑造公共图书馆的未来社会图景。

      3 预测、分析的时间点

      预测、分析的时间点也不能忽视,最好是对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最活跃的影响因素——处于明朗化的当口,如上所述,就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大规模应用明朗化的当口。在这个时间点上,图书馆的未来社会图景才能看得更为清晰、全面、准确。现在我们已经看到,数字化和网络化正在并将在未来全方位、系统化地影响世界。这实际上是编织了一张严密的“经纬网”,无缝地把地球包裹起来,这无疑是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一支推动力量,极大地加剧了地球村的形成。当年的利克利德、兰开斯特、汤普森、克劳福特、戈曼和道林等人,尽管他们的理论预见能力非同寻常,是科学预测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先行者,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处于信息化的开始阶段,即20世纪的60~80年代,他们只是开始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影响,而没有感受到铺天盖地的网络化带来的全球性影响,所以他们提出了“无纸图书馆”、“无纸社会”、“无墙图书馆”之类的种种预测仅仅立足于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而没有充分预见到网络化的影响。到了90年代,互联网开始了全球性扩张,国内外学者又纷纷提出了诸如“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修正主义”或“折中主义”的“复合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网上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等未来形态,尽管考虑到了网络化的影响,但是对网络化影响之深远却始料未及,并且观察的视角仍然是“内倾式”的,而没有跳将出来,从外部观察,结论也必然有失偏颇。

      4 “天堂”不再,光环渐失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图书馆虽然不会消亡,但是其社会面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博尔赫斯的名言“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话被无数人引用,其含义无非是:图书馆代表了文化、文明、非功利、无铜臭、自由平等利用,等等,并且外形高大堂皇。它表明,在世俗、日常的琐碎生活中,图书馆放射出的神圣光环耀眼夺目。

      但是,在数字化、网络化、移动通讯、智能化大行其道的未来,以及教育普及的情况下,知识本身的神圣化色彩逐渐褪去,它不再只是知识精英和学者的私有之物,无法成为他们标榜学问和身份的依据,知识必将走向大众化、平民化。于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无需像过去那样对作为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加以仰视和膜拜(哪怕仅仅是心理上)。将来,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大提升,人们利用图书馆更加便利,图书馆的神秘性消失,神圣性淡化。凡是大众参与和频繁利用的事物,其演变的过程无一不是“失圣”的过程,结果必然是神秘不再,庄严不存,神圣不续。换言之,图书馆将由绚烂归于平淡。此外,图书馆馆舍也将走上一条“失圣”的不归路,当下,图书馆仍然被看做公共知识的“殿堂”,“殿堂”二字显然暗含了建筑的高大宏伟,但是,在未来其高大将无以为继,其堂皇也将黯然失色。

      在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移动通讯工具将变成一个一个的移动式图书馆,届时人人将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在此情况下,社会的知识资源配置将极大地均衡化,知识鸿沟现象将不复存在,“图书馆为人人,人人有图书馆”将变成现实。图书馆有可能走向分化:古籍资源走向一种双轨制储存和利用的道路,一方面它抽身而走,与文化馆、博物馆合流,变身为文物;另一方面其内容与一般的书报刊一起,走向数字化、网络化。

      5 公共图书馆的未来社会图景——公共知识节点

      其实“知识节点”一词本身就带有明显的网络化色彩,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连的信息空间和知识空间,数字化、网络化导致公共图书馆必然成为其中的一个知识节点,既是网络的一个知识节点,也是社会中的一个知识节点。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的未来社会图景体现为一个“公共知识节点”。知识节点的演变结果一是使图书馆的社会图景终于摆脱建筑的影响,由过去的“藏书楼”,到现在的“知识共享、文化传承的公益殿堂”[2],再到未来的知识节点,变成一个只是强调内容的东西(笔者称之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去“馆”化),换言之,图书馆的建筑将变得无关紧要,由此图书馆的外部形态色彩逐渐消失,而内部形态即知识形态将变得更加突出;二是图书馆的文化色彩也大为弱化,由于图书馆建筑的萎缩,传统图书馆的一些文化功能,如文化艺术展览、文化讲座、文化休闲将剥离出来,而图书馆的知识功能得以提升,变得相对纯粹。尽管现在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色彩因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而彰显,变成了一个集学习空间、展示空间、交流空间、娱乐空间、创意空间于一体的“第三文化空间”[3],但这不过是一时的现象,从长远来看,终将无法保持。

      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将变成一个公共知识节点,不仅中国的图书馆如此,国外的图书馆也莫不如此;不仅公共图书馆如此,其他类型的图书馆也同样如此;不仅高层级的图书馆如此,基层图书馆也将如此。

      6 公共图书馆未来图景内涵解析

      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图景体现为一个公共知识节点的含义主要指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个“公共”的知识节点。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利用上的公共性依然会保持下去,不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不仅如此,这种公共性还会因为读者利用的开放性、平等性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发扬光大。

      第二,它是一个“普通”的知识节点。封建藏书楼终结后,图书馆一直充当着社会的公共知识中心的角色[4],但是在未来信息网络充分发展和利用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公共知识中心的地位难以维持,将变成一个普通的知识节点。原来的一些信息机构、学术机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如文化艺术中心、文博机构、高校、文化馆、网吧等,将借助信息网络,有的加强公共性,有的提升知识性,有的推行免费服务,从而使其知识作用得以提升,这样在知识服务上将冲淡、弱化公共图书馆原来的公共知识中心地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由于网络的普及,一切都不过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而已,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信息机构,更是如此。互联网不仅让所有知识信息机构成为囊中之物,而且发展到物联网,还能将任何机构和人,甚至所有物品都网罗其中,物物相连,人人相关,在网上,终生一切平等,谁都无法特殊[5]。

