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哈尔滨 150080
摘要:作为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潮的倡导者,他的“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理论的提出便是对当异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他指出技术官僚体系通过大众传媒对整个社会进行引导性消费,消费体代社会消费系全面操控了日常生活,人类的消费活动不是从人类的真正需要而出发,而是受到统治阶级体系隐秘的操控。
关键词:消费控制 碎片化 虚幻
“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概念是列斐伏尔在后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的核心词汇,是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基础上受社会发展影响及一系列鲜明问题的出现而提出的。
一、“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的内涵
关于“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列斐伏尔在首先看到现代日常生活已经被消费形态全面占领成为 “消费社会”之后,列斐伏尔同时也看到了这一“消费社会”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相联系,都是受国家组织的高度控制与引导的。他认为,现代消费社会不是贯穿着需求与消费的理性平等原则,支配社会运转的是层次的差异。原因在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现实进行全方位、全领域的组织化、分层化的控制。所以差异被规划与组织起来,从而构成了在日常生活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结构,在这其中,日常生活本身构成了此结构的最底层。在这种科层制结构影响下,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世界处于各种消费体制的操纵之下,并且是以一种碎片化的状态而存在,被大量的、并且无形的次体系的渗透而形成的社会。“此时的日常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主体,它变成了客体,并且是被重新的组织化了的客体,日常生活己经不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而是被分解成为无数个从属于各种次体系的支离破碎的片段。”[吴宁:《日常生活批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大众传媒以及官僚体系结构对大众进行有目的的意识形态灌输,创造以及编制了虚假的消费符号体系对大众进行迷惑,用来引导人们的消费欲望,致使人的生存的真实需要已经被隐秘地消解了,人们并不对其真正的生理需要、生活需要进行关心,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所追求的是统治阶级所塑造的虚假物,这是一种畸形的大众心理需求,在这样的隐秘操纵影响下,人已不再是“本真”的人,而是失去了“总体性”的人[刘怀玉:《消费社会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理论探讨,2005:66。
]
二、“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的特征
“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向我们深刻展示了新资本主义背景下在统治阶级虚假消费导向影响下被操控的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以及人的异化。它有几个明显的特征表现为:
(一)日常生活被碎片化与神秘化
日常生活领域是新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领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领域,“日常生活扮演了过去‘经济’的角色。它具有统治地位,它来自一个阶级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的全面性策略。”[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The Penguln Press,1971年版。第197页。
]人依存于这一领域得以发展,人无法脱离其中,但同时因为日常生活是一个“被规划与设计的领域”,所以人也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The Penguln Press,1971年版。第196页。
]新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领域由于消费的异化控制而呈现出碎片化与神秘化的特征。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可以大体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与阶层,而由于技术官僚体系的结构整合,使得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组织体系与等级。如此一来,相应的阶层对应相应的组织系统,相互之间联系被割裂,整体被碎裂成不同部分。而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被纳入到或屈从于某一个组织体系中,不能融合在一个总体中,造成了社会领域的分裂即碎片化。而被控制于相应组织系统内的阶层则欣然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失去了批判意识,造成了日常生活领域的神秘化。无论是日常生活领域最为敏感的家庭主妇,还是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甚至工人阶级都被划分到相应的领域,在某一方面认同其生存状态,无意于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批判。