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观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世界观回应
如何理解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哲学层面的理论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及其态度,而世界本身是变化发展的,如何看待发展以及采取何种态度,是世界观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因此,发展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发展观就是世界观。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提供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也造就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多重困境。从全球化进程的经济效应看,全球财富的增量主要流向发达国家。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全球化带来的财富增殖效应也是向少数群体集中,社会大多数群体并未分享到应有的成果。全球化的政治效应,表现为霸权政治与协商政治、单极政治与多极政治的矛盾加剧。全球化的社会效应,表现为社会生活“同质化”趋势与贫富分化、阶层分野的同时并存。而全球化的文化效应,则造成了物质生活的丰裕化与人们的精神生活贫乏、物质至上、个人至上、生命意义空虚化之间的鲜明反差。作为参与全球化并获得自身较大发展的一个国家,中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治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又具有一定风险的社会,这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应对全球化并反恩发展问题,是一个有关普世价值的全球意识问题。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对“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传统发展理念产生了怀疑,新的发展理念开始孕育产生。新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有三重价值标准,即维持生存、自我尊重和自由。真正的发展除了必须提供食物、住房、卫生保健和安全保护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外,还必须提供就业机会、教育条件,对文化和人的自尊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要使个人和国家摆脱对其他民族的屈从和依附,摆脱对愚昧和使人类痛苦的力量的屈从与依附,扩大个人和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选择的范围。生态经济学家则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资源、环境、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问题也提了出来,以此来对以往的发展内涵进行补充和创新。社会学家则提出发展要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在于人。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更是对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当代中国人的发展观,在逐步探索、发现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先是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然后是在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综合发展理念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映照和反思,形成了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都必须让人民来共享的科学发展观。
当前,在改革的攻坚阶段,我们所遇到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从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能力,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发展的具体规划部署入手,而且还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和提高发展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端正“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等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的态度和认识,真正实现发展动机和发展效果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秉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思想,并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思想的时代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观上达到的新高度和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作为世界观意义上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与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经济因素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但他们从未忽视其他非经济因素对发展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从来不是唯经济论,恰恰相反,马克思一贯强调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人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占有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好,建立和改变经济政治制度也好,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但马克思也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发展,而不能是一部分人的发展和另一部分人的不发展,同时人的发展又是指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作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旗帜,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实质。
实际上,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所谓科学性,主要是指一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理性态度。哈贝马斯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目的理性活动”,而所谓“目的理性活动”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不是为感情和传统所决定,而是为基于科学技术的理性所决定。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不为感情所左右、不依赖于传统,理性地回答发展的实质、内涵和基本要求,揭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文明发展、安全发展、持续发展与和平发展等目标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人文精神则主要体现在坚持把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摆在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位置上,始终坚持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都必须让人民来共享和分享。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强调,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也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考察人类社会的进步既要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衡量,也要用人的价值实现程度来评价。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历史的尺度,人的价值实现程度是价值尺度。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总的发展方向来看,两种尺度是一致的。历史尺度本身就包含着人的价值实现尺度,而人的价值实现尺度又是历史尺度的内在根据。
对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一致的,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主体地位,就是进一步升华共产党人的执政宗旨。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本,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坚持辩证的互动观点,认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创造性地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与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和荣辱观相统一的世界观体系
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设既符合时代特征、又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并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持续发展的新体系。其具体目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平发展合作的和谐世界,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和建设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资源、环境压力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形下,要顺利完成如此艰巨繁重的全面建设任务,从思想上必须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并获取实现这些目标的正确方法,这就需要确立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和荣辱观相统一的世界观的指导地位。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意义之根本所在。
1、只有科学发展观才能引导正确政绩现,也只有正确政绩观才能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是切实转变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就必须坚持把人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要在干部评价、考核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政绩观,把对政绩的衡量转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处理利益关系能力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能力上来,从制度上为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供坚实的保障。
我们共产党人树政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谋利益,而树政绩的根本途径就是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有些人之所以口头上讲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干的却还是“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相统一的世界观,没有从“官本位”意识切实转变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的立场观点上来。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始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一场人才的竞争。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才;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也在人才。
我们要确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的现代成才观。特别要重视青年人才,为他们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创新氛围,使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抱负、炽热的爱国热情、旺盛的创造活力,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积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形成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资源。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确立正确的群众观。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作为生产过程基本力量的劳动群众的历史。这既是唯物史观的群众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根本立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主体,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不确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只是一句空话。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既是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也是衡量、考核干部的最终标准。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须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发展观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和道德精神,明确提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广泛深入动员人民群众,坚定不移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是创造历史的道德精神,正确的荣辱观有利于形成激发创造活力的社会氛围。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视公共道德和社会理性的重要作用,强调要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树立公共道德和社会理性,有利于矫正人们精神生活贫乏化的现状。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视政治道德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此外,社会主义荣辱观还特别重视干部和青少年的社会作用,因为践行“八荣八耻”,有利于引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而广大青少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关系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荣辱观则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传承作用。
总之,只有把科学发展观与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和荣辱观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体系,并且以科学世界观作为行动指南,才能真正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破解发展难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