      第三,它是一个公共“知识”的节点,而不是一个公共“信息”的节点。查公共信息可以上各种具有公共性质的网站,尤其是政府部门的网站,但这些网站上很难查到具有体系性、结构化,可供学习、研究,提升我们科学文化素养的知识。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知识比信息更有价值。尽管图书馆也提供一些信息查询,但是信息查询是为知识服务开路的。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只能是一个公共知识节点,而不能沦为公共信息节点。说到底,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在利用上将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知识库,图书馆将走向知识库化的发展道路。

      第四,从个体外观上看,图书馆将变成一个个不起眼的公共知识的“节点”,而非公共知识的高大堂皇的“建筑”。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席卷之下,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图书馆利用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而且,图书馆的储存方式也将发生一个根本的变化,即走向全面数字化,成为纯粹的“知识库”。

      第五,它是一个在知识利用上充分自由的知识节点。在高速网络全覆盖的条件下,在管理和制度也作相应调整的情况下,未来公共图书馆知识利用的各种藩篱将不复存在,门槛将降低为零,图书馆的知识孤岛现象将完全消失。未来公共图书馆的知识利用的自由性将大大提升,成为一个自由的知识节点,人们在利用图书馆时,感受到的是真正的方便、无拘无束,乃至随心所欲(当然是在不影响图书馆秩序以及别人正常利用的前提下)。

      7 公共图书馆未来社会图景的演变道路

      未来的公共知识节点将如何达成呢?其发展道路究竟怎样呢?走向这一未来社会图景要分几步走呢?这些问题是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先概括一下图书馆社会图景变化的线索。经过系统思考,笔者梳理出四个方面的线索:一是图书馆利用,基本的发展顺序是封闭——开放——自由(使用权限的扩大,技术利用增加了读者的方便,制度安排强化并固化了自由利用图书馆);二是图书馆馆藏,基本的发展顺序是文献单元——知识单元;三是图书馆功能,基本的发展顺序是文献借阅——多元服务——单纯知识服务(将来);四是图书馆合作,基本的发展顺序是单体各自为战——合作、协作、联盟的分级网状布局——相邻行业之间的重新分化组合(比如将来古籍资料、特藏书刊的文物化)。上述四条线索将综合交会在一起,共同推动公共图书馆整体社会形态的演变,基本的发展顺序是传统封建藏书楼——开放的公共知识中心——公共知识节点。

      公共知识节点的未来演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演变的路线图基本如下:由单一、单纯的社会图景(封建藏书楼)发展到比较复杂、综合的社会图景(兼具外部图景、内部图景、职能图景、服务图景、文化图景),由单面、片面的社会图景发展到多面、立体的社会图景(即从不同的角度看,图书馆的社会图景不同的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不同的面合在一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由重视外部到重视内部,由重视静态的建筑、职能发展到重视动态的服务,以及发展到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文化图景,再到未来的单纯知识节点。图书馆社会图景演变的背后所依据的是图书馆职能的变化,服务方式的增多,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能力的增强,等等。

      宝库——中心——节点的发展顺序表明,公共图书馆一路走来,变得越来越“小”。首先在文化上,由过去独一无二的知识宝库,到烘云托月式的知识中心,到未来知识布局满天星中的一个普通的节点,这也是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演变的道路;其次在建筑上,馆舍将来会因为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而渐渐萎缩,同时,公共图书馆的建筑不会因为相关文化活动这一非核心功能而保持高大宏伟,也就是说文化活动无法成为图书馆建筑体量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图书馆建筑体量的大小不会随文化活动而起舞,说到底,是图书馆决定文化活动,而不是相反。图书馆体量变小后,文化活动自然就被挤压出去,融入到其他相邻的文化机构中,从而导致公共图书馆的物理形态变得越来越小。总之,无论是“文化态”还是“物理态”,未来的公共图书馆都将变小,这是未来公共图书馆社会图景演变中的双重“小化”现象。这种“小化”一方面是指绝对的变小,另一方面是相对的变小。当然,“小化”并非意味着其核心功能的“矮化”、“弱化”,而是指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尽管出现“小化”现象,但是其本身的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将不降反升,不是“弱化”,实乃“强化”,不是“矮化”,实则“高化”。

      这里有一个现象不得不提及:未来公共图书馆社会图景的“小化”并不排斥公共图书馆在逻辑上的扩大化,比如当下分级布局上的扩大,实行总分馆制,层级分化为有的二级,有的三级,甚至有的多达四级,层级越多,则图书馆网越密布,往基层延伸得越广,总体布局越合理,结果自然给人规模越来越全面化、体系化(大化)的印象;还比如多个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协作、联盟,加上基于网络的虚拟合作,参与合作、协作、联盟的各个图书馆的所有合作伙伴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在逻辑上都可以看成是本馆的辅助和补充,合作伙伴的服务可以看做是本馆服务的自然延伸,这也在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图书馆的总体印象。但是在未来,物理态上的扩大将不再持续,相反,逻辑上的扩大将成为发展方向。

      8 结语

      图书馆的未来社会图景问题在学科上属于图书馆未来学,或者图书馆预测学,即利用未来学、预测学的研究方法对图书馆的未来进行展望。根据以上论述,“公共知识节点”就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未来社会图景。从整个图书馆发展史的角度看,从粗线条来看,这一社会图景的历程经过三个不同阶段的演变,即从过去的封建藏书楼,到现在的公共知识中心,再到将来的公共知识节点,三个不同阶段分别代表了我国图书馆发展的三个不同形态,体现了各阶段图书馆的基本面貌,也指明了图书馆社会图景演变的具体路径。

标签:;  ;  ;  ;  ;  

公共图书馆未来社会景观与演进之路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