家庭主妇作为日常生活的主体将注意力集中在家庭琐事上,是购买消费商品的典型群体,她们仅仅受家庭生活基本生存需要的影响与驱动,所以认不清所处环境的真实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青年学生涉世未深,仅仅依靠前人经验的教诲与社会打交道,不可能深刻体会其中的涵义,也无法透视社会更深一层的领域,所以他们对日常生活也一知半解。而被认为最具批判意识的知识分子也无法真正认清其所生存的领域。尽管知识分子具有广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抽象的意识能力,似乎能对社会状态的弊病加以矫正。但由于技术官僚体系的操纵,知识分子也沦为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由于意志自由受到束缚,必然不能对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进行剖析。工人阶级被认为是最具革命性的阶级,被认为是最具活力与动力的群体,但由于工人阶级越发注重经济方面的要求,当被安置在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他们的革命特性也随之殆尽。尽管他们也处在隐蔽地甚至更底层的被操纵局面,但他们无法抵抗统治阶级所赋予他们所需的诱惑,所以也安然处之。所以列斐伏尔说:“日常生活是现代性的无意识”。即人们处于日常生活中,与之息息相关,然而对其却不理解。这样,日常生活被神秘化,人们不了解其真实状态,怡然自得生活着,然而却不知自己丧失了生存的本真,无形中被操纵。
(二)虚幻的符号与现实的颠倒
日常生活的神秘化不仅仅在于人们对所处环境的迷茫,而且日常生活也是一个被伪装的社会。因为日常生活是一个符号充盈的社会,它把符号的虚像化成“真实存在”,将虚幻与现实颠倒,因而是一个巨大的伪现实的客观世界。究其根源,造成这种伪现实世界的原因就在于大众媒体的操纵以及公众对消费符号的盲目追求。消费社会异化现象的典型表现就是塑造虚假的公众需求——“社会性的假装”或“社会化的信以为真”。[[德]马克斯·霍克海姆、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157 页。
] 资产阶级通过公共性宣传,赋予符号以象征性乃至文化意义,更好地抓住人的心理特点,通过对符号进行合理化的包装,从而使得这种符号的消费欲望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然而,这是一种为人们所创造的需要,而不是让人们去满足其真正的所需。通过大众传媒与技术专业化的完美结合,资产阶级统治为公众所创造的新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对象是统治阶级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商业价值相结合的结果,为了达到获利的目的,操纵者无所顾忌地赋予消费品符号以多重含义,引导人们按照预设轨道进行消费,即“鼓励消费的公共宣传其目的就是刺激着对特殊物体的消费。”[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The Penguln Press,1971年版。第105页。
]所以人们在进行消费活动时不是仅仅从自身角度考虑其物品的使用价值是否与其所需相切合,而是将外在有意提供的消费欲望纳入自己的考量范围之内,看这些幻想能否让自己获得公共宣传所倡导的自我价值以及地位的实现。或者可以这样认为,在对关于消费物品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中,大众传媒为了让人们去消费某种产品,在此消费品的能指之外,发挥无限想象力丰富了其所指的涵义,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使得人们消费了此产品,在这一意识形态过程中,消费者消费的是此种商品所指的多重涵义,它或许会满足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或是某一方面的成就,而对操纵者来说他们的目的实现了,因为他们成功引导了公众进行指定的消费。广告的投入使用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巧,“广告就是要在文化的意义秩序和物品的符号秩序中找到一致点和结合点”[McCracken,Grant:《Cultureand Consumption:New approaches to the Symbolic Character of Consumer Goods and Activities》,In-dia University Press,1988年版。
]广告的作用在于把消费品变成代表某种文化意义的象征,以至于当见到广告中出现过的某一种产品时,最先想到的便是实物背后所代表的抽象的文化意义,从而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则就是在隐性地告知人们去购买广告上的商品。可以看到,在大众传媒以及公共宣传的体系影响下,现代社会成为一个脱离真实存在,虚假符号横行的虚幻世界。在这一虚假世界中,人被充斥在周围的符号包围着,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意识,隐性地被意识形态流所操纵,甚至不自知地将周围的幻象世界当作真实世界。
如此,在这种碎片式、神秘化、具有虚幻的假象以及次体系的统治的社会环境中,人不可避免地发生异化。在这种条件下人成为了工具,失去了其本质,大众传媒歪曲了人类的真实需要,人在消费过程中并未感到自由以及真正的满足,阻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总体的人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列菲伏尔、赫勒:《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0年版。
[3] 吴宁:《日常生活批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Henri Lev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London :The enguln Press,1971年版。
作者简介:卜凡(1990—),男,在读博士,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卜凡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4
标签:日常生活论文; 社会论文; 符号论文; 领域论文; 体系论文; 统治阶级论文; 是一个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10月论文;